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達伽馬航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達伽馬航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達伽馬航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達伽馬航線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元明遣使|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中國海洋史上,鄭和下西洋的遣使行動,從本質上說,絕不是「中國海洋先驅」。像鄭和這種出航招諭海外諸國的活動,在元代或其更早的年代已有先例。 元朝,蒙古統治者不僅帶有征服的霸氣,亦有環視世界之雄心。惟其海上發兵日本,遠征爪哇,蒙古鐵蹄均無用武之地,鎩羽而歸。但,有元一...

  • 達伽馬航線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8 19:30:00
    有 281 人按讚

    元明遣使|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中國海洋史上,鄭和下西洋的遣使行動,從本質上說,絕不是「中國海洋先驅」。像鄭和這種出航招諭海外諸國的活動,在元代或其更早的年代已有先例。

    元朝,蒙古統治者不僅帶有征服的霸氣,亦有環視世界之雄心。惟其海上發兵日本,遠征爪哇,蒙古鐵蹄均無用武之地,鎩羽而歸。但,有元一朝,常有遣使海外招諭的行舉。元史資料記載,元朝曾遣使占城、真臘、蘇木都剌(蘇門答臘東北)、不憐八(蘇門答臘巨港)、蘇魯(菲律賓蘇祿群島)、僧伽剌國(錫里蘭卡)、俱藍(印度西南),甚至是遠赴忽魯模思。忽魯模思位於波斯灣東岸臨近阿曼灣處,是當時西亞重要的港口。鄭和要到第四次下西洋的時候,才抵達這個地方(亦即馬歡《瀛涯勝覽》所記之忽魯謨厮國)。換句話說,鄭和前三次的下西洋,其航程均不出元代海外遣使出航的範圍。

    元朝派遣的特使之中,亦黑迷失(畏吾兒人)曾五次出使海外,兩度出使印度西部的八羅孛國。楊庭璧四次出使俱藍,楊樞則以當時的官營海貿船隊「官本船」浮海,遠至西亞的忽魯模思。

    陳信雄〈鄭和出使海外的前代先例〉指出,「明代延續元代,航行於同樣的航路,做同樣的外交活動」。只是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以後,其船隊航線及招諭範圍才有一些突破進展。通過「分舟宗」的多元航向方式,分航至阿拉伯半島或文獻所述及的非洲東岸。

    元朝不及百年就被漢人推翻。挾帶宋元海洋事業的餘威,明朝初建,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也曾遣使,詔諭海外諸國,並希望這些海外國家能刈斷與元朝殘餘勢力的關係往來,奉明朝為正朔。明太祖的遣使舉措,很快就取得成效。洪武五年(1372),高麗、爪哇、渤泥、三佛齊、暹羅、真臘、占城、西洋瑣里等來朝入貢。《明實錄》記載,洪武時期的朝貢藩屬一度多達30國。明太祖還曾列舉了海外15個國家為「不征之國」,申明擯棄過去元朝的海外黷武政策,強調和平外交。

    可是,洪武初年的海外積極政策在其執政的中期有了極大改變。洪武十六年(1383)推行勘合制,嚴控和限制朝貢事務,同時海禁政策亦趨嚴厲。明太祖又以宰相胡惟庸通海外倭番謀反為由,更加緊縮其對外政策。洪武中期,明太祖懊惱於日本倭寇問題,加上發生日本使臣如瑤事端,因而屢卻日本的入貢,明朝甚至與日本斷交。此外,爪哇和三佛齊(巨港,或稱舊港)發生誘殺明朝使節事件,三佛齊又在海道阻遏商人不能直通中國。這些事件都促使明太祖改變了其對外政策的態度,從積極轉為消極。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上以海外諸夷多詐,絕其往來,唯琉球、真臘、暹羅許入貢」。至洪武末期,已是「諸番久缺貢」的境地。這種情形,直至1403年明成祖即位,才一反其父親那種消極的緊縮政策。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達伽馬航線 在 ㄧ大粒人妻慢活義大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9 12:19:22
    有 60 人按讚

    ✈️ 跟人妻一起遊🇵🇹里斯本 - 貝倫區
    談起葡萄牙絕對讓人想起的是歷史課本上教的「如果葡萄牙說自己是第一航海王,誰敢否認?」(疑~歷史課本有這麼說🤣)不得不說葡萄牙在航海史上開創多項「第一」,包括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開闢通往印度的新航線,麥哲倫的首次環航地球⋯等!

    記得台灣有個別稱叫福爾摩沙(Formosa嗎?就是傳說16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臺灣,便說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因而得名。(但我查了資料,我們不是唯一的福爾摩沙啦!被他們喊出福爾摩沙的地方遍布五大洲好嗎?!🤪)葡萄牙人當時因爲真的是住海邊、管很大的佼佼者所以於全盛時代,在非、亞、美都擁有大量殖民地!

    今天我們再次回到里斯本,帶大家看看貝倫區這個在「地理大發現」時期時,眾多航海家的啓程地,他們正是從這裡的港口前往世界各地的,其中不乏著名的探險家,如瓦斯科·達伽馬。

    貝倫區(Santa Maria de Belém)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一個古老教區,距離里斯本市中心不遠,該地名在葡萄牙語中的意思是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

    在貝倫區內有著三座非常知名的歷史建築及ㄧ間著名的蛋撻店:

    1. 貝倫塔( Torre de Belém)- 16世紀的一座五層樓的防禦工事,它建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是用來紀念達伽馬成功航海世界一以及防禦位於貝倫區的港口,已被列入世界遺產之一,也是里斯本的標誌性建築。

    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海港。當時有必要建造一些防禦工事來防衛里斯本及其港口。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被任命為防禦工事總建築師,在建築風格上很容易看出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的風格,他大量使用了摩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藝術元素,比如說崗亭頂端胡椒粉盒形狀的炮台。
    為了顯示出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例如:厚的石繩環繞塔身、渾天儀或是耶穌十字。其中一座石雕犀牛相當引人注目,它在崗亭的底座上,顯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績。
    隨著時間流逝,貝倫塔失去了建造時的主要用途,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燈塔。貯藏室被改造成的地牢,它也曾被用作為監獄。

    今天,它就像聳立在美國紐約入港處的自由女神像一樣,聳立在里斯本港口的它成為了葡萄牙的象徵。

    2.哲羅姆派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是座非常華麗宏偉的修道院,可說是在里斯本最為大型的古蹟,在曼努埃爾式建築中最為成功的一例。1983年時與附近的貝倫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相傳在1497年,知名探險家達伽馬和其他船員在啟程至印度前的那一夜曾在此祈禱。後來由曼努埃爾一世計劃興建新院,以紀念達伽馬從印度有功而歸。

    該修道院於1502年開始興建,建築材料為當地出產的金色石灰岩,工程為期50年。該修道院的建造由(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的創史人- 迪奧戈·德·波伊塔卡負責,繼他之後接管的是西班牙人João de Castilho,他漸漸地把該修道院(曼努埃爾式)的建築風格構思改為(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該修道院的工程於1580年正式結束。在1755年,哲羅姆派修道院在經歷里斯本大地震的洗禮後,仍然屹立不倒,且並沒有什麼損毀。

    3.發現者紀念碑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是葡萄牙紀念15至16世紀航海時代的一個紀念碑,也是里斯本其中一個著名地標。座落於哲羅姆派修道院正前方,這個位置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出海的地方。

    發現者紀念碑是由葡萄牙藝術建築師特姆及雕刻家裡奧普度所建造[1]。高52米被雕刻成一個以船為主體的船首形狀,東、西兩邊分別都雕有兩個葡萄牙方型盾徽;紀念碑北面則刻有一把大劍。由於紀念碑起初採用了易腐爛的材料建造,因此在1960年以混凝土重建,以紀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週年。

    整個發現者紀念碑以恩里克王子「站」在紀念碑的船首位置,在其東、西兩邊雕有32名航海時代的航海家、導航員、傳教士、詩人、作家及在各領域都有貢獻的葡萄牙人(人物有標註在東、西兩面的照片上,有興趣的可以點開像片解說)

    而發現者紀念碑的前方是南非贈送的以(鑲嵌畫)方式及採用不同種類的大理石鋪設而成的廣場由施利華(Cristino da Silva)所設計;廣場上鋪設了一個直徑50米的一個航海羅盤外,在中央鋪設了一幅標示了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首次到達之地的路線及年份的世界地圖,像是馬達加斯加、澳門、帛琉等,充滿歷史紀念。非常另人佩服

    😋葡式蛋塔創始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來到貝倫區就ㄧ定要來吃正宗的葡式蛋塔。雖然在里斯本基本上到處都能吃到蛋塔,而且隨便一間都超好吃,但來試試創始版是ㄧ定不能錯過的!而且你知道嗎?這個遠近馳名的葡式蛋塔,是哲羅姆派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喔!主要是因為當時蛋白被廣泛運用製衣漿紗、過濾酒,色以剩下很多蛋黃,因此修道院的修女就發明這個流傳百年的蛋塔啦!

    修道院關閉後,在1837年時修道院附近的糕餅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開始販售這款蛋塔,因此也叫做「貝倫塔 pastéis de Belém」但不是所有蛋撻都能有這個名號喔!一定要是在這裡出爐的蛋塔才能這麽稱呼~

    我們一到門口就有人在排隊了,如果不是因爲疫情關係重創觀光業,這個隊伍肯定是要排個天荒地老的~
    一顆是€1.2(約台幣$41),ㄧ盒6顆,我們買了2盒帶回義大利再買1顆現吃~接過手時整個熱呼呼的,立馬吃了起來!

    我只能說:「這才是葡式蛋撻! 」好吃到不行~

    外皮超級酥脆,內餡超極濃蜜順口,而且重點是不是重甜的那種,超級剛好的甜度, 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但真的是很實在的好吃!他們會附上肉桂及糖粉可以自己灑上,灑上肉桂粉的蛋撻真的蹦出新滋味啊!真的是來里斯本沒有遺憾了! 人生中對於蛋撻這塊已圓滿~

    有來里斯本的人一定要來嚐嚐!他們也有內用區,逛累了也可以到這裡來喝過咖啡配百年蛋撻休息一下喔~

    Ps.外帶的六入紙盒設計超棒的!就是用兩顆疊好,放入剛剛好大小的紙盒,不會因搖晃而碰撞碎裂,超棒的!

    地址:R. Belém 84-92, 1300-085 Lisboa
    營業時間:08:00–23:00

    貝倫區包含數個綠色空間,其中設有博物館,公園和花園,以及迷人的河畔環境,咖啡館和公共長廊。有來里斯本的話真的很推薦ㄧ定要留個半天來這裡走走

  • 達伽馬航線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26 20:00:09
    有 1,254 人按讚


    鄭和七下西洋,為何能無疾而返?|知史現場 之 寶船揚帆

    一百多年前,葡萄牙人達·伽馬開闢歐亞新航線,從印度返回途中,船員200餘人只有30人倖存;麥哲倫環球航行時因壞血病而死的也有70多人。

    壞血病是一種因缺乏維生素C而引發的疾病,嚴重時會導致死亡。表現為齒齦腫脹,出血,皮下瘀點,關節及肌肉疼痛等。而鄭和在600多年前七下西洋,每次隨航官兵多達2-3萬人,海上航行時間長達1-2年,食物單一、醫療條件落後,卻沒有官兵因發生敗血病而大量死亡的事故。以當時的醫療水平,鄭和是如何保障官兵的健康呢?

    經研究明代鄭和下西洋的食譜發現:每次隨船隊攜帶的物資中,除綠茶,黃豆外,還大量帶有一種淺黃色的寶物-松黃。此物古有記載「易於儲存,有清香之氣味,潤心肺益氣止血除風」。經考證:松黃就是松花粉,松樹雄蕊的精細胞。

    鄭和是雲南晉寧人,從小家鄉有採松花曬乾後做成各種食物的習慣,常吃的有鬆花糕,松花糖,松花酒,松花茶等。至今在雲南的昆明、騰衝、大理都有吃松花粉的習俗。當地人認為松花粉能清除人體內的邪氣,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內服活血化瘀,保五臟益六腑,除風止血,是上天賜予人們的「仙藥。」

    鄭和每次出海,必帶上大量的松花粉及黃豆,茶葉。泡茶時加入松花粉,因此,確保了官兵在航海途中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鐵、鋅、鎂等多種造血營養素。很好的預防了壞血病的發生。海上航行,氣候濕熱,紫外線強度高,皮膚病也是常有發生。松花粉可用於擦在皮膚患處治療各種因濕熱及強光引發的皮膚病。現在,很多高端嬰兒爽身粉就是用松花粉製成,受眾多白領家長的偏愛。

    直至今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仙藥」松花粉進行分析檢測,並從中發現含有260多種營養成分及微量元素,是人體需求的超級營養包。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E、B、胡蘿蔔素,大量的礦物質:鎂、鋅、硒及氨基酸、膳食纖維等。有增強免疫,通便排毒,美容抗衰老,防三高,調腸胃,緩解前列腺炎的作用。

    其實松花粉在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宋代蘇東坡有詩詞:

    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
    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
    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

    中國歷代37部藥典及近代的中華大藥典都記載了松花粉本草綱目記載:「松花,甘、溫、無毒。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

    雲南騰衝產的松花粉更是作為清朝皇家御用貢品專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