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遠距標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遠距標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遠距標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遠距標準產品中有58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萬事問臉書] 現在重回單眼的話,還值得衝m4/3嗎 :D ? . 晚上稍微爬了一下文, 假如我錄影需求只要1080p/60F (4K剪輯太麻煩不考慮,所以沒有4K/60F沒差) 同樣Panasonic m4/3 感覺[G8+12-60mm/f3.5-5.6 Kit]約¥7.5万 或是[GX7MK3...

 同時也有6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級警戒延長到暑假,全台有2700多位視障生,怎麼在家學習呢?身心障礙聯盟希望政府和學校以無障礙網站標準,優化線上學習網站,包括圖片文字化、還有顏色要有清楚的對比等等,以保障視障生遠距學習成效。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0...

遠距標準 在 野放上班族-野羊(陳暐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1:53:45

覺得實用的話,別忘了按右上收藏喔!💪↗ ⬇️ PART 2 ⬇️ [至上篇貼文,看完整文章] - 其實就算到了接案生涯一切都步入軌道的現在,我也並沒有大富大貴,沒有什麼功成名就的厲害身份。但卻恰到好處的,擁有了所有我所需要的東西:剛好的金錢、怦然心動的物品、充實的內心和精神生活,以及我最深愛的人們。...

遠距標準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10:09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研之有物:從打狗到廈門,這位英國醫生如何破解熱帶病媒,甚至培養華人醫生?】 除了李仙得、必麒麟之外,在《斯卡羅》劇中,還出現這位萬巴德醫生。 那麼,他究竟何許人也?且聽故事娓娓道來…… 萬巴德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正是十九世紀中期,天津條約以及上海關稅會議之際,當時規...

  • 遠距標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00:56:21
    有 213 人按讚

    [萬事問臉書]
    現在重回單眼的話,還值得衝m4/3嗎 :D ?

    晚上稍微爬了一下文,
    假如我錄影需求只要1080p/60F
    (4K剪輯太麻煩不考慮,所以沒有4K/60F沒差)
    同樣Panasonic m4/3
    感覺[G8+12-60mm/f3.5-5.6 Kit]約¥7.5万
    或是[GX7MK3+12-32mm/f3.5-5.6 Kit]約¥6.4万
    好像是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D
    .
    真要買的話應該是考慮G8 Kit
    雖然體積大不少,但是螢幕能翻過來自拍,
    鏡頭焦段活用度也比較大 :D


    假設上述不值得的話,
    求c/p值高+輕巧路線推薦 :D
    認真不追求極致畫質,
    跪求不要推我機皇跟天價鏡皇XD感恩 :D
    (其實這篇是攝影敗家前的自我檢討碎碎念)

    其實我自己都很驚訝,
    我竟然會認真困惑這問題 wwww
    .
    因為以前我根本整天爬文研究,
    花在拍照攝影的時間已經很多了,
    但花在爬文研究器材的時間可能更多!
    .
    爬了一下現在各家的相機,
    發現眼花撩亂已經看不太懂了 XD
    感覺直接來問各位大佬先求個方向比較快
    跪求大家現在拍攝的主力推薦+理由分享 ^0^/
    .
    ==================

    回憶以前網路編輯時代,
    主要用Panasoic m4/3微單系統
    最後用的機型是GH2/ G3/GX7
    .
    Panasonic原廠鏡頭一覽:
    https://panasonic.jp/dc/products/g_series_lens.html
    (下面價錢直接先用官網售價,市價應該便宜不少)

    當年使用的3顆主要鏡頭
    [廣角/定焦大光圈/旅遊]分別是:

    [廣角鏡:OLYMPUS 9-18mm/F4.0-5.6]
    其實這顆是我的次選,
    首選是Panasoic 7-14mm/F4.0(¥13万左右)
    但當時我真的買不下去 XD
    重來一次應該會咬牙直上,
    畫質跟廣度都差太多了,
    而且旅遊其實超~~~常用到超廣角阿!
    現在的話好像更頂的是LEICA 8-18mm/F2.8-4.0
    只是售價高達¥173,800實在讓人望之卻步 XD

    [定焦大光圈鏡:Panasonic 20mm/F1.7]
    這顆其實也是我的次選哈哈哈,
    首選當然是LEICA 25mm/F1.4 (¥4万左右)
    同樣是價格跟體積考量,
    重來一次...
    應該直上LEICA沒啥疑慮,
    偶爾要拍假掰照片,這顆應該還是首選...吧?
    更強的是LEICA 42.5mm/F1.2要價¥22万之譜,
    恕我無法承擔 XDDD
    雖然有平價的 Panasonic 42.5mm/F1.7可以選
    但重點還是在42.5mm太遠了,有點難用 XD

    [旅遊鏡:Panasonic 14-140mm/F3.5-5.6]
    原本想說這應該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了,
    但後來新出的LEICA 12-60mm/f2.8-4.0
    規格上超誘人,而且真的達到
    [一鏡兼顧廣角+大光圈+常用焦段]
    雖然我還記得之前很閒,
    用14-140mm設定好腳架跟遠距無線快門,
    140mm的超壓縮感自拍真的很爽 XD
    換成12-60mm好像就沒辦法這樣玩,
    而且這支鏡頭也比14-140mm貴不少
    (¥10万→13.7万)
    但... 看在萊卡的份上,
    假設重回m4/3會考慮這顆當旅遊鏡玩看看。
    或是上面便宜的Kit鏡矇用就好...
    (我知道差很多 XD)


    當時沒考慮APS-C或是全幅
    主要是器材體積跟重量考量,
    現在要重新回去的話...
    說真的想法還是沒變,
    不過m4/3陣營... Olympus都退出了,
    只剩Panasonic苦撐,
    簡單看了一下好像也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
    所以才會來問說,假設現在要重回單眼攝影,
    是否有比較推薦的系統?

    ==================

    題外話~
    然後說到[現在]主要用什麼器材的話...
    我自己都很驚訝的
    現在最主要的器材竟然是[手機]XDDD
    .
    主力[華為MATE20 PRO]
    有Leica加持的3個鏡頭
    廣角16mm/f1.8
    標準 27mm/f2.2
    望遠 80mm/f2.4
    .
    雖然是2018的前代旗艦了,
    但就算用現在眼光看,
    三個鏡頭拍照畫質都非常好,讓我十足滿意(認真)
    我想過要是再來衝重機超長途挑戰,
    我搞不好就帶手機拍就好!
    .
    不過可惜的是,
    他錄影的時候只有廣角跟標準可用,
    而且標準的焦段明顯沒有27mm廣角,
    體感大約35mm?
    然後更痛的是廣角鏡頭的畫質頗差!
    要大太陽下才堪用,
    最慘的則是錄影竟然不支援使用80mm鏡頭!
    所以用Mate20Pro錄影,等於沒有望遠...
    幸好標準鏡頭畫質很優秀,
    生活拍拍VLOG很夠用了 :D
    .
    第二主力[GoPro7]
    大太陽下的數位防手震實在是驚天地泣鬼神,
    可惜就算是剛出的GoPro10,
    室內跟夜間的畫質依舊慘不忍睹,
    而且只要光源不夠,
    連最大賣點的防手震都會廢掉...
    要不是日間戶外手持步行自拍,
    它依舊是最好的選擇,
    不然說真的這次大阪行整趟拍下來,
    畫質之差讓我是有點想休了它 XDDD

  • 遠距標準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8 21:00:30
    有 37 人按讚

    [想攝影143] 細說分鏡 Vol.2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
    🖍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做到
    🖍在討論藝術、創作之前
    🖍我認為,如何抉擇曝光、創作參數的心路歷程與感受
    🖍才是支撐那些,一幅讓人感受驚豔作品下的堅固的基石

    在攝影中,知到與作到,往往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你無法知道所有的細節,這些細節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才會遇見,也許,並不是誰誰誰藏私,而是實拍中變數太多,有時你無法將書本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觀念,真的 100 分的用在實拍上,所以才需要練習。

    🟥外拍與實拍
    外拍與實拍是不同的練習,因為在戶外拍攝,遇上的「變數」比較多,實拍則不一定是在戶外,如果實拍是在室內的話,許多干擾的變數就能避免,而且還能控制,學習起來比較簡單。

    通常我會出一些練習作業,讓學生在家裡就能做到的練習,這作業大多是將一些比如相機的操作、觀念與器材溶合與理解,來拍出觀念上應呈現出來的實例,這樣子的練習,我比較會用「實拍」來稱乎。

    🔹但還是需要外拍的,外面的世界充滿許多不可知的變數,最簡單的一點 – 風,風大風小就會影響拍照的「穩定性」,比如說你使用低速快門拍攝,在考慮安全快門、防手震的條件下,你用了非常慢速度快門創作,這時你卻沒考慮到風速也會讓你站的不穩、相機也拿得不穩,最後拍出失敗的作品。

    戶外紊亂的光線也是,會影響測光的穩定與準確性,轉一個身就完全不同的測光條件,應該視情況調整曝光補償、切換測光模式以因應變化,觀念上也許學到了,但是實際上面對,經常時候「觀念與眼前的問題」會連接不起來。🔹

    經過外拍的練習,發現許多「變數」都是無法在書本上、課程中學到,有了這層體會,再回頭看看那些基礎的觀念,有時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看得更仔細,更專注在書本,課堂中每一字句、圖、表觀念的呈現。

    🟥技術與攝影藝術
    我認為,任何藝術創作,都應熟練好技術,才能在技術的組合與應用,創造出多元的藝術,前篇提到,我在前幾篇文章提到技術的想法: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結合外拍所遇上的問題 – 戶外像是個大教室,整個教材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若是手邊技術熟練了,許多觀念之間交叉影響、運用也清楚了,面對外拍時才能臨為不亂,當然這只是理想,總是在「外拍」與「檢討」之間來來回回數次,才能了解自己還有什麼是不夠熟、不夠理解的部分。

    至於「藝術」又是什麼? 我也提到了我對「攝影藝術」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驚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作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簡單說就是,藝術有二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創作的過程」,有了作品才有下一階段「分享、共享」的過程,在攝影的領域下,熟練觀念、技術,才有能力面對主題,應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有了具體作品「照片」,我們透過照片這張具體的物件,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而不會空口說空話,毫無焦集,論點無法有交集,又特別是在現今的社群網路上,人們更不容易靜下來,好好的透過數百、上千的字句文章,來訴說一個「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因為「表達」本身就是一門技術,也更是藝術,好的表達讓他人透過簡單易懂的例子,複雜觀念背後的基礎,就像是你正在看本篇文章一樣,寫作超過 10 年,我還在練習寫出更精簡易懂的文章,我心中對攝影有再多、再好的想法,無法透過文字、圖片、影片來傳達,那也只是存在我腦海裡自我陶醉而已。

    🟥表達的專業
    前面提到過「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是對創作者而言確實如此,照片本身裡頭所有含蓋的符號,都成為提醒創作者本人的「線索」,喚醒腦海裡沉睡的印像與記憶,不用說太多,單單看到照片就能在心中激心無限的情緒與感動,這是在「藝術創作過程」,大腦與身體所體會到的感受。

    當創作者卻將這些感受分享給他人,也是「藝術的定義下第二個階段」,與他人共享創作意識、美感,進到情感的交流,這時如何將腦與心裡頭千言萬語,適當的「呈現」出來,這也就是「表達的技術」

    🔹表達清楚也是一種「專業」,就是將複雜難解的觀念,透過簡單的說明讓他人明白了解,而阿拉伯人有一句俗語這麼說「若一篇文章,若你能不用花太辛苦,就能解理文章的意義,那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才能做到」。🔹

    🟥攝影人缺乏的是…
    很多攝影人在創作過程中非常的精研,其精神我個人真是打從心裡感受敬佩,可以舟車勞頓數十回,只為了一張代表作品,又在電腦前花上數小時編修,這點我真的不行,也十分佩服,這些作品非常漂亮、吸睛,而我也相信這前前後後的過程,有著許多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地方。

    在作品精研上花上不少功夫,卻不知道「表達」也該是要學習技巧 (或是技術),我相信一張前前後後投數入小時的作品,絕對值得花上十來分鐘細細的談談,這張作品本身的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

    比如說最簡單的 – 這張若是人像照片,可以先說說「主角與攝影師」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眼神」是人像攝影最重要一環,眼神可以傳達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生活中的交集」或是「為了創作而扮演角色的眼神」,這些是我在看人像作品中第一個想知道的事情。

    為何選擇這個場景拍攝? 如果不先知道「創作動機」,我能不能感受得出來選擇這場地拍攝的含義是什麼? 色溫、色調的呈現,我的感受是否與創作者一致? 時間點是一天的何時,為何選在「此時、此地」創作這些作品,光是以上這些問題,就可以費上好些時間來一一的講解。

    風景攝影那也不簡單,追著光、追著影、追著一年僅有數周、或是數天才有較多機會的主題,這主題為何是你想追求的? 中間遇上了什麼困難? 同樣的作品不同時間拍攝,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太太多可以分享,若是一位好的聽眾,打破沙鍋問到底,一路追問創作者在拍攝作品最核心的問題 – 為什麼此時、此地、選擇這張照片作分享,這是個尖銳的問題,更是一張照片分享過程的主旨,也是藝術表達的一環。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拍攝出讓人驚豔作品的攝影人,幾乎沒有太多人會注意到這點 – 作為藝術第二階段,與他人共享情感、意識的交流,在社群與通訊軟體發達的今天,只要貼張照片出去,簡單的三、五、十幾個字交代了想法,就期望觀者能夠了解這張作品想要訴說的種種故事,我想對於觀者來說,這項任務有點太難了點。

    🟥要,溝通嗎?
    除非是較正式的課程、分享會,攝影創作者才會為自己的作品多加說明,從我們看到的照片開始「倒敘著說」,構圖表現、創作參數、後期處理、創作念頭一一的分享,若非是個較為正式的場合機會,不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作品分享討論,大多都只是淺薄、直覺的感受。

    別說他人,我自己也仍在努力,只是方向有些不同,我的作品並非都追求驚豔的感受,大多都是為了「教學」使用所拍攝的照片,在課堂上呈現,必需符合教學上適用的範圍,能教的不只是道理也好、觀念也好,我仍更希望挑出的這張「哇照片」,是包含更多我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感受,好讓無現置身在現場的學生,也能透過我的話語、肢體表達、現場情緒所構成的氛圍,感受我當時的情緒也好、作品創作的抉擇。

    不過這樣子的工作,在撰文的今天更難了,透過遠距教學,少了更多現場情緒感受,互動上又更少了更多線索,讓我無法從學生的表情中,來檢視自己上課過程中,這段是否表達清楚,還是該停下來多說二次? 但相信這遠距上課模式,也會成為將來的趨之一,反而讓我再改變表達的技巧,以及作品挑選的標準。

    🔹當然,絕大多數攝影創作者,是不需要應付我所面對的問題,畢竟那是我的工作,但是仍舊有項共通點就是 – 照片分享,絕不該只是三言兩語就能傳神表達,大多數創作者並無意識「分享也是如同攝影技術一樣需要磨練」,若真心想要與他人分享,不是一張照片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收工,而我自始自終認為,那些被創作者忽略表達的那些照片故事,才是那張照片真正的生命,成為所有讓人感動作品底下支撐的基石、支柱。🔹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 遠距標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17:15:09
    有 528 人按讚

    #真誠感謝老師們的付出與辛勞
    #讓教師們真正快樂的是國家的支持與守護

    教師節,祝所有老師教師節快樂!

    從小到大,我遇到很多好老師。從政後,也遇到好幾位不藏私指點我的老師們。對所有的老師們,我深深感激!

    但老師們的辛勞與付出,需要國家來做妳/你更強大的後盾,這也是我進入立院後全力以赴的議題!

    在教文委員會,有機會深入瞭解從大學、高中、國中小到幼兒園的各層級教師,現在在第一線的教學及勞動情況。

    我必須說,愈深入瞭解,愈感覺沉重。舉幾個數據給大家知道:

    🏫 大學:

    📈 大學兼任教師比例,占全體大學教師48%

    📈 大學兼任教師鐘點費, #28年來依職級不等,由575至795元,調薪為695至955元,調漲金額在120至160元間, #漲幅僅約20%

    📈 私立大學更是28年未強制調整,現在仍有64所學校從未調薪過(鐘點費為每小時575元至795元)。

    🏫 高中:

    📈 高中代理教師自105年至今,比例從9.7%提高到13.1%

    📈 教育部去年承諾會逐年補足國立高中職教師1,400名的法定員額,今年卻要求各校提出計畫並核定後才會給予員額。

    🏫 國中小:

    📈 國中代理教師自105年至今,比例從9.04%提高到14.09%

    📈 國小代理教師自105年至今,比例從11.55%提高到14.76%

    📈 各縣市聘期不一,許多代理教師無法獲得完整聘期,僅能領到10或11個月的薪資。

    🏫 幼教:

    📈 幼兒園代理教師自105年至今,比例19.26%提高到27.09%

    📈 以教保員取代教師,薪水平均少將近6000元,但是工作內容幾乎跟教師相同。

    📈 2020年主計處統計幼教業平均薪資才2.7萬元。

    面臨少子化現象的台灣,明明學生愈來愈少,教師終於能夠有機會提供更好的教學品質給學生。

    但這些年,台灣各層級學校普遍卻是趁著少子化的理由,不斷控留教師員額,遇缺不補。從大學、高中、國中小一路到幼兒園,以兼任教師、專案教師、代理教師等職缺替代。

    讓這些 #非正式老師 們,明明和正式老師做一樣的事,但薪水和勞動條件就是差一大截。

    #正式教師也要面對困境
    #超鐘點授課
    #新課綱加上遠距卻沒有資源支持

    依據《國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規定,專任教師每週基本教學節數為14到16節。

    但在高中教師員額未補足的情況下,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調查發現九成四的教師超鐘點授課。高中教師每週負擔的授課節數,包括課後輔導與彈性學習,為23到30節課不等,遠遠超過每週教學節數標準的1.5到2倍。

    此外,各校依108課綱規定,必須開設1.2至1.5倍的選修課程。全教總統計有八成的教師皆認為在新課綱上路後備課量大增。五花八門的新課程產生,使得教師相較於過去,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設計各式各樣的新課程。

    然而隨著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不斷增加,在今年急須實施 #遠距教學 時,卻發現並未給予教師足夠的資源與支持,教師的工作量不減反增。

    在授課節數與備課時間大幅增加的情形下,還要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已造成 #行政大逃亡 的情形發生,正式老師難以接任行政事務。

    #老師值得更好的勞動環境
    #孩子需要更好的學習環境

    孩子是台灣的未來,老師是孩子們成長階段很重要的陪伴。國家要做老師們的後盾,要讓老師們能夠有支持有保障的教學!

    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很多,在教師節這一天,我邀請所有教師們跟我一起,為更好的教學環境努力,提出你們在一線看到需要改變的地方,我來努力!

    ------
    瞭解我過去關心教師權益的文章,請看👉

    聖約翰科大違反欠薪、強迫減薪、傷害師生權益,教育部應依法嚴懲!
    https://bit.ly/3kKb84E

    大學兼任教師的困境:未納入勞基法也不適用教師法
    https://bit.ly/3icABCd

    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轉型:必須保障學生受教權和教師勞動權益
    https://bit.ly/3oi0Ivh

    制度化遏止私校欠薪,成功促成教育部訂定SOP、保障教師勞權
    https://bit.ly/2WnByju

    聖約翰科大發還積欠教師薪資,肯定潘部長維護教師勞權
    https://bit.ly/39GZiSz

    高教產學合作也要嚴格監督,保障師生参與及教師勞動權益
    https://bit.ly/3uhsVDu

    教育部預算提案通過34案,守護各類教師權益
    https://bit.ly/3DFIJUO

    別把代理教師當作免洗筷,根除濫用留職停薪的陋習
    https://bit.ly/3CTfYmk

    要求教育部全面檢討代理教師相關法規及預算,保障代理教師勞動權益
    https://bit.ly/2XSiZEv

    保障正職及代理教師勞動權益,勿因虎年效應減班及控留教師員額
    https://bit.ly/3CVhZ1g

    感謝教育部潘部長支持,國立高中教師員額盡力於兩三年內全數補足
    https://bit.ly/3ufq6To

    持續追蹤代理教師權益保障規劃及改善期程
    https://bit.ly/2WSIDst

    幼兒園真公共化才是解方
    https://bit.ly/3AOeTf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