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郭醫院骨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郭醫院骨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郭醫院骨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郭醫院骨科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逆境添上一抹溫柔慈悲的色彩」 我經常做同樣的夢:已經快遲到了,卻無論如何換車、轉車,都到不了目的地。 今天發生了夢境重現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件。 我陪媽媽到振興看骨科。到了門診大樓,我先讓媽媽下車去候診,我則開車去找車位。 繞了快半小時還找不到停車位,我急了,先打電話跟媽媽說我還在找車位。 ...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HEALTH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郭婞淳 曾遭挫! 仁川亞運前失誤 大腿肌80%斷裂 苦練成果! 不只楊勇緯柔道耳 摔角.拳擊者都會 王齊麟.李洋東奧摘金 麟洋配締造台灣羽球新紀錄 跑步傷 #膝蓋 ? 疫後瘋 #運動 跑步姿勢那些需要注意 逆轉 #膝關節退化 小心 運動傷害後遺症 ! 本集來賓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 王偉...

  • 郭醫院骨科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17:48:01
    有 1,417 人按讚

    「為逆境添上一抹溫柔慈悲的色彩」

    我經常做同樣的夢:已經快遲到了,卻無論如何換車、轉車,都到不了目的地。

    今天發生了夢境重現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件。

    我陪媽媽到振興看骨科。到了門診大樓,我先讓媽媽下車去候診,我則開車去找車位。

    繞了快半小時還找不到停車位,我急了,先打電話跟媽媽說我還在找車位。

    不知為何,電話接通了卻沒有聲音。我想起媽媽候診的診間位於一個凹角,收訊可能很不好。

    進退兩難下,我把車開出振興醫院,企圖找找看附近還有沒有車位,甚至還到榮總繞了一圈。

    就這樣找了將近一個小時車位,我死心下了個決定—把車開回石牌娘家放,再搭計程車過去振興醫院接媽媽。

    搭計程車到振興醫院找媽媽的過程也不怎麼順利。除了叫不到車之外,進醫院實名制的插卡大排長龍,從這棟大樓排到那棟大樓。

    好不容易進去了,媽媽不見了。又是半小時過去了。

    正在醫院裡四處找媽媽的時候,媽媽打電話跟我說:「我回到家了。」

    原來是手機語音不通時,我怕媽媽冷到,死馬當活馬醫的給媽媽送了個訊息,要媽媽看完診直接搭計程車回家。果然媽媽看到了。

    整個到不了候診室陪媽媽的90分鐘,如同在夢境中,無論如何換車、轉車,都到不了目的地,我和夢中一樣的著急無助。

    好在醒著的時候有大腦前額葉幫忙,不是完全無助。我可以理性判斷與做決策。

    我告訴自己,這是個好機會翻轉我無助的夢境。

    最近上Mark Williams的線上課程時,他提到有很多事情是冤無頭,債無主,你過去的創傷是沒人可以跟你道歉平復的。

    但是你可以在每次創傷回憶重現時,用一種溫柔慈悲的態度陪伴自己。

    如此一來,你那充滿悲傷、無助的經驗,就多了一抹被支持與陪伴的色彩。

    下次創傷回憶重現時,你也就比較不那麼害怕了,因為那個記憶中,已經多了那一抹溫柔的支持與陪伴。

    而隨著一次一次的溫柔與陪伴,那個無助的經驗也就越來越不那麼無助了。

    因為Mark Williams的這段話,當我碰到焦慮的夢境重現於生活中,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翻轉這個經驗,用不同的態度來走這個過程。

    在這90分鐘的過程中,每次焦慮與擔心襲擊我時,就會有個「我」溫柔的陪伴自己。

    我不會罵自己「急會比較快到嗎?」、「你做了錯的決定,決定開車,不是叫車和媽媽去醫院」、「你害媽媽很擔心的等」。

    焦慮襲擊我時,我會深呼吸,告訴自己「媽媽是大人了,她身上有帶錢,也有帶外套,他不會有事的」、「無論如何一定會抵達的」

    最後,不像在夢境中幾乎被焦慮崩潰擊倒,怎樣都到不了,我心情平靜的抵達候診室了,我也接到我媽媽的電話說她平安到家了,翻轉了我夢境中的無助,有了圓滿的結局,為這個議題,添上一抹溫柔與慈悲的色彩。

    貼圖小語:看到責怪自己的念頭襲上心頭,就像看電影一樣,不需要跟他辯駁,不需要跟他對罵。就讓他自然的來,自然的走。

    ~[時時正念]line貼圖(文字版)~

    https://line.me/S/sticker/16284967

    ~[時時正念]line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16210111?lang=zh-Hant&ref=lsh_stickerDetail

    ~郭葉珍的《和自己,相愛不相礙》~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y723qf8r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 郭醫院骨科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30 07:30:16
    有 44 人按讚

    《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郭醫院骨科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2 17:00:00
    有 158 人按讚

    【重訓?有氧?哪種訓練方式最好】

    「聽說中風後可以練重訓?大重量可以治百病」
    「跑步會吃掉肌肉?但我覺得因為跑步讓我身體變得更舒服」

    最近不管在治療師、教練圈,都在討論相關的議題。也有朋友或學生問我的看法。先說結論,我認為「各種專業、訓練、治療等,就是因爲對他有需求、它的獨特性,因此而存在」,因此,沒有哪種訓練方式最好、也沒有哪顆藥可以治百病,「不同的階段,需要的東西不同;不同的疾病,有適合的藥物及對應方式」,我認為現在缺少的,不是誰比誰厲害,哪個方式最好,而是,「怎麼讓不同需求的人,找到最適合他的方式」

    1. 每個專業跟訓練方式都是獨一無二,沒有誰能取代誰

    「有氧訓練好,還是大重量訓練好」

    這就像是在問「騎機車好,還是開車好」,不同人、時間、經濟考量、距離等都是考量範圍,因此,對於一位馬拉松選手,有氧訓練的比重較高,但不代表重量訓練不重要,只是花費較少的時間在上面,因為彼此都有獨一無二的好處,透過有氧訓練增加最大攝氧量、肌肉的微血管密度等;透過大重量訓練增進發力率、跑步經濟性、減少運動傷害等。

    2. 結合不同專業及方法,達成近乎完美的結果

    「不管是腦中風後、糖尿病都可以做重訓」

    當病患狀況是穩定、且具足夠基本能力的,我認同。前提是負責重量訓練的人,要能分辨「有沒有風險、狀況是不是穩定」,或先經這方面的專家確認過。目前教導重量訓練的多為不同背景的教練、體育科班畢業,坦白說,當我看到教練在幫學生壓脊椎,我都會怕怕的。

    「確立自己的能力界線,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例如開始帶一位中風的阿伯重訓,發現訓練時他的膝蓋沒有辦法伸到最直,怎麼判斷他是『柔軟度不足』還是『痙攣(spasticity)』;或者,一位糖尿病的年輕女性在做完最後一組深蹲,覺得很累、嘴唇稍微發白,是因為『訓練強度足夠』還是『已經低血糖(hypoglycemia)』,然後倒地了,要怎麼處理。

    上述的例子,其實只要有經過醫療人員評估、給予建議,都可以讓學生更安心地訓練。神經外科醫師確定腦部沒有再出血、物理治療師確定動作控制能力足夠、營養師確定飲食對血糖的影響。

    「不同專業、方法的結合,就像一手同花順一樣,每張牌都比Ace小,但只要花色對、順序對,還是能勝過四張Ace」

    3. 只要能改善「他」的問題,就是好的方法
    剛從醫院實習完,我曾覺得自己很厲害,不管是五十肩、腳踝扭傷、長期膝蓋痛、腰痛,我只要用一雙手調整肌肉、關節等(又稱徒手治療),就可以處理好所有的問題。但很快地,沒能「畢業(出院)」的病患越來越多,儘管老師想教我其他治療方式,我還是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的方法最好。

    我們習慣用自己最厲害的武器,去做每件事情,但是有些盲點,就是要從別人的專業跟角度才能看得到,「當別人手上拿著鑰匙就可以打開門,我們不需要堅持拿槌子硬要把所敲爛」

    現在,當我有處理一段時間沒好的病患、教了一段時間沒有進步的學生,我就轉介給不同人,不管是防護員、教練、骨科醫師、疼痛科醫師、其他物理治療師、諮商心理師、營養師、身心學專家。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如果信仰能讓人度過生命的難關、緩解疼痛,為什麼不?

    4. 結論
    近期看到有這樣的討論,我其實覺得蠻好的。因為有彼此都有對自己訓練或治療的信念,也有可能是開創現今科學或研究還沒有的新方法。只是在嘗試新的方式,也要小心翼翼,先考量跟排除掉想得到的風險。就像疫苗一樣,要在短時間內做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需要很多實驗來排除副作用跟風險。

    目前不管是重訓界、運動產業沒有像疫情那麼急迫,如果能「排除掉既知的風險」其實並不困難,就是專業合作、充實自己的能力、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的觀點,寫這篇文章也是希望提醒自己,如果哪天我也沒做到上面我說的,請我的好朋友們打醒我。

    也謝謝不同專業的朋友們:

    讓關係.歷久彌新 -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
    鐘英華 (Yinghua Chung)
    疼痛醫師:楊琢琪|Pain Doctor: Cho-Chi Yang M.D.
    Dr. M Be Superior 運動醫學 傷害復健 健康促進
    練健康
    Bob Cheng
    郭環棻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知己|琴床聲動所
    彎槓訓練營 Bar-bend Strength Center
    曾子桓(幾丸)- 肌力與體能教練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粉專我標記不到)

    #專業分工 #重量訓練 #有氧訓練 #跑步 #大重量訓練 #物理治療師 #運動防護師 #醫師 #諮商心理師 #教練 #營養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weighttraining #aerobicexercise #running #resistancetraining #physiotherapist #athletictrainer #doctor #coach #strengthandconditioningspecialist #nutritionist #dientitian #psychologist

  • 郭醫院骨科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14 21:00:13

    郭婞淳 曾遭挫! 仁川亞運前失誤 大腿肌80%斷裂
    苦練成果! 不只楊勇緯柔道耳 摔角.拳擊者都會
    王齊麟.李洋東奧摘金 麟洋配締造台灣羽球新紀錄
    跑步傷 #膝蓋 ? 疫後瘋 #運動 跑步姿勢那些需要注意
    逆轉 #膝關節退化 小心 運動傷害後遺症 !

    本集來賓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 王偉勛
    高雄長庚中醫骨傷科醫師 吳思穎
    脊椎保健專家 鄭雲龍
    資深醫藥記者 洪素卿

    一手掌握健康再抽好禮👉https://bit.ly/3wva4Ei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s://bit.ly/2IBSoRr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下午1點、晚間6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江坤俊、韋汝
    看更多健康文章資訊:https://health.tvbs.com.tw/
    加LINE🔍健康資訊馬上看▶http://bit.ly/2CpUdzT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 郭醫院骨科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2-06 20:10:21

    李李仁 #肩膀積水 難癒,肩傷拖過3個月,會有什麼後遺症?
    關節積水是什麼?如何自我診斷?
    常常" #肩膀疼痛 "怎自救?
    #類風濕性關節炎 與骨關節炎如何判別?
    平常有哪些NG姿勢讓你肩膀疼痛?
    身體免疫失調 不只關節痛!教你改善類風濕!!

    ★節目來賓★
    敏盛醫院副院長 江坤俊
    彰基醫院骨科醫師 王偉勛
    恩主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郭孝齡
    物理治療師 胡逸惟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s://bit.ly/2IBSoRr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二、三、五下午2點,週六、週日晚間7點!
    主持人:鄭凱云、江坤俊
    看更多健康文章資訊:https://health.tvbs.com.tw/
    加LINE🔍健康資訊馬上看▶http://bit.ly/2CpUdzT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 郭醫院骨科 在 骨科郭亮增醫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7-12 06:57:49

    醫生說「請你運動!」時,最強對症運動指南:日本首席體能訓練師教你:1次5分鐘,釋放身體痠痛疲勞,降中風、心臟病死亡率!
    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 田畑尚吾
    出版社: 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12
    影片製作:SmartM世紀智庫 影音團隊

    如果您對於為肩膝微創關節治療、運動醫學相關的健康訊息有興趣,歡迎點閱嘉義長庚醫院【骨科郭亮增醫師】的網站:https://orthoebm.blogspot.com

    感謝謝文憲憲哥、憲福育創、SmartM世紀智庫團隊指導及協助錄製本影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