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郵件投遞中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郵件投遞中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郵件投遞中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郵件投遞中意思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賴川、祁明、高宇的民商法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實務見解,分享:109年度台上大字第908號】 這個大法庭裁定其實跟大家原本學的相去不遠,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定理由特別提到,如果在「 #如能證明受招領通知時客觀上有不能領取郵件之正當事由,自不在此限」,以兼顧相對人的權益! 📍本件裁定主文: 表意人將其意思表示以書面郵寄掛號寄送至相對人之住所...

郵件投遞中意思 在 1分鐘法律教室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0:30:10

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寄送司法文書給當事人時,如果沒有人領,寄存後10日會發生送達效力。 但如果是民眾自己寄送存證信函,郵局投遞幾次不成功後,就會將郵件退回。這種情況下,意思表示有算到達對方嗎? 週五(2021年6月11日),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針對這樣的法律問題,做出裁定。 1️⃣案例事實 ...

  • 郵件投遞中意思 在 賴川、祁明、高宇的民商法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2 22:10:38
    有 249 人按讚

    【實務見解,分享:109年度台上大字第908號】

    這個大法庭裁定其實跟大家原本學的相去不遠,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定理由特別提到,如果在「 #如能證明受招領通知時客觀上有不能領取郵件之正當事由,自不在此限」,以兼顧相對人的權益!

    📍本件裁定主文:

    表意人將其意思表示以書面郵寄掛號寄送至相對人之住所地,郵務機關因不獲會晤相對人,而製作招領通知單通知相對人領取者,除相對人能證明其客觀上有不能領取之正當事由外,應認相對人受招領通知時,表意人之意思表示已到達相對人而發生效力,不以相對人實際領取為必要。

    👉本案法律爭議:

    表意人將其意思表示以書面郵寄掛號寄送至相對人之住所地,郵務機關因不獲會晤相對人,而製作招領通知單通知相對人領取,則表意人之意思表示是否處於到達相對人之支配範圍,#置於相對人隨時可以了解其內容之客觀狀態,而使表意人之意思表示發生效力?

    👉裁定理由摘要:

    (一)民法第95條第1項關於非對話意思表示之生效時點,係採 #達到主義。所謂達到,係指意思表示已進入相對人之支配範圍,置於相對人隨時可以了解其內容之客觀狀態。掛號郵件招領通知單雖非表徵意思表示之郵件本身,惟依郵件處理規則第50條第1項規定,可知掛號郵件通知招領前,必經郵務機關按址投遞而無法投遞,始製作招領通知單通知招領郵件。

    (二)如該招領通知單經置於相對人之住居所或營業所,依一般社會觀念,可期待相對人受通知後,於郵局營業時間前往領取郵件,該郵件自斯時起 #進入相對人之支配範圍,置於相對人可隨時了解內容之狀態,應認表意人之意思表示已到達相對人而發生效力,#不以相對人實際領取郵件為必要,亦與該郵件事後是否經招領逾期退回無涉,並 #可避免相對人以任意性行為左右非對話意思表示效力之發生時點。惟基於相對人並非掛號郵件之發動者,其 #如能證明受招領通知時客觀上有不能領取郵件之正當事由,自不在此限,以兼顧其權益。

    ⭐️連結在這裡: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8-441145-1b7f3-1.html

    #賴川祁明高宇的民商法教室
    #實務好康不中斷!

  • 郵件投遞中意思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05 11:14:00
    有 86 人按讚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我們都可以冷靜一下嗎?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2990
    .
    記錄一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一些談話內容,有很多可以討論與思考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有共鳴,片中提到的問題都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身處其中,更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被解決的急迫性。
    .
    假新聞能夠快速傳播,一是煽動性,可以有效挑動他人的情緒(無論是攻擊或是同仇敵愾),二是宣洩性,透過傳播訊息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不論分享文章的大家是怎樣的心情,我在分享一則新聞或是消息前,總希望自己可以先冷靜想想:這消息是真的嗎?有被證實嗎?它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對於釐清事情真相有什麼幫助?我只是單純在散佈一種激烈的情緒,引發更大的對立嗎?
    .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但我知道有些時候我依然做不到
    .
    面對社群媒體能怎麼做?當情緒過於激動時,不要第一時間回應與傳播自己看不順眼或覺得有爽度的文章,冷靜過後,再來決定該如何面對。關掉臉書或IG或Line通知,我們不必要隨傳隨到。當你發現自己的讚數變少時,不要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讚數的多寡不代表你這個人(或文章)的價值。多看新聞,並且注意出處。在網路上與人交談時,不要自行腦補對方在想什麼,不要貼標籤,也不要因為別人貼你標籤,而合理化去貼別人標籤這件事。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
    #誰是買家誰是賣家產品又是什麼
    .
    「由於我們並沒有花錢買我們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用的產品是由廣告主買單,廣告主才是客戶,我們才是被賣的商品。」
    .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
    免錢的才最貴,當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我們是在提交出個人的資料,社群媒體利用演算法分析「使用者」的興趣,讓客戶的產品可以投放到適合(準確)的目標族群。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鮮少意識到他們在網路上展現的性格、興趣、習慣等,即是被販售的產品。
    .
    「這是所有公司自古以來的夢想,能夠保證只要刊登廣告,就會有效果,這是他們的業務,他們賣的是確定性,為了在這一行成功,你必須有很強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要強就必須有一個前提,你需要大量的資料。」
    .
    「很多人以為這些大型公司出賣我們的個資,臉書交出這些資料必會有商業利益,重點是他們拿資料去幹嘛?」
    .
    電腦如何監控我們?光是你在一張照片上停留多少時間,就會成為一組數字。你是開心或難過,你晚上沒睡覺時在看什麼東西,你按了什麼文章的讚等等。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追蹤,去預測我們的行為,並建構使用者的性格數據。而且越來越能精準預測我們的喜好,進而開始有效投遞「我們會喜歡的物件或議題」。
    .
    #科技只要夠進步看起來就會像魔術
    .
    「你把手機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最上面,向下拉就又能更新又有新資訊,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間歇正增強”。」
    .
    「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你不能只是有意識地使用產品,我要深入挖掘人的腦幹,把潛意識習慣植入你的大腦,從你的大腦深處控制你,你甚至不會知道。每次你看桌上的手機,光是看著手機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就可能有新消息,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技術。」
    .
    「另一個例子是照片標註,如果你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說你朋友剛剛在照片上標註你,你當然會點那封電子郵件來看照片,你沒辦法放著不管。他們完全利用人類的深層人格。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郵件裡沒有那張照片?這樣看照片不是更簡單?」
    .
    我覺得社群媒體最變態的設計就是打字的時候會出現「刪節號」,暗示你對方正在回覆留言,那會給你一種期待感,會想著:「對方要留言給我,那我就在這裡待一下吧。」久而久之,你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就會拉長,更無法離開網路世界。
    .
    #我們成了實驗室的白老鼠?
    .
    「臉書進行他們所謂的”巨幅感染型實驗”我們要怎麼在臉書網頁上用最低限度的暗示,就能讓更多人在期中選舉投票?他們發現真的有辦法做到,其中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使用者完全不會察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
    「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這件事在過去幾年的感受更為深刻,無論是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或是近期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發現網路言論變得越來越失控,很多時候人們不再「好好談話」而是發出各種情緒化的言論,到處貼標籤,醜化彼此。其實早在網路發展初期,這樣的問題就已經發生,但激化與對立的狀況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往上增強,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為偏執、情緒化、暴力...
    .
    「我們拿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對付自己,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找出怎麼做才能讓人類做出回應。幾乎就像刺激蜘蛛的神經細胞,看看怎麼讓蜘蛛的腿抽動。這就像一種監獄實驗,我們把人帶進這個數學矩陣,利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搜刮大量金錢和資料,中飽私囊。用戶卻完全不曉得。」
    .
    「腳踏車面世時,沒有人受害,對吧?如果大家都開始騎腳踏車,沒有人會說:天啊,我們毀了這個社會。或者腳踏車會影響大家,讓大家都不照顧小孩、毀了民主基石,導致大家無法分辨真相等等。我們絕對不會說腳踏車有這些問題。如果某樣東西是工具,就只會靜靜躺在那裡,耐心等待。如果某樣東西不是工具,就會跟你要東要西,引誘你、操弄你、要你提供東西。我們已經不是在工具型的科技環境,而是進入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改變的是這個:社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其目標,有自己實現目標的方式,利用人類心理對付人類。」
    .
    社群媒體透過心理學去改變人類的行為,這其實跟《全面啟動》的概念非常相似,科技不再停留在淺層表面,而是進入深層的意識裡,植入一個想法(習慣),改變人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想法。
    .
    #你在看我嗎?
    .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把客戶稱為使用者,一個是毒品,一個是軟體。」
    .
    「人類演化後,開始在意其他部落同胞喜不喜歡我們,因為這很重要。但是我們有演化成在意一萬個人的想法嗎?我們並沒有演化成每隔五分鐘就需要一點點社會認可,這不是人類與生俱來能夠應付的體驗。」
    .
    「我們根據公認的完美標準改變生活,因為這種短期訊號就像一種獎勵,大心、按讚、豎起拇指,我們認同這種價值,以為這就是真理。但這都是虛假、稍縱即逝的人緣,不但無法長久,而且承認吧,這種生活反而讓你比以前更空虛。因為你被迫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心裡想著:接下來該做什麼?因為我還想要這種感覺。想想看,這種情形對二十億人的影響,再想想大家對別人的觀感如何反應,大事...真的不妙。」
    .
    記得去年的南美旅行,有個小鎮的網路超弱,在那裡我只能發簡單的臉書訊息。在小鎮待上兩天時間,一方面感到焦慮「網路這麼慢,我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訊息?」一方面卻也發現,當你無法使用網路時,你不會一直被手機制約、不會一直想要知道網路上誰誰誰又說了什麼、不會一直想要分享你看到了什麼或拍了什麼照(因為那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當生活沒有非必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時,或許我們才能回過頭看見自己的真正需求。
    .
    諷刺的是,觀賞《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時,我一邊紀錄下劇中有意思的對白,一邊不由自主地產生:「哇,這段話講好好,我要記下來發到網路上,這樣可能會賺到很多讚。」想法。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如何贏得他人的目光,如何索求他人的認同...即便,我正在觀看一部探討網路媒體對人的影響的作品。
    .
    「整個新生代都被我們訓練和制約成只要覺得不舒服、寂寞、不確定或者害怕,就可以拿數位奶嘴麻痺自己,這會削弱我們處理負面感覺的能力。」
    .
    #生命會找到出路
    .
    「你給電腦一個目標:我要這個結果。然後電腦自己學著怎麼達成,”機器學習”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系統每天都精進一點,用最佳順序挑選最佳貼文,讓你用這套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沒人知道人工智慧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標。」
    .
    「這些公司裡只有少數人,不管是臉書、推特還是其他公司,只有幾個人瞭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連他們都不見得完全瞭解特定內容會變成怎麼樣,所以我們人類幾乎無法控制這些系統,因為這些系統控制我們看到的資訊,系統對人的掌控能力,超出人控制系統的能力。」
    .
    人類創造社群媒體,利用心理學掌控使用者,社群媒體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創造者甚至難以控制它的成長速度。這讓我想起《侏羅紀公園》的經典對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類的好奇心為社會帶來便利與多種可能性,但同時間,人類的發明卻也常常讓自身陷入險境。看似無生命的社交媒體,其實是有機體,依靠人類的寂寞、孤單、自戀、恐懼、喜悅、悲憤等情緒,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有殺傷力。
    .
    #資訊客製化的恐怖
    .
    「我要向大家解釋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到底有多糟糕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要大家看維基百科,你登入維基百科網頁,看到的東西都跟別人一樣。這是網路上少數大家都一樣的東西。假設維基百科說:我們要讓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客製化定義,而且我們是拿錢辦事。所以維基百科會監視你,維基百科會計算:”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改變一點點,以便達到商業利益呢?”結果維基百科就改變詞條內容。你能想像嗎?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因為臉書、Youtube動態消息就是如此。」
    .
    「就算是兩個很親近的朋友,他們的朋友也幾乎重疊,他們想:我去看臉書上的動態消息,就會看到同樣的更新。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因為電腦會根據計算結果,顯示最適合他們的內容。」
    .
    #同溫層侷限你的視界
    .
    「你可以想像27億個《楚門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自己的...事實。久了以後,你會以為大家都同意你的看法,因為動態消息裡的每個人都跟你有同感,一旦你處在那個狀態,就很容易被操弄,就跟你被魔術師騙了一樣,魔術師表演撲克牌技法時會說:隨便選一張牌。你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就設計好了,所以你選的是他們要你挑的牌。臉書就是這樣,臉書說:你挑選你的朋友、你挑選要點的連結等。其實都是胡扯,就像魔術師一樣,臉書控制你的動態消息。」
    .
    「你看到另個陣營,就會開始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笨?你看我經常看到的大量資訊,他們怎麼會看不到同樣的東西?”答案是:“他們真的看不到同樣的東西。”。」
    .
    #演算法下被操弄的人偶(人類)
    .
    「我擔心自己開發的演算法反而造成社會的兩極化,但從這個觀點來看,兩極化現象確實是讓用戶上線,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
    「大家以為演算法的設計是提供民眾自己想要的東西,錯了,演算法只是想找幾個夠棒的幻境,找個和用戶興趣最接近的幻境,如果你開始看這類影片,系統就會一直推薦下去。」
    .
    「麻省理工學院有項研究,推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比真的新聞還快六倍。如果一個人的優勢比另一個人強上六倍,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
    「我們打造的系統讓假消息更有優勢,這不是我們故意的,只是因為假消息比真消息更能讓公司獲利,真相太無聊了。」
    .
    #假新聞現在式
    .
    「所謂的第三人並不是以駭客手法操作選舉,俄國人並沒有駭掉臉書,他們只是利用臉書為合法廣告主,並合法使用用戶開發的工具。差別是:他們的用意非常邪惡。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
    「重點不再是你要投票給誰,而是讓社會徹底混亂、民眾分裂,目的是讓兩派人馬,再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再也不想信任對方。」
    .
    「我們要把社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嗎?我們要把民主體制整個賣掉,讓你潛入每個人的心理,讓特定族群相信謊言,然後造成文化大戰嗎?我們要這樣嗎?」
    .
    「如果我們對於何者為真沒有共識,或者認為世界上沒有真相,那就完了。這是其他問題底下的根本問題,因為如果我們對何者為真沒有共識,那就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
    「科技並不是人類的生存威脅,而是科技擁有把社會黑暗面激發出來的能力,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就是生存威脅。」
    .
    「會不會未來世代的孩子,再也不知道網路幻境出現前,這個世界原本的樣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身在母體裡,要怎麼從母體裡醒過來呢?」
    .
    #經濟至上的危機
    .
    「我們發明"讚"按鈕時,動機是把正能量和愛散播到全世界,然而這個初衷現在反讓青少年因按讚數太少而感到憂鬱,或者可能造成政治兩極化。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
    .
    「我認為很多人都被商業模式、經濟誘因和股東壓力給卡死了,幾乎不可能有別的做法。」
    .
    「我覺得大家必須認同企業努力賺錢其實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沒有規範、沒有規則、沒有競爭...導致公司變成實質上的政府,然後他們說:"我們可以自律"這根本是胡說八道,離譜至極。」
    .
    #Netflix
    .
    網飛推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記錄片,請求人們思考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但同時間,我們在 Netflix 上看的每一部影片,也會成為一組數字,Netflix 的演算法會根據觀看者的類型偏好,推薦特定的影片。好處是:使用者比較不會踩雷。缺點是片單會越來越偏,最後侷限在特定的類型上。其實...我們已經深深陷入演算法的蜘蛛網中,很難從中逃離。

  • 郵件投遞中意思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2-31 00:42:36
    有 114 人按讚


    《台大也是國民黨開的?》
    作者: SM Chen (陳師孟)
    這星期一是聖誕夜,到國家音樂廳聆聽「福爾摩沙合唱團」聖誕歌曲演唱,陶醉兩個多小時後,回家卻聽到一個今年最驚悚的新聞: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同意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先前,監察院已經就台大校長遴選過程的行政違失,做出糾正台大與教育部的決定,但因管爺目前並非公職人員,無法直接對他究責。其實監察院另一個調查案,則是針對管任公職時的違法兼職行徑,據坊間報導,一旦結案,應有彈劾的可能。尖尾與管爺在台大曾有同事之誼,唯並無私交;對年輕一輩經濟學者長於學術、卻昧於是非,工於名利、卻拙於自省,只能說「後生可畏」。台大是台灣學界龍頭,自始有「敦品、勵學」的校訓,「品」猶在「學」之上、「做人」更重於「做學問」,對學生如此期勉,對校長呢?

    有時想想,管爺之所以成為今日的管爺,全怪他自己嗎?好像也不盡然。整體事件的另一看點在「抬轎者」的陣容:黨國栽培的陳維昭擔任遴委會召集人主導大局、親國民黨的富邦集團及聯電代表收編遴選委員、台大國民黨籍教職員把持校務會議、國民黨豢養的師生社團曲解「大學自治」為管解套、海外黨國把持的台大校友會隔空送暖、藍媒大打文宣戰挺管、藍委濫用國會質詢反拔管等等,在這樣龐大的動員支撐下,形同一個螺旋上升的氣流,想要下台也由不得你,這就是管爺終於坐上校長寶座的背景,不論你有什麽「瑕疵」、也不論外界對你有多少質疑,只要你挺得住,「老大哥」都可以幫你擺平,讓你如願以償。

    據說二十多年前許水德擔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時,某次參加黨代表座談會,在場的民意代表對法務部大張旗鼓查賄行動群情激憤,為了安撫這些人,許秘書長脫口而出:「法院是國民黨開的」,意思似乎是「不會有事,免驚啦」。由於這個說法太「寫實」了,完全符合人民的「法律感情」,所以儘管後來當事人否認,仍然傳頌至今。尖尾由許水德的「真知灼見」,突然獲得啟發:莫非台大也是國民黨開的?一旦有了這個靈感,許多往事湧上心頭,舉一件說給大家聽。

    我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一直給我一個觀念,「政治圈等於骯髒、學術界等於清高」,祖父因從政而心死、父親因庭訓而遠離政治。所以在我「三十而立」之年進入台大教書,覺得能以學術為畢生志業,心滿意足。但是接下來的幾年,適逢台灣民主運動萌發,校園裡的學生反映大社會的革新氣象,不時挑戰國民黨在行政體系的盤據,要求學生自治;身為師長,有時覺得這些學生固然勇敢,但會不會「衝過頭」呢?國民黨有這麽不可救藥嗎?

    真正讓我觀念改變的是 1986 年發生的一件事:法律系賀德芬邀集各學院的「自由派」教授籌組一個教授社團,共同推動校園民主改革,避免單打獨鬥。那時還沒有解嚴,政府禁止教師組織團體,所以我們十幾個人決定自稱「台大教授聯誼會」,自以為名稱軟性,比較好矇混過關。豈料從我們第一次的籌備會當晚開始,消息就被國民黨北知青黨部掌握,來電警告「這是非法集會;在我們中華民國,沒有秘密會議的可能」。之後的每一次會議,黨部做的記錄比我們還詳細。我們知道有內鬼,但一方面成員裡幾乎都是國民黨員,包括我在內,根本無從捉鬼;另一方面,已經豁出去了,有鬼又怎樣!

    話說得很硬,其實壓力都很大。以尖尾為例,家父奉族中長輩之命,要我適可而止,這位長輩當時任國民黨文工會副主委。更嚴重的是,系主任召見,表示她即將卸任,本來矚意要我接手,但「違法結社」讓她為難,要我多考慮。這位系主任是我大學遇到過極少數的好老師之一,讓她失望,其實內心多少有些掙扎。總之就如此,尖尾一輩子「陽春」教授,與系主任無緣。

    籌備半年之後,大家決定不顧各種警告,正式成立,並在成立大會選舉理事與理事長。就在選舉前一天,賀教授收到一件退回郵件,寄件地址漏寫、無法投遞。打開一看竟是一大疊第二天的選票複製品,要寄給醫學院的國民黨書記。當晚發起人緊急聚會,圍住那位負責印製保管選票的農化系丁姓教授,要他說明選票如何流出。一個五、六十歲的大男人在我們面前泣不成聲,說了一句我一輩子忘不掉的話:「他們要我這樣做,我不敢不做。」他們是誰?就是北知青黨部台大支黨部的書記。本來應該把這位可憐蟲開除,但有人心軟,認為他是「大環境的受害者」(就像今日的管爺?),所以只將他從理事建議名單除名。不料到選舉時,他卻因為國民黨人馬的支持而照樣當選。

    選舉前怪事不斷,原先對我們的入會邀請冷漠以對的同事們,突然大批前來申請入會,甚至不乏有系主任也來填表。於是聯誼會是熱熱鬧鬧成立了,但是當選的理事卻大幅換成了被指派來「收割」的人;最令人氣結的是,許多受動員的「幽靈人口」只出現這麽一次,不再參加任何活動,連裝個樣子都不肯。兩、三年後整個聯誼會被「顛覆」,我們這一批憤而退出。再幾年後,有一天在報上看到那位丁教授的消息,他頂著「中華民國大專教師協會」理事長的頭銜,率團到中國朝見江澤民,照片裡兩人笑嘻嘻握手;達爾文說「適者生存」,真的,該哭時就要哭、該笑時就得笑。

    記得以前每逢選舉,各地榮家裡行動不便的老伯伯們,常由黨部整批載到投票所,被譏笑是國民黨的「投票部隊」,沒有水準。我為他們叫屈,全國最高學府的最頂尖知識份子,在國民黨一聲令下,不也是這付模樣?這個故事証明我以前錯了:在台灣,應該是清高的學術殿堂,才是藏污納垢的所在;反倒是後來踏出象牙塔,在政治界、社運圈裡,給我很多「乾淨」的經驗、美好的回憶。以後有機會再談。

    在監察院將屆一年,為了避免讓提名我的蔡總統為我受責難,你若問我:「法院是誰開的?」我不方便回答;另一方面,從台大退休雖已經六年了,你若問我:「台大是誰開的?」我會毫不客氣地回答:「台大『也』是國民黨開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