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郵局退休年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郵局退休年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郵局退休年齡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免費給學生贈書:活動延長,可繼續申請】我寫了一本新書關於歷史,很多人一聽「歷史」即刻彈開,以為好悶,所以我特別做了大量research,用深入淺出又有趣的方法,將世界各地重要的、教科書卻不會告訴你的歷史呈現在大家眼前。我讓一位最怕讀歷史的朋友試讀,他居然看到停不下來,話「原來歷史咁好睇!」 為推...
郵局退休年齡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免費給學生贈書:活動延長,可繼續申請】我寫了一本新書關於歷史,很多人一聽「歷史」即刻彈開,以為好悶,所以我特別做了大量research,用深入淺出又有趣的方法,將世界各地重要的、教科書卻不會告訴你的歷史呈現在大家眼前。我讓一位最怕讀歷史的朋友試讀,他居然看到停不下來,話「原來歷史咁好睇!」
為推廣閱讀而免費送贈歷史書給學生,至今推行了一個多月,已有很多同學仔收到書了,很高興收到同學們來訊說從這本書學到很多,也有平時覺得歷史悶爆的同學看完這本書,來訊說「人生第一次發現原來歷史書可以咁好睇」,「以後想搵更多歷史書來看」。由於同學仔反應熱烈,我決定延長活動直至另行通知,合資格的學生可繼續申請,請詳閱以下文字。
可能有些家長或學生感到奇怪,為什麼申請了卻沒有收到贈書?我在公佈活動時已清楚講明:「家境優越、有能力負擔買一本書的家長,請為他人設想,將機會留給真正有需要的同學,因為數量有限,是我以六折讓一班有心的讀者買來特別送給同學們的,希望學生有機會讀多些歷史書。我首要考慮是按經濟能力/需要去分配書籍,其次才是先到先得。」為了在疫情中方便同學,我直接把書郵寄到同學家中,申請的同學需提供學生證。然而我收到很多申請都來自能負擔昂貴學費的學生(學費列明在學校網站),家住太古城、貝沙灣、康樂園的家長居然也來訊為他們的孩子申請攞免費書。有些家庭一家吃一餐日本菜隨便都過千元,如果連一本HK$138的書(樓上書店折後$110,HKTVmall也有折)都要跟經濟有困難的孩子去爭,那看書這件事本身還有意義嗎?讀書/接受教育是為了什麼?香港已經搞成咁,我們需要更多無私的人,而不是凡事只想著自己,只會take,從來不會give。這批新書之所以能免費送給學生,不是魔術變出來的,也不是因為我領到什麼資助,我不是大財團,只是一個人一雙手,由寫作到搬運都只我一人去做。雖然力量微小,我也希望能為我們的年輕一代盡我所能做點什麼,靠的是一班有心的讀者用我提供的六折連郵費買來送給學生,再加上我個人的免費損贈,這個活動才能成事。若家境優越的仍來取免費書,每取一本,真正需要的同學就少了一本。事實上,不是每位損贈免費書給學生的善心人都有充裕的閒錢,例如其中一位退休長者是長期病患,她來訊說平日連好一點的食物都捨不得買,卻非常渴望能送贈一本書給負擔不起的學生,因為「孩子一定要讀書,只有讀書才有希望」,我有責任把她和其他有心人送贈的書,分配到真正有需要的同學手上。
另外,有些家長來申領免費書,孩子「學生證」卻顯示正在讀K1,甚至nursery。這是一本歷史書,儘管我將艱深複雜的歷史事件用簡單易明的方式寫出來,至少也要識字。我相信各位可以用common sense去判斷合適的閱讀年齡,有些小學生很早熟聰慧,問題不是能否讀懂書中的字,而是如何理解我在書中道出的歷史事實,不同年紀、不同人生階段會看出不同共鳴,重點是有好奇心,想學,想知,而且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多讀歷史實在無法理解今日世界的荒謬,對知識有渴求。
我很疼惜愛讀書的孩子,只要你是23歲以下全日制學生,對歷史有興趣,而家裡經濟上未能負擔課外書,我都樂意免費送你一本歷史書,《Time Will Tell—我這樣讀歷史》(📚內容簡介:www.daisywong.com.hk👉🏻click簽名書 )✅ 申請可電郵至daisycharitytalk@gmail.com 標題請註明「領取Daisy歴史書」,並請附上學生證及郵寄地址。基於疫情,部分年紀較小的同學未必能親往指定地點取書,送佛送到西,我寄到府上。所有電郵只由我一人閱讀,我閲後48小時內會永久刪除電郵及當中所有資料。
📌請勿重複發電郵,請勿私訊。
📌若一個月內仍未收到書,表示已經送完,無需來訊查詢。
📌由看電郵到包書、搬去郵局寄只得我一個人,請體諒我一個人一雙手,難以做到高速。
📌每人(或每個家庭)可領取一本。家境優越、有能力負擔買一本書的家長,請為他人設想,將機會留給真正有需要的同學,因為數量有限,是我以六折讓一班有心的讀者買來特別送給同學們的,希望學生有機會讀多些歷史書。我首要考慮是按經濟能力/需要去分配書籍,其次才是先到先得。
📚若有興趣給學生送贈這本歷史書👉🏻https://www.daisywong.com.hk/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ath=62&product_id=198
✏️若想買給自己或孩子,簽名版👉🏻 https://www.daisywong.com.hk/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ath=62&product_id=199
或 #HKTVmall #全港書店發售
郵局退休年齡 在 移民美國拿綠卡、工作美國不煩惱。給孩子未來、圓夢國際。留學美國免高學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公職
原汁原味地分享這篇有關美國公職的貼文 供你參考!
Richard Hung
美國公職
聊些不一樣的吧!雖然我也在南美被劫或被偷過,但還是提供些關於找工作的訊息給大家。
大概很多人還不知道,美國公部門是全國最大的顧主,各級政府每年都會僱用數萬計新員工。從前郵局員工是新移民嚮往的工作之一,現在大概差些,但是聯邦各機關都還有很好的工作,等大家去申請。我寫這篇文章是想拋磚引玉,讓新移民或最近因疫情失業的朋友們,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公家機關職位多,適合擁有各種不同學歷及學位的人士申請,申請工作簡單容易,大部份的工作只需要填表,面談,通過背景調查就行了,且大部份的工作不需要公民身份(如教師),有些職位還幫忙辦綠卡或入籍(軍人或工程師)!華人最常見的工程師,護理師,文書,調查人員,警消等,薪水不比私人的機構差。最主要的還是工作有保障, 升遷管道通順,提供健康保險,還有優沃的退休金!
美國經濟幾乎每10年一個起落,私人企業中年失業的情形在公部門不常見,原因就是政府機構留材及要確保社會一個穩定的中產家庭(middle income family)。近幾年,二戰後的嬰兒潮(baby boomer)已界退休年齡,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會需要大量的生力軍加入公職。
以下是各級政府找頭路的網站,各州,各縣,各市都有自己的網站,提供工作。在學學子也可以透過這些網站找打工機會,學一些新技能。說不定還可以減免學費或學生貸款呢。
這是聯邦的找工作網站:
https://www.usajobs.gov/
加州政府:
https://www.calcareers.ca.gov/
洛杉磯縣政府
https://lacounty.gov/job-opportunities/
洛杉磯市政府:
https://www.lacity.org/jobs/find-job-city
郵局退休年齡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德國失明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赫爾穆特·瓦爾哈演奏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https://youtu.be/RCAb5ig90rA
“巴赫開啟了通往無限宇宙的天窗。在感受到了一切以後,人們發覺生命還是富有價值的。”
“疾病將我永遠的和光明世界隔離開了,但它同時又為我打開了鋪開了一條通往內在感知的道路。”
— 德國失明管風琴家、大鍵琴家 赫爾穆特·瓦爾哈
(Helmut Walcha,1907-1991)
德國管風琴家赫爾穆特·瓦爾哈生於德國萊比錫,死於德國法蘭克福。瓦爾哈在其16歲的時候就完全失明了,但他卻是演奏德國和荷蘭的巴洛克風格音樂的大師。並且,他把巴赫的所有為管風琴和大鍵琴而寫的音樂作品都背了下來,並錄製了巴赫的管風琴作品全集。
⚫️ 瓦爾哈的一生
◾️少年失明
瓦爾哈的父親名叫埃米爾·瓦爾哈(Emil Walcha),是當地的一個郵局的局長,母親名叫安娜·費肯(Anna Ficken)。瓦爾哈於1908年接種了天花疫苗,因為後遺症而使得視力非常衰弱。但他的父母不久發現他的視力還未完全喪失,因此讓他進入了小學。在他父母的薰陶下,他非常喜愛音樂,並由他的姐姐教他認識樂譜。瓦爾哈曾意外的聽到了巴赫的F大調創意曲(BWV 779),並因此喜歡上了管風琴,並開始在他家附近的教堂進行練習。雖然他的父母認為應該讓他進入音樂學院學習,但瓦爾哈自己更喜歡單純的演奏。
瓦爾哈12歲的時候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隊的低音大提琴樂手Feintheizen演奏過管風琴。瓦爾哈的演奏給Feintheizen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為瓦爾哈和當時管弦樂隊的指揮阿爾圖·尼基什(Arthur Nikisch 1855–1922)安排了會面。尼基什認為瓦爾哈非常有音樂天賦,並督促他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Feintheizen並且教授了瓦爾哈一年的鋼琴演奏。
1922年,瓦爾哈進入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師從巴赫音樂的權威Günther Ramin。Günther Ramin對瓦爾哈進行了全面的音樂教育,使得他在的鋼琴、管風琴和音樂理論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慢性角膜炎再度侵蝕了他本就虛弱的眼睛,手術也未能挽救他的視力。因此,在他16歲(1923)時,他完全失明了。
◾️巴赫的權威
瓦爾哈在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é Church)進行了他的首演,並受到獲得了很好的評價。1926年,他作為Ramin的助手成為了聖托馬斯教堂[2]的候補管風琴師。1927年,瓦爾哈作為萊比錫音樂學院的「最優秀學生」畢業。同年,他進入萊比錫室內樂研究中心。1929年被推選為法蘭克福和平教堂管風琴手。1933年他被選為法蘭克福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rankfurt)教師。音樂學院1938年國有化後他成為了教堂音樂部的教授。次年(1939),瓦爾哈和烏爾蘇拉·科赫(Ursula Koch)結婚。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時瓦爾哈短暫性地暫停了音樂活動,並在1946年重新出現在音樂會中,同時進入法蘭克福的三皇教堂(Dreikönigskirche),每星期在那裡進行普通演奏和即興演奏。1947年,在他的努力下,二戰後新造的管風琴被安裝到了法蘭克福大學(全名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法蘭克福大學)另外還在此講解巴赫的165首管風琴音樂。他一系列的傑出貢獻令法蘭克福成為了巴赫音樂演奏的中心。
1947年,瓦爾哈使用呂貝克聖雅可比教堂(St. Jakobi Church)的小管風琴為Archiv Produktion錄製巴赫的音樂作品。他為EMI和Archiv Produktion公司的錄音使他在全世界開始聞名。1950年,他參加了在哥廷根舉辦的為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的音樂節上。同時,他也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為了紀念他對音樂做出的巨大貢獻,法蘭克福大學授予了瓦爾哈歌德獎章。1977年,由於健康惡化,瓦爾哈選擇了退休,並於1991年結束了他的生命。
◾️失明的管風琴家
瓦爾哈主要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包括斯威林克、布克斯特胡德、帕海貝爾、巴赫以及韓德爾的作品。幾乎所有他演奏的作品都是在他失明後學得的。為了能夠將樂譜記憶下來,兩位女性功不可沒-瓦爾哈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在瓦爾哈記憶樂譜時,她們為他一遍又一遍的在鋼琴上演奏樂譜的每一個聲部,然後瓦爾哈把每個聲部都記下來,並把各個聲部「在腦中合成同步起來」。瓦爾哈在25歲時便決定把巴赫的所有作品都背下來,這項工作花了他15年的時間。然而,他通過這種比任何人更徹底的練習,以及他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他那富有獨特風格的音樂。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的音樂也變得越來越溫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優美。
◾️巴赫管風琴全集
瓦爾哈一生一共錄製了2次巴赫管風琴全集,第一次是單聲道錄音,第二次是立體聲錄音。為了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瓦爾哈決定使用歷史樂器錄製巴赫的管風琴全集。但是,這一計劃曾不斷的因為錄音技術的發展(從早期的黑膠唱片,到單聲道錄音,再到立體聲錄音)而被打斷。完成這一計劃所需要管風琴師不僅要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更要是一位能將歷史樂器發揮出它們獨特音響的演奏家,而瓦爾哈正是這樣一位滿足要求的歷史樂器專家。
1947年8月,瓦爾哈在呂貝克聖雅可比教堂(St. Jakobi Church)第一次為Archiv Produktion錄製巴赫管風琴全集。此地因其傑出的北日耳曼早期管風琴製造業而聞名,但由於戰後經濟蕭條而使錄音工作非常困難。雖然呂貝克的管風琴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但由於管風琴的踏板無法發出合適的音響,鍵盤的八度音差並不準確,加之當地交通帶來的噪音,致使他們並不打算在這裡錄完整個全集。
他們尋找到的第二座合適的管風琴是卡佩爾的Arp Schnitger管風琴。這座管風琴最初是為漢堡的St. Johannis教堂建造的,後來在1816年轉移到了卡佩爾。因此,從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巴赫管風琴全集的錄音工作在卡佩爾繼續,一些曾在呂貝克錄過的曲目在這裡被重新錄製。
立體聲錄音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人們的預期,以致在1954年人們認為應該把一些巴赫最為著名的曲目用立體聲重新錄製。重錄計劃的第一首就是巴赫的賦格的藝術,錄於1956年9月,荷蘭阿爾克馬爾的St. Laurenskerk教堂,同時這也是德意志留聲機(DG)公司最早的立體聲錄音。
1968年,用立體聲錄製巴赫管風琴全集被提到日程上來。由於St. Laurenskerk教堂的管風琴沒有長笛音色的音栓,瓦爾哈不得不考慮使用其他管風琴。經過很多努力,最後終於決定使用斯特拉斯堡Saint-Pierre-le-Jeune教堂的Silbermann管風琴。1969年9月、1970年5月、1970年秋和1971年5月,瓦爾哈在這裡錄製完了巴赫管風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