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郵局有保險箱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郵局有保險箱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郵局有保險箱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郵局有保險箱嗎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龍應台 - Lung Yingt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郵局 《純粹大武山》 上山看雲,下山時經過部落——大黑狗躺在路中央、看車來懶得理你的那種部落;見一路邊小郵局。 郵局小得只能容兩個人排隊,第三個人就站在門外了。 櫃台前一個部落老媽媽,身分證、私章、取款單攤開在櫃台上。櫃台裡面只有一個兩鬢已白的人正忙著數鈔票。...

  • 郵局有保險箱嗎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0-30 22:30:06
    有 1,545 人按讚


    郵局 《純粹大武山》
    上山看雲,下山時經過部落——大黑狗躺在路中央、看車來懶得理你的那種部落;見一路邊小郵局。
    郵局小得只能容兩個人排隊,第三個人就站在門外了。
    櫃台前一個部落老媽媽,身分證、私章、取款單攤開在櫃台上。櫃台裡面只有一個兩鬢已白的人正忙著數鈔票。厚厚一疊,伸手穿過窗口,交給拄著拐杖的老媽媽,老媽媽手裡拿著大概是一萬元的鈔票,打算轉身離去。
    「你就這樣拿著錢,不怕人搶啊?」
    她笑咪咪地,「台灣不會有人搶......」
    輪到我了。「請問有明信片嗎?」
    「明信片?」郵務員抬頭看我,有點不知所措,「沒有人在買明信片了。我......要找找。」
    他起身在後面紙堆中尋覓,我抓了一張存款單,用櫃台上綁著的原子筆,在存款單背面草草寫了幾個難看的字。
    他回來了;「沒有明信片,但是這裡有些免費的觀光卡片好不好?」
    「好的。請給我郵票:一張寄台灣、一張寄大陸、一張香港、兩張英國、一張奧地利。」
    他緊張了,「慢一點慢一點,現在沒有人買郵票了,我要去找......」
    他又站了起來,走到小小房間的角落裡,拿了鑰匙,打開一個像保險箱的櫥櫃。
    這個時代,原來郵局其實是銀行,鈔票隨手可取,但是郵票鎖在找不到的地方。
    他捧著一盤花花綠綠的郵票回到櫃台,再度坐下。
    「你說要寄哪裡?」
    「一張台灣、一張大陸、一張香港、兩張英國、一張奧地利。」
    他很明顯地開始冒汗了,脾氣好好地說,「慢一點慢一點,我記不住那麼多,一個一個來。」
    「好,」我也乖順地出奇,「台灣一張。」
    他低頭找郵票,「寄台灣五塊錢。」
    顯然還記得通行台灣境內的郵票,他遞過來一張郵票,上面是枸杞的彩色圖片。
    「寄大陸一張。」
    他埋頭尋找了好一陣子,最後放棄了,嘆氣說,「真的沒有人在買郵票了。我不知道多久沒有賣郵票了......大陸一張九塊。可是我找不到四塊的郵票。你乾脆買兩張五塊的好不好?」
    我給他帶來這麼大的麻煩,趕忙說,「當然好啊。」兩張枸杞,立刻貼上。
    「一張奧地利。」
    「澳大利亞....」
    「不是澳大利亞,是奧地利。」
    「澳大利亞——大洋洲,」他念著念著,從抽屜裡翻出一個小本子,裡頭記載著台灣寄往全世界的郵票價格,以洲來分。
    看他的手指從亞洲翻起,我有點著急了。
    「不是大洋洲,」我說,「是歐洲,歐洲,是奧。地。利。不是澳大利亞......」
    他仍舊在翻小冊子,「奧地利,奧地利......唉,找不到,還是查電腦吧。」
    他開始看桌上的電腦螢幕;我的身後已經排了好幾個手持存摺的部落鄉親,男女老少都有,排到門外騎樓了。
    他一面盯著電腦找「奧地利」,一面耐心說明他的困境,「不知道多久沒有人來買郵票了,這實在比較複雜......」
    我很抱歉,說,「奧地利不要找了,你找德國是不是比較簡單,就找德國吧。」
    他堅持專業精神,還是要找到奧地利。
    後面排隊的越來越多。一個善良的老人在後面說,「你有這麼麻煩的事,那我晚一點再來好了。」
    奧地利找到了。十二塊。
    他高興地給了我一張十二塊的郵票。是「光果龍葵」的圖像。
    「你剛剛說還有哪裡?」
    「倫敦,」我快速地答,「但是不要找了,歐洲一定都一樣,就給我十二塊的兩張吧⋯⋯」
    他大概也受不了了,直接遞過來兩張光果龍葵。
    「你剛剛說還有哪裡?」
    「香港,」我說,「不要找了。香港應該跟大陸一樣,就給我兩張五塊的吧⋯⋯」
    一個穿著綠色制服的郵差站在我旁邊等了好久,這時插進來說,「你太忙,那我等一下再來拿郵件。」
    他突然快手快腳抓起桌上一綑橡皮筋綁著的郵件,遞給了郵差。
    我趁這時算了一下郵票錢總數,5+10+10+12+12+12=61。同行的朋友把錢放在櫃台上。
    鬆了口氣,闖出郵局門,那隻躺在馬路中央的大黑狗這時舒服地趴在郵筒下面,一隻眼閉著,一隻眼張著,看著我和我的時代。

  • 郵局有保險箱嗎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3-07-31 18:22:42
    有 70 人按讚

    #250#~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為什麼匯率有四個價錢】

    暑假到今天為止已經過了一半了,小編有不少學弟妹趁著剛口試完和家人或者同學到國外旅遊。想必大家都知道,出國旅遊之前得先準備好當地的貨幣,例如要去日本就要先換好日幣、要去美國就得備妥美金,畢竟畢竟帶台幣去國外,是沒有人要收的。

    然而,當各位來到了銀行或郵局,通常會發現櫃台前會掛著兩個電子看板,一個是活存和定存的牌告利率,另一個板子就是匯率囉。但是說到這邊,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一個貨幣會有四個價錢呢?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在台灣,新台幣就是我們國內的法定貨幣,也就是說政府和法律會擔保其價值,因此具有「無限法償」的性質;然而美金、日幣等外幣在台灣並不是法幣,因此並不能直接像新台幣這樣花用,也不具有上述的無限法償性質。

    事實上,我們前面以及接下來所要討論的外幣,以銀行的觀點來看,其實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對於賣家來說就必定有成本、定價以及庫存等因素存在,而我們接下來所要討論的,正是與這些商品的性質息息相關。

    既然外幣是商品,我們一定可以預期到跟不同的人買,價錢可能會有所差異。就像台幣100塊就是100塊,無論是在綠島或是在花蓮,100塊就是代表100塊;但是同樣是COCO的珍珠奶茶,在新竹或者在台中,可能就有兩種不同的價錢。一個商品的定價,自然就反映了賣家的成本結構,以及他想要賺多少錢。而外幣也是一樣,不但跟不同銀行買或賣,可能會有不同的價錢,而就算在同一家銀行,同樣的外幣也會有四個不同的價錢。

    以台灣銀行昨天(7/30)的美金匯率為例,無論是你親自跑一趟台灣銀行或者在電腦前面查詢,都可以看到每一天[註1]都有四個價錢,分別是即期的買賣價錢,以及現金的買賣價錢。

    首先我們要區分的是即期和現金價錢的差別。前面說到了,外幣對銀行來說是一項商品,不但有買入的成本,還有運輸、保管的壓力。例如說台灣銀行今天要準備1000萬美金現金,那麼它不但得花一定的成本用飛機把鈔票運來台灣,也得蓋保險箱儲存和保管這些白花花(?)、綠油油(!)的鈔票們;相較之下,如果你是把買來的美金存在銀行的戶頭裏面,或者匯給別人,這些交易行為都是沒有牽涉到實體的鈔票的,就稱之為即期交易。為了反映現金買賣(有牽涉到真的摸的到的錢的)和即期交易的成本的差異,匯率便分成即期匯率和現金兩組不同的價錢。還是搞不懂嗎?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有碰到真的手摸的到的外鈔的話,就是現金交易;否則無論是匯票、旅行支票或者存款,只要不是看到和摸到真的外幣鈔票的,都是即期交易的行為。

    接著我們要來討論的是最多人感到迷惑的買入和賣出。到底我拿新台幣去銀行兌換成美金,是買入還是賣出呢?又我把家裡的澳幣拿去銀行換成台幣,又是哪一種呢?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了,外幣在台灣境內是商品,而這個賣家通常是銀行。也因此,外幣不但有價錢,而且還有買入和賣出的價錢。講到這邊,答案是不是已經呼之欲出了呢?是的,這邊的「賣出」指的是銀行賣給你,也就是說,如果你拿台幣要換成美金,那麼就要去看「銀行賣給你美金」的價錢,所以是看「現金賣出」賣出的價錢;反之,如果你剛從澳洲回來,要把多買的澳幣換回台幣,那麼就得查閱「現金買入」的價錢,因為是銀行把你的澳幣買回來嘛!

    我們再來多看一點例子:小憲想去資助住在澳洲的弟弟,所以跑到銀行要拿新台幣匯澳幣,是看「即期賣出」價錢;阿人過幾天要去日本玩,想要買日幣帶去花,是「現今賣出」;阿勳看到之前買來存在戶頭的非洲幣大漲,想要換回台幣,是「即期買入」;而剛從歐洲回來想要把手上的歐元換回台幣的小曹,要看的是「現金買入」的價錢。

    無論是何種貨幣,刊登在銀行看板上的價錢,都是以新台幣為單位,意義是一塊錢的外幣,銀行買入或者賣出的價錢。

    因為銀行是交易的商家的角色,在商言商,一定是買低賣高,也因此從附圖各位可以看的出來,一美金,要拿30.122元新台比才能買到;但是如果你在當下又把這個一美金換回台幣,銀行只會用29.58元台幣跟你買回去。從附圖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來,買和賣的價差反映了外幣的商品的性質,應該也不難理解到,現金的買賣交易,為了反映真實貨幣的成本以及風險,賣出的價錢較即期交易高,而買入的價錢,也比即期交易差。

    有趣的是,其實銀行的這四個價錢,通常價差是固定的。請看附圖[註2],這四個價錢的價差分別是0.3、0.1、0.143元(新台幣),但是如果你往前看之前的價錢,或者往後看7/31的價錢,四個價錢也都是呈現這樣的差距。這其實就是意謂著,無論你在哪一天,如果你瞬間買了美金又賣了美金,損失的價差是一樣的。而前面已經說過,其實這四個價錢的差價,就是反映了銀行的成本以及風險。

    最後我們來複習一下,買入、或者賣出,是站在銀行的角度來看的;而即期與現金的差異,端看交易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真的摸的到的貨幣[註3]。

    註1:這裡講的價錢指的是收盤價。事實上外匯的價錢是隨時都在變的,尤其是在外匯交易時間(09:00~16:00)內,銀行的交易人員會隨時根據交易的狀況以及市場的價格掛出新的匯率。

    註2:圖中「中價」只是一個假想的概念,但是可以想成這個貨幣的平均價錢。實用上的觀點是,無論是買或賣,越接近中價的價錢越好,也就是如果賣出價錢接近中價,表示比較便宜;如果買入價接近中價,表示銀行出較高的價錢買回你的外幣。

    註3:通常銀行只發售鈔票,也只買回現鈔。也因此,在銀行購買外幣時,必須以外幣鈔票的整數單位購買;而回國時,也只有鈔票可以拿去換回新台幣,硬幣的部分只能留作紀念,或者在當地機場時丟到捐款箱做愛心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