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避難層台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避難層台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避難層台灣產品中有27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贈書】【好書分享:《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天然災害防護罩》】 「颱風、地震、土石流等天災來臨時,你知道如何自救救人嗎? 跟著可愛的哆啦A夢一起為『未來』做好準備吧!」 側耳傾聽,六、七年級生熟悉的旋律響起: 肚子圓圓~鼻子紅紅~噹!噹!噹!大家都叫我…抱著酒瓶唱「我無醉我無醉無...
同時也有2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
「避難層台灣」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朗基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信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避難層台灣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避難層台灣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12:19
【EP61 冰火齊發、臨危受命的北美最前線:阿留申群島】 「北太平洋上的項鍊」、橫亙於亞洲與美洲大陸之間的阿留申群島,是個讓人覺得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跨太平洋的航班時常從它的上空飛過,但能為它專程跑一趟的的旅人卻是少之又少;尤其它詭譎多變的天氣,加上偏僻遙遠的地理位置,都使得它很少出現在一般人...
避難層台灣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9:52:23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EricKlinenberg|#臉譜 小時候隔壁鄰居家裡開中藥行,我時不時就會跑到人家家裡,坐在富有彈性的紅色圓椅上,上半身倚靠在櫃檯,看著後方嬸婆秤著重量,抓藥打包。高中搬家後,從出門上學到上班,至今為止,與隔壁總是會趁...
避難層台灣 在 朗基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4:55:18
2021/2/3 #愛國這件事 {轉貼來自青年日報最強兩位新聞官} (由本人認可如果青報有那種上山下海其他記者或新聞官不敢跑或者需要大量體力上負荷的採訪,可交由兩位長官去⋯推坑😂) / 回憶起拍攝愛國節目的過程 最令我印象深刻也難以忘懷的 或許就是與志鈞單攻嘉明湖這件事了 有了多年以前武嶺高寒地的採...
-
避難層台灣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3:49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避難層台灣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7-20 20:38:43#歐洲洪災 #德國 #比利時 #盧森堡 #死亡人數攀升
歐洲西部近日連日受到暴雨影響,引發嚴重洪患,德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等國災情慘重,水勢來得又快又急,洪水經過的地區無一倖免,房屋、道路跟橋樑嚴重毀壞。人們逃命不及,唯一能做的就是往高處避難。歐洲洪災已造成189人死亡,數千人失蹤,也成為德國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天災。
.
#災後重建 #梅克爾 #Cologne #災損高達十億歐元
德國災情最嚴重的南部城鎮阿爾韋勒郡(Ahrweiler),已知有98人死亡,部分地區因洪水尚未消退,通訊依然中斷。警方表示,隨著洪水退去,預計將會發現更多罹難者遺體。德國總理梅克爾18日前往災區視察,她表示,「歐洲的洪災非常可怕,德語幾乎無法描述所發生的災難」,德國政府預估災損高達數十億歐元,也承諾將迅速提供財務補助,協助災民清理重建。
.
#科學家警告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倫敦政經學院氣候變遷環境所政策部主任鮑勃·沃德(Bob Ward)指出,地球平均氣溫升高,以致強降雨更可能發生,更暖濕的空氣意味最終將帶來更多雨量。「全球均溫上升攝氏1度,大氣層中水含量就會增加7%,提高發生強降雨的機率。」
-
#pSharp #新聞實驗室
#公共電視 #看見更好的未來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避難層台灣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4-28 20:55:07#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世界微光看更多 http://act.setn.com/worldlight/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避難層台灣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好書分享:《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天然災害防護罩》】
「颱風、地震、土石流等天災來臨時,你知道如何自救救人嗎?
跟著可愛的哆啦A夢一起為『未來』做好準備吧!」
側耳傾聽,六、七年級生熟悉的旋律響起:
肚子圓圓~鼻子紅紅~噹!噹!噹!大家都叫我…抱著酒瓶唱「我無醉我無醉無醉~請你不用同情我」之中年醉漢…呃不對啦!!是人見人愛的小叮噹(哆啦A夢)來了~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是一系列很棒的知識性漫畫,內容圖文並茂、豐富充實,深入淺出且寓教於樂,藉由輕鬆學習獲得實用知識,對成年人與小孩皆大有助益。
最大的益處在於,我們終於能實現學生時代的心願!不再躲躲藏藏在課本裡夾漫畫,聽聞母親輕巧如甲賀忍者的腳步聲,便快速使出金蟬脫殼術,而是大大方方在父母師長前看漫畫,被質疑時,可義正詞嚴推眼鏡道:「請不要打擾我!!我正在進行知識的淬鍊與昇華!!」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完成大家的兒時夢想,多少人曾信誓旦旦:「如果教科書改成漫畫,我就能考一百分啦!」現在機會來了!假如看完本書,防災知識沒有獲得一百分,來自未來的貓型機器人就會用任意門把你丟進活火山口,體驗沸騰如岩漿般的學習熱情與動力!!(不要栽贓哆啦A夢)
咳咳咳好的抱歉,今日咖啡因過量有點太high。如前言所述,《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天然災害防護罩》是本介紹天然災害與防災知識的科普漫畫,書中以多篇幽默風趣的哆啦A夢故事帶出天災形成之原因與對應策略,結合知識性與娛樂性,且針對臺灣當地狀況,聘請專家重新審定內容,提供因應本土災害的準確資訊。
例如講到「颱風」,便以大雄和寵物颱風「風子」為主,敘述颱風喜食熱空氣,以及兩個颱風撞在一起可能會形成雙颱效應,或勢均力敵、相互消弭。隨後於說明單元帶出颱風結構、形成緣由、從氣象預報的數字辨別颱風強度、台灣的防颱措施、可運用的APP,以及颱風後暫時不要買高麗菜(並沒有最後一項)等學問。
書中提到地震、海嘯、洪水、颱風以至於防治傳染病等切合當今時事議題…咦你問有沒有關於「仙人跳」的單元嗎?不好意思這位爸爸,仙人跳是人禍,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這塊主機板送你拿去跪,更大的人禍馬上就在後頭了good luck!!
除了熟悉可親,陪伴我們長大的哆啦A夢漫畫,本書亦輔以多幅照片、浮世繪、圖表、年表等,以多元方式輔佐說明災害的歷史來源、軼聞與現代科技防災應用,融古貫今,於科學知識中穿插人文關懷,大幅提高本書的運用層面與可讀性。
雖然書籍原旨是作為孩子防災教育之啟蒙,但老實講,沒知識又不常看電視的阿姨我發現,許多知識以往都未接觸過,譬如日本戰國時代開始發展土木工程技術之淵源、海嘯與暴潮的差異,以及特別容易在災害出現的病症和應急處理方法,可謂獲益良多。
當然,提到天災,不免聯想到彗星撞地球、明天過後等世界末日情節,身為隨隨便便就能從四次元口袋掏出地球毀滅炸彈的哆啦A夢,書中亦有講述末日來臨的章節,並貼心提供緊急避難必備之災害儲備清單供讀者參考(日本人果然專注完美近乎苛求講究細節)。
不過與其去大賣場搶購,私以為世界末日時大家還是放棄吧!先去賞老闆兩巴掌或跑到街上裸奔一圈也不遲(結果末日還沒來就先被警察帶走)。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天然災害防護罩》,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最畏懼的天災?例如: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我媽生氣比地震打雷更恐怖(咦)~」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0/4(一)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10/5(二)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哆啦A夢知識大探索3 #天然災害防護罩 #ドラえもん探究ワールド #自然の脅威と防災 #藤子F不二雄 #遠流 #防災教育 #災害應變 #知識漫畫 #自然教育 #科普 #青少年文學
📖博客來:https://bit.ly/3CYp0yG
📖誠品:https://bit.ly/3D28SMi
📖金石堂:https://bit.ly/3m5ZdxA
📖momo:https://bit.ly/3F2pxRP
避難層台灣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你的防震措施來個健康檢查!這四大防震任務,你有沒有全部都完成了呢?
【之一:做好防災演練】#身體記憶
強震來襲時,除了家具會劇烈搖晃和掉落,我們可能連站都站不穩,因此,當國家級警報響起,趁著破壞性強的地震波還沒抵達前,就必須做好「趴下、掩護、穩住」的避難動作。
惟有日常就做好防災演練,將避難動作刻入大腦和身體,才能有效提升自我災害應變能力,成功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之二:備好緊急避難包】#一人一個 #半年檢查一次
在輕易取得的地方,我們必須準備一個「雙肩背包」以及下列物品:
緊急糧食和飲水
禦寒衣物
緊急醫療用品
清潔用品
貴重物品(重要證件和影本、現金)
如果家裡有長者、嬰幼兒、寵物或身障人士,則需要考量各自的需求來準備哦!
【之三:固定好屋內家具】
台灣過去有為數不少的地震死亡案例,是因為家具砸落或倒塌所造成的,若能事先固定、適宜的規劃擺放,就可以減少許多災害風險。
除了安裝系統家具,我們也可以使用許多工具和零件來固定家具,例如透過 L 型金屬固定架將家具固定在牆壁,使用鍊條防止燈具落下、以書架橫桿防止書本掉落等等。
此外,也需要注意床邊是否有容易倒塌的櫥櫃或家具,以免在睡夢中躲避不及。
【之四:搞懂自家災害風險】
我們的房子幾歲了?符合當前建築法規嗎?地理位置安全嗎?了解這些資訊,這也是預防災害的重要任務哦!
除了地震本身,地震後可能引發的 #後續災害 也不容小覷,因此像是建築本身的年齡和規範、土壤液化帶、瓦斯管線分佈、活動斷層、淹水潛勢、海嘯災害、坡地災害等各式的災害潛勢資料,也必須好好了解一番才行!
而對於住宅的健康檢查,有許多防災單位、縣市防災網站都有開發相應的資料平台,歡迎大家瀏覽參考,例如: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潛勢地圖網站
https://dmap.ncdr.nat.gov.tw/
內政部消防署:防災有Bear來,個人化防災系統
https://bear.emic.gov.tw
以上,為大家簡要整理了重要的避震防災事項,若希望獲得更詳細的資訊,歡迎參考中央氣象局以及消防署等防災單位的網站~
#110年國家防災日 #國家防災報你知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 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
避難層台灣 在 信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921大地震22年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15.9秒驚天一搖,全台有感的劇烈搖晃,尤其讓中部民眾至今仍然難忘那個夜晚。
921大地震,又稱為集集大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處於在南投縣集集鎮境內,震源深度為8公里,芮氏規模為7.3,相當於44.7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
這場地震肇因於車籠埔斷層的錯動,並且在地表造成長達為85公里的破裂帶,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是由車籠埔斷層以及大茅埔-雙冬斷層2條活動斷層同時再次活動所引起。
這場地震造成2,415人罹難,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另有51,711棟房屋全倒,53,768棟房屋半倒,是臺灣戰後時期傷亡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人員傷亡慘重之外,許多道路與橋梁等交通設施、堰壩以及堤防等水利設施,以及電力設備、維生管線、工業設施、醫院設施、學校等公共設施皆被震毀,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其中又以臺灣中部的災情最為嚴重。
臺灣鐵路管理局西部幹線一度全面停駛,且多數的客運公司都暫時停駛。
為哀悼地震逝世的民眾與警惕自然災害的威脅,中華民國政府於2000年訂立每年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並舉行地震演習,以求災害來臨時能做好防護措施,將傷亡的可能降到最低。
921大地震發生之後1個月內發生大約1萬次的餘震,其中將近4百次有感餘震,餘震大多數發生在主震破裂帶之周圍,分布於車籠埔斷層東方及震央南方一帶。
921大地震之後到1999年11月底,總計發生了多達14,600次餘震。
#921大地震 #集集大地震 #防災 #餘震 #國家防災日 #車籠埔斷層
-----------------------------
關於地震的相關報導👀👀
防災避難包一次看》大規模地震頻繁 氣象局示警:不排除是大地震前震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5845
近一甲子以來傷亡前3地震有2個跟台南有關 近期一日多震已不是第一次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3936
921大地震20周年》如果超級大地震震央在台北...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7661
氣象局駁斥大地震百年循環說法 居家檢疫者如何逃生莊人祥這麼說....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4818
921地震》他不眠不休監工 這50所學校孩子終於有安心上課的地方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723
921大地震20周年》7.3級強震像一面鏡子 台灣不能發生大災難才患難與共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