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郁可唯感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郁可唯感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郁可唯感情產品中有10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林鴻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林鴻宇 #我也明白 #EP0727發行 帶你們走過 [我也明白] 的企劃背景... 外人看似美好可溺的感情,在相愛的兩人中,實情卻不一定如此。分開的理由百百種,有些是雙方決議不合適和平分手、有些是物理環境的分開迫使兩人必須分手、有些是來自不自知的控制,從生活起居、情緒、在做什麼等,不明言的情緒...
郁可唯感情 在 許常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7:28:33
#AD 一拿到Mortlach 慕赫 2.81 x 米其林摘星慶典大餐,我就先倒了一杯慕赫16年,然後漫步到書房,看著滿架的書,品嚐這個今年八月正式成為米其林指南官方合作夥伴的威士忌品牌。而此刻,書房正播放著我在三十年期在EMI首次在華語音樂市場成立的公司獲得的私人收藏,John Lennon(約翰...
郁可唯感情 在 · ᴇᴠᴇʟʏɴ ᴡᴀɴɢ 小渝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6:08:26
[出門走走👣] 昨天中午跟人吵架,真的很討厭有些人做事總是拖泥又帶水,而且還跟我裝熟、問東問西一堆我沒必要回答陌生人的私事🙄。原本以為應該游刃有餘的時間安排,整個被打亂了,趕緊叫了Uber Eats狼吞虎嚥後就趕去瑜伽教室上四點的課🧘🏼♀️。 一直告訴自己要靜下心來不去想剛剛的鳥事,但一個鐘頭瑜伽...
郁可唯感情 在 閱讀筆記 |Shoé read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9:01:04
:The Union of Synchronised Swimmers | Cristina Sandu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奧運才剛結束不久。以往在台灣的奧運都很有氣氛,就算沒有在關注運動,電視轉到也會停下來看一下,遇到緊張的比賽還會跟著屏氣凝神。平常大家各做各的事,這時就會全都聚集在電視前。...
-
郁可唯感情 在 林鴻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7-20 20:00:14#林鴻宇 #我也明白 #EP0727發行
帶你們走過 [我也明白] 的企劃背景...
外人看似美好可溺的感情,在相愛的兩人中,實情卻不一定如此。分開的理由百百種,有些是雙方決議不合適和平分手、有些是物理環境的分開迫使兩人必須分手、有些是來自不自知的控制,從生活起居、情緒、在做什麼等,不明言的情緒控制與壓力,在誰也理不清問題點而分開時,好似明白了什麼,卻什麼也不明白。
這次以單曲封面為核心出發,從社群預熱,到單曲封面與 Audio MV,欲呈現一隊情侶分開後,男主角內心那股被情緒綁架,歇斯底里的心裡狀態。這部 Audio MV 的創意源頭來自導演阿 Lee 在觀看水庫即時影像產出的靈感,若把即時影像這個概念與 MV 結合會怎麼樣?接著與企劃阿諺、後期製作 Nicole 討論,產出目前的想法『在室內的即時影像,紀錄我們相處過的空間中,從還在一起的時候,到分手,與自己最後離開傷痛,並透過即時影像觀看這段變化的過程』。期待聽眾從預熱的記憶卡、筆記本文字,單曲封面的迷幻風格,到 Audio MV,感受到歌曲那股面對分離卻理不清頭緒的鬱悶與無力感。
_
林鴻宇 個人首張 EP 《相愛的這種本能》
07.27 (下週二)正式數位發行
_
■ 我也明白 歌曲製作名單
詞曲 Lyricist & Composer:林鴻宇
製作人 Producer:吳奕宏
編曲 Arrangement:吳奕宏
木吉他 Acoustic Guitar Arrangement :吳奕宏
弦樂監製 Strings Producer:盧思蒨
大提琴 Cello:吳登凱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吳奕宏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Playroom/荒原錄音室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吳奕宏
母帶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吳奕宏
錄音著作 SoundRocording 林鴻宇、Playroom
OP: 好感度音樂有限公司Good Sense Music Service Co., Ltd.
SP: Universal Music Publ. Ltd Taiwan
_
■ 我也明白 企劃製作名單
企劃 Concept Planner:阿諺 Yan
視覺統籌與執行 Visual Planner & Designer:Nicole
MV 導演 MV Director:阿 Lee(冷杉映像)
MV 攝影 MV Videography :阿諺 Yan
MV 剪輯與後期 MV Editor:Nicole
MV 劇本 Stories:阿 Lee(冷杉映像)、Nicole、阿諺 Yan
_
■ 我也明白 Behind the Art 影片製作名單
製作與後期 MV Editor:Nicole
監製與企劃 Producer & Planner:阿諺 Yan
_
■ 更多相關資訊:
林鴻宇 facebook:https://reurl.cc/4xndR
林鴻宇 instagram:https://reurl.cc/Gkxoqd
林鴻宇 StreetVoice:https://reurl.cc/RNmez
林鴻宇郵件:hungyulin9@gmail.com
WIN Music & Creativity:https://www.instagram.com/win_music_c...
冷杉映像:firstudio2020@gmail.com -
郁可唯感情 在 林鴻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18 20:01:52#林鴻宇 #我也明白
潛入回憶裡最殘酷謔人的片段
道破相愛後最自欺欺人的灑脫
即使跌得深不見底,我不怪你
我只怪我自己 ----
林鴻宇 2021年個人首張 EP
第三波主打歌 《我也明白》
給困在愛裡無地動彈的你們,是椎心的情歌
■ 數位收聽:https://hungyulin.lnk.to/LoveLost
_
■ 歌詞
演唱|林鴻宇
詞曲|林鴻宇
看著我看著我們在一起的照片
在夜晚數著繁星點點
那時的笑容非常特別
是我這輩子沒想過的畫面
這段時間 過得不算孤單
少了你的日子 是有些空蕩
工作和生活也還算正常
藏在心底的話 很難對誰分享
我也明白 很需要再愛的動力
滿是傷痕 跌得就快深不見底
哭過笑過 那都是我們的經歷
我不怪你 我只怪我自己
下次見面 記得說聲好久不見
你的祝福 我應該很快能理解
最後一聲 謝謝你曾在我身邊
我不怪你 我只怪我自己 不夠珍惜
這段時間 過得不算孤單
少了你的日子 是有些空蕩
工作和生活也還算正常
藏在心底的話 很難對誰分享
我也明白 很需要再愛的動力
滿是傷痕 跌得就快深不見底
哭過笑過 那都是我們的經歷
我不怪你 我只怪我自己
下次見面 記得說聲好久不見
你的祝福 我應該很快能理解
最後一聲 謝謝你曾在我身邊
我不怪你 我只怪我自己
不夠珍惜
不夠珍惜
_
■ 歌曲 製作名單
詞曲 Lyricist & Composer:林鴻宇
製作人 Producer:吳奕宏
編曲 Arrangement:吳奕宏
木吉他 Acoustic Guitar Arrangement :吳奕宏
弦樂監製 Strings Producer:盧思蒨
大提琴 Cello:吳登凱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吳奕宏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Playroom/荒原錄音室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吳奕宏
母帶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吳奕宏
錄音著作 SoundRocording 林鴻宇、Playroom
OP: 好感度音樂有限公司Good Sense Music Service Co., Ltd.
SP: Universal Music Publ. Ltd Taiwan
■ MV 製作名單
導演 Director:阿 Lee(冷杉映像)
攝影 Videography :阿諺 Yan
剪輯與後期 Editor:Nicole
劇本 Stories:阿 Lee(冷杉映像)、Nicole、阿諺 Yan
企劃 Planner:阿諺 Yan
「外人看似美好可溺的感情,在相愛的兩人中,實情卻不一定如此。分開的理由百百種,有些是雙方決議不合適和平分手、有些是物理環境的分開迫使兩人必須分手、有些是來自不自知的控制,從生活起居、情緒、在做什麼等,不明言的情緒控制與壓力,在誰也理不清問題點而分開時,好似明白了什麼,卻什麼也不明白。」
「這次以單曲封面為核心出發,從社群預熱,到單曲封面與 Audio MV,欲呈現一隊情侶分開後,男主角內心那股被情緒綁架,歇斯底里的心裡狀態。這部 Audio MV 的創意源頭來自導演阿 Lee 在觀看水庫即時影像產出的靈感,若把即時影像這個概念與 MV 結合會怎麼樣?接著與企劃阿諺、後期製作 Nicole 討論,產出目前的想法『在室內的即時影像,紀錄我們相處過的空間中,從還在一起的時候,到分手,與自己最後離開傷痛,並透過即時影像觀看這段變化的過程』。期待聽眾從預熱的記憶卡、筆記本文字,單曲封面的迷幻風格,到 Audio MV,感受到歌曲那股面對分離卻理不清頭緒的鬱悶與無力感。」
■ 更多相關資訊:
林鴻宇 facebook:https://reurl.cc/4xndR
林鴻宇 instagram:https://reurl.cc/Gkxoqd
林鴻宇 StreetVoice:https://reurl.cc/RNmez
林鴻宇郵件:hungyulin9@gmail.com
WIN Music & Creativity:https://www.instagram.com/win_music_c...
冷杉映像:firstudio2020@gmail.com -
郁可唯感情 在 林鴻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0-05 19:00:02有沒有那個曾經默契十足的好友
一種我們不用多說,就能彼此感應的存在
有你在,再尷尬的場合,我都能坦然以對
有你在,再幼稚的玩笑,我都能接上下句
喜歡看著你的眼睛 聽你說話
說著我可能不懂,但你聊著會展露滿腔熱血的話題
說著很久以後,你也會用力保護的善良與信仰
很多時候,我覺得我們很幸運
別人都在經歷的重道覆轍
好像在我們身上,是心甘情願地相信有唯一有可能
儘管現在回過神來
聽你說著最近的那個她
在一樣的艷陽下,配著我們熟悉的玩笑話
留到天黑了的世界
「今天很高興見到你」
「少來,到家了早點休息」
別誤會,這只是朋友的關心
沒有關係,像家人像知己,這樣也行
■ 其實你不能夠愛我 數位聆聽
https://hungyu.lnk.to/ucantlovemeAW
___
■ 其實你不能夠愛我
作詞:林鴻宇 / 作曲:林鴻宇
你是我遇過最美好的事情
你有雙迷人的眼睛
你是我遇過最美好的事情
你有顆善良的心
雖然曾靠著你很近
差點下定了決心
但卻無法一鼓作氣
最後發現這樣的距離
也是一種好的關係
Love you
就算其實你不能夠愛我
就算只能單方面的問候
偷偷關注著你 守護著你 免得又不小心
Love you
別誤會只是朋友的愛你
別輕易跨過彼此的距離
像家人 像知己
這樣也行
你是我遇過最美好的事情
你有顆善良的心
雖然曾靠著你很近
差點下定了決心
但卻無法一鼓作氣
最後發現這樣的距離
也是一種好的關係
Love you
就算其實你不能夠愛我
就算只能單方面的問候
偷偷關注著你 守護著你 免得又不小心
Love you
別誤會只是朋友的愛你
別輕易跨過彼此的距離
像家人 像知己
這樣也行
沒關係 真的沒關係
像家人 像知己
這樣也行
__
・歌曲製作資訊 Music Production Credits・
演唱 Singers:林鴻宇
詞曲 Lyricist & Composer:林鴻宇
製作人 Producer:吳奕宏
編曲 Arrangement :吳奕宏
和聲 Backing Vocals:林鴻宇、吳奕宏
木吉他 Guitarists:吳奕宏、楊友豪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吳奕宏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跪著聽工作室 PlayRoom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吳奕宏
母帶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ChengYun Tang
母帶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EntireMuzik Mastering
__
・影像製作資訊 Video Production Credit・
導演 Director:阿諺
剪輯 Editor:Carol、阿 Lee
攝影師 Videography :阿 Lee
標準字設計 Font Designer:黃聖睿
企劃 Planner:阿諺
影像合作:gaze2807@gmail.com
這次使用 Vlog 的形式拍攝,紀錄一對友人從早到晚一整天相處的關係。
可能是一起吃早飯,洗衣服整理共居的環境,購物選購食材,順道的河邊散步,晚餐時的聊天,到睡前的晚安。
透過另一個人的視角,帶出兩人生活中一起相處的小細節,一段不能夠在一起的感情。儘管只是友人,但每一刻在彼此眼中都是短暫卻重要的回憶。
___
#其實你不能夠愛我 #林鴻宇
・FB:https://reurl.cc/4xndR
・IG:https://reurl.cc/Gkxoqd
・StreetVoice:https://reurl.cc/RNmez
・郵件:hungyulin9@gmail.com
郁可唯感情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郁可唯感情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郁可唯感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D
一拿到Mortlach 慕赫 2.81 x 米其林摘星慶典大餐,我就先倒了一杯慕赫16年,然後漫步到書房,看著滿架的書,品嚐這個今年八月正式成為米其林指南官方合作夥伴的威士忌品牌。而此刻,書房正播放著我在三十年前在EMI首次在華語音樂市場成立的公司獲得的私人收藏,John Lennon(約翰藍儂)的demo唯一精裝大輯的歌曲。
歌曲中John Lennon不時的彈奏鋼琴和錄音室再討論和弦使用,同時間,米其林法式料理態芮Taïrroir的餐點,也很跟上節奏的擺盤中,我打開了菜單,慕赫獨特的2.81蒸餾工藝與16年獨有的100%雪莉熟成,層次明顯的讓我開始在菜名中,快步踩踏升級中。
然後我隨手拿下一本畫冊,走到餐桌,再倒第二杯時,我才發現我拿下的畫冊是1988年購買的Picasso(畢卡索)的素描精選,封面是白底藍墨黑勾邊的女人們群像,跟態芮送到的藍色餐盒完美搭配。
在視覺、聽覺、味覺與微醺之間,一起共舞,或是獨享沈思,或是往美好時光走心了片刻,都是一種絕美的搭配,你可以想像此刻的獨一無二嗎?
米其林大師的到府精緻餐食,「蠔酒不見」的生蠔與綠色的配醬隨著John Lennon與錄音室的對話開啟了浪漫的聲色味的偶然,就這樣很自然滑順的和大師們坐在一起,一開始就盡在不言中。
第二道「飽旎梅好」,也是我從聞香杯換成威士忌杯的轉折,如同穿過院子來到大廳的沙發,我隨手拿起畢卡索的畫冊,放鬆的讓淡淡的酸甜與濃郁的酒香碰觸了,我不是老饕,我只是個素人的觀畫者,我相信慕赫果香甜味的帶領。
第三道「呱慕香看」,是我久久沉思許久的一個時刻,我在細嚼中又進入了慕赫的微醺情境,原來後勁帶來的體會總是渴望力氣的捕捉,一如感情裡的加碼投入。
最後的甜點「巴赫鳳饗曲」,我捨不得讓自己結束的,一直看著,慢慢單純啜飲慕赫威士忌的純酒滋味,然後才一口一口讓甜味劃上句點。我想起某位藝術家說過的一句話,每一首歌的最後都不是為了結束,而是給予欣賞者收到「餘味」,人生飲食天天有,但細細漫步的品味過程,上次是什麼時候,我竟然忘了。
這一趟「旅程」,也歡迎你跟隨慕赫的帶領來走一趟。
-立即揭秘慕赫 16 年100%純雪莉
▸ https://bit.ly/3jMRq6y
-慕赫16 年100%純雪莉銷售據點
▸ https://bit.ly/3CyDy8R
-加入LINE,感受帝亞吉歐威士忌獨特魅力
▸ https://bit.ly/3xwZ368
補充慕赫16年的特別處,2.81蒸餾法在威士忌圈是獨樹一格,工藝精準而細膩,經過16年完全雪莉桶陳,色澤香氣與口感層次,如同藝術作品般,值得細細品嚐,一再回味。
#Mortlach #慕赫單一麥芽威士忌
#慕赫16年 #100%雪莉桶熟成
#藏封百年傳奇工藝 #Mortlach慕赫2021米其林指南官方首選威士忌品牌
[禁止酒駕未滿18歲禁止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