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郵報密戰金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郵報密戰金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郵報密戰金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郵報密戰金句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 敗選後的美總統川普再次推文開戰,威脅國會廢除《通訊規範法》第230條 ,否則就...

郵報密戰金句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7 17:55:05

#和你讀:【特朗普 ‧ 憤怒 ‧ Bob Woodward】 剛讀完資深華盛頓郵報記者Bob Woodward活華特的新書《Rage》,這是他在兩年內所寫關於Donald Trump特朗普的第二本著作,如果大家一直留意白宮新聞,這書並不難讀,甚至可說是沒有太多你未聽過的事情,所以我很快可以兩天讀完...

郵報密戰金句 在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06:58:46

香港人反抗 核爆都吾割 識揀梗係揀前線巴打😇🙏🏻😍 【「核彈都唔割」的本質 是無止境的支援】⁣ ⁣ 網上在這幾天有很多論調,指「勇武應該退場休息,讓和理非接力」。我們不相信這樣的話。這句話暗示了一個前設:兩者是可切割的個體。然而事實上和勇兩者一直都緊密不分,街頭上沒有勇武派或和理非,只有一同頑抗暴政...

  • 郵報密戰金句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0 07:00:50
    有 1,680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

    <單則精選>
    敗選後的美總統川普再次推文開戰,威脅國會廢除《通訊規範法》第230條
    ,否則就將否決國防授權法,也就是高達7400億美元、美國每年攸關軍事競爭力且是極少數必須通過的重大法案之一。

    川普過去數度對號稱社群媒體「免死金牌」的230條款,表達過強烈反感,特別是在他的推文被加註警語之後,他簽署了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國會立法「刪除或更改」 保護社群平台不被究責的《通信法》第230條,這條已經有數十年歷史的聯邦法律,內容是讓網路平台在決定刪除或保留網路貼文、照片、影像和其他內容時,能免於被究責,但近年無論美共和或民主兩黨議員都曾試圖廢除230條,要求科技巨頭能對仇恨言論或選舉當中充斥的虛假訊息加以監管。

    這些科技巨擘何嘗想要涉入監管,特別是政治相關領域,是自2016年總統大選後,他們才被迫加強言論審查。且臉書和推特一直有著截然不同的政策,華郵分析認為,顯然是此次敗選過後,川普及其支持者把責任再次歸咎於社交媒體,川普才會藉此做為安撫基本盤的利器。民主黨參院少數黨領袖舒默說,總統似乎打算用剩餘的精力、委屈和自私,來填補他在剩下任期的每一天。他不認敗,無論是否會否決國防授權法,廢除230都不會是他最後一戰。

    {內文}
    (麥肯納妮/白宮發言人)
    總統對此是認真的

    堅不認輸的本屆白宮主人,在苦思多日後,決定發動另一場絕地反攻,12月1號晚間9點45分,美總統川普再度以推文開戰,點名《通訊規範法》第230條,根本就是美國送給科技巨擘免於被究責的禮物,任由這些公司獨享這種企業福利,卻對美國家安全與選舉道德產生重大威脅,所以川普說,如果這麼危險又不公平的230條,不能被徹底廢除,當今年國防授權法送到總統辦公桌上時,他將不得不明確地加以否決,文末並高喊「讓我們現在就奪回美國」。

    (麥肯納妮/白宮發言人)
    總統已經明確指出230條的重要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總統將一如既往地捍衛我們的軍事力量,確保我們獲得足夠的國防資金,因為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獲得2.9兆美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並不是川普任內首次放話威脅要否決國防授權法案,這份粗估7400億美元的年度預算,是極少數每年都必須通過的重大法案之一,內容涵蓋部隊調薪到採購飛機,及如何提升與俄羅斯及中國等對手競爭的能力,所以一再被川普視為強有力的武器,而他昔日對號稱社群媒體「免死金牌」的230條款
    ,也早就表達過強烈反感,趁此機會開戰,也算是一種強烈表態。

    (Brett Tolman/前聯邦檢察官)
    我絕對認為他對此是認真的,他也應該如此,但肯定會有很多人說 嘿 你知道的,當你討論的是《國防授權法》時,你根本就做不到,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我的意思是,國會從來不會不好意思把任何事情包裹放進法案表決,並確保如果有一項法案要通過,他們會提出其他一些前提要件,這種事情一直在發生,我們親眼所見,所以你看,我不認為徹底廢除230是答案,但討論很重要,威脅很重要,這是一定的,它確實可以使國會朝著我們所需要的方向前進,至少我希望如此

    事實上,這位推特治國的總統對社群媒體的愛恨情仇早就不是秘密,今年五月,當推特破天荒對川普的兩則推文加註警語,雙方之間對於扼殺言論自由,還是善盡媒體監督之責的辯論,就已然成為兩條無法溝通的平行線。

    (《華爾街日報》新聞片段)
    在加註事件發生兩天後,川普總統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國會立法「刪除或更改」,保護社群平台不被究責的《通信法》第230條

    (美國總統/川普/2020.5.28)
    我簽的這個行政命令,要求制定新的法條,使社群媒體在審查內容,或者是進行任何政治活動時,不再適用《通信法》第230條免責保護,這是件大事

    川普念茲在茲的通訊規範法230條,其實是一條已經有數十年歷史的聯邦法律,讓網路平台在決定刪除或保留,網路貼文 照片 影像和其他內容時,能免於被究責,這條法律被認為是網路的基本法律之一,主要目的是促進言論自由表達,但近年來 ,無論美共和或民主兩黨議員,都曾試圖廢除230條,要求科技巨頭能對仇恨言論,或選舉當中充斥的虛假訊息加以監管,他們必須為此負責。

    (《華爾街日報》新聞片段)
    你可以把「網路內容審查」想成是出版一本書,如果書中包括了令人不適的內容,像是仇恨言論,出版商有責任在出版前將這些內容刪除,如果出版商未處理就出版並上架販售,書店不需要為書的內容承擔責任,因為書店在書的出版過程中沒有裁決權

    像推特這類的社群媒體能夠得到《通信法》第230條保護,是因為它們被視為平台而非出版商,川普認為,一旦社群媒體決定像出版商一樣,擔起編輯的角色,就不應再被排除在法律責任之外。

    (美國總統/川普/2020.5.28)
    推特選擇「事實核查」的對象,或選擇不去「事實核查」的對象,或者推薦的對象,背後都有政治團體在後面操作,或是有政治考量

    於是川普總統在5月28號率先簽署行政命令,試圖去除或弱化美國給予推特 臉書等社交媒體的法律責任豁免,BBC分析稱,這項行政命令將僅止於象徵性,川普若想把它化為實際法律,無論修改幅度大小,都將會一條漫漫長路,更何況推特及臉書,過去一向不願干涉用戶留言,尤其是政治相關討論,是自2016年總統大選後,他們才被迫加強言論審查。

    (Facebook營運長/Sheryl Sandberg/2018.5.9)
    我們太晚發現這個問題,而且反應也太遲了

    (推特創辦人/Jack Dorsey/2018.5.9)
    這些有心人與電腦生成的訊息,或是假消息發送,或者是刻意導向的同溫層,這樣的平台並不是健康的平台

    只是對於要不要把關,如何把關,推特和臉書,一直採取截然不同的政策。

    (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2020.5.28)
    我堅信臉書不該擔任內容真假的仲裁者 去判別每個人在網上的留言

    (新聞片段)
    查克伯格說,未來臉書將重新檢視,臉書現有關於公民運動,以及暴力的審查政策,對此 推特創辦人Jack Dorsey則說,推特將繼續針對大選的內容進行事實核查,推特也對佛州眾議員Matt Gaetz推文加記了標註,同樣是「此推文違反了其讚揚暴力」

    (《華爾街日報》記者/Jeff Horwitz)
    推特似乎已下定決心,要在推特的平台上,就美國政治方面的言論設定某些規範,這原本是美國科技業,在政治上一直不去碰觸的敏感問題

    《華盛頓郵報》說,或許正因為此次大選過後,川普自己及眾多保守派支持者,再次把敗選責任指向了社交媒體平台,拿否決國防授權法來威脅國會廢除通訊規範法230條,無疑又成為川普安撫基本盤的一大利器。

    (舒默/美參議院少數黨領袖)
    總統似乎打算用剩餘的精力 委屈和自私,來填補他在剩下任期的每一天

    舒默一句話,完美詮釋了當前的總統川普,沒有人知道川普最後是否會真的否決國防授權法案,但廢除230絕對不會是川普的最後一戰,他也絕不認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dOw3E9QNM

  • 郵報密戰金句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30 18:42:09
    有 856 人按讚

    吳旭:特朗普將連任的十大指標

    觀察者網
    10/26 10:00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吳旭】
    吳旭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政治傳播學博士
    吵吵嚷嚷的美國大選,還差一周就要揭盅開示,全世界的眼睛都關注著這兩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誰能率先沖過“270張選舉人票”的終點線。
    受美國主流媒體——特別是像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幾家“逢特朗普必反“的大牌媒體的影響,中國國內眾多關於美國大選以及大選結果的預測,堅定地認為拜登穩操勝券,必將把特朗普趕出白宮,還美國政壇以清靜與平穩。
    這種看法,是對美國國內民情民意的誤讀,更是沒有深刻理解特朗普之所以能夠在四年前橫空出世、給美國政壇帶來一場完美風暴的深層原因。
    簡而言之,雖然因為郵寄選票暴增和新冠疫情的干擾,今年美國大選的最終結果會出現一定時間的延遲,甚至局部地區會因為選票結果引發爭議,但筆者認為特朗普最終仍能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民主黨對手拜登,順利獲得連任。
    很多人馬上會問,“哎,不對呀,美國民調結果一直在說拜登大幅領先,特朗普根本沒戲,只能做垂死掙扎啊?”是的,別忘了:2016年大選前一天的全國民調結果,也是希拉蕊大幅領先特朗普,而且其領先幅度甚至超過現在的拜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看看2016年大選前夜的預測結果(圖/美媒)
    在2016年大選的當天晚上,《紐約時報》給出的希拉蕊勝選概率是92%。但是,結果如何呢?特朗普最終以選舉人票306-232的壓倒性優勢入主白宮,同時把“民調專家們”和所謂的“美國大選專家們”的眼鏡震碎了一地。
    美國大選的民調,特別是關乎評價特朗普等一系列政治敏感議題的民意調查,因為其抽樣方法和問題設計的結構性缺陷,無法準確、客觀、公正地還原和呈現美國真正的民情民意。
    一方面,特朗普的支持者在所有的抽樣樣本中,都是被嚴重低估誤算的;另一方面,因為嫌棄、鄙視那些偏自由派媒體及民調機構對於特朗普的“詆毀和中傷”,很多特朗普的“沉默支持者們”故意用說謊來隱瞞其真實態度,從而誤導民調結果,使其不僅不可信,而且往往與真實結果背道而馳。
    既然關於大選結果的直接問卷不可信,那麼,還有什麼指標能夠預測美國選民們的真實投票意向呢?
    事實上,除了那個被美國媒體不厭其煩、津津樂道的單一問題:“你將投票支持特朗普還是拜登”以外,幾乎所有的其他相關民意指標、大選歷史慣例和週邊事實數位,都毫無例外地指向現任總統將獲得連任,而且將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對手。
    篇幅所限,以下僅列出十大相關指標,來作為以上論斷的佐證。
    一、新增註冊選民人數
    美國大選的一項歷史資料顯示,在大選前錄得更多新增註冊選民人數的黨派和候選人,幾乎毫無例外地會獲得選舉的勝利。
    道理很簡單——新增選民數量這一指標,客觀顯示了黨派支持者的參與熱情,顯示了基層競選機構挨家挨戶鼓動徵召支持者的效率和成果,更顯示了候選人政策立場的帶動力。
    很顯然,在過去幾個月中,特別是在關鍵的幾個搖擺州,包括亞利桑那、佛羅里達、北卡羅萊納、賓夕法尼亞等州(以上幾州,特朗普在2016年都是以微弱優勢獲勝),特朗普在這一指標上都是遙遙領先。
    以佛羅里達州為例,從三月份黨派初選至今,民主黨新增了10萬個新註冊選民,而共和黨增加了超過20萬個,是民主黨的一倍;再看賓州,截至九月底,民主黨新增選民六萬人,而同期共和黨新增14萬人。這一整體趨勢,可以推展至美國其他州。
    二、競選集會的聲勢與規模
    新冠疫情的蔓延肆虐,無疑衝擊打亂了美國大選前密集造勢集會、總統候選人穿梭各州、月臺登場合影演講的歷史傳統。
    以拜登為例,過去半年中,除去非常特殊的公開場合造勢外,他基本上都是以靜制動,呆在德拉瓦州自己家裡(用特朗普團隊的挖苦說法是,“躲在地下室裡面視頻競選”)。
    而特朗普則不然,從八月初開始,他就不顧大型公共集會可能加重新冠疫情大幅傳播的風險,馬不停蹄地到各大關鍵州和城市,有時候甚至一天三個城市,舉行有上萬人參加的公眾造勢集會。
    美國各大媒體、民主黨大佬們和很多傳染病專家,都紛紛指摘特朗普不負責任,為個人政治前途而置選民的健康與安危於不顧。這些抨擊、指責暫且放在一邊,有一點連特朗普的反對者都不得不承認:特朗普的帶動力和號召力是驚人的——
    天上下著大雨,在機場搭設的臨時競選集會現場,兩三萬特朗普的支持者們冒著感染病毒的風險,在大雨中群情激昂地聆聽特朗普嬉笑怒駡,抨擊虛假新聞媒體與“睡眼惺忪”的拜登。這一場景不斷在愛荷華、俄亥俄、佛羅里達、亞利桑那、賓州等地重複上演。

    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的競選集會現場(圖/Facebook)

    這是特朗普一周前在賓夕法尼亞州(圖/Facebook)
    這與拜登在亞利桑那、俄亥俄等州舉辦的幾場造勢集會前稀稀落落的參與者、跟隨記者人數甚至超過參會人數的寥落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同一時間,拜登在俄亥俄州的兩場競選集會現場(圖片分別出自《紐約時報》、Twitter)
    三、美國股市連創新高
    美國總統大選、特別是現任總統尋求連任時,有這樣一個兩百年來形成的規律:在大選當天,如果美國主要指數(道鐘斯指數或是標普指數)超過四年前現任總統當選時的20%,則現任總統有高達87%的概率獲得連任;而且,股市上漲的幅度越高,獲選連任的機會越大。從喬治·華盛頓第一任開始,共有16位總統謀求連任時其相關的股票指數升幅超過20%;其中,14位成功連任。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股市的繁榮意味著選民財富的增加,意味著經濟基礎的強勁,意味著投資者信心的充盈。
    2016年11月3日特朗普勝選當日,美國標普指數的收盤價是2100點左右。截至2020年10月23日收盤,標普指數的收盤價是3465點;美國股市在特朗普任期的四年間,雖然受到世紀級疫情的衝擊,仍舊上漲了高達65%。雖然特朗普仍有13%的可能打破這一連任規律,但是,他的贏面顯然更大。

    圖片來源:穀歌截圖
    四、黨派凝聚力和向心團結性
    雖然在共和黨黨內初選時,特朗普沒有面臨任何強大的挑戰者,但是在最終的黨內初選投票時,特朗普還是創造了多個記錄:其吸引的黨內投票人數,不僅遠超布希兩任任期的人數,而且更是超過了奧巴馬兩任任期的人數(一般來說,在民主黨總統任內,共和黨初選因為會有多名競爭者參選,往往經過多輪廝殺,所以本黨內參與熱情會更高)。
    舉例來說,布希2004年競選連任時,威斯康辛州共和黨初選投票的人數是158933人;在奧巴馬2012年連任時,共和黨初選投票人數是293914人;而今年特朗普的投票人數是創紀錄的616705。同樣,在佐治亞州,布希(2004年)是161374人,奧巴馬(2012年)是139273人;而特朗普(2020)是925212人,是前兩任的五倍以上!
    不僅參與熱情爆棚,而且特朗普在黨內的支持度也是一直超過90%(這不是民意調查,而是實際選票結果),這一結果超過了小布希、老布希、雷根、尼克森等所有近五十年內共和黨的前總統候選人在同時期的表現。
    五、大選最關鍵、選民最關注的議題
    美國大選既是選人,更是選事——也就是競選人在關鍵議題上的政策立場。
    很多人一定會自然而然地認為:當今美國最重大的議題肯定是如何控制新冠疫情啦!當然,如果真是這樣,被疫情搞得焦頭爛額、自己也在幾周前中招住院的特朗普,肯定是棋輸一招了。但事實不是這樣。
    美國多個調查機構的最新結果顯示,排在美國人最關注議題第一位、遙遙領先於其他議題的選項是:法律與秩序(占比超過40%);排在第二位的是重振經濟(占比超過30%);而疫情控制僅排在第三位,占比剛剛15%。而僅就“維護法律秩序”與“重振經濟”這兩點而言,這都是特朗普的強項。
    可能有人會指出:你不是說民調不可信嗎?這個議題排序也是基於民調啊?是的,民調失真,是一個帶有系統性、結構性的問題,它反映出整個民調行業在社交媒體氾濫、民意碎片化、瞬息萬變的輿情環境下的落伍與失位;但其失真程度是因人、因事而異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凡是事涉特朗普本人的任何問卷和問題,都會因為“政治正確”、“沉默螺旋”、“錯進錯出”等美國輿情的特有壓力環境,而大幅失真——這是因為特朗普本人所帶有的“種族主義”、“白人至上主義”、“性別歧視”、“性醜聞”等特定政治符號和道德撕裂因素,所帶來的附生效果。
    換句話說,只要是跟特朗普無關的民意調查,一般來講,其失真度還是在可以接受的誤差範圍內的。

    六、黑人與少數族裔的支持度打破歷史框架
    與美國偏自由派的主流媒體所描述的情形不同,特朗普執政以來所採取的大規模減稅、放鬆聯邦政府管控(比如,在其任內,特朗普政府刪減了超過2000多項限制中小企業經營發展的法律法規)、制止非法移民對於美國社保體系和社會治安的衝擊等政策,都從根本上改善了少數族裔中那些從事商業、服務業、企業管理等具有穩定工作人群的收入與福利。即便是疫情的衝擊打破了過去三年來持續上升的勢頭,以黑人和西班牙裔為首的少數族裔仍是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的。
    當然,特朗普在有關員警暴力執法、種族衝突等議題上,時時說出一些種族主義意味很濃的話;但是,絕大多數美國的少數族裔更關注的是法律與秩序,以及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個人和家庭生活改變。所以,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特朗普在黑人中獲得了超過15%以上、在西班牙裔中獲得將近40%的支持率。
    要知道,在美國現代歷史上,共和黨領導人從沒有在黑人群體中獲得超過10%的支持率。特朗普打破了這個種族的藩籬。要想打敗特朗普,拜登必須獲得90%以上的黑人選票,以及60%以上的西班牙裔選票;而從目前的資料和趨勢來看,拜登遠遠達不到這一最低標準。
    七、實踐競選承諾比率
    特朗普是以“政治素人”的身段和人設,橫空出世,在2016年打敗共和黨內16位強勁的候選人,並最終在與“政治豪門”希拉蕊的對決中,順利勝出的。他在競選中最擲地有聲的一句競選宣言就是,“我不是政客;我不會說一套、做一套;我承諾的,一定會做到。”
    上任以來,四年時間不到,特朗普大鬧天宮一般,攪擾得國內、國際秩序天翻地覆;但不得不承認,他確實實踐了大部分當初的競選承諾——不管這些承諾當初聽起來是多麼的荒誕不經:
    (1)成功大幅減稅;(2)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3)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4)在美墨邊境修牆;(5)向中國徵收懲罰性關稅、並將中國定義為匯率操縱國;(6)推動以色列與中東國家建交,並將美國駐以大使館移到耶路撒冷;(7)壓迫北約盟國提升國防費用;(8)與金正恩兩次見面,至今使得朝鮮沒有再次試射導彈與核子試驗;(9)精確制導刺殺美國在伊朗的宿敵蘇拉曼尼將軍,等等等等。

    這上面的任何一件事,都是美國以往的政客和總統候選人,多次承諾但從沒有做到的。然而在短短的四年內,特朗普都做到了。先不管這些政策實施的最終效果和戰略意義如何,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一點,特朗普不同于傳統的美國政客,確實說到做到。
    八、“隱形”特朗普支持者
    如前所述,特朗普鮮明突出的“白人至上主義”和“種族主義”標籤,以及其個人在私德、品質、人性等方面的明顯瑕疵,使得很大一部分信教守禮、道德意識感強烈的美國人,無法在公眾和私下場合透露自己對特朗普的支持——雖然從很多政策立場上,他們強烈相信特朗普是唯一能解決美國華盛頓官僚腐敗機制的“毒藥”,正所謂“以毒攻毒”。
    這部分“隱形沉默”的特朗普支持者,無法從直接的民調問題中檢測出來;但是,稍微動動腦筋,改變一下問題的角度和切入點,這部分潛在特朗普支援群體就立刻昭然若揭了。
    比如,成功預判了特朗普2016年當選的“民主研究院周日快報” (Democracy Institute Sunday Express)就換了一個提問角度:“你覺得你身邊的朋友、親戚、同事會投票給特朗普嗎?”高達77%的受訪者回答“是的”,而只有23%的受訪者說“不是”。一個更令人震驚、但也順理成章的問題結果是:78%要投票給特朗普的美國人不願意自己的同事、朋友和親戚知道自己的投票意向;而只有13%要投票給拜登的美國人會在意這一點。
    九、特朗普的對手太弱了
    從1972年當選美國參議員至今,拜登已經在美國政壇上活躍了將近半個世紀。雖然一直覬覦總統大位,但是拜登多次參選,都沒能闖過民主黨初選的門檻——2008年敗給了初出茅廬的奧巴馬;2016年自忖不是希拉蕊的對手,拜登根本沒有出場。
    這一次民主黨的初選過程,拜登也是步履蹣跚,在民眾的調動力和個人魅力上,遠遠落在本党對手桑德斯和沃倫的下風。其最終能夠勝出,與其說是拜登擊敗對手,不如說是民主黨捉襟見肘,新人黯淡,最後只能矬子裡挑將軍,把老廉頗請了出來。
    試想,12年前,還算精力旺盛的拜登都無法調動民主黨內的熱情;12年後,年近八十、精力頭腦都每況愈下的老政客,如何來挑戰一個精力無限、新冠確診住院三天就滿血復活的特朗普呢?難怪特朗普在總統辯論場上的一句話,讓拜登無言以對——“我47個月裡做到的事,超過你47年在華盛頓做成的事。”

    資料圖:視頻截圖
    十、美國人認為疫情應對的錯漏,不能全怪在特朗普的頭上
    單從今年新冠疫情的應對來看,特朗普政府的成績單,確實是讓人難堪沮喪、顏面無光的。從二月份開始,美國國內的疫情不僅沒有控制住,而且愈演愈烈,目前可以說已經大面積失控。最新的單日感染人數逾8萬,超過6、7月份的高點。死亡人數超過20萬,新冠疫苗遙遙無期,經濟復蘇緩慢無望,這肯定需要特朗普來承擔主要責任。
    是的,民主黨支持者及美國自由派媒體,一直也是這樣來抨擊特朗普的;但是,美國的民意主體似乎並沒有把責任全怪罪在特朗普頭上。為什麼?
    一來,這次世紀級的大瘟疫,恰恰擊中了美國政治體系架構以及個人自由主義傳統的軟肋。不僅美國如此,其他西方歐洲國家在疫情應對上,也基本上是不及格的。如何改進美國三權兩黨制度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上的效率,如何說服那些崇尚個人自由、天性抗拒政府管控的美國人來重新調整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換一個黨派執政、或者換一個領導人就能馬上改頭換面那麼簡單。
    二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非常成功地將疫情的肇始及原罪,算在了中國的頭上。他更在多個場合重申,這個賬,將來一定要跟中國算的。很顯然,大多數美國人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是認可這個立場的。由此也可以預見,一旦特朗普成功連任當選,中美關係會走上新一輪更危險、更緊張的衝撞週期。
    綜上所述,雖然美國民調機構還是每天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拜登遙遙領先特朗普”的老調子——就像四年前一樣,但從我觀測和掌握的指標資料來看,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不是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特朗普贏多贏少的問題。雖然一周後的大選會有拖延和爭議,但特朗普勝選連任,幾無懸念。

  • 郵報密戰金句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25 19:00:01
    有 1,108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以下為【完整版】2020.10.24《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Cpb7KukDc

    過去十天,美國大選最勁爆,但很多人卻很可能沒聽過、沒看過的一條大新聞,就是紐約郵報有關拜登次子杭特私人郵件的爆料了。之所以勁爆,是因為紐約郵報聲稱掌握到的硬碟檔案當中,不只有他在烏克蘭和中國做生意時的私人郵件,洩漏了他利用他的父親,也就是時任副總統的拜登的影響力,來換取利益的證據,而且報導中還放上了多張杭特的私密照片,這些照片傳到社群網路之後,引來各式各樣的捕風捉影和揣測,甚至包括不少中文媒體都直接轉載這些未經證實的訊息,聲稱杭特可能涉及性犯罪;但另外一方面,許多的美國選民可能反而不太清楚這一連串所謂的驚人「爆料」,那是因為美國主流大型媒體,像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CNN,都不願意刊登和跟進報導這些在他們看來第一,屬於私領域;第二,內容涉及重大指控,可能影響選情,卻未經嚴謹查核,真實性有待商榷的消息,甚至就連一向堅持不做言論審查的社群平台,包括臉書和推特,這次也罕見地大動作,在第一時間就主動封鎖這批爆料文章的分享,甚至停止了白宮發言人的帳號運作,不讓她轉貼相關報導,此舉當然立即引來右翼人士的痛批,揚言要加以調查,但必須要理解的是,美國上一場的大選,2016的希拉蕊,就是因為俄國在社群網路散播假消息,才導致選情大逆轉,如果這一回,再次上演類似的戲碼,美式民主恐怕從此成為國際笑柄。

    {內文}
    (拜登次子/杭特拜登)
    就像我所認識的所有人一樣,我曾經摔倒,也重新站起來,我做過我覺得驕傲,也做過我後悔 遺憾的事,但我所做每一件事,都成就了今日的我,而我認為現在是我最好的狀態,雖然跌跌撞撞,您進出勒戒所70次...,別講這麼難聽 好嘛,我是去尋求幫助...(好 尋求幫助),(尋求藥物濫用的幫助),真不體貼...這女人...

    他是杭特拜登,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次子,也是一名律師 投資顧問以及曾經遊走於華府與各國高層,在大型企業和政府高官間穿針引線的前任遊說人士,從2014年開始,杭特拜登受邀出任東歐烏克蘭最大民營天然氣公司的董事,每個月支領五萬美金,相當於150萬台幣的薪資,而當時就如世人所知美國總統是歐巴馬,歐巴馬的副手不是別人,正是杭特的父親喬拜登,拜登當時所負責的外交領域,也包含美國對烏克蘭政策和貸款援助,而當父親的決策碰上兒子的工作明顯的利益衝突,一度引發華府內部和外界輿論的質疑,雖然多年來多次政風與國會調查行動,都沒有查出任何違法情事,但合法的不見得能通過情理道德這一關,打從拜登決定參選2020的那一天開始,他的選戰對手和有心人士,就已經把準星朝向拜登團隊中,最弱的那一環他的次子杭特,發動一波又一波針對性攻勢,而10月14號投票前三個星期,老字號保守派聳動小報紐約郵報,所刊登的一篇獨家「踢爆」,正是川普陣營「打杭傷拜」系列戰中,最新一波攻擊行動。

    (美國總統/川普)
    (他)寫信給杭特,請他安排與他父親拜登會面,...我早就說這家人有問題了,這位烏克蘭天然氣公司主管,甚至寫電郵給杭特說:「我們亟需你的幫忙,運用你的影響力...」,換句話說,他們付錢給杭特,就是為了要接近他的父親,而拜登正是當時主導對烏克蘭,與俄國外交政策的人

    (天空新聞主播)
    今晚最新消息...,一則可能令選情逆轉的驚人爆料:紐約郵報本周取得一批電子郵件,內容顯示拜登的兒子杭特在國外的生意往來,這些電郵洩露了杭特打算要介紹時任美國副總統的父親,給烏克蘭布利斯瑪能源公司主管,當時杭特擔任該公司的董事,過去拜登一再強調,他從來不過問他兒子的生意往來,但這批郵件證明了他說謊

    (CBS新聞旁白)
    專家認為,這是標準的「資訊洗白」案例,而且幾乎是2016年大選的翻版...

    (CBS新聞旁白)
    上一次是希拉蕊的選舉總幹事波戴斯塔的電郵被駭,在選戰最後一個月散發給媒體,這一回換成了聳動小報洩漏電郵,來源據說是拜登次子的一台筆電...

    (CBS新聞旁白)
    上一次的中介人是維基解密,這一次則是川普律師朱利安尼,他聲稱他是從德拉瓦州,一家電腦維修店取得這批郵件

    (川普律師/朱利安尼)
    (老闆)希望把這些資料交給我們,因為他認為其中有犯罪證據,所以就拿給我的律師,我們有一整顆硬碟

    紐約郵報聲稱,被踢爆的郵件來自於一台送修筆電,因為修好後,客戶始終未來取件,老闆察看硬碟之後,發現內容可能涉及不法,才通報當局,同時自行複製一份私下交給川普陣營「打杭」大將前紐約市長朱立安尼,這段曲折離奇的消息來源取得過程,且不論其可信度,但爆料的時機與洩密的方式,都立刻讓人聯想到2016年的希拉蕊電郵門醜聞和俄羅斯駭客。

    (CNN主播vs.記者)
    各界質疑,俄羅斯是否利用了朱立安尼來干預美國大選?本台資深國安特派掌握了最新發展,艾利克斯,有人擔心朱立安尼的爆料,有可能是俄羅斯對美國最新一波大規模的虛假訊息攻勢,確實是大規模攻勢,我們已證實,俄國正在發起這波行動,美國情報官員告訴我們...

    一個爆料,引來美國兩派媒體沿著政黨和支持對象各自做出完全不同解讀和陰謀推論,以福斯為首的保守派傳媒火力全開,抨擊拜登家族貪腐自肥,另一方面,CNN等自由派媒體,則反指爆料來源可疑明顯就是2016大選前,讓美式民主蒙羞的通俄門翻版。而上一回,因為隔岸觀火任由訊息暴走,而慘遭輿論凌遲的社群網路業者,這一次記取了教訓,立刻封鎖未經查證的爆料訊息,沒想到卻又引來另一面襲來砲火,被轟得體無完膚。

    (福斯主播)
    一份主流報紙做出的報導,而且明顯是正確無誤,針對一位總統候選人進行的報導,卻因為科技龍頭掌控下的美國媒體擔心這份報導,會影響他們所支持的候選人選情,在選前3星期全面封殺相關訊息,就跟中國的做法沒有兩樣

    (福斯主播)
    這擺明了就是言論審查,是美國建國245年以來,從未見過的大規模打壓行動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利普曼)
    推特 臉書 這些社群平台的原罪,是他們原本排斥對於言論做任何規範,而就這是...,因為他們不想被視為「出版機構」為平台上的內容負法律責任,不幸的是,這也導致社群上充斥陰謀論 錯誤訊息和惡意訊息,結果他們現在想要亡羊補牢,想要規範 規則卻又非常混亂,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這些規則缺乏一致性,強行封鎖紐約郵報的文章,是一種極度笨拙的做法,因為這麼做只會帶來反效果,讓這篇本來不重要的報導,反而獲得更多關注

    (杭特拜登前合夥人/巴布林斯基)
    大家晚安,我是東尼巴布林斯基

    (杭特拜登前合夥人/巴布林斯基)
    今天這份聲明是要釐清拜登家族,包括副總統拜登他弟弟吉姆以及他兒子杭特,在中國的生意往來關係,我聽喬拜登說:他從不和兒子討論生意,那不是真的

    在紐約郵報刊出第一篇有關烏克蘭能源公司的郵件內容之後,右派媒體繼續追打杭特在中國金錢往來,而所有指控著力點都鎖定在:拜登其實並不像他一向堅稱的,從不過問兒子事業,而是暗中在幕後利用個人影響力,為整個拜登家族謀取利益,一名自稱是杭特前事業合夥人的退役美國海軍軍官,22號召開記者會聲稱握有手機通聯內容和文件資料,可以證明拜登實際參與了次子杭特與中國一家能源公司的合作投資案,然而即便保守派陣營緊咬不放窮追猛打,難以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由共和黨自家人所發起一項參院聽證調查,9月底才剛剛拍板結論,承認沒有證據可以顯示拜登曾經貪贓枉法,於此同時,杭特昔日生意合夥人爆料動機,說法的真實性,紐約郵報消息來源中,所謂的「無人認領筆電」以及中間人朱利安尼在通俄門調查中,已經遭到高度質疑,幾乎蕩然無存的可信度,都讓多數選民對這一波老調重彈,缺乏新意的「十月驚奇」,暫時抱持觀望態度。

    (前FBI幹員/艾利克歐尼爾)
    這看起來就是典型的假訊息陰謀

    (前FBI幹員/艾利克歐尼爾)
    透過網路偷竊資訊,從杭特的帳號取得電郵,然後植入一台維修店的報廢筆電裡,透過這種手法來洗白訊息釋出給大眾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民調觀察,川普與拜登支持度的差距,雖然在紐約郵報的爆料出刊後稍微拉近,但並未出現明顯的緊繃和變化,隨著右派媒體和川普陣營動作不斷,甚至宣稱手中握有杭特性醜聞的證據,一連串亂槍打鳥式的押注法,對於中間選民的意向會產生何種效應,有待觀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w7PdIt6gA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以下為【完整版】2020.10.24《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Cpb7KukDc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