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郵筒本地其他地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郵筒本地其他地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郵筒本地其他地區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萬國郵政 Simon's Stamps Internationa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讀者分享] 沈教授及”萬國郵政”專頁編輯們, 首先要感謝教授百忙之中仍抽空來到導賞團,即使下午要趕回令千金的生日會,教授你也陪了我們同遊了大半個旅程 今日的長洲郵筒遊是一個很好的旅程,畢竟正如你在渡輪上跟我們說過,郵政服務在今日互聯網發達的世界中已經變得式微,但我總覺得,郵票和郵政服務...
郵筒本地其他地區 在 萬國郵政 Simon's Stamps Internation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者分享] 沈教授及”萬國郵政”專頁編輯們,
首先要感謝教授百忙之中仍抽空來到導賞團,即使下午要趕回令千金的生日會,教授你也陪了我們同遊了大半個旅程
今日的長洲郵筒遊是一個很好的旅程,畢竟正如你在渡輪上跟我們說過,郵政服務在今日互聯網發達的世界中已經變得式微,但我總覺得,郵票和郵政服務仍然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去窺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面貌.
要認識這個世界,就要先從自己居住的地方開始.這個導賞團正好是一個開端,可以帶領不同朋友們實實在在走到歷史古蹟前,看到的是一個小島上郵遞服務百多年來的演變,從而再看到的,是香港經歷過殖民地時代,外國的制度以及援助又如何影響香港,間接令香港成為亞洲重要城市的基石,今次兩名領隊Stanley和Kevin的用心講解都是值得一讚的,我和太太都很喜歡.
當然這是今次專頁的第一次活動,一眾編輯為了今次活動付出了很多,預備的資料也很詳盡,對於長洲的郵政和不同國際NGO在香港曾經做過的援助工作,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即使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倘若之前沒有讀過教授論及一些關於外國NGO的文章,我也未曾聽過美經援會,圓桌會這些機構,但它們卻是真實存在著的,所以我想如果教授和專頁編輯們可以在出發之前,先向團友推介一些和今次主題相關的文章/資料,令團友們一早”打好底子”,當走到相關古蹟時,體驗就能更加深刻,亦能夠推介給其他有興趣的朋友知道.
我覺得這類本地導賞團是很有潛質做下去的,因為不少香港人都想尋找一些行街吃飯以外另類興趣,探索香港歷史鮮為人知的一面,從多個側面了解香港在國際關係中的角色,只要行程編排講解有點趣味,我相信不會欠缺捧場客(至少我會繼續參與吧),只是坊間可以提供的選擇不多而已.
期望教授你的專頁可以多辦這類的導賞團,我明白可能資源所限,教授和編輯未必每一次都可以招呼大量粉絲,不過每團20-30人是比較合宜的做法,如果報名人數太多,就只能分拆多幾團再出發.
至於教授你也提到,有想過在歷史博物館舉辦郵票展覽,我覺得是有市場的.如果縱觀歷史博物館一些和香港本地生活題材有關的展覽,例如2017年”香港玩具傳奇”,2013年”伴你同行-香港巴士故事”,2012年”香港貨幣展”,展覽會場都是大排長龍,人頭湧湧的,擠滿的不只是中外遊客,更多的是本地居民,足證大家都想從展覽/展品多點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集郵雖然沒以前那麼受歡迎,但一般而言不算是一個高成本的興趣(追求罕有/錯體郵票則另當別論),一個首日封在今日都只是二三十元,集郵簿亦不算太佔用空間,比起動不動要過百甚至過千元,又花空間存放的模型,郵品的”入場門檻”已經算很低了,郵票的設計亦比較能夠突顯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去了解各國之間的關係和歷史淵源,相信在港辦郵票展覽可以吸引到相當數量的人流,這點我也是很支持的.
最後,我也很榮幸今次可以參加到貴專頁長洲郵政團,與教授分享關於集郵的看法和意見,我本身也有集郵,收藏量不算多,只有個別關於香港自然生態和歷史建築的首日封,反而LEGO積木收藏甚豐,當中亦有一些和郵政有關的(例如這隻1981年出產的LEGO Fabuland郵差小狗Boris),有機會可以交流一下.
期望下一次能夠參加到活動與教授你再見面!
祝
生活愉快!
Jacky F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