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遠見網絡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遠見網絡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遠見網絡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遠見網絡產品中有9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安妮女王簡約風茶具】 1598年4月13日,法國波旁王朝首位君主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簽署頒布「南特詔令」(Édit de Nantes),又名「南特敕令」。 從此,法國境內信奉喀爾文主張的新教「胡格諾教派」(Huguenot)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公民權利,無需再被欺...

遠見網絡 在 偽學術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33:31

【認真聽】#數位時代的說話藝術 | 數位語藝 | 新書推推《數位語藝:理論與實踐》| 社群媒體中的修辭 | #電玩也有語藝學? // 李長潔 ft. 「#台灣問事 」的阿丹老師、小也老師 📕 (一起到podcast來聽) . 今天這集,「偽學術 | 認真聽」與「台灣問事」Podcast的黃丹、小也一...

遠見網絡 在 Adelaid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1 15:31:10

夢,會有甦醒的一天嗎? 沒有的…… 因為,如果我繼續沉醉在夢裡,不去醒來, 我就可以,永遠見著你…… 如果我繼續沉醉在思憶裡,不去醒來, 我就能夠,永遠在心底裡,愛著了你…… 我願能,與你坐上一架,永不到站的列車; 那樣,你就不會下車離去; 那樣,我就不會突然如此的,失去了你…… 你現在,還...

  • 遠見網絡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7:19:12
    有 821 人按讚

    【安妮女王簡約風茶具】

    1598年4月13日,法國波旁王朝首位君主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簽署頒布「南特詔令」(Édit de Nantes),又名「南特敕令」。

    從此,法國境內信奉喀爾文主張的新教「胡格諾教派」(Huguenot)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公民權利,無需再被欺壓或歧視,這也是歷史上少見的宗教寬容法令。回顧西方歷史,以宗教為名的大小戰爭不計其數,亨利四世在那個年代就有此遠見,無論是否考量到自身政治利益或者信仰屬性,都可說是難得之舉。

    可惜好景不常,到了亨利四世的不肖孫子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1715)在位時,為了徹底實踐君權神授和中央集權,建立絕對唯一權威,再也無法容忍國土之內新舊教並存,於是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Édit de Fontainebleau),否定南特詔令,開始迫害並驅逐新教徒。

    -----------

    路易十四以宗教唯一策略加強君主集權,博取法國人民認同,雖然有其效益,然而卻使得至少數十萬胡格諾教徒因迫害行動出逃至歐洲其他國家,甚至遠赴北美。

    這些被迫離開法國的胡格諾教徒其實人才濟濟,他們之中有許多傑出的工匠,包含造紙業、絲織業、羊毛產業、長襪和手套製造等行業,不但掌握技藝同時控制法國大量出口貿易額。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銀匠。隨著逃亡遷徙,他們將專業技術和知識帶到新的國度,不僅振興當地相關產業,也提高生產力,為他國創造大量財富。

    對於接納這些宗教難民的國家來說,手藝精湛的胡格諾工匠大師簡直是法國拱手送給他們的寶藏。

    與法國領土僅隔一道海峽,英國自然也成為胡格諾教徒選擇新家園的理想地點。

    -----------

    其實「楓丹白露敕令」頒布之前,路易十四便已經展開一連串行動驅逐新教徒,導致早有胡格諾工匠陸續移往英國。相較於英國當地工藝水準,胡格諾工匠超出水平許多的手藝自然受到矚目。儘管落腳之初難免引來英國同行嫉妒,幸虧隨著敕令頒布,迫害愈甚,皆屬新教的英國人民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才讓遠來的胡格諾眾人覓得一處安身立命之地。

    這組銀製《茶壺、酒精燈和茶几》(Teakettle, lamp, and table)就是英國胡格諾銀匠大師賽門・
    潘坦一世(Simon Pantin I,c.1672-1728)約1724至1725年間的作品。

    -----------

    潘坦是18世紀初期在倫敦相當受到敬重的銀匠大師,他的客戶非富即貴,也都是當代時尚人士,其中最具影響力者就是英國君主。依據古代流行準則,在上位者個人喜好往往都會引來一群馬屁精群起效尤,進而形成潮流,潘坦的時代也是如此。

    《茶壺、酒精燈和茶几》就是約克郡一對顯貴夫妻跟潘坦大師下單訂製而成,形制簡潔優雅,茶壺和酒精燈可分別拿開,只留一座精巧茶几。這般超前時代的純粹凝鍊,即使置放於現代居家空間,看來仍舊雅致時髦舒心悅目,正有「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般的清麗明媚之態。

    300年前設計竟然如此前衛新穎,正是典型的〝安妮女王風格〞(The Queen Anne style)。

    -----------

    安妮女王(Anne,1665-1714)是司圖亞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最後一任君主,在胞姊瑪麗二世(Mary II,1662-1694)和姐夫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1650-1702)因1688年光榮革命夫妻共同繼位,卻未留下子嗣後登基上任。

    不同於姐姐瑪麗二世喜歡繁複華麗巴洛克裝飾,安妮女王反而偏愛樸實無華、簡單乾淨的格調,而精煉美感和絕佳品質,也成為安妮女王時代銀器的特色。

    要在節制的設計中創造視覺效果,卻不仰賴複雜雕刻工藝,更是考驗銀匠的能耐。正好已在英國落地生根的胡格諾工匠具備出色手藝,得以運用線條和鑲版,利用因光線照射在不同角度所形成的反光和偏轉效應,構成各種紋理,增添精緻美感。

    才能卓越的胡格諾工匠如潘坦,就像許多優秀的藝術家一樣,都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再轉為己用。例如茶几的桌腳和八角形桌面,以及八角形水壺造型都於源自倫敦家具市場可見的中國瓷器和漆器,另外茶几的三角架中心柱軸靈感則由當代木製家具而來。

    因此這組銀製茶具不僅象徵安妮女王個人品味特質,更是結合英法兩國錯綜複雜的宗教發展背景,以及航海時代之後形成全球化貿易網絡,東西文化交流之後的成果。

    -----------

    其實胡格諾教徒出走法國,宗教迫害只是原因之一,實際影響因素尚且包含路易十四為了籌措長期對外戰爭的軍費,持續大舉徵稅,同時還下令徵收金銀餐具和家具,用來鑄鍊成錢幣收歸國庫。波旁王朝至此盛極而衰,敗象已露。

    你可以說國王自己所擁有的鑽石數量絕對更值錢啊~捐幾顆鴿子蛋出來肯定勝過老百姓家裡那一疊又一疊的鍋碗瓢盆。但這都只是我們不懂事老百姓的天真想像。愛鑽石愛到恨不得吞進肚子裡的路易十四怎麼可能割愛?結果不但老百姓家裡的金銀器具和錢包被扒光,就連凡爾賽宮內的黃金器物也遭殃,通通進了鑄幣廠。

    這麼一來,連帶使得胡格諾工匠的訂單大量減少,即使好不容易來張訂單,也因為缺乏製造原料,根本很難做出成品交差。如果再加上宗教迫害帶來的公民權益受損、財產沒收、行動限制和殘酷刑罰等因素,五窮六絕的情況下,不走人另謀生路才奇怪吧?

    -----------

    路易十四當年這項措施無疑造成法國極大損失,也被他國給撿了現成又好大的便宜。然而歷史無法重來,錯誤難以彌補。

    站在王權的十字路口,如果你是路易十四,你會怎麼辦?

    #國王很難
    #老百姓更難
    #自由多可貴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遠見網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6 22:00:28
    有 133 人按讚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二 (文字版)

    最後,我們來談:在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要勇敢地夢想。

    1.
    林益仁教授和劉紹華教授都提到:在 2020 年復活節前夕,教宗在空無一人的廣場發表了一份文告。

    在《讓我們勇敢夢想》這本書裡也提到這件事,說教宗在發表那份文告之後, 回去就採取了行動。他組織了一個特別委員會,開始針對疫情之後的世界,未來的世界,要採取行動。

    林益仁教授說:重點應該就是教宗在書裡所說的,他所關切的「土地」、「居所」、「勞動」這三個課題如何實踐得更美好。

    劉紹華教授說:看教宗的行動,他未來的計劃的格局是非常大的,有如當年聯合國設立的時候的理念一樣。
    而今天雖然很多人批評聯合國的組織 ,但它畢竟還存在,並且有人還繼續維護它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設立聯合國的那些理念是非常崇高、美好的。
    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組織上、技術上的問題,就完全否定那些理念存在的價值。

    因此劉紹華教授提醒我們:我們應該放大格局、拉高目標。
    因為放大了格局、拉高了目標,揭櫫美好的願景之後,
    就好像把傘給放大了、擴大了。
    當傘變大了之後,下面可以容納的差異性也就跟著變大。

    2.
    那怎麼把自己的格局放大?怎麼把自己的願景拉高?
    劉教授認為教宗在書裡講的一點非常重要。
    那就是必須從自己出發,去中心化。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超越自己,
    把緊綁住自己心智的利益給鬆綁,那我們就比較可能容納別人的利益進來,
    就會比較容易有整體的格局,不只會看到自己、社會、國家的格局,
    也可以看到一種全球的格局,把全世界的人、事、物,各種生物都一起納入,
    朝那個目標共同努力的格局。

    劉教授說,這也是世世代代有遠見的人、有先知的人都在告訴我們的事情,
    告訴我們人類應該走向那個美好的願景。
    只不過我們經常因為短視,或者是因為身邊小小的利益,或者是我們自己的一些人際網絡 就忘記了這一點。
    因此她認為就像教宗在書裡面所說的,我們需要一直提醒、喚醒大家。

    劉紹華教授說:有許多事情看起來很大,是全球性的問題,像是必須政府領袖級的人才關心得到的問題 ,但事實上 只要每個地方有更多的人被喚醒,就可能去改變自己政府的決策;而只要有愈來愈多地方的政府改變一點決策,那這個世界也許就是有希望的。

    3.
    最後,劉教授還提醒了一點很有意思的事。
    她說:臺灣一直想加入聯合國,但是每當談到聯合國這些美好的目標的時候,
    我們卻又會說:我們還不是聯合國的成員。

    所以,她說:如果我們不學習這種全球性文明的語言跟姿態,等到有一天突然運氣好了,
    人家邀請我們成為聯合國的會員的時候,我們到底要講些什麼呢?
    怎麼和人家談判、協商 、溝通?
    怎樣才能夠既知道爭取自己的利益,也爭取世人的利益?
    否則,很可能人家讓你成為會員,讓你上台發言,你也會啞口無言,
    或者跟人家講的話是失態的。

    我對劉教授這段話深有所感。
    就像之前趙家緯教授所說的,
    在去年當全世界都在防疫的同時,也在注重減碳、排碳的當兒,
    我們臺灣卻是燃油機車賣的最多的一年;
    我們是是用超低的電價供應工業用電,造成臺電用電創紀錄的一年。
    其他國家為了減碳,要求航空公司減免短程航班的時候 ,
    我們全國卻在熱鬧地享受「偽出國」這種短程航班。

    我們一直感嘆臺灣沒有受到國際的注意,也一直急於讓世界看到臺灣,
    但是和我們這些渴望的意念相比較起來,我們所該有的準備也是差了一大截的。
    這件事一方面可以當成我們的警惕,另一方面其實也可以當成我們的鼓勵。
    因為如果我們當真學習到了這種全球性的語言和姿態的話,
    其實我們是不用擔心別人看不到我們的。

    4.
    從 2003 年的 SARS,到 2020 年的 SARS 2 號病毒,其實病毒一直都在提醒我們一件事情----我們人類要謙虛。
    所以像我們臺灣,去年疫情開始的時候就勤於戴口罩、勤洗手,那是懂得謙虛,是有福的。
    但是等我們自以為這樣做就是全部的時候,疫情的破口就來了。

    同樣的,歐美各國一直在等待疫苗。
    但顯然,光是相信疫苗是不夠的。
    像以色列這個疫苗覆蓋率如此之高的地方,現在疫苗的效力正在巨幅下降。
    或者像美國,美國現在已經在考慮要打第三劑來當成一種標準措施。

    這樣看的話,經過前面所有的探討,還有許多學者專家的意見,我們其實可以知道兩件事。
    首先,就是臺灣經過了去年持續的「加零」領先全球的成績之後 ,
    今年疫情有了破口,其實是禍中有福。
    因為如果沒有爆發今年的疫情,我們就會更會自以為是地 ,
    只以為封閉邊境、勤洗手、戴口罩就是全部,對許多更根本的問題視而不見。
    不要忘記:在今年 5 月之前,不論政府還是社會上的許多人,曾經對疫苗這件事情有多麼不放在心上。
    第二,是雖然 5 月之後的疫情現在又大幅改善,
    可是我們不能又以為這就表示我們可以回到過去的「常態」,
    或者又開始追求「加零」的成績,對其他視而不見。

    5.
    有人也許會問:我們努力追求「加零」有什麼不好?
    為什麼一定要說,還要對許多根本問題必須要改善?

    我想到一個比喻。
    這就好像父母在問:「我要孩子每一科都考一百分,這有什麼不好?」
    孩子應該是身心均衡成長,然後自然出現好成績。
    如果父母只要求孩子一直只考一百分,卻不顧他身心的平衡發展,
    那這種一百分是不可能持久的,並且孩子總有一天會爆發更大問題的。

    防疫也正是如此。
    如果我們不顧公共衛生、弱勢族群、生態環境、政府和公民社會應該有的運作,
    而只是用封閉邊境、洗手、口罩來控制疫情,
    一旦確診人數升高就管制移動,進行自保、獵巫,對別人污名化,
    那這也是不可能持久的。並且一旦升高,就會爆發更大的問題。

    那到底要怎麼改善?
    我們應該要求政府進行各種改善,也更應該自己就採取行動。
    知道從自己開始,讓自己關心的事情不只是疫情,而是把疫情當作是一個起點。
    讓自己去中心化的起點。
    開始關心自己過去不關心的事情,尤其是覺得離自己很遠的社會邊緣的事情。
    一旦我們願意出發,去看邊緣,去抵達到邊緣,
    那自然會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事,
    然後讓自己勇敢地夢想,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

    「讓我們勇敢夢想」十八集專題到此告一段落。 謝謝大家的收聽和收看。
    也非常感謝這段時間所有接受我訪問的專家學者,以及協助我製作完成這個專題的朋友。

    接下來我會休息一下。下星期四 9 月 16 日我們再見。

  • 遠見網絡 在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0:47:32
    有 19 人按讚

    【新書資訊分享】

    《李歐和他的圈子──美國畫廊教父卡斯特里的一生》

    🎉將美國藝術推向全世界的傳奇畫廊主,美國畫廊教父李歐‧卡斯特里首部中文版傳記!

    📌他用眼光、人脈、明星藝術家建立起自己的藝術帝國,
    📌挖掘 #賈斯培瓊斯、#安迪沃荷、#李奇登斯坦 等成為藝術界的明日之星,
    📌超級畫廊 #主拉里高古軒、紐約畫廊女王 #瑪麗布恩 都是他的門徒,
    📌從保險銷售員到傳奇畫廊主,本書娓娓道出李歐‧卡斯特里精彩跌宕、波瀾壯闊的一生。

    本書以 #卡斯特里 個人以及家族經歷作為切入點,探尋其家族歷經戰爭、逃難、猶太屠殺、迫害等顛沛流離的發跡和中落。這段不曾被掩蓋卻從未被談起的身世,最終塑造了他既時刻保有戒備又富有吸引力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亦讓他具有遠見卓識的從普普藝術到觀念藝術為每一個重要運動推波助瀾,也因此煽動起世界對美國當代藝術的熱情。

    --

    【作者介紹】

    🔎 安妮.科恩–索拉爾 ANNIE COHEN-SOLAL

    學者、作家,始終堅持以知識分子的獨特嗅覺探尋藝術、文學和社會之間的互動。繼《沙特:一生》(Sartre : A Life)(1987)在世界取得成功後,她被法國派往美國,並於1989至1992年任文化參事。在紐約,與李歐.卡斯特里的邂逅致使她將興趣轉移到了藝術的世界。

    --

    【更多新書資訊】
    🔎 博客來:https://reurl.cc/4akmMX
    🔎 金石堂:https://reurl.cc/mLW91Y
    🔎 誠品:https://reurl.cc/R0K13n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

    【漫遊藝術史也有李歐‧卡斯特里】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https://reurl.cc/MAYdxn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影響力— 打造明星藝術家〉
    https://reurl.cc/yE5gN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