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1
⠀
▌#淑女鳥|Lady Bird|2017
⠀
因為痛,所以才稱之為青春。
⠀
一直以來,儘管我們明白名為「青春」的曲目都值得被傳頌,但總是過度澎湃的青春電影,讓我們回望腦海中的詞庫時,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匱乏。Janis Ian 在〈At Seventeen〉裡這麼唱著:「I...
2018/03/11
⠀
▌#淑女鳥|Lady Bird|2017
⠀
因為痛,所以才稱之為青春。
⠀
一直以來,儘管我們明白名為「青春」的曲目都值得被傳頌,但總是過度澎湃的青春電影,讓我們回望腦海中的詞庫時,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匱乏。Janis Ian 在〈At Seventeen〉裡這麼唱著:「I learned the truth at seventeen, that love was meant for beauty queens.(我在十七歲時認清一個事實,愛情註定只屬於選美皇后)」看著鏡中相貌平凡的自己,不只一次想:「青春」這個詞也許只專屬於電影明星。
⠀
初次在電影中看見「青春」的雛形,是《藍色大門》裡張士豪,低著頭語帶天真的說:「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相隔十多年,再次在《Lady Bird》裡看見自己,無關乎成人世界的幻滅,也並非極度相似的「都市夢想」;而是它拍出了我們在「渴望變好」的道路上,卻永遠離不開那個象徵自己「不夠好」的倒影。
⠀
故事中的 Christine 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名字,於是將「Lady Bird」變成自己的中間名。這個女孩的喜怒無常在開頭一場與母親的對戲中表露無遺,但劇情的展開終會讓你明白她並非想像中的「叛逆女孩」,她只是太想離開 Sacramento,也太想離開天主教學校的管教,通過一段戀愛來「轉大人」。
⠀
正如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青春興許就是「自我」最積極作用的週期;為了達成符合心中完美原則的自己,這個「自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去靠近那個「超我」。若環境依然,只能持續告訴自己從來不屬於這裡,而是屬於另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
在青春裡痛過一回而後痊癒,彷彿一種歷劫歸來,但青春期的精髓不會謝幕;不再感覺到痛,甚至有些安於現況,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長大」,而是我們確實已經比年輕時更明白自己的座標與歷史。
⠀
「長大」的母題歷經電影的解讀與詮釋,《 Lady Bird 》為何還能如此熨貼人心?我想是因為在這之中的情感早已超出「 For Teenager」的界線。在試衣間的那場戲中,母親並沒有稱讚那件 Christine 鍾情的洋裝,她又惱又怒地說:「我希望妳可以喜歡我。」母親無奈回答:「我當然很愛你,但我希望你能展現出妳最好的一面。」 這時,Christine 走出試衣間,像受傷的野獸:「如果現在這樣就是我最好的版本了呢?」
⠀
簡單的一場戲,讓觀眾驚艷於一部 YA(Young Adult)片竟能有如此細緻的情感,彷彿一語中地道出了我們開不了口的那句 ——「如果我不能再變得更好,你還能繼續喜歡我嗎?」
⠀
「媽媽,我不是有意讓你傷心,我很感激你為我做的一切,是我不懂感激,對不起,我真的很抱歉我總是不知足。」Christine 在片中這段無助欲泣的剖白令人印象深刻;語境雖相異,但情緒卻太過熟悉,那種只有對極度親密的人,才能脫口而出的私欲與索求,在《Lady Bird》之中卻無所遁形;詮釋著你我都曾對親密之人的小小自私——知道自己可能這一生都無法再變得更好,也永遠都要讓她/他失望,但是心底仍然渴求著對方繼續喜歡自己——喜歡這樣糟糕透頂的自己。
⠀
眾多的青春成長電影都在為最後的「蛻變」埋藏伏筆,但《Lady Bird》卻足夠誠實地道出 Christine 的執迷。故事最後,她沒有變得更好,也許還將繼續迷茫。「出走」之後,投身夢想的國度,也許終將學會不負責任的調情,學會沒心沒肺的應酬,學會獨自背負著理想的失落;但同時一定也會出現某個契機,讓你意識到自己的「難看」,於是終於不再假裝鍾愛那件不合身的禮服,而是接受自己身上那件與身俱來卻「不完美」的衣著。
⠀
就像一位母親有天終究要放下期待,學會放手;再怎麼不捨,都要為子女在人生路上可能遇見的痛苦及失落獻上一份祝福。
⠀
羅大佑在《家》這首歌裡面寫道:「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
「長大」這件事,不分年齡,永遠都像戒掉鄉愁一樣困難;那是私密到難以與他人共享的心緒,卻通過一部電影口耳相傳。女導演 Greta Gerwing 通過《 Lady Bird 》,用怪誕、溫柔的筆觸,爬梳那份貫徹在愛裡的愁緒,將祝福靜靜地說成一篇禱文,告訴觀眾:「儘管你很難真正地喜歡自己,但人生好長,向前邁進的同時,請別忘了要快樂,也別忘了要溫柔。」
⠀
————
⠀
#LadyBird|#GretaGerwig|#SaoirseRonan|#LucasHedges|#TimothéeChalamet|#電影
邁進相似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邁進相似詞 在 Sylvie × 芯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GH國際催眠課 #線上催眠課
有聽過 #吸引力法則 嗎?
這個詞在我大學時期,因為一本書而很流行,
我自己本身也對這個法則深信不已,
持續著保持著正面能量,發現心裡所期盼的目標就會很快的達成,
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
相信自己,就能真的朝自己的理想邁進 。
今天課堂上提到的自我催眠的關鍵就和這個理念很相似,
不可以否定的語句,相信自己還有情緒意念等的因素⋯⋯
全文⬇️
https://shihyann.pixnet.net/blog/post/46564816
#催眠課 #自我催眠 #快樂島體驗 #智慧室 #指導員
#陳寬泰老師
LGT語言引導師YOUTUBE影音頻道
https://reurl.cc/d0jWY8
LGTx狂想分享會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antasy991101/
LGT語言引導師官方網站
http://lgt-fantasy.com/
官方LINE@課程相關訊息連結
https://line.me/R/ti/p/%40idm0782y
LGTx狂想分享會部落格
https://www.pixnet.net/pcard/me520/publish/articles
LGT語言引導師FB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63044067239771/
邁進相似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鮭魚之亂?鮭魚表示無辜!🐟🐟🐟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個體之間可以透過表達討論、溝通交流來減少歧異或相互理解或達成說服。若只有立場卻沒有溝通的誠意,只想說服對方不想被說服,勢必無法跨過障礙順利進行溝通!而參雜過多情緒性的言詞也只會讓溝通的大門更加沉重無法開啟,若是如此其實也就沒有必要浪費彼此的時間。感謝許多朋友理性參與討論從不同角度觀點切入分析,不因想法不同而拒絕交流溝通,而這些討論也讓我獲益良多。茲將近日陸續分享的想法彙整如下:
●支持改名吃鮭魚的人當中也有長輩、反對改名吃鮭魚的人當中也有年輕人,但某些有心人士刻意操作為長輩與年輕人之間的對立,進而在挑起對立後收割個人利益或網路聲量。希望朋友們不論想法為何,在各個平台媒介理性討論的同時,小心別落入對立的陷阱之中。
●我尊重孩子擁有自己的價值觀,甚至很鼓勵他們能多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要自我設限。但當我的價值觀認為該試圖去發揮影響力給他們一些我個人認為是好的、善意的提醒時,我不會因為這些孩子在法律上已經不是孩子就放棄對他們表達關懷。
●比起失望,在這個事件中我更想表達的是我在乎與心疼這一代,因為他們面臨的時代是比我成長的年代更複雜困難許多。希望透過勸說能讓他們不要去做一些可能會讓自己在未來感到後悔或付出代價的事,這不是身為社會大學學長姐的我們該負起的責任嗎?該說的還是要說,盡可能用這個世代聽得進去的方式去說,即使他們聽了之後還是決定要去做,即使他們最終還是得自行承擔後果。那也只能尊重他們最終的決定。
●不過還是要提醒,並不是只要自己願意負起責任承擔後果就什麼都可以做,而價值觀的確立正是評估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重要標準。這個事件是一種次文化的展現,我也必須尊重不同價值觀的存在,且真正實際改名字的人其實並不多,但鮭魚之亂暴露出的不同價值觀,與更多其他因為價值觀崩壞所造成的亂象有著相似之處,之所以會令人產生憂慮的主要原因應該是來自於此。想起不久前三個年輕學生在線形公園破壞U-bike還把影片自己PO上網炫耀的事件。好玩?刷存在感?大人太古板?誰年少時沒幹過蠢事?把”因為年輕”、 ”做自己”拿來當作就是能幹蠢事的擋箭牌,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怎麼把自己做好?並不是想責怪誰,我希望的是孩子們能理解有很多人對於這樣"特別的"價值觀感到憂慮...太多太多類似的例子可以在新聞中發現應該不必逐一列舉。每個人都會經歷年少輕狂的時期,但價值觀的確立會讓我們更清楚為何有所為有所不為,長輩、前輩、同儕們的指教如果能幫助我們的價值觀更趨成熟,暫時拋下立場聽聽看又有何妨?
●人命有重於泰山輕如鴻毛,人名應該也是一樣吧~不是不能改,重點是在於為何而改?其實大家擔憂的並不是改名字,改名字有三次機會,只要算好次數不要發生悲劇改不回來也就是耗費一些社會成本,至少都還是可以歸位還原的。但我實際擔憂的是,人生中有很多事並沒有三次機會,錯一次可能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後悔莫及、終身懊悔,今天可以為了免費大餐改名,明天是不是有可能又會做出什麼難以挽回、難以彌補、無法歸位、令人瞠目結舌的事呢?這是一種擔憂、一種關懷,很多事的確是走過跌過自己才會知道痛,在錯誤中學習也是種方式,但這得付出較大的代價,有時這代價還不一定付得起!有時這代價也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就能解決,甚至有時可能連命都賠進去了。
●可以不要管那麼多就讓他去開自己的玩笑,反正出事了也與我無關、反正又不是我的小孩、反正後果自行承擔、反正就算你為他好他也不領情還覺得你多管閒事。事不關己、漠不關心、放任不管、眼不見為淨這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但我以為這些年輕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真心的關切與適度的引導。比方說有朋友在留言中提到會讓孩子知道名字是爸媽給予他的第一個祝福,讓他更珍視這個名字的價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況且如果眼見有人可能就要掉進坑裡,你會袖手旁觀等他出事了再訪問他這一摔痛不痛嗎?我會伸出手來,因為我對這個事件事認真了,不想因為冷漠讓我的心結冰凍傷。
●而各種有創意的鮭魚,嚴格說起來應該也不算是不勞而獲,他們是典當了2次改名字的機會換來的!而且有充分展現年輕人的創意娛樂大眾。只是跟上鮭魚時尚風好玩嗎?賺到了嗎?賠上的代價是什麼?也許就是因為沒想這麼多才會引發這場爭論吧!鮭魚之亂漸漸平息,而這些價值觀非常可能沒有在各方的熱烈討論後有所修正,所以下次若再因為沒有想太多就是只想要"做自己"而發生類似的鮪魚之亂、螃蟹之亂、OOXX之亂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免費的最貴。在社會上想要有所獲得,都得付出有形或無形的代價,鮭魚事件中出現能夠免費獲得的情況,就表示:「成本被轉嫁了!」店家花不到百萬成本的優惠活動,做到超值的全媒體行銷宣傳效益,鮭魚哥、鮭魚妹大口免費吃,成本轉嫁到哪去了?而且,很多人因此降低了對鮭人們的信心總值多少?加深我們對於下一代的憂慮又值多少?貪小便宜典當自己名字是哪個點值得炫耀?誇你聰明賺到討好你的人是否別有居心?還有,吃鮭魚大餐靠自己賺才值得發炫耀文吧?這是我的價值觀:免費,是世界上最貴的東西!參考看看吧~
●浪費食物、不當得利這些就不討論了。有人認為改名是權利不算浪費社會成本,但我為此也感到疑惑。簡單說,我們可以用健保身分就醫,但沒病沒痛只是為了好玩、或為了炫耀、或為了賺到(賺回健保費)、或為了開自己一個玩笑等等各種理由跑去就診,這不是浪費健保醫療資源嗎?同理,鮭魚們是不是在浪費社會成本呢?更何況付出的還有更多無形的社會代價。雖然改名的確是每個人可以主張的權利。
●最後,我想特別強調這絕對不是選邊站的對立問題,我們其實和孩子一直都是站在同一邊的不是嗎?不然誰願意花費這麼多寶貴時間去做論述?誰會那麼無聊會以責罵小孩為樂?但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會認為這些不認同他們所作所為的人永遠是站在另一邊!這也是我們該認真檢討改進的部分。
●價值觀是種主觀,也需要隨時代演變而修正調整,我不會永遠都是對的,孩子也不會永遠都是錯的,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罷了,但不表達就無法朝相互理解的方向邁進。我相信許多人的建言都是基於愛之深責之切所做出的表達,但若沒有更有效的方式讓溝通順利進行的話,被究責的一方恐怕只會加深怨念,對於溝通來說並無任何實際的效益。除了憂慮之外,我們還是可以更積極思考採用怎樣的表達方式比較能跨過鴻溝去影響或被影響,讓彼此的交流及理解更加順暢。在這個事件中我也學到了很多,希望我們和孩子們都可以擁有更多的智慧,在時代的洪流中一起攜手往好的方向邁進。共勉之~
#鮭魚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