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達哥會考分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達哥會考分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達哥會考分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達哥會考分數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我的生日跟大家分享我的新書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前年十一月出了《優雅教養》這本書之後,就開始寫新書。原本以為可以在去年五月時出版,當作母親72歲的生日禮物,沒想到歷經換編輯等一波三折的干擾因素,在去年五月不但沒出成書,還和出版社終止合作計畫,母親也在去年五月往...

達哥會考分數 在 EnEn Che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06:10:41

《我與⚽️的愛恨情仇........》 . . 2018俄羅斯世界盃冠軍戰就是今夜了 最近的幾場比賽都看得很雲淡風輕 (因為德國隊太早就回家了😂) . . 默默的就這樣看了16年的足球 默默的也就支持了德國隊16年 (其實我今年也才18歲......) . . 16年前迷上足球從此就沒完沒了 以前台...

  • 達哥會考分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5 10:14:10
    有 240 人按讚

    #今天是我的生日跟大家分享我的新書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前年十一月出了《優雅教養》這本書之後,就開始寫新書。原本以為可以在去年五月時出版,當作母親72歲的生日禮物,沒想到歷經換編輯等一波三折的干擾因素,在去年五月不但沒出成書,還和出版社終止合作計畫,母親也在去年五月往生。

    在什麼都天崩地裂的去年五月,悲傷像是伏兵,常常猝不及防的攻擊我的日常,我總是被打的潰不成軍。

    在每一個被思念與悲傷填滿的瞬間,我想起父母的愛與慈悲,那像是再多的淚水也換不到一個溫暖的擁抱,但我還能怎麼辦呢?我不能讓天上的父母為我擔心,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把生活過好。

    認真的寫每一篇文章,認真的推薦每一本書,認真的分享每一場演講,認真的跟家人互動,跟自己獨處。

    天道酬勤,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時報出版的主編郭香君找我出書,我們開始了素不相識卻恍如舊識的空中交流。

    最近我才知道,我們都是巨蟹座,難怪常常會有心靈相通的感覺。

    從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今天七月十五日,我收到了自己的新書,翻讀著自己的新書,這是天上父母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書中字字句句除了是自己對教養的愛與祝福,滿滿含載著是父母對我的祝福與愛。

    #七月十五日今天是我的生日
    #謹以本書獻給天上的父母
    #謝謝爸媽對我的愛與信任讓我懂得信任與愛孩子
    #謝謝郭香君的邀請與大家的支持

    跟大家分享書中的自序

    孩子的樣子,就是父母的鏡子

    教養很累,累就累在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階段的需求也不一樣,沒有通體適用的法則,更沒有永遠有效的攻略,因為孩子就是一個不可控制的變數。

    面對孩子的管教問題,父母到底有沒有最好的方法,讓自己不要那麼辛苦或挫折呢?當然是有的,那就是抽離父母的本位主義,以孩子本身的性格與特質為本,給孩子量身打造的愛與榜樣。因為教養是如孩子所是,而非如父母所願。

    只有一個兒子的時候,我竭盡所能的陪伴與教養,日子雖然在游刃有餘中快樂地前進,但我總有著隨時被掏空的壓力。當第二個兒子出生後,我才發現之前的壓力來源是因為沒有經驗。

    我們都是在孩子生下來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適合的父母,雖然辛苦,但也樂趣與驚喜不斷,而且教養並不孤單,當我在教養上卡住,疑惑與挑戰不斷出現的時候,我都透過大量的閱讀或與親友交流,汲取和內化適合的親子教養方式,交換過來人的經驗,讓彼此都在互相學習與取暖中,變成更有自信、更成熟與更睿智的父母。

    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與需求都不同。未就讀幼兒園的學齡前階段,孩子需要安全與安心的依附感,需要良好的生活規矩和習慣,這部分可以參看我上一本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當孩子奠定好生活習慣與情感依附,就像是為房子打好地基,後續的施工就可以循序漸進。

    進入幼兒園後,孩子需要發展觀察環境人事物和自己的人際互動關係,而不是急著學習識字、寫字或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等,因為人是群居動物,識字與寫字的能力慢慢學總是會學會,但人際相處的表達與訓練,卻是孩子內在自信心的來源。

    進入小學,孩子面對更多形形色色的老師和同學,以及愈來愈多的學科與課業壓力,他需要奠定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上的分數,若為了得高分不惜取巧或作弊更不可取。

    雖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所有父母的初心都相同,都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地成長。儘管每個家庭的資源都不同,但我們都在同一個世界裡互相競爭、合作與生活,所以每一天的管教,都是要讓孩子長出自己的力量與能力,可以慢慢地獨自面對自己人生的考驗與課題。

    孩子剛學走路時,我們不能代替他行走,但可以為他示範如何邁出步伐;孩子跌倒了,我們無法替他疼痛,但能陪著他再站起來,勇敢地踏出下一步。

    父母一直是孩子最好的示範與榜樣,親子之間的互動與連結,就像是心理學中「鏡像效應」的相互影響,父母怎麼看孩子,孩子就怎麼看自己。大兒子在一歲多的時候用像是發現什麼天大驚喜似的口氣跟我說:「媽媽,妳的眼睛裡面有我耶!」那時他坐在我的膝蓋上被我抱著,我說:「對啊﹗因為媽媽很愛你、很重視你,會看著你的眼睛跟你說話,你才會看見在媽媽眼中的自己喔﹗」

    在媽媽眼中看見的自己,是孩子第一個認知的自己吧﹖因為我很珍視與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學會尊重與珍視自己。請賞識你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與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步驟,有時候快一點,有時候慢半拍,甚至會有卡住停滯不前的時候。這些都需要父母的耐心觀察與等待,不是著急就可以有效解決的事。

    像我兩個兒子的個性也有很大的差異,哥哥祐亨以前性子急,做事快又有效率,但有時候會因為過分自信而輕忽大意,我在旁邊觀察後總是會適時的提醒他,他也逐漸學會修正和改善,現在在明星高中為了自己的未來,積極快樂的學習與進步。弟弟竑勳個性溫和卻有些缺乏自信,即便他國小拿縣長獎以第一名成績畢業,還是會對沒做過的事猶疑不定,不敢輕易嘗試,這時我會用自己的經驗給他當例子,再引領他從過往首次嘗試就成功的經驗中,找出自信和肯定來給自己賦能。現在他是國二生,面對未來的會考也按部就班地向著目標前進與努力。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教養出完美的孩子,每一對親子在相處中都會犯錯,甚至可能傷害彼此,但這些都是磨合的過程,也是教養手段的必要調整,只有搭配孩子的特質與個性,才能做到剛剛好的管教。管教如果過頭,會變成操控或是壓迫;管教如果不夠,會形成溺愛或是放縱,過猶不及。根據客觀環境和孩子主要特質,搭配出適合親子雙方的管教方式,才可以讓親子關係在愛的交流與約制中,達到互惠的共振。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光彩,也期望自己不管是當代課老師還是做為母親,都能透過教育和教養能協助孩子找出他們的亮點。

    一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太多,謝謝親朋師友的支持與鼓勵,謝謝我教過的學生給我發想與省思,謝謝先生和兒子們給我愛與溫暖,更謝謝時報出版的主編香君,不但邀請我出書,也給我很多編寫的想法和方向,讓這本書更貼近親子的各種需求。也謝謝現在正在看這本書的你,因為我們都想做好為人父母的這個初衷,讓我們一直在親職上努力與進步,不但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學好的,達到了親子關係的雙贏和共好,讓社會有穩定運作的力量。

    教養需要學習自我療癒力和充電,父母也要隨時保有覺知與自省,透過看書、聽演講,和朋友長輩取經交流經驗等,其實都可以優化教養的流程和效率,雖然這樣的過程深具挑戰與讓人疲累,卻也使人感到成長與喜悅。

    這本書集結了我十幾年的母職與九年多的代課經驗,是教養與教育的想法、心法、方法與作法,雖不完美,但仍讓我的親子人生持續加分,希望也可以協助各位的親子的人生加分。讓我們一起陪著孩子,走進更好的未來。

    謹以本書,獻給天上的父母,謝謝爸媽給我的愛與信任,讓我懂得信任與愛孩子。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 達哥會考分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24 16:12:07
    有 162 人按讚

    【別再跟孩子或學生說,你沒數學腦袋!來讀《大腦解鎖》改變固化思維】

    孩子若跟我說數學考得很爛,我通常只會跟他說一句:「錯誤的題目好好的訂正。」

    他會進一步問我:「不擔心我的數學嗎?」

    說實在,不擔心絕對是自欺欺人,但是,我也不會欺騙孩子自己內心還有另一個真實的聲音,那就是:

    「現在你學不會、學不好,不代表你永遠學不會、學不好。」

    國中時曾經在數學汪洋裡載浮載沉、快要溺水的小子,一開始沒有補習,媽媽我只好一起幫忙解題、盡我的最大誠意與能力當他的專屬家教,

    但是,除了每每陷入親子關係緊張及無止盡的爭吵之外,我對於小子的數學完全無濟於事,

    而後,只好尋求補習班資源,然而補了習的小子,數學依然沒有起色。

    最後,終於跟著同學到一家非常小型的家教班,這才真正對症下藥,慢慢的,一點一點的,他終於學得比較通了,分數也一點一點微幅進步。

    最後,會考五科之中,小子永遠最擔心的數學這一科居然拿到不可思議的A++,也莫名其妙、完全出乎意外的進了明星高中。

    小子進了明星高中再度掉入數學學得停滯、學不通、難以提升之痛苦深淵。

    他說,因為國中會考的數學普遍簡單,鑑別度有限,所以他才有如此好運。

    現在到了高中,別說每次段考都超難、超具鑑別度,根本就是專為「學神」而設計的考題。這不是鑑別,而是要篩出天才吧。

    小子又陷入國中時面對數學的焦慮,而且是加倍的焦慮。

    畢竟,國中怎麼考還有及格的分數,但是出給天才的題目,想要及格就是癡人說夢。

    我依然告訴他:「錯誤的題目要好好的訂正」。

    然後,我依然把我內心另一個從未消失的聲音傳達給他:「現在你學不會、學不好,不代表永遠學不會、學不好。」

    這就是我一直保持的「成長型思維」,也是這本書《大腦解鎖》開宗明義要矯正的觀念,那就是我們的大腦並非生來就是固定不變的,

    每天早上醒來,每個人的大腦已經煥然一新,因為,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因為學習而有機會進行重新的連結、更多的連結,並固化新的迴路。

    只要肯學,找到好的方法學,絕對不要給自己貼標籤:

    我天生就是沒數學腦袋
    沒文字敏感度
    沒有美感概念…。

    書中舉例,數學家Maryam Mirzakhani是全世界第一個榮獲菲爾茲獎的女性,然而,她七年級時就被數學老師數落,天生根本沒數學腦袋。

    但是,十五歲時,因為參加了德黑蘭謝里夫理工大學的數學解題課程,發現解題竟是如此有趣,在自由而不受批判的氛圍下,她毫不設限的享受解題之樂,最終,居然成為數學領域少數的女性專才。

    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大腦都具備改變與成長的潛能,連大人都是如此,因此,絕對不要用「僵化固定型思維」告訴你的孩子、或是你的學生:

    「你天生不擅此道!」

    所有腦神經專家都已驗證,人類大腦天生具有驚人的可塑性,人類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

    我永遠告訴我的孩子,慢慢學、不放棄,一點一點的,你不是要超越其他人,但你能一天一天超越自己,最後,你會發現,你還是都學會了,而且不是故意的,超越了別人。

    我永遠記得要提醒孩子們:「絕對不要自我設限,因為你的大腦不喜歡你設限它!」

    此外,為什麼我總是跟孩子說,要好好訂正?《大腦解鎖》緊接著的第二篇就是要告訴大家:沒有錯誤,大腦就不會成長。

    每一次掙扎、犯錯,都是大腦成長的最佳時期。

    《大腦解鎖》作者發現,人在答錯時,腦部的活動反而比要活躍,從錯誤中認知與學習,大腦回路連結得將更為強韌。

    因之,永遠不犯錯,絕對不是鍛鍊大腦的好方法。

    想要發展出「超級神經迴路」,就應該挑戰自己的不足、試試看自己的極限。

    在這過程中,不可能不會犯錯,但如果願意好好面對錯誤、更正,大腦也就即時更新、重新連結。「錯誤」是給大腦最好的刺激。

    建立高效能的大腦迴路,最好的方法,就是「刺激、注意錯誤、再刺激」,這和孔子說的「困而知之」異曲同工。

    《大腦解鎖》這本書提供了六把改造我們僵化大腦的金鑰,除了剛才所提的兩把,我還被其中一把深深啟發,那就是,凡事要學著從多個層面來思考、嘗試用更多元的策略來解決。

    學習、努力是基本的必要,但是光靠努力絕對不夠,當被困住的時候,一定要跳出固有做法,腦袋瓜要靈活,就一定要鍛鍊它重新連結,才可能突圍。

    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不同的區塊,有些處理文字,有些處理圖像,有些處理影音、動作,或許利用兩種以上或更多樣的方式來學習,動用到腦部不同區塊的功能,相互合作、或使之交互強化經驗,或許就會有一道光突然閃進,困住的地方頓時就豁然開朗。

    愛因斯坦說過,他所有的想法都源自於圖形,而且一直努力把圖形概念轉化為文字和符號。

    當時並沒有像現在如此方便的軟體工具與技術,但是他能跳脫固化的文字因果思維,多角度地用圖像幫助自己鑽研問題,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天才的關鍵。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以「研究卓越人士的大腦」來發覺他們大腦有何異人之處,結果發現,這些人的大腦不同區塊之間出現比較多的主動連結,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的交流也較多,思考較為靈活。

    腦部各區的頻繁溝通就是他們大腦的特點,重點是,這種大腦結構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透過學習發展出來的。

    這本書還有其他解鎖大腦的金鑰:比如駁斥思考速度的重要性。

    書裡明確表示,思考速度絕非衡量才能的標準。所以,學得快、想得快,並非代表最終學習成效最佳。這是必須破除的迷思。

    最後一把金鑰是,務必要與人連結,才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想法,相互激盪,才可能有改變大腦迴路、更多連結的可能。

    對於從事創作工作的我及孩子,這一點,我覺得特別重要。

    想要撕掉對孩子、甚至對自己大腦負面且固化的標籤嗎?

    《大腦解鎖》是一本極易入門的科普書,讀來完全不費力,但絕對能重啟我們全新的眼光和信心。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39?utm_source=www&utm_medium=share&utm_content=copy&utm_campaign=product&utm_term=0010884839

  • 達哥會考分數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6 14:46:03
    有 78 人按讚

    【「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昨日考卷犯下今日政治不正確 | 盧斯達 on Patreon】

    殖民者要攻打教育界,因為教育建制是前朝餘孽,又誤以為年輕人激進反中,是老師教壞。早前他們把鴉片戰爭史觀爭議放得很大,令好多藍絲高呼「依家學校咁教歷史」,花容失色,做了一個清剿的氛圍。

    從來不是DSE歷史科考卷具體上有問題,而是一定要打。先射了箭,再劃靶;等於毛澤東搞政治運動之前,心裡先定出一個「死人百份比」,例如每個縣要整死10%人口,下面就去執行,過程之中是斬死、射死、浸死、活埋……其實都無關宏旨,總之有人要死就是。我個人就很明白這條無辜問題的感受:關我撚事咩。

    被欺凌的問題是這條:「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者說法?試參考資料C和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教育局發聲明批評問題遍頗,「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

    同類問題年年有

    自己會考有中史,高考有中史,大學也是讀歷史。這類題型,公開考試總有一題給你發揮。要結合資料分析,但通常都是兩邊皆有道理;如果要chok高分,就選擇容易和主流立場,但又要表達出自己透徹理解另一邊理據,只是權衡之後給出四平八穩的判斷,好虛偽的。

    這條問題然而真的很無辜。

    第一,它沒有指明是「侵華戰爭」,而是拉長到1900-45年,近半世紀,可理解為日本人為中國帶來的各種影響,必然超出純軍事領域。如果只談侵華戰爭,等於沒看清問題,一定要扣分。

    第二,題目之「中國」是指甚麼?是指中國文化?繼清而起的中華民國本身?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還是中國人民?這條題,本身就要釐清「中國」指涉甚麼。這題蘊藏了無限個答法,都可以言之成理。

    至於資料C及D,就是提及日本幫過中國的事情。那麼似乎設定上是想考生既看到這一點,也知道日軍侵華,然後權衡兩者孰輕孰重罷了。

    史科一向如此出題,教育局馬上演繹為「竟然開放討論侵華戰爭有冇好處」,亂打一套愛國套路。教育局批鬥方法,貌似是抱持這一條史觀:中國人在侵華戰爭受害。那好,則多年來都會問的同類問題,例如「秦始皇不惜民力,四處打仗、築長城,二世而亡,對中國是利多還是弊多」,也可以演繹為「竟然開放討論種族屠殺、單邊孤立、奴役人民有沒有好處」,昨日的考卷會犯下今日的政治不正確。

    類似題目,確實年年都有:漢武帝武功內政很強,但花太多錢埋下了西漢中衰種子,其統治對漢朝是利多弊多?之類之類。萬變不離其宗。

    歷史經常會令人問假設性問題

    1900-45年間,日本對中國可以是利多於弊,可以認同,因為沒有日本人打進來,中國人就不會團結起來,國民黨的腐敗統治就不會崩潰,崩潰了就有新中國,就有今日強大的祖國……你這樣答,結合史料和發展,其實都是言之成理。問題是竟然想整條題目取消,連考生想親共媚中拿分數也不給機會。有歷史,就有演繹,就有史觀;歷史不斷被重新檢閱和解釋。

    反對問假設性問題,就是覺得歷史思考都可以定於一尊。司馬遷夠勁未,他都是說「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他都只不過說自己是「一家」,也就是搜集史料者,也同時是其中一個解釋演繹者。

    事實上司馬遷也是風格史家,抱持樸素道家、自由主義去寫史,跟後來重視道德、跟王朝正統滲和在一起的官史不一樣。

    整件事在這個現實政治時空非常詭異。武肺病毒、貿易戰、美國圍堵......中國越來越需要日本,至少要阻止日本全面親美;中國去年年底前後,已經不停親日,官媒說過「有日本這樣一個鄰國,挺好的」,大概是會上床的,只是肺炎打亂了雙方節奏。不知道教局是否想跟老泛民合作搞返保護釣魚台、一齊去日本靖國神社燒野,這不是更加政治不正確?

    中國要親日,起碼不反日,香港特區就擺姿態起勢反日。況且反日現象,中國自1900年以來,都是階級分明。權貴和知識份子,知道好東西在外頭。愛國反日運動,都是一班低下層屌絲發泄精力,黨還要提醒他們要節制,免得損了中日關係。中國底下層人反日傻B多,黨內菁英如王歧山卻識貨會讀蒙古世界史觀的岡田英弘。

    中國是一個,裡面卻分三六九等,像金字塔,這個文明模式,空無點墨的教育官僚是否沒想過呢?老毛勸真心左膠文青:勸君少罵秦始皇。我們也要勸,若要認做中國人,就少罵點日本人。自己的中國性存在,會更加本真。因為近代東亞文化,全套經過日本改造,互相滲透,根本擺脫不了。

    下等中國人比較反日

    清末以來大部份知識份子,都是留日派;皇朝滅亡前後,中國現代知識,幾乎全部是日本進口。沒有和製漢語,白話文都不知道怎樣寫;沒有日本政治庇護反清失敗者,沒有日本黑龍會和泛亞主義者支持中國革命者,革命也不會在辛亥年爆發。

    電影《男人40》張學友在中文課教魯迅,「你不識貨,魯迅很潮,魯迅是我們中國第一代去東京留學兼掃貨的帥哥」。中國人立憲、國族思想,模仿日本。從思想史的角度,1900-45年間,日本的確為中國帶來好多思想革命,只是學問和文明輸入,能否抵償之後的破壞和殺伐,就是一個價值判斷;但首先你站在哪一個位置去回答,是中國文明?是中國人?是國民黨?是共產黨?那就形成了不同史觀和答法。

    讀歷史你以為是自己看歷史,但最後你在歷史的鏡中,看見自己倒映出來的意識形態自身。

    親中媚共也要合乎常理,但愛國愛黨現在要激進化,確實也是不太需要講合理與否。以中國利益來看,國家大局是不能和日本反目成仇,教育局就應該站穩「日本都幫助了中國現代化好多好多」這條線。近代日本與中國,是文明秩序逆輸出,這也是實情。有關史料浩瀚不繼其數。其實將時間再推到1900年之前,事實都是日本 (不自覺情況下) 再造了中國。

    例如我以前的系主任麥勁生,沒有深交,據說他專長研究近代軍事史,在《近代中國海防史新論》的結論他有一段是這樣說:

    //……戰勝國的榮耀光環,令日本逐步展現對外的擴張野心,試圖在1909年吞併朝鮮後,繼續將視野轉移至分崩離析的滿清皇朝。打出日中提攜論的好處是,既可避免即時觸及列強在華利益的敏感神經,又可以鄰國同文同種之義,進行軟性的外交攻勢。蓋其時英、美、法、德等國,無一不在計量動蕩中國可能出現的政治走向。儘管同盟會在歷次起義中取得一些武裝經驗,但直至辛亥革命前夕,在晚清親王和袁世凱的領導輔助下,清政府仍然代表著中國的正統管治。清政府與明治日本的關係,雖未至於如日本所言臻於「水乳交融」,但觀乎20世紀初以來日本文明向中國輸出的事實,明治維新的各項進步內容,於政府憲法、教育學制、文藝思潮、經濟貿易等環節,均無疑為中國留學日本的知識份子的吸收對象,兩者地緣文化的相互結連因素,處於與日加強的態勢中。

    中國曾受辱於日本戰艦,卻迅速從富國強兵的國家層次積極學習對手優點,反映了晚清志士在國際舞台的存在問題上,逐漸開展了更寬廣的圖強心志。由此對日本戰勝俄國,也抱持著亞洲黃種戰勝歐洲白種的地區認同心理。這些微妙而複雜的情結,以及日中主客的獨特環境,多少可以解釋《華瀛寶典》在編彙過程中,往往由日方官僚政客的觀點主宰,以精神導師的地位,強烈宣揚日本在對外戰鬥中取得的建樹,並赤裸裸地向中國標示明治海軍的組建規模,以期達致使中國信用的心理。//

    當然,這與政治立場無關,親不親中,都應知道這些。日本就是新中國的 (其中一個) 師傅,怎樣都否認不了。恐怕只有街上和政府裡的盲毛,才以為日本和中國一向是世仇設立?當然動手的人,其實也不是在乎學問,而是想鬥人罷了。無緣無故才是鬥。

    查維基發現原來麥生在2019年11月「出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開考試總監」,現在歷史卷出了事,不知會否波及到。只能說體制內外,都沒有一片必然是太平無事的風景了。

    付費內容及課金通道: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