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遠距教學軟體比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遠距教學軟體比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遠距教學軟體比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產品中有4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43] 細說分鏡 Vol.2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 🖍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做到 🖍在討論藝術、創作之前 🖍我認為,如何抉擇曝光、創作參數的心路歷程與感受 🖍才是支撐那些,一幅讓人感受驚豔作品下的堅固的基石 在攝影中,知到與作到,往往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阿康嚼舌根GOODSKA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acBook Air M1 買來也一陣子了!跟大家分享在家工作必備的 MacBook 防窺貼,不管你是 MacBook Air M1 還是 MacBook Pro M1 都適用哦! =========================== 阿康嚼舌根專屬折扣碼:goodskang 賣場連結:http...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7 00:12:51

防疫宅在家,一盆散發芬芳的花藝作品,總能為心靈帶來療癒。在法鼓山社大教授花藝的陳玉蘭老師,為了讓學員學習不中斷,持續延續心中美好能量,從2020年4月社大改採遠距教學開始,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人如其名,「玉蘭花」擁有芬芳、報恩的寓意,而陳玉蘭也想用花的馨香,和大眾廣結善緣。住在竹子湖的她,每週四天...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 在 中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1:33:50

- 因近期Apple有Back to school方案(買指定ipad或macbook會送airpod,詳細內容可再看 @med_llstudy 整理超清楚) 應有許多同學或新生觀望是否要買平板,因此分享自己使用狀況供參考。 使用配件: iPad pro2020+ apple pencil2+ m...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 在 夜貓(ृ ´͈ ᵕ `͈ ृ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1:48

ipad常用app介紹終於來啦 看在貓貓熬夜趕稿的份上不分享嗎🥺 先介紹一下我的ipad & 配件 iPad Pro 2018 12.9吋 512GB Apple pencil 2代 以下app介紹依使用頻率排序!開始囉(。・ω・。)ノ 🌟GoodNotes - 付費軟體 #筆記 - ...

  •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21:00:30
    有 37 人按讚

    [想攝影143] 細說分鏡 Vol.2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
    🖍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做到
    🖍在討論藝術、創作之前
    🖍我認為,如何抉擇曝光、創作參數的心路歷程與感受
    🖍才是支撐那些,一幅讓人感受驚豔作品下的堅固的基石

    在攝影中,知到與作到,往往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你無法知道所有的細節,這些細節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才會遇見,也許,並不是誰誰誰藏私,而是實拍中變數太多,有時你無法將書本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觀念,真的 100 分的用在實拍上,所以才需要練習。

    🟥外拍與實拍
    外拍與實拍是不同的練習,因為在戶外拍攝,遇上的「變數」比較多,實拍則不一定是在戶外,如果實拍是在室內的話,許多干擾的變數就能避免,而且還能控制,學習起來比較簡單。

    通常我會出一些練習作業,讓學生在家裡就能做到的練習,這作業大多是將一些比如相機的操作、觀念與器材溶合與理解,來拍出觀念上應呈現出來的實例,這樣子的練習,我比較會用「實拍」來稱乎。

    🔹但還是需要外拍的,外面的世界充滿許多不可知的變數,最簡單的一點 – 風,風大風小就會影響拍照的「穩定性」,比如說你使用低速快門拍攝,在考慮安全快門、防手震的條件下,你用了非常慢速度快門創作,這時你卻沒考慮到風速也會讓你站的不穩、相機也拿得不穩,最後拍出失敗的作品。

    戶外紊亂的光線也是,會影響測光的穩定與準確性,轉一個身就完全不同的測光條件,應該視情況調整曝光補償、切換測光模式以因應變化,觀念上也許學到了,但是實際上面對,經常時候「觀念與眼前的問題」會連接不起來。🔹

    經過外拍的練習,發現許多「變數」都是無法在書本上、課程中學到,有了這層體會,再回頭看看那些基礎的觀念,有時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看得更仔細,更專注在書本,課堂中每一字句、圖、表觀念的呈現。

    🟥技術與攝影藝術
    我認為,任何藝術創作,都應熟練好技術,才能在技術的組合與應用,創造出多元的藝術,前篇提到,我在前幾篇文章提到技術的想法: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結合外拍所遇上的問題 – 戶外像是個大教室,整個教材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若是手邊技術熟練了,許多觀念之間交叉影響、運用也清楚了,面對外拍時才能臨為不亂,當然這只是理想,總是在「外拍」與「檢討」之間來來回回數次,才能了解自己還有什麼是不夠熟、不夠理解的部分。

    至於「藝術」又是什麼? 我也提到了我對「攝影藝術」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驚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作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簡單說就是,藝術有二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創作的過程」,有了作品才有下一階段「分享、共享」的過程,在攝影的領域下,熟練觀念、技術,才有能力面對主題,應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有了具體作品「照片」,我們透過照片這張具體的物件,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而不會空口說空話,毫無焦集,論點無法有交集,又特別是在現今的社群網路上,人們更不容易靜下來,好好的透過數百、上千的字句文章,來訴說一個「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因為「表達」本身就是一門技術,也更是藝術,好的表達讓他人透過簡單易懂的例子,複雜觀念背後的基礎,就像是你正在看本篇文章一樣,寫作超過 10 年,我還在練習寫出更精簡易懂的文章,我心中對攝影有再多、再好的想法,無法透過文字、圖片、影片來傳達,那也只是存在我腦海裡自我陶醉而已。

    🟥表達的專業
    前面提到過「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是對創作者而言確實如此,照片本身裡頭所有含蓋的符號,都成為提醒創作者本人的「線索」,喚醒腦海裡沉睡的印像與記憶,不用說太多,單單看到照片就能在心中激心無限的情緒與感動,這是在「藝術創作過程」,大腦與身體所體會到的感受。

    當創作者卻將這些感受分享給他人,也是「藝術的定義下第二個階段」,與他人共享創作意識、美感,進到情感的交流,這時如何將腦與心裡頭千言萬語,適當的「呈現」出來,這也就是「表達的技術」

    🔹表達清楚也是一種「專業」,就是將複雜難解的觀念,透過簡單的說明讓他人明白了解,而阿拉伯人有一句俗語這麼說「若一篇文章,若你能不用花太辛苦,就能解理文章的意義,那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才能做到」。🔹

    🟥攝影人缺乏的是…
    很多攝影人在創作過程中非常的精研,其精神我個人真是打從心裡感受敬佩,可以舟車勞頓數十回,只為了一張代表作品,又在電腦前花上數小時編修,這點我真的不行,也十分佩服,這些作品非常漂亮、吸睛,而我也相信這前前後後的過程,有著許多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地方。

    在作品精研上花上不少功夫,卻不知道「表達」也該是要學習技巧 (或是技術),我相信一張前前後後投數入小時的作品,絕對值得花上十來分鐘細細的談談,這張作品本身的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

    比如說最簡單的 – 這張若是人像照片,可以先說說「主角與攝影師」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眼神」是人像攝影最重要一環,眼神可以傳達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生活中的交集」或是「為了創作而扮演角色的眼神」,這些是我在看人像作品中第一個想知道的事情。

    為何選擇這個場景拍攝? 如果不先知道「創作動機」,我能不能感受得出來選擇這場地拍攝的含義是什麼? 色溫、色調的呈現,我的感受是否與創作者一致? 時間點是一天的何時,為何選在「此時、此地」創作這些作品,光是以上這些問題,就可以費上好些時間來一一的講解。

    風景攝影那也不簡單,追著光、追著影、追著一年僅有數周、或是數天才有較多機會的主題,這主題為何是你想追求的? 中間遇上了什麼困難? 同樣的作品不同時間拍攝,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太太多可以分享,若是一位好的聽眾,打破沙鍋問到底,一路追問創作者在拍攝作品最核心的問題 – 為什麼此時、此地、選擇這張照片作分享,這是個尖銳的問題,更是一張照片分享過程的主旨,也是藝術表達的一環。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拍攝出讓人驚豔作品的攝影人,幾乎沒有太多人會注意到這點 – 作為藝術第二階段,與他人共享情感、意識的交流,在社群與通訊軟體發達的今天,只要貼張照片出去,簡單的三、五、十幾個字交代了想法,就期望觀者能夠了解這張作品想要訴說的種種故事,我想對於觀者來說,這項任務有點太難了點。

    🟥要,溝通嗎?
    除非是較正式的課程、分享會,攝影創作者才會為自己的作品多加說明,從我們看到的照片開始「倒敘著說」,構圖表現、創作參數、後期處理、創作念頭一一的分享,若非是個較為正式的場合機會,不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作品分享討論,大多都只是淺薄、直覺的感受。

    別說他人,我自己也仍在努力,只是方向有些不同,我的作品並非都追求驚豔的感受,大多都是為了「教學」使用所拍攝的照片,在課堂上呈現,必需符合教學上適用的範圍,能教的不只是道理也好、觀念也好,我仍更希望挑出的這張「哇照片」,是包含更多我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感受,好讓無現置身在現場的學生,也能透過我的話語、肢體表達、現場情緒所構成的氛圍,感受我當時的情緒也好、作品創作的抉擇。

    不過這樣子的工作,在撰文的今天更難了,透過遠距教學,少了更多現場情緒感受,互動上又更少了更多線索,讓我無法從學生的表情中,來檢視自己上課過程中,這段是否表達清楚,還是該停下來多說二次? 但相信這遠距上課模式,也會成為將來的趨之一,反而讓我再改變表達的技巧,以及作品挑選的標準。

    🔹當然,絕大多數攝影創作者,是不需要應付我所面對的問題,畢竟那是我的工作,但是仍舊有項共通點就是 – 照片分享,絕不該只是三言兩語就能傳神表達,大多數創作者並無意識「分享也是如同攝影技術一樣需要磨練」,若真心想要與他人分享,不是一張照片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收工,而我自始自終認為,那些被創作者忽略表達的那些照片故事,才是那張照片真正的生命,成為所有讓人感動作品底下支撐的基石、支柱。🔹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 在 少女凱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2 09:09:12
    有 107 人按讚

    本日想聊聊 跨界知識社群 Crossoverlearning 的成立與發展,這幾個月對外演講時,很常會碰到 想走自媒體、個人品牌,如何自我打造社群的問題,正好在《斜槓複利》的課程裡,也針對 #個人商業 提到了社群、人脈、市場等不同議題。​

    我認為「社群經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團體文化營造、價值觀維運。​

    以「跨界」而言,一年多來採用付費訂閱制,大多訂閱服務的留存率為35%-45%,而跨界有96%,每次分享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為此感到驚訝。​

    要如何維持組織價值觀與文化營造呢?我的建議是,設計一套機制,讓成員從被動轉為主動,並對組織有認同感與榮譽,其中包含參與者的角色轉型與當責,也就是說,讓成員參與營運及自主成長,同時增加組織人力、提高組織認同感,就能加深黏著度,甚至讓他們 #對這個組織上癮。​


    這套機制也就是所謂的用戶體驗,讓他們從陌生客到老顧客,以心理學和神經學家的角度切入來說,大腦裡有一種賀爾蒙名為「多巴胺」(Dopamine),能操控我們的「想要」和「喜歡」。有很多證據顯示,多巴胺能帶來愉悅感,而愉悅感就能讓成員對於社群產生黏著度。​

    實際上該怎麼做呢?​

    所謂的組織價值觀與文化營造,包含了成員進入社群的第一印象,初次體驗。​

    很多KOL會有自己固定的手勢、對粉絲有固定的暱稱,比方說阿滴英文的粉絲一律都是小滴,這就是一種;而社群也會打造一套固定的歡迎或加入方式,取得歸屬感與認同感,像是社群固定範本的自我介紹,實體活動迎接新成員時,可能會有在胸口貼名牌、引導領取飲料、主動喊出新成員的名字等不同方式⋯⋯這些貼心的服務與態度,都容易讓陌生用戶對初次接觸的社群產生好感。​

    產生好感之後,還要讓用戶從陌生積累出信任,並且針對不同用戶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接觸方式,讓他們的黏著度越來越高。​

    我稱它為 #五點攻陷:​

    首先是「接觸點」:針對陌生客戶的接觸,陌生用戶對你的第一印象。​

    第二是「進入點」:接觸過後,如何讓用戶進入社群場域呢?比方說進入到私密社團,產生互動行為,包含線上的自我介紹、留言、按讚、分享心得。如果沒有私密社團的場域,則可以使用Email或簡訊等單面向的活動通知、電子報,讓用戶可以透過文字的接觸,對群體有初步的認知。​

    第三是「深入點」:實體活動的出席、分享、交流,或者是近期比較熱門的遠距線上活動,透過實際的互動、用戶參與活動、發言等,了解組織的運作。​

    第四個是「連接點」:經歷接觸、進入、深入三個階段之後,用戶就可以開始不再限制於社群交流,而是運用社群的力量,進入到用戶的私領域,也就是LINE、臉書等不同的社交軟體,將用戶加入群體內所屬的社群,並熱情歡迎。​

    最後一個是「黏著點」:進入到用戶私人領域時,就幾乎等於價值觀相等。一群價值觀相等的人在一起時,很容易再共創,或者是生活上有不同的交流。比如說,可能會突破社群的界線,互相出遊,或者一起運動,在社群之外有更多非社群的私人連結。​

    當用戶完成五點攻陷體驗後,就會讓他對於這個社群的信賴度提高、增嘉黏著度、增高參與動力跟參與次數也會隨之提升;前面章節我們提過認知不和諧理論,也就是對使用者來說,認知跟行為是要一致的。如果不一致,他不是改變行為就是改變認知。​

    也就是說,當他越認同你的社群,他就會對社群有更高的互動。但當然,用戶也會因為組織不再能滿足他的需求,而漸漸流失,這就要看長期如何黏著。​

    不過,假設發生價值觀不相符合而用戶離開時,其實也不必強求,因為人都是會改變的,不是目標用戶的人離開也未嘗不是好事。但對於擁有同樣價值觀的用戶而言,社群透過制度建立、文化營造,用凝聚力來守護初心,還是很重要的。​

    而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堅持這些細瑣的規則!​

    完整內容:《斜槓複利:個人商業獲利時代》,請點​留言處
    早鳥販售期:10/11 前,於1號課堂APP領取400元折價券,30堂課只要800元!​
    結帳輸入:「斜槓讓你複利」同樣享有早鳥價

    Pic:為了直播活動不出錯,和團隊教學如何安全使用麥克風

  •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8 16:53:26
    有 458 人按讚

    #大專院校開學防疫指引發布
    #有條件實體授課
    #教育部應協助學校老師學生
    #不因線上授課權益受損

    昨天下午,教育部發布經過指揮中心核定的「大專校院110學年度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管理指引」。

    指引列出實體授課要符合社交距離與人數限制、固定座位及全程配戴口罩等規定,否則改採線上授課。

    但是,大學準備好了嗎?

    #數位教學卡卡的

    這段期間,我收到許多大學師生的意見和陳情,發現大學落實數位教學,還有很多問題,例如:

    ⁉️老師消失了,根本沒有線上授課。

    ⁉️老師用預先錄影的方式上課,未留學生發問管道。

    ⁉️老師線上授課,但可能因為不熟悉軟體操作,所以學生提問,老師沒辦法回答。

    ⁉️影像不清晰,有些需要觀察嘴型或肢體細節的課程難以進行。

    ⁉️學生頻寬不夠或缺少設備,無法順利上課。

    ⁉️實作課程無法線上上課,學校收的設備費又不退還。

    ⁉️考試要防弊需要更多設備(一台電腦考試、一台手機同步攝影自己),學生很難做到。

    這些問題,已經發生一段時間,但教育部昨天公佈新的指引,還是沒有完全解決。

    我們可以預期,採線上的課程,還是會有學生會有設備、頻寬問題,還是會有老師有軟體操作問題。

    部分只能採實體,無法採線上的實習、實驗、實作等課程,可能因各種原因無法達成防疫要求而停開。

    #數位教學已是國際趨勢

    一個月前,我與鍾佳濱委員和吳思瑤委員共同舉辦「新教學時代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線上論壇。

    我在會議上提出「數位教學已是數位時代必定的趨勢」,需要調整「線上教學只是過渡時期作法」的心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都指出數位學習的方向,終極目標是希望教師也能如實體課程般做到個別化教學。

    #借鏡國外大學經驗

    國外許多大學在去年就以線上授課應對疫情,例如 #劍橋 採取全面線上授課。

    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維吉尼亞大學等學校主動統整疫情資訊,讓教師能找出教學能力養成、遠距工作和勞動保障等資訊。

    也要確保學生方便獲得課程調整、社團活動、心理健康以及學費資助等內容。

    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學校特別成立防疫資訊網以 "Adapting to COVID, coming together."(適應疫情,一同前行)為標題,鼓勵校內成員攜手邁向後疫情時代,正面迎戰數位學習。

    當然,國外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經驗、設備取得程度等,和台灣狀況不一定相同。但是如何由教育部和學校,一起盡力提供完善的軟硬體設備、友善的資訊彙整和指引,才是 #保障學生受教權 !

    我也是大學教師,非常了解數位學習需要長期累積才能創造改變。當中的部分問題,例如軟體平台的熟悉程度和資訊不易取得,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解方;加緊腳步就能盡快克服。

    但在硬體設備部分,雖然教育部先前函發所有大專院校,請學校要提供設備給師生借用。

    可是我就知道有學校調查,各系所都有學生因為設備問題無法上課。

    其中有些是經濟上比較弱勢,平常仰賴學校計中、圖書館或系上設施設備;疫情後無法使用這些地方,不只無法寫作業,也無法線上上課。相關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的狀況,我會監督教育部處理。

    後續,如何提升數位學習的品質和成效,發展可長可久的模式,也是我會繼續關注的議題。

    大家有任何意見或實務現場的經驗,請跟我分享參考🙏!

  • 遠距教學軟體比較 在 阿康嚼舌根GOODSKA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31 19:30:14

    MacBook Air M1 買來也一陣子了!跟大家分享在家工作必備的 MacBook 防窺貼,不管你是 MacBook Air M1 還是 MacBook Pro M1 都適用哦!
    ===========================
    阿康嚼舌根專屬折扣碼:goodskang
    賣場連結:https://bit.ly/3tzU5Uj
    官方網站:https://bit.ly/3o2K8NO
    ===========================
    阿康 IG & FB
    IG:https://instagram.com/goodskang
    FB :https://www.facebook.com/goodskang/
    ===========================
    想贊助阿康更多經費拍片可以這兩種方式
    1.) 至阿康的蝦皮消費:https://sho.pe/3grd6p
    2.) 加入頻道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Q7s6G50qzqgDbQB6qKDDw/join
    ===========================
    拍攝器材:Sony a6400 + SEL18135, iPhone 12 Pro Max / iPhone 11 Pro, 智雲Smooth 4, GoPro Max
    收音設備:RODE Wireless Go, 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9934, RODE VideoMicro, iPhone 12 Pro Max / iPhone 11 Pro 和 GoPro Max 內建
    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 X
    片內素材:Pexels (若有非我實拍)
    背景音樂:Epidemicsound,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referral/weo8gd/
    ===========================
    影片企劃:阿康 Kang
    影片攝影:阿康 Kang
    後製剪輯:阿康 Kang
    ===========================
    素材與資料來源:
    官網
    ===========================
    版權聲明:此影片若有其餘用採用素材,皆以幫助素材擁有者推廣為主,若有採用都會在影片敘述標注讓觀眾知道出處與來源,若版權擁有者對於附註或是其餘想法問題,還請讓我知道
    Content / Right:All Material / Section / Pictures / in this video is 100% in order to help the source owners gain more exposure, all reference / credit is obviously attached in the description for viewers, any content that may be right-violated or unclear please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廠商專區==========
    工商影片秉持公開、公正原則
    所以我在影片內一定會提廠商 Sponsor 資訊
    還請各位廠商大大乾爹乾媽們見諒囉!
    ===========================
    合作邀約請寄:goodskang@gmail.com
    或是也可到我的 Facebook & IG 私訊,可能會比較快收得到哦!
    ===========================
    #MacBookAirM1 #MacBook #好家在我在家 #MacBook保護貼 #MacBook防窺 #MacBookProM1 #MacBookPro #MacBookAir #在家工作 #遠距工作 #遠距上課 #W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