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選擇性失憶方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選擇性失憶方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選擇性失憶方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選擇性失憶方法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468的網紅April懶得說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們的想像力容不下一個真的經歷過好幾次強暴的人。」 前陣子天才看了博恩之前脱口秀談被強姦的故事以及聲明,刻意拖的這段時間在心裡密集的準備,或許是我們這類的人關注關於自身類似的議題,總會特別小心,因為任何媒體使用的新聞標語、內文,態度、立場,一筆一劃都勾動著腦內成千上萬條神經,最不該點開又必定會被...

選擇性失憶方法 在 April Hu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1:38:24

「你們的想像力容不下一個真的經歷過好幾次強暴的人。」 前陣子天才看了博恩之前脱口秀談被強姦的故事以及聲明,刻意拖的這段時間在心裡密集的準備,或許是我們這類的人關注關於自身類似的議題,總會特別小心,因為任何媒體使用的新聞標語、內文,態度、立場,一筆一劃都勾動著腦內成千上萬條神經,最不該點開又必定會被...

選擇性失憶方法 在 Summer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23 10:28:45

#文末有彩蛋 GET IN ACTIVE IN YOUR DAILY LIFE! 前幾天全家人吃飯,誤會我愛上露營的他們,提議要一起去露營,霎那間!想起小時候,跟著大人在溪邊紮營野炊的種種,當時崩潰的情緒,直接穿越20年,秒上心頭! 小時候去露營,大人都是以「體驗人生」在整(?)我們,在溪邊...

選擇性失憶方法 在 小雞翅 翅董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49:21

#言語的力量  什麼時期的孩子最可愛? 我覺得嫩嬰真的超萌(看別人的都很萌) 小雞翅嬰兒期真的有夠可怕💦 我已經選擇性失憶了😅  我覺得一歲走路最可愛 腿短短的走路搖搖擺擺真的很古錐療癒😍 兩歲穿搭最可愛,什麼都是迷你尺寸, 但又能駕馭小大人的風格 每天看孩子進步真的很感動🧡...

  • 選擇性失憶方法 在 April懶得說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1 19:35:40
    有 27 人按讚

    「你們的想像力容不下一個真的經歷過好幾次強暴的人。」

    前陣子天才看了博恩之前脱口秀談被強姦的故事以及聲明,刻意拖的這段時間在心裡密集的準備,或許是我們這類的人關注關於自身類似的議題,總會特別小心,因為任何媒體使用的新聞標語、內文,態度、立場,一筆一劃都勾動著腦內成千上萬條神經,最不該點開又必定會被妳點開的網友冷嘲熱諷,會像是一層遮罩蓋住妳所有對病理解的自信。

    我曾和某任也患有PTSD的男友,在Linkin park主唱自殺的那晚,在各自的房間裡哭了好久,尤其是知道他長大後去尋找那位性侵他的加害者,但後來得知這名加害人也曾是性侵的受害者後,他決定不向對方追究,最後讓自己更加痛苦。

    我對以上事件根本不敢想完,光是字面上對加害者該有的憐憫,都讓我感到噁心又難受;一個人怎麼能對於創傷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立場,饒恕了他人多少,就是對自己受傷的部分更加不放過,解答就是問題本身,這種人生怎麼活,怎麼走,新聞過了4年我仍然沒有答案。

    唯一確定的是自己面對PTSD的方法,永遠不會是該死的放下。

    而當時男友看著我對部分酸民的耿耿於懷,問了我:「妳活到現在有看過哪個妳身邊覺得有智慧且欣賞的人,會去新聞下面加以評論與攻擊受害者?」

    這樣的提問每當我感到焦慮的時刻,讓我足夠分辨哪些是我不該在意的嘲諷,雖然很難不感到灰心,但心想或許就是因為世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我也才敢成為一個拿起大聲公訴說著自己理念的人。

    PTSD對我來說一直都是讓我感到極度複雜的心理疾病,最大的因素是它的開始,也就是創傷的源頭來自回憶,而回憶是帶狀式的存在腦袋裡,它的血水會流竄於事情發生前、事情發生後,不簡化成前與後,原因是妳的人生確確實實的被分割成兩段,所有被時間經過的地方,並不像他人所說:「可以用時間療癒一切」,而是恰好相反的,如同誓言一樣地久天長的跟隨妳,妳必須堅定地帶著此事去過完這一生 。

    對於過去,PTSD把已知刻劃的再清晰不過,種種像是錄像被燒成DVD,用一台365天插著電的播放器,只要妳醒著的時時刻刻,這些畫面從不停止的重複播放,妳眼前無論有什麼驚喜與快樂,它也永遠騰出一個空間卡住妳腦海,與妳所有情緒、甚至與喜悅並存,像是一個拿不下掛在脖子的鐵鍊,它的重量時常提醒著妳與自由之間的距離。

    妳當然試過一種簡單方法,讓記憶適得其所,妳不容許它在那裡發生,丟棄那一晚的自己,將她想像成與自己無關的別人,妳才能作爲一個全新的人。

    但後果是妳逃避的每一天都是要加倍奉還,妳刻意沒看的那幾分鐘,在夢裡會加速的播放,體驗過的人會像是某種信仰規定自己把這個噩夢日日帶著,因不想再經歷任何一次非自願性的懲罰。

    對於未來,PTSD所面對的最大的恐懼是隨機觸發,如果是性,那存在強烈的權力與支配關係,插入與被插入,各種無法輕易對等平衡的事物,都可能會成為發病的引爆點,這讓我很困擾,尤其是我對日常行為表面的自我分析時,往往發現不適的裡頭深處就是藏著壓迫與對性的貶低,原來它們早就無聲流進血液,影響妳做任何決定、話語、行為。

    而在某刻,醍醐灌頂,才理解醫生對妳說的,妳的失憶是大腦的保護機制,她知道妳當下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性的告訴妳事實,直到她覺得妳有足夠的能力來面對時,她才會告訴妳全部的事情。

    大腦正式的宣告會發生幾次,人生需要發病幾次,需要驚覺被打醒幾次,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只要還醒著,這場爛戲就會繼續,我也還在等。

    時間著實的拉長PTSD的傷口,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鞭炮,在某處被不明的原因點燃,妳永遠來不及反應就被炸的全身傷,所以對我來說最接近光的希望,一直都是死亡。

    前陣子看《幻之光》很有感覺,由美子哭著對天空大喊:郁夫為什麼要自殺時,我心裡想的畫面是郁夫死前在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用相當自在安穩的步伐與微笑邁向隧道,這顆鏡頭一直壤我感到很安慰,並不是所有人對死亡的態度都是負面、消極、悲慘的,還好是有人非常確定比起現在,未知的死亡更好。

    那種在未發病時對自我現狀的明瞭,並不是傻,更不是想不開。

    雖也明白「自殺」兩字對身旁的親友是另種巨大傷害,但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在集體譴責「輕生」時,自己想替已選擇死亡的人說些話,無論是否具有充分理由需要用結束生命來停止病的延展,對於死亡本身執著的程度,相當於在社會上追求的積極與熱情,都只是個人選擇而已,此時「想死」與「想活」對於我來說是同件事,都是一種值得尊敬的事。

    除了死還有一條路是不想死。

    對他人標準中受害者模樣不屑一顧;那些自己處理不來的情緒就丟到網路上;重新定義那些不該輕易提起的訊息;對解讀的悲慘性強烈抗拒;叛逆那條好像該隱忍的不幸而選擇大談闊論並挑釁別人價值觀。

    怎麼樣好像嚴重不能隨便講隨口說嗎?
    這麼嚴重的事就是輕易發生了不是嗎?

    以嘲諷自己的人生來渡以上的難關,她挑選著同樣悲慘的其中一天,決定用開玩笑的態度告訴妳她被性侵過,那天妳會告訴她:妳不能這樣說、不能這樣想嗎?

    IG@apriltzu
    https://www.instagram.com/apriltzu

  • 選擇性失憶方法 在 江啟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16 21:43:47
    有 11,865 人按讚


    捍衛釣魚台,國民黨不只有決心,更有方法!

    今日蔡總統批評本黨對於釣魚台的主張是「時空錯置」,啟臣很好奇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時間、空間有了什麼具體改變,讓民進黨可以據此髮夾彎?難道歷經民進黨4年執政釣魚台不是我國領土了?

    對於釣魚臺的立場,絕非國民黨「時空錯置」而是蔡英文的「選擇性失憶」。

    日本政府擅自將釣魚台改名,明顯侵犯我國的主權,過去馬英九政府對於釣魚台主權的捍衛不遺餘力,除了宣示我國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並提出「東海和平倡議」,獲得國際間的肯定,馬政府卻被民進黨批評軟弱,此時對比蔡英文的作為,對比民進黨的噤聲,的確讓許多民眾,尤其是漁民朋友摸不著頭緒,到底民進黨對於釣魚臺的主張是什麼?

    我們很遺憾民進黨全面執政,卻選擇性忘記自己曾有的主張。

    國民黨不只有保釣的決心,更提出具體的建議,啟臣再次重申,要求蔡英文政府:

    一、蔡英文總統應該立刻召見日本駐台代表,表達嚴正的抗議,並警告此將嚴重影響雙邊交流及友好關係。

    二、駐日代表謝長廷應向日本據以力爭,堅定表達我國立場。

    三、民進黨政府應比照馬英九政府時期,派遣海巡署船艦在釣魚臺海域堅定捍衛主權及漁權。

    四、重啟台日漁業委員會,爭取我國漁民權益。

    這些具體的作為不僅是為了讓漁民安心,更是要彰顯我國對於釣魚臺的主權,請蔡政府立刻採取行動。

  • 選擇性失憶方法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4 13:49:11
    有 304 人按讚

    今天要來幫大家介紹一下視覺注意力的故事。

    鏡好聽語音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200520cul001

    關於視覺注意力,我們首先要來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注意力是不是我們能看見東西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如果眼前有個事物沒有被我們注意到,那我們還看得到它嗎?


    關於這些問題,最早以實驗來加以研究的,就是奈瑟(Ulric Neisser),也就是我們在《大腦好好玩》第二季第一集開場時,曾經提過的認知革命的四位重要人物之一的奈瑟。Neisse r在 1975 年,曾經做過一項先驅實驗,就是以疊合的影片,來測試人類的注意力能不能被分配。


    這段影片,我們會放在以下連結中,如果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到連結中看一看。如果沒機會去看的話,也沒關係,我在這邊用語言來幫大家說明就好。

    影片:https://youtu.be/nkn3wRyb9Bk


    在奈瑟的實驗影片中,基本上就是把兩段影片疊合在一起,其中一段影片,是穿著白衣的籃球員在傳球,另外一段影片,則是穿著黑衣的籃球員在傳球。然後呢,這兩段影片會被疊合在一起。什麼叫做疊合在一起呢?疊合在一起,就有點像是你拿兩台投影機,同時投影在同一面牆上,然後影像就會疊合在一起那樣。


    兩段影片疊合在一起之後,奈瑟就請受試者去注意數數看影片中的黑衣隊伍總共傳了幾次球。


    結果發現呢,當受試者在專心數著籃球員的傳球次數的時候,很多受試者都沒有注意到有一位撐傘的女士出現在影片之中。


    奈瑟根據這項結果,就提出了他的主張,他認為,受試者只能注意重疊影片中的其中之一,而無法同時注意兩者。當你全神貫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的某些事物上時,其他的事物就會發生視而不見的現象。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是「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關於這個現象,你可能會質疑,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這種重疊的影像太不真實了,所以大腦才無法處理?關於這個問題呢,有後續的實驗改變了影片的呈現方式,比方說,心理學家不使用重疊影片,而改在兩隻眼睛中分別呈現不同的影片,結果發現,受試者一樣只能注意其中一隻眼睛中的事物。


    所以呢,沒有被注意到的東西,我們似乎就會看不見!


    關於 Neisser 的這部影片以及實驗,很多人應該會覺得有點耳熟。沒錯,因為我們現在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在流傳的一部大猩猩影片,其實就是這部影片的後續作品,如果大家沒看過大猩猩影片的話,一樣可以看一下以下的連結。我們在這裡要跟大家說的就是,真正的第一版影片,其實不是大猩猩的影片,而是奈瑟在 1975 年的影片。

    影片:https://youtu.be/vJG698U2Mvo


    但是,為什麼 Neisser 的第一版影片默默無聞,但是後來的大猩猩影片卻爆紅呢?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 Neisser 的發現走得太前面了,因此當時大家無法理解這個發現背後意義,所以才選擇性的忽略了這項發現。


    --
    早期視覺記憶理論「像照相機」?
    --


    在 70 年代時,主流的視覺記憶理論認為,人類的視覺記憶形式,就是像照相機一樣,會把所有的視覺內容都一次儲存在一個暫存記憶體之中。


    根據這樣的理論,所有的視覺內容都應該在腦中,因此不應該會出現這種「視而不見」的現象才對。也因此,當時的學術界對於奈瑟的發現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所以這項發現就一直被擱置、一直被束諸高閣。


    雖然 Neisser 在 1975 年的最早發現被大家忽略,但是 23 年過後的 1998 年,終於有其他學者開始重新檢視這個現象,而這一次呢,終於讓 Neisser 的發現獲得了平反,並且讓大家開始重視到其中的意義。


    在 1998 年的時候,兩位學者 Arien Mack 和 Irvin Rock 做了一系列實驗,結果都支持「不注意視盲」的現象確實存在。


    --
    「不注意視盲」
    --


    比方說,在一項實驗中,他們要求受試者去注意螢幕上十字形的+號圖案,然後每次+號出現時,受試者就要回答,在這個+號圖案中,是+號圖案的垂直線段比較常,還是水平線段比較長?


    接下來,當受試者回答了好幾個回合,回答得正高興的時候,某一個回合螢幕上的+號圖案旁邊,就會突然出現另一個圖案,比方說可能是三角形。三角形閃現過後,實驗人員就會問受試者是否看見剛剛額外閃現圖形是什麼形狀?結果發現,很多受試者都無法成功回答這個問題。


    結果顯示,當受試者專心注意某項作業時,可能看不到其他同時出現的視覺刺激。


    關於這個實驗結論,各位聰明的看倌可能會想要反駁,你可能會說,這個實驗的結果可能和注意力無關,而是因為三角形是被呈現在視野周邊,沒有被直接呈現在凝視點的正中央,所以才看不見?


    換句話說,你可能質疑,或許是因為受試者的眼睛一直盯著+號看,所以才無法看見視野邊緣的其他圖形,所以是視野太偏的問題,而非注意力無法分配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針對這樣的質疑,Mack and Rock 這兩位學者,做了另一項實驗再次驗證。這一次,他們請受試者凝視在螢幕中央的一個凝視點上。然後把+號排在螢幕的邊緣。作業內容和剛剛一樣,只不過這一次,受試者必須把視線凝視在中央的凝視點上,然後用眼角的餘光、去判斷視野邊緣的十字+號中的垂直線段或水平線段何者較長。然後呢,當受試者專注進行作業時,有時候凝視點會突然變成另一個圖形。


    結果發現,受試者有高達 87% 左右(!)、偵測不到凝視點的這個變化。只有當受試者事前先被警告過凝視點可能會出現變化時,他們才偵測得到。


    由此可知,即使受試者的眼睛一直凝視在凝視點上,仍然有可能錯過發生在凝視點位置的變化。所以說,這種「視而不見」的現象,並不是因為視野的關係,而應該是注意力無法分配所致。


    Mack and Rock 的一系列研究,幫不注意視盲的現象找到了紮實的證據,並引起了學界的重新重視。隔一年,1999 年,另外兩位心理學家 Daniel Simon 和 Christopher Chabris,就根據Neisser的原始影片,製作了改良版的大猩猩影片,結果爆紅,也因此讓「不注意視盲」的現象一砲而紅。


    --
    「不注意視盲」還是「不注意失憶」?
    --


    關於「不注意視盲」這個現象,有些人認為,這代表了注意力是我們看得見東西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沒注意看,視覺刺激就不會進入意識狀態。


    關於這個看法,其實目前正是大家熱議的一個主題,有些人同意,但是也有人不同意。所以如果你也有興趣的話,或許可以自己思索看看。


    在這裡,我們簡單介紹另外一種的看法。例如有沒有可能,其實注意力並不是看得見東西的必要條件?有沒有可能,在我們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其實我們還是看得見,只是看到的東西被迅速地遺忘了。


    比方說在傳球撐傘的例子中,受試者其實可能看到了撐傘女子,但是因注意力不足,所以很快的就遺忘掉了。或者是在 Mack and Rock 的實驗中,有可能受試者其實清楚的看到三角形,但是因為注意力不足,所以很快就遺忘掉。所以說,注意力說不定和意識無關,而可能是和我們的遺忘速度有關?


    這種說法,我們稱之為「不注意失憶」(inattentional amnesia)。而且更在我們先前提過的「早期選擇理論」和「晚期選擇理論」的爭論中,再多添加了一個新的立場,就是「超級晚期選擇理論」。

    這種「超級晚期選擇理論」理論認為,注意力介入的時間點非常的晚,是在語意分析以及意識都出現之後才介入。在這種「超級晚期選擇理論」中,注意力影響的是我們能否順利回報而已,而和語意分析以及意識都無關。


    --
    為什麼我們看得見背景?
    --


    另一個可以思考、反駁的地方是,如果注意力真的是看見東西的必要條件的話,那我們怎麼可能還會看得見背景呢?


    比方說,大家如果在開車時,眼睛專注地盯著路況,但是你眼角餘光所見之處,並沒變得一片漆黑,餘光可見座椅、方向盤等,並沒有因為我們全神貫注在路況上而看不見。由此可知,注意力並不是我們看得見的必要條件。對吧?


    當然若要繼續辯論,你也可以說,不對,我認為注意力確實是看見東西的必要條件,我們全神貫注在路況上,卻仍然還看得見視野周遭背景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仍然自動了分配了一些注意力給周遭背景,所以我們才看得到這些周遭背景。


    至此,大家可以看到,這雙方的辯論攻防,其實兩邊都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爭論,而這也正是目前關於注意力和意識關係之間的重點議題之一。


    關於細部更深入的爭論,在這邊我們就暫時打住,至於究竟哪一個理論才正確,現在大家也沒有定論,所以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和判斷。


    --
    「整合問題」:不同腦區的視覺刺激如何在腦海裡整合?
    --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視覺注意力的理論和相關生理機制。


    在介紹注意力的理論之前,我們要先來討論聽覺和視覺的差異,以及引發心理學家思考注意力理論時的一個重要現象。


    首先,如果我們檢視「視覺刺激」或「聽覺刺激」的本質,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視覺或聽覺刺激,都是由好幾種不同基本特性所定義而成的。比方說,聽覺刺激包括了頻率、強度和音色等等。而視覺刺激則包括了顏色、線條的方位和形狀等等。


    以視覺刺激為例,如果視覺刺激是由多種不同的基本特徵所構成,而且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負責處理這些基本特徵的腦區都在不同的位置,比方說,形狀是在 V3,顏色是在 V4 腦區,動態是在 hMT 腦區等等,那我們就要追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於一個物體的視覺經驗竟然是完整,而不是各自分離的?


    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整合問題」(binding problem)。


    也就是說,如果視覺刺激的各種特徵是由不同腦區負責,但最後所有的特徵在被我們意識到時,卻是完美整合的狀態,那勢必腦中應該有一個機制在整合這些位於不同腦區內的視覺刺激特徵才對。


    --
    特徵整合理論
    --


    關於這個問題,Anne Treisman 就提出了她的「特徵整合理論」(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在視覺注意力介入之前的所謂「前注意階段」(pre-attentive stage),所有的視覺刺激特徵都尚未被整合,而是處於一種自由浮動的狀態。直到注意力介入後,這些視覺刺激特徵才會和物體整合在一起。


    根據這個理論,如果視野中同時有好幾個物體,那在注意力介入之前,這些物體上的所有視覺特徵就會全部混在一起處於自由浮動狀態,直到注意力介入後,才會把每個物體應該要有的視覺刺激特徵整合在一起。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這個理論呢?Treisman 的特徵整合理論,其實做出了一些預測,剛好可以被用來檢驗理論是否正確。這個理論做出的預測就是,如果注意力介入的過程出現錯誤,就可能會出現特徵整合錯誤,也就是把不同物體的特徵錯誤的整合在一起的現象。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是「錯覺組合」(illusory conjunction)。


    Treisman 在 1982 年就做了一項實驗,證實了錯覺組合現象的確存在。他首先在螢幕上快速閃現兩個數字以及四個圖形,然後要求受試者先回答數字,再回答看到哪些顏色和形狀的圖形。結果發現,有18%的試驗中,受試者會出現錯覺組合。


    比方說,原本的視覺刺激中有一個紅色的三角形和一個黃色的圓形,但是受試者可能會說成黃色的三角形。


    所以,從這個實驗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確實有「錯覺組合」的現象。而 Treisman 對於「錯覺組合」的解釋就是,這是因為受試者把注意力都在數字上,所以才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去整合四個圖形的視覺特徵,也才導致了「錯覺組合」現象。


    好,聽到這邊,聰明的聽眾們又可以提出質疑了。什麼質疑呢?這個質疑就是,沒錯,你 Treisman 的確有發現「錯覺組合」現象,但是誰知道這是不是因為注意力不足的關係導致的呢?說不定是因為記憶力不好、動機不足等等的其他原因才出現的結果。你 Treisman 有證據可以顯示這真的是因為注意力不足所導致的嗎?


    關於這個質疑,Treisman 也做了一些實驗來回應。比方說,Tresiman 決定直接操弄注意力,看看會不會影響結果。例如他要求受試者不要去注意數字,而改成直接去注意四個圖形,結果發現錯覺組合的現象減少了,因此這個現象確實應該和注意力有關。


    --
    布林氏症候群
    --


    還有另一項可以用來特徵整合理論的證據,就是布林氏症候群(Blint’s syndrome)。所謂的布林氏症候群,就是當與注意力有關的頂葉受傷時,病人會出現注意力異常的現象,就有點像是我們在大腦好好玩第一季第六集介紹大腦頂葉時的特殊病例那樣。


    關於這些注意力異常的布林氏症候群病人,有實驗發現,這些病人的錯覺組合現象也確實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因此注意力應該和錯覺組合有關。


    最後幫大家總結一下。我們在今天的內容中學到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不注意視盲」,也就是沒有被注意到的事物,我們常常就無法回報他們的存在。那至於我們無法回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完全沒看見,還是有看見但卻快速遺忘了,目前仍沒有定論。


    還有,關於視覺注意力,我們也學到了崔斯曼的特徵整合理論,崔斯曼認為,在視覺注意力介入之前,所有的視覺刺激特徵都尚未被整合,而是處於一種自由浮動的狀態。直到注意力介入後,這些視覺刺激特徵才會和物體整合在一起。而一但注意力不足時,就會出現整合錯誤,也就會出現錯覺組合的現象。


    以上就是《大腦好好玩》第二季第四集的內容,有機會的話歡迎大家試聽!我們下週再見!

    鏡好聽語音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200520cul00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