[爆卦]都市計畫學系排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都市計畫學系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都市計畫學系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都市計畫學系排名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高雄好過日,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1 #從哈佛醫學院看中山仁武校區選址 文:洪正、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中山大學仁武校區開發計畫」在7月9日通過環評,准予開發,距離2012年獲教育部核准新校區籌設已又過了6年。有網友疑問「西子灣大學」是否會變成「仁武大學」,但實際上並非遷校,而是擴充空間。 仁武校區...

  • 都市計畫學系排名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7-26 20:00:01
    有 126 人按讚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1
    #從哈佛醫學院看中山仁武校區選址
    文:洪正、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中山大學仁武校區開發計畫」在7月9日通過環評,准予開發,距離2012年獲教育部核准新校區籌設已又過了6年。有網友疑問「西子灣大學」是否會變成「仁武大學」,但實際上並非遷校,而是擴充空間。

    仁武校區原為廢棄的仁武營區,其中24公頃作為大學用地,規劃生命科學系館、電資學群系館,並設立多個研究和創新育成中心。

    雖然原本的西子灣校區面積近70公頃,但因「多數被獼猴佔據」,實際可用面積不到30公頃不到,六個學院裡有四個學院空間嚴重不足,20多年來積極向外尋地,找過澄清湖、屏東、台南等多塊基地,歷經波折取得仁武基地,但又因斷層經過計畫屢經修改,終於通過環評。

    然而,在仁武設立校區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嗎?

    或許各位讀者覺得我們這樣問很怪,就先來看今天的考察吧:

    今天我們來到的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所在的波士頓 #長木醫學學術區(Longwood Medical and Academic Area)。大家可能都知道
    哈佛的校總區(哈佛園)位在劍橋,但醫學院則是歷經搬遷,才於1906年落腳長木。經過百年發展,此處已經成為多家教學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院......等)和高等教育機構(除了哈佛醫、牙、公衛以外,還有麻州藥科健康學院、麻州藝術設計學院、東北大學、西蒙斯學院......等)

    這一共19間醫院與學術機構,統合組成「醫學學術與科學社群組織」( Medical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 Organization ,MASCO),負責管理區域計畫、並協調各組織所需的交通、能源等機能。

    在長期發展下,長木醫學區已成為全美、甚至全球最尖端的醫學研究區域,推動波士頓成為全美拿到最多NIH funding的城市,也帶動生技產業聚集。目前,每天進入此區域的人口超過11萬人、未來10年內預計還會增加超過1萬個工作機會。

    那哈佛大學等機構,有沒有覺得長木醫學區太擠,要去開闢新校區呢?答案是,真的太擠,但不想搬。各單位透過改建、併購等方式,朝向垂直發展,增加可容納面積,他們認為「再戰數十年」應該不成問題。

    在學術機構群聚同時,長木醫學區擁有良好的環境與交通機能,沿著河流有成排的公園綠地,區域南北各有一條輕軌(波士頓地鐵綠線的支線)經過,而區域內也有附設商場,提供堪用的商業機能。

    過去,大學會希望擁有自己廣大的校園,但和波士頓一樣,學術機構群聚於市區,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是「刻意為之」。

    我們認為,「#智力共享」與資訊、物質、人的有效連結緊密相關。除了架構學研機構的金流、資訊流外,人與人的實質交流,也非常重要。

    根據Florida、Van Agtmael等人的論述,創新人才與公司會把「生活品質」列為選擇,生活機能、娛樂、教育、綠化......都是創造激勵進步環境的因子。

    因此,城市發展創新區域時,應著重多樣生態體系,而非只想蓋校舍大樓。城市的經濟資產包含大學、醫院、研究型公司與創業公司等,在長木醫療區的範例中,我們看到頂尖大學創造的群聚效應,而波特蘭和德勒斯登則由地方政府主動安排生命科學產業群聚在便利場所。

    例如德國薩克森州政府投資1億歐元,獎助普朗克研究院分生遺傳所在鄰近德勒斯登大學醫院旁成立,而後生物薩克森也在同一座大樓設立辦公室,帶動東德解體後,德勒斯登的產業轉型。

    創新地區應該有促進人與人交流、會面的便捷交通與城市設計,以大眾運輸、共享交通作為骨幹,並促進以交通節點為核心的混合多元利用。雖然視訊與線上交流越來越方便,但創意人才交流的重要性絲毫未減,這樣的人本大學城,除了波士頓外,也在費城、紐約、聖路易市出現。

    例如波特蘭的奧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HSU),接受Nike創辦人捐贈成立的奈特癌症中心,新大樓就選在靠近市中心處,而不是郊區的校園內,以便靠近其他醫療與研究機構。而OHSU的生命科學合作大樓也選在威拉米特河畔的輕軌站旁,比山上的校區更加便利。

    中山大學作為高雄排名最前的綜合大學,在規模與研究能量上一直無法突破,和台南的成大、台中的中興大學規模以及產業影響力相比,都尚有差距。

    我們會希望,像這樣的領頭大學,應該和城市的產業與發展方向更進一步結合,例如資工系設立在高軟附近,生命科學院設置在教學醫院附近,而不同院校設計院所則可設置在駁二附近的港區(都不缺閒置公有地),透過校園融合社區、實驗室貼近市場、大眾運輸串連各據點,打破學校藩籬,增加人才交流與產業界合作機會。

    這不代表我們反對仁武校區。仁武校區鄰近仁大、仁武工業區,離金屬中心、楠梓園區、高科大等產業學術核心也不遠。且仁武營區尚有25公頃左右多餘腹地,可以「研究型校區」為目標,規畫周邊成為智慧生產特區,並以促進公共事業和私人企業合作模式吸引研究單位與廠商進駐(可參考德國弗勞恩學會,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的公私合作,專業分群模式)。

    「團結力量大」,高雄的經濟發展必須往知識密集、智力共享轉型,前提就是打群架而非本位主義,在高科大合併後,我們希望中央地方能同心促成高等學術機構與城市產業更密切配合,並主動修正都市計畫,放寬法規,讓更多人才能夠聚集!

  • 都市計畫學系排名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2-10-02 15:52:20
    有 11 人按讚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史維博士蒞校訪問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史維博士於10月2日訪問國立臺北大學,與學術、行政主管座談,討論兩校未來在永續科學、都市規劃、文官培訓等議題相互合作。並將發展交換學生、教師英語教學精進等交流專案。

    史副校長表示,香港科技大學現有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生一萬人,專任教師五百餘人。在QS評比亞洲大學排名第一,並與英國牛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發展學術合作。香港科大在學術領域與臺北大學有很強的互補性,該校學制將由3年延長為4年,且獲得香港政府委託規劃高階文官培訓。他自己從臺灣出生長大,畢業於清華大學,對臺灣有很深的感情,樂見也願意促進兩校共同合作,並在國際化方面提供協助。

    黃書禮副校長與蘇建榮院長分別就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以及公共事務學院發展現況作簡報,史副校長關心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議題,並詢問有關文官培訓方面,臺北大學扮演何種角色。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詹士樑主任、賴世剛教授、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堅明所長、徐慧怡院長、林道通教務長、黃朝盟學務長、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坤億副教授等分別就合作議題與方向提出建議,與史維副校長交換意見。

    薛富井校長歸納指出,未來兩校將在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相關議題合作舉辦論壇或工作坊,並於明年春天辦理首次為期二天的學術活動,希望藉此發展系列講座,並尋求雙方共同的研究計畫。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11月26至30日舉辦的Urban Spatial Planning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Asia工作坊也邀請香港科技大學選派一人參加。在文官培訓、都市規劃以及跨領域法學研究等議題,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與法學院均樂於提供相關資源與規劃。未來臺北大學將提供經費,讓教師以群組方式前往香港科技大學就英語授課和教學方法精進研究,也將促成兩校相互提供交換學生或暑期研習進修。由於臺北大學香港校友會將於11月10日成立,薛校長也將利用此機緣前往香港科技大學商談進一步具體合作事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