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郊區化都市擴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郊區化都市擴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郊區化都市擴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郊區化都市擴張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944的網紅台灣主權和平獨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個月前,我有承諾將請交通部所屬機關共同研議減少交通事故的方案,尤其對於行人安全的保障,更要重視。我們針對道路設計規範、前瞻基礎建設補助、罰則與執法、宣導等面向進行討論,經過一個月的研商,我也向大家說明進度。 ① 路口檢討改善: 交通部去年已與六都合作試辦路口行人安全提升計畫,針對行人易...

  • 郊區化都市擴張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1 12:28:10
    有 1 人按讚


    一個月前,我有承諾將請交通部所屬機關共同研議減少交通事故的方案,尤其對於行人安全的保障,更要重視。我們針對道路設計規範、前瞻基礎建設補助、罰則與執法、宣導等面向進行討論,經過一個月的研商,我也向大家說明進度。
     
    ① 路口檢討改善:
    交通部去年已與六都合作試辦路口行人安全提升計畫,針對行人易發生事故路口優先辦理改善,已完成 192處。未來4年,交通部(公路系統)將與內政部營建署(市區道路系統)合作,透過生活圈計畫、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協助縣市政府繼續辦理路口改善,預計4年投入8.04億元,以每年改善670個路口為目標,4年改善2680處路口,提升行人安全。
     
    ②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的檢討修正:
    十次車禍九次快,還有一次沒看到。我們相信,沒有人會故意開快車、製造交通事故。既然如此,我們認為,可以透過道路斷面設計,讓駕駛人透過路型的改良自動減速,尤其經過人口密集的社區,更應將車速趨緩,提供更多的人行空間。
     
    過去訂定的「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理念主要著重在城際交通運輸效率,但隨著郊區都市化的擴張、人本交通觀念的提升,公路系統不應忽略行人或弱勢運具如腳踏車、高齡行動輔具的服務需求,因此,接下來,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將與營建署頒布的市區道路規範整合並漸趨一致,仿效「車道瘦身」運動,透過道路斷面設計的調整,讓車速得以控制,更讓多餘的空間,留給行人及弱勢運具。
     
    ③ 道路工程人行空間改善:
    過去國內的道路設計多以車為主,車道的數量與寬度畫飽畫滿,剩下的空間才給行人。未來我們要倡議及落實「人本交通」的真締,把行人、腳踏車及高齡輔具如代步車所需要的空間預留,汽車車道寬度配合速限的需求,劃設足夠的寬度就好。
     
    另透過工程手段,未來公路總局及補助地方政府道路改善經費時,不管是新設道路、拓寬道路或既有道路品質改善,都將要求各道路主管機關應一併進行易肇事路口(路廊)及人行空間檢討改善;期透過生活圈計畫與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經費的補助機制,與縣市政府共同合作,減少路口事故並落實人本交通理念。
     
    ④ 路口停讓行人的加強執法:
    為了強化駕駛人在行近路口前必須停讓行人的意識與習慣,交通部已正式拜會內政部,將加強宣導並取締違反路口停讓行人的駕駛,主要目的在於落實及宣導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的交通文化,塑造ㄧ個國人及觀光客可以在國内安全旅行的交通環境,我們也會同時提醒行人通過路口請勿低頭,專注左右來車、安全通過路口。
     
    ⑤ 推動提高路口未停讓行人罰則之修法:
    鑒於汽機車未停讓行人優先行,經常導致嚴重交通事故,因此交通部已研議提案修法,內容包含:提高未停讓行人罰鍰、提高記點、增訂造成死傷者必須吊扣、吊銷駕駛執照。除此之外,我們也預計提案修法,擴大適用範圍,只要不是禁止行人通行的岔路口,都應停讓行人優先通過。
     
    ⑥ 不適任駕駛退場機制:
    交通部已邀集學者專家討論並獲得初步共識,規劃朝以下方向修改:延長記點累計期間、加重記點處罰;相關內容將邀集相關運輸業及職業駕駛人公(工)會研商草案妥適性,再報行政院核定轉立法院審議。
     
    ⑦ 高齡者交通事故防制:
    10位行人死亡中,有7位是老人。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長輩的用路安全提升刻不容緩。除了深入社區強化交安宣導,也將鼓勵縣市政府營造高齡友善環境,例如透過經費補助增設人行道及庇護島、普設行人號誌燈與減少行人穿越道長度、落實高齡駕照管理等,保障長者用路安全。
     
    交通的觀念轉換,是個極大的工程。無論是法制調整、道路設計、教育宣導、執法等面向,都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對於未來推動與落實人本交通,必須再大步跨出,我們會更努力跟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合作,全力改善道路安全。
     
    #人本交通
    #道路安全

  • 郊區化都市擴張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1 10:02:54
    有 5,159 人按讚

    一個月前,我有承諾將請交通部所屬機關共同研議減少交通事故的方案,尤其對於行人安全的保障,更要重視。我們針對道路設計規範、前瞻基礎建設補助、罰則與執法、宣導等面向進行討論,經過一個月的研商,我也向大家說明進度。
     
    ① 路口檢討改善:
    交通部去年已與六都合作試辦路口行人安全提升計畫,針對行人易發生事故路口優先辦理改善,已完成 192處。未來4年,交通部(公路系統)將與內政部營建署(市區道路系統)合作,透過生活圈計畫、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協助縣市政府繼續辦理路口改善,預計4年投入8.04億元,以每年改善670個路口為目標,4年改善2680處路口,提升行人安全。
     
    ②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的檢討修正:
    十次車禍九次快,還有一次沒看到。我們相信,沒有人會故意開快車、製造交通事故。既然如此,我們認為,可以透過道路斷面設計,讓駕駛人透過路型的改良自動減速,尤其經過人口密集的社區,更應將車速趨緩,提供更多的人行空間。
     
    過去訂定的「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理念主要著重在城際交通運輸效率,但隨著郊區都市化的擴張、人本交通觀念的提升,公路系統不應忽略行人或弱勢運具如腳踏車、高齡行動輔具的服務需求,因此,接下來,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將與營建署頒布的市區道路規範整合並漸趨一致,仿效「車道瘦身」運動,透過道路斷面設計的調整,讓車速得以控制,更讓多餘的空間,留給行人及弱勢運具。
     
    ③ 道路工程人行空間改善:
    過去國內的道路設計多以車為主,車道的數量與寬度畫飽畫滿,剩下的空間才給行人。未來我們要倡議及落實「人本交通」的真締,把行人、腳踏車及高齡輔具如代步車所需要的空間預留,汽車車道寬度配合速限的需求,劃設足夠的寬度就好。
     
    另透過工程手段,未來公路總局及補助地方政府道路改善經費時,不管是新設道路、拓寬道路或既有道路品質改善,都將要求各道路主管機關應一併進行易肇事路口(路廊)及人行空間檢討改善;期透過生活圈計畫與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經費的補助機制,與縣市政府共同合作,減少路口事故並落實人本交通理念。
     
    ④ 路口停讓行人的加強執法:
    為了強化駕駛人在行近路口前必須停讓行人的意識與習慣,交通部已正式拜會內政部,將加強宣導並取締違反路口停讓行人的駕駛,主要目的在於落實及宣導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的交通文化,塑造ㄧ個國人及觀光客可以在國内安全旅行的交通環境,我們也會同時提醒行人通過路口請勿低頭,專注左右來車、安全通過路口。
     
    ⑤ 推動提高路口未停讓行人罰則之修法:
    鑒於汽機車未停讓行人優先行,經常導致嚴重交通事故,因此交通部已研議提案修法,內容包含:提高未停讓行人罰鍰、提高記點、增訂造成死傷者必須吊扣、吊銷駕駛執照。除此之外,我們也預計提案修法,擴大適用範圍,只要不是禁止行人通行的岔路口,都應停讓行人優先通過。
     
    ⑥ 不適任駕駛退場機制:
    交通部已邀集學者專家討論並獲得初步共識,規劃朝以下方向修改:延長記點累計期間、加重記點處罰;相關內容將邀集相關運輸業及職業駕駛人公(工)會研商草案妥適性,再報行政院核定轉立法院審議。
     
    ⑦ 高齡者交通事故防制:
    10位行人死亡中,有7位是老人。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長輩的用路安全提升刻不容緩。除了深入社區強化交安宣導,也將鼓勵縣市政府營造高齡友善環境,例如透過經費補助增設人行道及庇護島、普設行人號誌燈與減少行人穿越道長度、落實高齡駕照管理等,保障長者用路安全。
     
    交通的觀念轉換,是個極大的工程。無論是法制調整、道路設計、教育宣導、執法等面向,都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對於未來推動與落實人本交通,必須再大步跨出,我們會更努力跟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合作,全力改善道路安全。
     
    #人本交通
    #道路安全

  • 郊區化都市擴張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4 17:00:44
    有 132 人按讚

    都市化常常被認為是現代化一種樣貌,而人口往高度集中的都市移動則成為我們當代生活的一種地景。不過,都市化的過程中,是不是空間上將族群隔離的邊界進一步具體落實,甚至最後形成我們現在口中的「天龍國」或「貧民窟」呢?越是都市化的過程,人們也就越依賴都市中的工作機會來維生,因此,空間與職業的連動關係就成為都市以族群劃分邊界的基礎架構。

    -----------------
    5月25日,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被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白人警察跪壓至死,引發全美反種族歧視的遍地烽火。

    雖然美國1865年已廢除奴隸制度,但一個半世紀以來,「黑白對立」仍未見消弭。黑人被排擠的情形在都市規劃上尤其明顯,曾旅居美國的人一定聽過「這邊是黑人區要小心」等提醒。但究竟是什麼樣的都市脈絡,讓黑人長久被白人社會隔離,只好自成一區呢?

    美國土地使用分區的歧視本質
    美國的土地使用分區(zoning)就是現在內城區貧窮、黑人聚集的禍源之一。起初,zoning是用於保護住宅區不被工業區擴張影響,1908年許多州政府、美國最高法院都表示支持此制度,導致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用分區手段進行種族隔離。即使1917年最高法院已表示種族分區(racial zoning)不合法,各地方政府仍想方設法以創意、更巧妙的手段來排擠特定族群。

    1960年代家庭型態改變,非傳統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同志家庭、領養家庭、大家族等)紛紛湧現,尤其大家族(extended family)為非裔美國人最常見的家庭型態。許多社區不希望與這些非傳統家庭為鄰,遊說地方政府不要興建黑人需要的住宅型態,最終竟然還獲得最高法院的認可。

    1980年代,為了解決都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問題,出現了都市成長管理(growth management)的政策,由政府嚴格控管建築規範、土地使用分區,但此政策更將黑人集中在市中心的窮社區或破舊郊區。從百分比越高表示隔離程度越嚴重的「隔離指數」(index of dissimilarity)來看,1860年波士頓、紐約、費城、舊金山等大城市的隔離指數平均是45.7%,但到了1910年,北方城市幾乎到達60%,1970年全美的隔離指數更高達79%。直到2010年,最近一次調查都還維持60%的高比例,底特律甚至將近80%。這表示種族空間隔離的情況沒有減緩。而且有說法認為,這根本是白人刻意製造的。

    即使到了近代,美國依然保有種族分區的精神,雖已沒有過去嚴重,但仍然存在。舉例來說,許多政府會將垃圾掩埋場、毒品勒戒所、監獄設在黑人區,剝奪黑人區的幼童和老人照護,並在高級郊區禁止黑人最常從事的美容理髮等行業,而只允許金融、會計、保險等中產階級以上的專業人士聚集。這些土地使用的規劃都使得黑人生存更不容易。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45/article/956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