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達荷美王國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達荷美王國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Nomic ((Nomis))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外籍軍團大戰達荷美女戰士[上]時間...
達荷美王國 在 ??ALLY??? Amsterdam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5 15:50:16
全球百大院校—荷蘭有七間 話說最新嘅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中,全球「百大」院校入邊,荷蘭就有7間。 7間係咩概念呢,首先荷蘭係有一共13間「研究型大學*」,當中7間係全球「百大」,換句話說,荷蘭有超過一半嘅研究型大學都係非常高質素! 除此之外,筆者特登望吓其他國家有幾多間「百大」。...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html
--
外籍軍團大戰達荷美女戰士[上]
19世紀末,由於歐洲列強在柏林會議上達成一致,非洲殖民地的搶占與瓜分開始以
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所謂新帝國主義盛行的20年間(1880-1900),撒哈拉以南的西
非戰事頻仍,密集程度為史上僅見,主要的擴張者則是英、法兩強──法國併吞了蘇丹西
部、象牙海岸與達荷美(Dahomey,現在的貝南[Benin]),英國則佔取了阿散蒂(Ashanti,
現在的加納[Ghana])、尼日河三角洲與整個奈及利亞。同英國紳士比起來,法式擴張更仰
賴暴力──實際上,從塞內加爾出發,沿著尼日河流域一路東進查得,南邊再接上幾內亞
灣內的象牙海岸與達荷美,整個過程法國人幾乎清一色武力解決。這也意味著本土政權抵
抗法國的戰爭無可避免 。
歐洲人的大舉入侵在19世紀末是一個新現象,但歐洲人本身不是;18世紀初西方人便
有了接觸達荷美王國的第一手經驗和文獻,那時的達荷美王國還在建國之初的奮鬥期。根
據傳統的說法,建立達荷美的阿札人(Adja)先祖可追溯到16世紀,他們原本是臣服於奧約
-尤魯巴(Oyo-Yoruba)帝國的藩屬,在17世紀因為內鬨迫使一幫貴族逃難東遷,流離的統
治家族的三兄弟又割據內戰,分裂為三個王國:托法(Tofa)、阿拉達(Allada)與阿波美
(Abomey)。是的,其實阿波美才是這個王國的稱呼,達荷美並非自稱,而是西方人不求甚
解以訛傳訛約定成俗的名字,本來指的是阿波美國王的宮殿──稱作Homoé或Danhomé
。東遷的阿札人雖非原住民,但他們與本地土著尤魯巴人的融合卻很徹底,最終形成一支
新的族裔,芳人(Fon)。融合一方面是被本地人移風易俗給同化,另一方面,則是數百年
來征戰的結果。18世紀初,荷美兼併了兄弟王國阿拉達(1724),從內陸高地一路擴張到海
岸,與歐洲人接觸之後壟斷了奴隸貿易,一廂用戰爭中俘獲的奴隸換取歐洲人的槍砲,另
一廂槍砲武裝起來的軍隊四征不庭,累積戰鬥經驗的同時追捕戰俘以供貨賣,形成一圈「
正向」循環,國勢也蒸蒸日上。
到了19世紀上半葉,由於原本的宗主國、北方的奧約帝國遭到外敵入侵,分崩離析,
抓住機遇的達荷美王國甩開了宗主國的束縛,順便降伏了南方的托法(1820年代)。本來歷
屆國王就以對外擴張為職志──每一任國王的國土都要比上一任大,有如國王的宮廷一樣
;每一任達荷美王都要給自己營造新的宮殿,先王的殿宇雖不去用但仍要維護,宮殿建築
群隨著王位繼承一任又一任地擴大──到了1858年,經過前後九任國王開疆闢土,達荷美
的擴張達到巔峰。然而日中則昃,全盛之世掩蓋不住逐漸浮現的隱患;從1830年代開始,
英國積極推動的奴隸禁運,軍艦在奴隸的出口港巡航游弋進行封鎖,沉重地打擊了經濟。
儘管達荷美順應時勢貿易轉型,讓奴隸在莊園中生產棕櫚油供出口,所得利潤比起過去是
一落千丈 。
除了供應給歐洲人之外,奴隸在達荷美的社會當中也有重要機能;奴隸首先是每年王
室祭祖時必得用上的犧牲,其次是在王室專屬的莊園中勞動,最後則是奴僕,從事家務。
所有奴隸都是國王的財產,除非國王將這些奴隸賞賜給大臣或普通人。而歸屬於一般人的
家庭奴僕距離解放僅有一步之遙──通常他們都被當作家庭成員被接納,其後代直接就恢
復了自由人的地位,不為任何人奴役 。達荷美的大規模奴隸制,從一開始就是王權結合
向外擴張與對外貿易的產物,除了王國的需要之外,並沒有奴隸制存在的基礎。
支撐王權與遂行奴隸制的另一根支柱,則是徵發士兵的動員能力。自由人是軍隊的中
堅,而西方火器的進口意謂著,早在17世紀,達荷美的軍隊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的火器化,
到了18世紀甚至開始引進歐洲的火砲。西方觀察家估計19世紀達荷美的常備軍大約有
4,000人,經過動員可達12,000人,而這個國家的總人口不過二十萬人左右。這萬把人由
14個團(regiment)組成,每團約800人上下,其下分為數個連(company);同個連內持用相
同的兵器,絕大部分手執的上刺刀的燧發槍,另一部分士兵手持闊口短管的散彈銃
(blunderbuss);有少數幾個連仍
使用餵了毒藥的弓箭,至於騎兵,由於馬匹不易取得,總共就只有一個連。除開人數也很
少的砲手,國王的精銳火槍手組成一個阿散蒂連(Ashanti company),成員全是國王的親
隨獵手。兵員的保證靠的得是對人口的掌握,達荷美王國有一套人口普查的機制,各村落
每年都要上繳一包卵石,代表村內13歲以上可動員的男性人口數,這些卵石充滿的口袋外
頭繡上各村落的標記,就是王室計算兵力、分發兵員的依據,也代表了能夠徵用的後備兵
力──動員時經常徵發到半數以上。
達荷美的軍事動員不僅限於男性,女性也是能徵用的兵員;實際上,國王直屬的、分
成三個旅(brigade)的三千人護衛隊便全由女性組成,1840年代開始投入戰鬥。這些女兵
──被西方的好事者稱為亞馬遜女戰士(Amazon)──裝束與一般士兵區別不大,都是穿的
藍白色相間長直條、無袖及膝的長衫,但在前額會繫上一條白緞,上繡藍色鱷魚。後來與
這些女戰士遭遇的法軍所記述的裝束略有差異,說她們下身穿得是藍白相間襯棉膝上折子
裙,上身則除了一條皮彈藥帶之外基本沒穿,頭上戴著紅色土耳其帽(fez),上插鷹羽,
風情萬種(coquettish)。這些女兵理論是後宮的一部分,與其他男性交往要冒死刑的風險
,過著守貞禁慾的生活,然而也享有一般嬪妃的待遇,走在路上一般人必須讓道;當風華
已逝、過了四十歲開外,如得到國王首肯,女兵們也有機會嫁給普通人。若無戰事,在宮
廷中她們便燒陶器、刻葫蘆為業,這倆行當由她們壟斷。而戰時她們則手持火槍,刺刀上
膛,每人都有一名隨從幫忙搬運輜重;年紀最輕的成員則開弓放箭。其中最精銳的是所謂
的芳蒂連(Fanti company),由捕象的女獵手組成 。
整個達荷美的國家機器也呈現軍隊中男女內外分工的原則──達荷美的「外朝」,正
式的政府當中掌權的是男性,但在「內朝」當中,即國王的內殿,幾乎從上到下都是女人
的天下,寢宮當中別說柴米油鹽由女性張羅,絕大部分管理職位也是由女性充任;宮內閹
人的人數極少,而大約三四千名女性支撐起了宮廷的運作。平時管轄宮廷的女官到戰時就
成為率領女兵的指揮官,與外朝當中的左輔(Meu,總是坐在國王左側,主管一切王室事務
;左輔官班下的Kposu戰時指揮左翼)、右弼(Migan,王國的首相,總是坐在國王右側,管
理王室成員之外國內的大小事務;右弼官班下的Gau作為主帥,戰時指揮右翼)一樣,各有
專官指揮左右翼女兵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68049220.A.0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