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達麗冶翠59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達麗冶翠59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達麗冶翠59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達麗冶翠591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ong Wai Man 五十年前,文革時期下鄉勞改的幾位少年,今日,坐鎮中南海,掌控這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從潛龍勿用的處境,終於攀爬到飛龍在天,大權在握的位置。他們帶領的大陸,會走出陰霾,還是製造另一場文革,將反對者又打進牛棚,繼續中共的宿命,在修羅道上,戰鬥翻騰? 古人的智慧,只要在大壯的處境時...

  • 達麗冶翠591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7 20:00:00
    有 348 人按讚

    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 達麗冶翠591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29 14:00:01
    有 463 人按讚

    秦始皇留下九大未解之謎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齊王建,完成了統一中國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鉅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

    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佈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佈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儘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一陣沈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佈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佈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

    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達麗冶翠591 在 佳鈺閣翡翠直播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18 07:52:54
    有 16 人按讚

    靈性之玉

    玉,是華夏民族的珍寶。中華民族是個崇玉、愛玉的民族,人們一直認為玉是有靈性的。人們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天地。可以說玉器既是物質產品,也是精神產品。人們認為玉能鎮驚、驅邪、護身、鎮宅、勵志,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吉祥的好運。

    《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出生時“銜玉而生”,嘴裡含著一塊“通靈寶玉”。只要玉一離身,他就會變得痴癡呆呆的。這說明玉與主人聯繫密切,玉一離身,它的靈氣就不會再對主人產生影響,以致主人的身心健康均會發生變化。

    玉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瑰寶。在至少幾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玉由普通的石頭演變成晶瑩剔透、璀璨多彩的玉石,猶如一個人由嬰兒到成人的成長過程,其間經歷了種種磨難和痛苦煎熬,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岩石要遭受地殼板塊的碰撞、擠壓,還要承受高溫、高壓的磨練。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一個人成才需要經受磨練,石頭要變成玉石同樣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歲月裡,它歷經蒼桑,倍受煎熬,吸取日月之精華,收藏山川之靈氣;沐星辰之光,受霜露之水。在多種地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由灰姑娘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因之,它的靈氣來源於天地,來源於自然,是上蒼賦予了它美麗的外表和深厚的內涵、不同凡響的氣質。

    玉石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湖海山川,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宇宙乾坤的信息全部蘊含凝聚在它的內部。一滴水能反射太陽的七彩光輝,一粒沙子能包容整個宇宙的信息,現代科學將這種現象稱為“全息”現象。同時,玉石內部本身又含有各種各樣的化學元素和金屬成分,在地殼運動各種力的衝擊擠壓作用下,有了適合的壓力、溫度條件,便逐漸形成了翡翠這種美妙的玉石。因之,玉石是大自然的結晶。

    人體是一個有機體。科學證明,地球是一個大磁場,人體也有自己的磁場。翡翠佩戴在人身上後,就像一顆鋼釘靠近磁鐵,也會形成自己的小磁場,帶有磁性。天長地久,翡翠磁場的頻率,受到人體磁場的作用、影響,便會與人體的磁場合拍,同步一致,形成共振。這時候的翡翠,便具有了靈性,通過磁場信息之間的互相傳遞,翡翠與人體之間便可以心靈感應。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就是為什麼有人經常戴著的翡翠,如果有一天突然離身,他就會覺得悵然失所、無所適從的原因。

    翡翠有了靈性之後,由於它本身就蘊含宇宙萬物的各種信息,對大自然的變化相當敏感。當外界有什麼變化的時候,它會通過磁場讓主人感知這種變化,提醒主人注意。這可能就是長期以來,民間流傳的翡翠玉石能夠辟邪消災的道理了。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翡翠玉石的靈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翡翠玉石的靈性表現為能夠陶冶情操。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與玉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富有民族特點的玉文化。玉石也被國人賦予了神聖、美好、高貴的品格。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說明自己的道德品行像玉一樣高雅聖潔。在佩玉、品玉、賞玉、玩玉的過程中,人們有意無意地受到了玉石的感染和熏陶,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玉石的美好特性作為立身處世的標準,從而規範自己的言語行為,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像玉石一樣美好。

    讓我們看看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玉是珍貴的,而玉壺,更是珍品中的珍品。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說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也說明自己的心意像玉一樣清澈潔白,真誠坦蕩。這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真不愧為神來之筆。

    其二,翡翠玉石能夠使人感到身心愉悅。

    “人愛稱心玉,玉與人有緣”。玉石晶瑩剔透,色彩豐富,種類繁多,足以使人賞心悅目。賞玉、品玉、玩玉的人買到一塊稱心如意的玉石,心中會感到十分愉悅。

    科學研究表明,當人身心愉快,心情舒暢的時候,機體會合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能夠抑制甚至殺死體內的癌細胞。賞玉玩玉的人,拿到心儀的翡翠玉石就會愛不釋手,細細品味把玩,身心產生一種愉悅舒暢的美感,這種感受能使人健康長壽。只有在摩挲、把玩、觀賞、品鑑這一塊塊晶瑩剔透、高潔雅緻的玉石時,才會體味到那“慧心無量,道器一統”的絕佳境界。

    戴金顯富貴,佩玉保平安。使人健康平安是因為翡翠玉石具有上述靈性。所以,當你有了自己心愛的翡翠玉石之後,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一樣去關心它,愛護它,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吉祥幸福,陪伴你度過一生。

    翡翠中的門派,
    愛玉的你了解多少?

    江湖中有各門派,翡翠也不例外,這個門派早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現代常見的翡翠為戒指、項鍊、耳環等,然而清朝最常見的是卻是扳指、朝珠、龍鉤、翎管、表槓等,這些就是翡翠的“門派”。

    一、扳指
    扳指最早是在拉弓射箭時,用來護手指的。清朝時演變為純飾物,不同材質和雕刻,閒來無事可比評、欣賞一下彼此的扳指,是種文雅的消遣。

    相比於青玉、白玉、碧璽等材質做的扳指,翡翠扳指最為珍貴。極品翡翠不用再施雕琢,完全以翡翠本身天然的顏色、質地和圖案取勝,上好的翡翠扳指,換幾所小宅子是不成問題的。

    二、朝珠
    朝珠,是端莊高雅的體現,是清代大臣上朝時的標配飾物,其隆重、高貴性不是其他飾品可比的。上好的108顆翡翠朝珠,市場上相當罕見,價值亦是相當的高。

    慈禧太后最珍愛翡翠飾品,就是一串價值8億元的翡翠朝珠,可想而知,上好的翡翠珠鍊,幾乎都在拍賣場合,或者在博物館中了!

    三、龍鉤
    龍鉤是衣服上的帶鉤,是束腰時繫帶的用具,多大為龍回頭的造型。

    在20世紀80年代,翡翠龍鉤被熱賣,很多人將翡翠龍鉤做為案頭擺設,下邊配木座,佔地不大卻又非常氣派。

    四、翎管
    翎管是清朝官員帽頂上用來插翎子的。翎子不同官階就不同,所以翎管成了重要的身份標誌。和扳指配成一套賣叫“扳翎”,送禮很體面。

    現代人大多當做挂件來佩戴,穿繩子後掛於身上。

    五、表槓
    一般翡翠表槓中間常鑲金扣,用來拴懷錶,下邊會配有翡翠表墜。好的翡翠表槓比懷錶要貴得多。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成套的翡翠表槓、表墜。

    另外,還有髮簪、煙壺、圖章、擺件、手鐲、鑲嵌首飾、珠鍊、花件等十四個門類。

    翡翠的顏色多樣,款式眾多,你最喜歡哪一款呢?遇到緣分之玉,千萬別錯過了哦~

  • 達麗冶翠591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10-31 18:39:13

    Wong Wai Man
    五十年前,文革時期下鄉勞改的幾位少年,今日,坐鎮中南海,掌控這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從潛龍勿用的處境,終於攀爬到飛龍在天,大權在握的位置。他們帶領的大陸,會走出陰霾,還是製造另一場文革,將反對者又打進牛棚,繼續中共的宿命,在修羅道上,戰鬥翻騰?

    古人的智慧,只要在大壯的處境時,稍安毋躁,四支陽爻往上走的雄厚力量,到最後才用,便可達到晉卦的效果了。

    太陽從大地升起,為旭日東升的景象。晉者,進也。是光明盛大的前景。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太陽(明)這個離火,是從地上這個代表老百姓的坤土而來的。

    晉,就是進。時代進步了,應該向前跨進一步。這個時候,君子,以自昭明德。

    這個卦告訴我們,太陽在大地升起,說的是一個光明的環境,社會提供了一個人人可以發展的機會,沒有特權,不搞打壓。人人可以靠自我努力改善自己的一切。

    但前提是自昭明德。

    明德,是人與生俱來的良好本性。這個本性要昭,否則無法顯現出來。誰去昭呢?自昭,只有自己,彰顯這個內在德性。

    也是《大學》說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提升自己,跟著關心老百姓,大家一起努力,止於至善。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字面的解釋,一位高官叫康侯,蒙天子召見,再三嘉勉,還賞賜駿馬。康侯用御賜的馬繁殖,生出更多良馬來。

    表面是這樣說,但周易教的,是象徵引伸的學問。

    康,是社會達到小康富裕的時候。侯,也是時候的候。

    當社會達到小康的時候,也就是政治改革的時候。

    天子賜馬,象徵民權本屬天賦,應大量繁衍,生生不息。晝日三接,就是生生不息。

    象傳中,提到的:柔進而上行。

    坤為眾,為民眾,如何修行往上,達到君位的位置?也就是說,其實,也是從人民中來的。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接三日。這個時候,開放政權給民眾,擴大民主意識,像馬繁殖,生生不息。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下午5pm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