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道路用地是什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道路用地是什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道路用地是什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道路用地是什麼產品中有38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00的網紅蔡成圭 蔡圭服務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東豐快速道路環評重啟兩年,二階環評也於日前已通過,目前正在用地取得的階段中,山城鄉親們現在正在殷殷期盼著,每當定期會質詢時 #蔡圭 總是向市長及建設局長,追著目前的進度還有未來的規劃等等,緊接著東豐快將會啟動設計,時速設定在「時速70公里」,設計順利的話明年度將開始招標,拚明年底正式復工。 蔡圭詢...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的網紅蔡旺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旺詮質詢時指出,臺南市府帶頭哄抬地價,區段徵收的土地標售案,起標價與得標價遠遠高於附近地區平均地價,直呼地政局與都發局成了「土地開發局」? 下午質詢時,旺詮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切入,分析市有土地標售的問題,蔡旺詮提到,政府應該承擔整個社會的責任,看看如台積電、奇美等大廠,都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CSR),...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安啾愛旅遊AngelKo??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0:33:13

「40分鐘獨享台北夜景🌃」#台北親民夜爬路線 睽違兩個月進入山林,好久沒有擁抱山的感覺,真是爽快❤️ 🔸台北幼幼級爬山路線:https://angeltraveling.tw/taipei-hiking/ Q1:為什麼選擇老地方當夜爬路線呢? A1:最大主因登山入口明亮好找,緊鄰捷運劍潭站,週...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AI HUA HU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10:09:38

<警長喬> 你聽過警長喬嗎? 沒聽過的話,你大概是從外地來的人吧。他是西部地區的傳奇人物,從百歲老人到零歲嬰兒都聽過他的故事,如果說出他的豐功偉業,你一定會佩服的五體投地。 故事要從警長喬的幼兒時期開始說起。 警長喬的母親在懷孕之前患有嚴重的腳疾,長期只能靠輪椅來行走,但鄉下地區的道路常常佈...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地產秘密客 Ting & Sam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9 01:43:40

清明前夕,家裡收到一張「逾期未辦繼承登記土地通知單」,待繼承物是台南老家附近兩筆地號的土地,根本就像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而且還是祖先送來的清明節禮物! 不過困擾的是,通知單上的那位被繼承人黃春子,卻是沒人知道她是哪位?東詢西問一番,結果答案藏在日據時代泛黃的文件裡。春子Haruko音似哈魯口,竟是外...

  •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蔡成圭 蔡圭服務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6 14:23:29
    有 30 人按讚

    東豐快速道路環評重啟兩年,二階環評也於日前已通過,目前正在用地取得的階段中,山城鄉親們現在正在殷殷期盼著,每當定期會質詢時 #蔡圭 總是向市長及建設局長,追著目前的進度還有未來的規劃等等,緊接著東豐快將會啟動設計,時速設定在「時速70公里」,設計順利的話明年度將開始招標,拚明年底正式復工。

    蔡圭詢問過建設局 陳局長,是依什麼標準來徵收用地,局長回答『以最大使用公地為目標,來減少民地取得』,不過日前有多位民眾到蔡圭服務處反應徵收的問題,因徵收用地離民眾家非常的近,一經調查明明旁邊還有水利地,為何不稍微移動一點呢?蔡圭第一時也請興工處到現場瞭解情況,就算是道路設計的弧度也好;其他等等設計也好都是有其用意的,希望建設局能將為何這樣考量,好好的向民眾及地主解釋。

    徵收價金的程序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會先以協議架構,雙方可以對於價金部分先談談,如果沒辦法成立,第二階段將以土地徵收條例裡面的規定會以市價來計算,然後由有證照的地產顧問公司去評定價錢,送到地政局及地價評議委員會審核後,再以這個標準給民眾做為補償,關於地上物的部分,蔡圭也向建設局長來確認,不管是在公有的用地、或是在果園裡沒有使用執照或建照的農舍,都會依「建築物的拆遷補償條例」來補償或救濟。

    蔡圭也會照往常繼續監督市府來加「東豐快速道」的完工,因為我們的山城鄉親真的已經等了太久...太久了!

    🌟🌟🌟歡迎大家加入蔡圭的社群🌟🌟🌟
    加入Line 社 群:『https://bit.ly/38c5fWL』

    #蔡圭問政
    #蔡成圭 #蔡圭服務讚
    #不管您的大事小事 都是蔡圭最重要的事

  •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美英Onlin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2 08:36:11
    有 441 人按讚

    市政建設,瓶頸百百種。

    最常見的問題就出在經費。建設經費,不是站在路邊手指比一比,照片拍一拍,馬路就能打通、柏油就能鋪好、場館就能完工。

    美英上任以來,受託爭取設置某社區閱覽室;確定動工之後,主事者隻字未提美英。吉林路拓寬工程,受地方之託,在議事堂上追蹤進度,事成之後,相關人員波文也不提及美英團隊。昨天,美英參與「中園路二段55巷連接至大圳路道路暨附屬工程」,努力多年、用地變更、經費到位,曾經參與會勘工作的美英團隊,深感與有榮焉。

    中園路二段55巷,歷經多位民意代表介入,終於在本屆里長黃寶貞手上有了具體的進度,一座美好的城市、一個美麗的家園,需眾志成城,前人未竟之事,來者接手努力,道理清楚明白。

    經費到位,建設才能夠完成,曾經努力過的人,都值得肯定。
    可惜,某些特定人士有過多的政治考量,藍綠勢力、傳統制衡、讓他們不敢提及無黨的謝美英。

    想起一件往事,現任里長爭取溪岸人行空間加寬,落選里長意氣之爭,委某議員要求市府停工,在設計好寬度、已快完工時,硬加寬了80公分,波文指爭取者不專業,還是加寬80公分的才專業。(80公分,請大家自己量一下)

    隨便喊停工,變更設計,除了浪費公帑、糟蹋專業、為難廠商,我看不出來有什麼實質可以按讚的地方。這些年頭,臉書讓某些人演上癮,完全無視民眾的智商及判斷力。

    明年選舉年,這些疲勞滑稽的事一件都不會少,有人有豐富的行政資源,有人有源源不絕的選舉經費,這些,美英都沒有。

    藍綠角力,選舉惡鬥,犧牲全民,美英從媒體人觀察的角色,踏入實境體驗,我期許並要求團隊:不要讓政治環境更混亂、更惡劣。

    從政,是為了家鄉更好。
    我是美英,我是謝美英。無黨無派的謝美英,尋找一起為家鄉努力的人。

    #桃園市議員謝美英
    #市民麥克風為您發聲

  •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1 23:59:45
    有 157 人按讚

    【城規「新秩序」?】林鄭要精簡城規程序 是要精簡什麼? #肢解城市規劃 #8月專研

    近日林鄭一反過往「香港缺地論」,指「香港有足夠的土地,但(發展)速度要加快」,以「程序繁複」的理由,開始將土地問題的矛頭轉戰「壓縮城規發展程序」。有大量近年已開始/即將落實就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及綠化上蓋面積、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等精簡審批的措施,亦有各種地產界、建制政黨及智庫提出更激進建議,包括修改城規條例、《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甚至揚言「簡化」公眾參與程序、「改革」補地價制度等,近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提議大規模放寬濕地緩衝區周邊的高度限制,向既有城規制度進行大手術,以期加快土地發展。

    以上精簡流程的討論,流於實際的技術操作討論,艱澀難明,所以目前民間缺乏面向公眾的說明,使大家無法掌握相關技術改動,究竟正將香港城市規劃帶往何方。是次 #肢解城市規劃 專題特意邀請了幾位富有參與規劃程序的前線專業人士,透過深入小組探討各項精簡措施的關鍵課題,深入淺出解讀以上精簡城規措施對土地發展的成效、含義與潛在影響。

    ▌現行城規流程簡明透視

    要掌握精簡措施的關鍵,需要先知道現時一個土地發展項目,由白紙一張到取得新地契,直至完成樓宇興建整個發展流程,究竟需要經過多少部門、法規及程序。

    簡單來說,一般住宅發展申請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規劃署、屋宇署及地政總署。

    一、由規劃署支援的城規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審議發展申請的各種內容,當中會有公眾表述及聽證會表達意見。

    二、地政總署會負責就該發展項目,製訂/修訂一份用以發展管制的地契條款合約,有需要修訂地契條款就要計算出補地價的金額,樓盤發售前,須獲得地政署同意地契條款已經完成的「滿意紙」(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

    過程中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牽涉不同部門 (例如運輸署、環保署等) 的參與,包括在城規會審議及批出許可條件或者在製訂地契條款時徵詢部門與局方的(技術)意見。

    三、建築圖則的審批就會由屋宇署作部門協調,主要檢視圖則是否符合規劃申請時的訂下的要求,與及有否符合《建築物條例》標準,及後會獲批建築圖則 (或叫「開工紙」),工程便可以正式動工,最後工程完成滿足《建築物條例》要求,項目取得「入伙紙」屋宇署的角色就大致完成。

    現在不少審批程序,例如高度限制、園景設計等,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之間被認為「疊床架屋」,且準則不一,故此政府先透過「簡化」尤其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重覆審批」,從而加快土地供應。

    可是,即將出爐的精簡修訂建議,卻不止是關乎城規流程的重覆審批,亦透過修例或放寬發展限制,聲稱能達到加快土地供應的效果,但這個聲稱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

    ▌精簡程序 是否重疊 有否加快?

    一個發展項目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過往被批評部門審批角色重疊。現時精簡規劃程序有意刪走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審批角色,為求加快審批效率。

    以建築物高度限制為例,以往一直以法定規劃圖則和地契兩方面規管,精簡安排後除了特別情況,建築物高限制不會出現在新訂立或修訂的地契內。

    有建築業界覺得是項精簡某程度上合理,因為有時地契上的高度限制,有時來自舊的規劃圖則,規劃方面而言,分區規劃大綱圖不斷修改,不必又再重新找地政修改地契,只要規劃署把關就可以了。有規劃師甚至會提出地契中「建築物高度限制」本身多餘,因本身已有總樓面面積和地積比等規劃工具控制建築物的體積。可見,以上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的精簡程序措施是嘗試應對處理規劃申請時職能重疊的「官僚化」問題。

    問題是,透過精簡審批這個少少的程序,是否能加快整個房屋發展的過程?

    有業界人士質疑,現時地政審批地契條款的程序,會多大程度影響房屋工程的進度。因為地契其實只是政府與發展商之間的一紙合約,不會令工程不乎合法規要求,似乎不太會影響工程進度。發展商只要在最後階段賣樓前滿足地契的要求就足夠,簡單刪去幾個條款,會有多大程序影響整個工程時間表?結論是,到目前一刻的精簡城規流程措施,對加快建屋過程有多大幫助,仍然是個大問號。

    過往亦有就地政層面的「加快」嘗試,效果亦是一個大問號。以發展商極為關注的補地價問題為例,政府早於2014年推出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嘗試加快處理農地改劃為住宅用地的地契修訂申請,但直到2021年的6月,地政總署回應立法會質詢時,卻沒有備存實際處理申請個案時間的整體統計數據,並解釋指「每宗申請的時間取決於該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所牽涉的問題」。就此,似乎政府都無法評估「加速」措施前後的成效。

    ▌審批程序以外的建屋能力限制

    現時精簡規劃程序的措施,似乎就不能簡單地加快整體房屋供應,因為建屋步伐其實更多是受制於其他大環境因素,而非地契上的幾條條款。根據業界人士的觀察所得,舉例說現時公營房屋供應的速度更多跟工程部門的負荷能力有關。

    過往公屋工程進度緩慢,其實不是全然是覓地問題,更多是覓地後卻無人可跟進工程。據業內人士稱,由於很多「靚地皮」已被政府賣地予私人發展商起豪宅或商廈等,剩下可供建公屋的地皮若不是「盲搶地」得來,就是先天條件不佳,需要平整土地。而負責平整土地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內部有今年工程量的清單,若超出今年工程量的話,就會排後一年再處理,結果房屋署不是沒有土地建屋,而是有了土地,卻等了一整年才得以開展工程。

    業界人士推測工程部門長期欠缺人手,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政府大型基建過多,當然這亦包括公眾所理解的「大白象工程」。如果將政府工程部門的人手吸引到明日大嶼等大型基建,似乎亦會令到整個工程界別的人手短缺,倒過頭來拖慢房屋供應,猶如搵石頭砸自己隻腳。

    以上的例子顯示,現在政府「發展速度太慢」的定調似乎忽略了規劃程序之外的其他決定性因素,單單強調精簡加快城規程序,或者無助改善現時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犧牲質素的「精簡」趨勢?

    政府除了推行現時一系列的精簡措施外,不斷加快審批整個發展流程亦成為各個部門內部的首要任務。此時需要思考,這個「谷催加速」趨勢會對政府部門對於城市發展的把關及引導角色帶來什麼的負面影響?會否削弱本身監管下應有的質素?我們的城市景觀及生活質素,會否因而下降?

    以園境規劃程序為例,過往一個發展項目的「園景設計總圖」(Landscape Master Plan)分別交由規劃署及地政署審批。2019年發展局發佈聯合作業備考第3號(Joint Practice Note No. 3),提出精簡園境的規劃申請程序,將規劃申請中園境設計一般交由規劃署作為主要審批,並交由屋宇署審批綠化覆蓋率(Site Coverage of Greenery)。

    有園境建築業界觀察所得,過往規劃署及地政署的審批準則不一情況時有出現,亦有批評政府部門審批發展項目的園境設計十分主觀。上至發展項目的通風、園藝移樹、園境美化以及開放空間的佈置,下至會追問項目中種植一顆樹的品種類型,當中不時涉及主觀的判斷。相應地,這亦反映出部門會仔細監管園境的具體設計。若將審批準則統一,精簡成「點心紙式」的硬性要求,會不會使發展商出現「湊數交貨」的情況?

    對於現時政府「總加速」的綱領下,除了精簡規劃程序,有部門因審批不透明屢次被官媒狙擊拖慢土地供應,而政府部門內部亦被要求加快工作效率,否則將輕易「中槍」,成為現時「鬥官僚」的目標。有業界亦表示公營房屋項目的園境設計也需要配合加快,我們必須小心,會否因而犧牲園境設計時應有的全面質量。

    有園境業界人士有聽聞,政府部門為求加快公營房屋供應(或需要彌補因土木工程署工程吸納量不足而導致的延誤),現時在制定某些公營房屋的園境圖則時,往往鼓勵採用「直線型」的模組化(modular)設計,嫌其他風格(包括曲線型)的設計興建速度慢,而這些曲線型設計對於整體景觀很多時有助益作用,甚或乎是個別地盤的實際需要。

    透過犧牲因地制宜的園境規劃考量,而所換來的「精簡」成效,卻只是加快數天的制定工作,省時很少。這樣只會製造出更多倒模型公屋屋邨,而屋苑社區亦欠缺特色及變化,在地住戶的生活質素相信隨之而會被「精簡」。

    ▌公開補地價計算的雙面刃

    發展商開發項目時,必須經歷修訂地契上的限制條款/改變土地用途等申請,因而須向政府就修訂前後的土地價值進行補地價,有發展商指這太浪費時間了。

    現在開始有媒體吹風,政府正考慮列明「補地價」不同細項的計算方法,作為精簡城規流程的一個辦法。然而,「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所以政府需要謹慎的補地價計算程序,避免公帑損失或招致官商勾結嫌疑,花這些時間站在公眾利益立場看似是必須的。

    但現時,發展商正積極撼動這個多年來的安排。有不少發展商指很難預計政府會提出的補地價水平(業界一般理解是扣除所有成本後,政府會預留發展預期收益的20%給發展商以訂出補地價的金額,大型項目補地價金額可動輒上百億),所以以當發展商察覺到某些時期有條件接近的地皮的補地價金額便宜時,就會出現一窩蜂為數個不同項目申請補地價的情況。

    因此有業界認為,對發展商而言,補地價計算準則更透明,發展商理論上有機會更主動向政府申請補地價。但同時,正如前面所述,「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如果被地產商得知補地價的計算準則,亦可以預期發展商會針對每個細項數字向政府「拗數」,若然發生,這將必然拖慢發展程序,有發展商甚至會有理據,就政府開出的補地價及其安排司法覆核(相對於補地價的天價金額,司法覆核的律師費用可說是九牛一毛,若然覆核成功一次半次,發展商已經「賺到有突」,增加了發展商挑起法律挑戰的誘因),引起更長時間的爭拗,所謂「精簡」程序能夠加快發展的期望落空,欲速不達。

    而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地產商,補地價問題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前者是關乎龐大的土地收益,後者是巨大的土地利潤,若然挑起補地價的紛爭,這爭拗將沒完沒了,除了公帑有機會蒙上損失,更要命的是,發展商看似很關心的發展速度,很可能會被拋諸腦後。

    ▌最壞的還未到臨

    最後,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現在正考慮推出最具爭議亦係土地利益核心﹕涉及總樓面面積以及補地價方法的精簡措施。連同一系列政府官員以及建制團體,針對濕地緩衝區大幅度放寬的發展管制,以及城規程序的民主參與部分。精簡發展管制小組的動態,即將成為新界北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以外,直接改變本地土地發展玩法,具相當技術性,同時亦最具爭議性的城市議程之一。

    --
    8月專研系列 #肢解城市規劃 全集:https://liber-research.com/steamlining_planning/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Podcast:https://liber-research.com/podcast/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蔡旺詮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5-11 11:52:12

    旺詮質詢時指出,臺南市府帶頭哄抬地價,區段徵收的土地標售案,起標價與得標價遠遠高於附近地區平均地價,直呼地政局與都發局成了「土地開發局」?
    下午質詢時,旺詮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切入,分析市有土地標售的問題,蔡旺詮提到,政府應該承擔整個社會的責任,看看如台積電、奇美等大廠,都在強調企業社會責任(CSR),撰寫年度報告書檢討今年為社會做了什麼,甚至有專門部門在規劃回饋社會。反觀我們市府,卻在以標案哄抬地價,逐漸財團化,不覺得格外諷刺嗎?
    另一方面,雖肯定地政局長陳淑美的專業與努力,也知道標售案價格問題是一脈相承的,不過還是必須請地政局規劃相關因應措施與檢討機制來遏止歪風。陳淑美回應,非常認同社會責任的觀點,並會積極演研擬相關措施。
    而關於市有地用途的問題,他以正在落實中的台南市青年社會住宅為例,目前興建目標是2,000戶,預計2023年完工。然而這些青年社會住宅用地全都來自國防部,當中完全沒有市府用地,這點也由都發局長莊德樑親口證實。而本該回饋市民的市有地,都拿去標售了,根本是將臺南市的責任轉嫁給國防部,自己的土地拿來標售,別人的土地拿來承擔社會責任,可形容「相當傑出的一手」。
    此外,旺詮也提及鐵路東移的照顧住宅,其中市府不願用市地做公共空間,周邊竟然沒有任何戶外停車場,對住戶來說極為不便。而且原本承諾住宅一樓的店面會有道路經過,後來發現完全沒有通道,店面無法經營,動線阻礙連當倉庫都有困難,到底是市府騙人還是建商騙人? 最嚴重的是安全問題也有隱憂,店面與圍牆(區段徵收土地範圍)過於接近,空間不夠寬敞,雲梯車無法進入,若發生火警或急病等意外事故,誰來負責?
    建議,將該處與店面相鄰的20M長的帶狀區段徵收地,拿來做公共停車場,益處有三其一,提供住戶停車空間,解決居民不便。其二,可以提供一旁店面的通行路線,履行原本對住戶的承諾。其三,增加車輛通行空間,讓救災車輛可以順利通行,解決安全隱憂。呼籲金錢不應該是市府唯一衡量的指標,面對目前市有地用途的問題,應該要有檢討機制以及相對的措施來因應。也應趁此機會弭補市民,拿幾塊市有地來蓋社會住宅或公有停車場等設施,如永康區公墓遷移後的區域被規劃成商業用地,他認為就應該拿來做為綠地或停車場回饋市民,展現市府的反省理念。千萬不要再拿市地來標售了,只會使地價飛漲,應多多關注市民的安全與方便,才是市府的應有的作為。

  •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新竹市議員林彥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19 11:54:29

    北門市場大改造❓打造沒有車位和排水的時尚空間😲
     
    擁有 55 年歷史的北門市場,如今終於有了重建的機會,不論是當地攤商或附近居民都相當期待。我也一直都很關注,希望改建之後真的能活化公有市場空間、帶動地方繁榮。
     
    然而,我跟市府要了市場的設計圖來看(電子檔在文末),發現裡面問題重重。詢問攤商和里長後,才發現設計的過程中,完全沒有找他們討論,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市長在臉書上和新聞上一再強調:「傳統市場也可以很時尚」,未來北門市場外觀會是灰白色系的現代風,市場將不再只是採買購物的地方,更是集合傳統與創新的社區優質空間。
     
    #真的有市長說的這麼好嗎❓
     
    上周我拿著設計圖詢問北門市場的攤商,結果他們給我的回饋是不符合需求。
     
    到底怎麼回事呢?
     
    1⃣ #沒有整體排水系統規劃
     
    排水做得好是讓市場環境衛生又不會產生臭味的關鍵,所以攤位周圍通常有排水溝。
     
    結果不只圖上沒看到,翻遍整個設計簡報,也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排水系統的說明,連「排水」兩個字都沒出現。
     
    2⃣ #沒有放冰箱和冷凍櫃的空間
     
    不論是賣肉的或是賣熟食的攤販,都很需要有放冰箱和冷凍櫃的地方,因為東西放在外面很容易壞。
     
    但是目前的設計,只是勉強把 64 個攤位擠進一樓的空間,完全沒有額外的地方可以擺放儲存設備。
     
    3⃣ #沒有考量到多元販售的需求
     
    目前的北門市場,除了傳統賣肉、菜、水果和熟食的攤販外,還有服飾店、理髮廳和修改衣服的工作坊。
     
    然而在設計圖上,幾乎所有的攤位都長得一樣,只適合傳統物品的販售。那改建之後,上面原有的這些店,要何去何從呀?
     
    4⃣ #沒有規劃熟食座位區
     
    有攤商提到,希望未來北門市場可以像現在的東門市場一樣活絡,白天賣菜、晚上賣餐飲。

    我在之前的市場報廢會勘也有提議,未來改建應該要規劃熟食區,吸引人來用餐,刺激消費,但顯然市府認為沒必要。
     
    5⃣ #汽機車停車位嚴重不足
     
    目前的基本設計只有規劃汽車位 18 個、機車位 40 個,加起來連 64 個攤販停都不夠。
     
    甚至在簡報中,直接秀出機車停在人行道上的設計圖,根本是鼓勵機車騎上人行道,人車爭道。
     
    #沒有停車位誰會願意來消費❓
     
    原本社區居民一直很期待市場改建的同時可以增加停車空間,市府也回應說將會跟中央來爭取。
     
    去年第 3 次臨時會,我在議會上要求產發處和交通處務必要做好橫向溝通,確保市場的設計保留未來能夠有加蓋停車場的可能性。
     
    結果從設計圖來看,根本沒有預留加蓋的可能。昨天在議場上,市長才說確定沒有停車場了,但這樣的決定,攤商和社區居民卻還絲毫不知情。
     
    他們還在期待著。
     
    我進一步問市長,如果市場沒有停車場,這樣來購物消費的民眾車要停在哪?
     
    沒想到市長居然回答說,機車可以停在 150 公尺外(實際上為 250 公尺)的棒球場停車場。
     
    市民真的會願意在大太陽底下,提著大包小包走 250 公尺?況且市場旁的小巷子寬度才 7 米,也完全沒有人行道。
     
    更令人意外的是,市長鼓勵民眾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到市場購物,但最近的公車站點遠在 400 公尺之外,且一個半小時才一班車。這樣完全不切實際。
     
    假如沒有停車場,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北門市場附近,要嘛是汽機車違停亂象不斷,要嘛就是民眾乾脆不來消費,導致市場變成蚊子館。
     
    #沒有集會所如何保障社區權益❓
     
    不論是在 2018 年的新聞,或是在我質詢前一天市府發的新聞稿上,市府都一再強調市場改建之後,將會提供給社區居民集會的空間。
     
    然而,目前市場的設計完全沒有獨立的集會空間。雖然產發處長會後跟我說明,所謂的多功能市集就包含社區居民的集會功能。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市長會認為有獨立集會空間的緣故。
     
    不論叫多功能市集,或是叫集會所,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讓社區居民能夠有固定可使用的集會場所。
     
    感謝市長在議會上答應新竹市民,北門市場將來一定會有讓社區居民集會的空間,這樣就讓人放心了。
     
    #土地利用率低浪費精華地段
     
    北門市場的基地面積約有九百多坪,以市場用地容積率 240 % 來計算,可開發樓地板面積約有 2 千 2 百坪,但目前的規劃設計只用了 450 坪左右,等於容積利用率約是 20 %。
     
    即使扣除 3 百多坪作為道路使用的土地,尚還有 450 坪左右的土地容積沒用到,若以實價登錄上土地一坪 30 萬來計算,等於市府浪費了約 1.3 億元。
     
    可惜市府因為希望將市場盡快重建,所以市長也很明確表示未來不會繼續爭取其他經費,增建停車場或是其他空間。
     
    #北門市場應該重新檢討設計
     
    很感謝市長表示會來修正市場的設計,邀請攤商、里長和里民來參與討論,並將他們的建議和需求盡可能放進設計中。
     
    停車問題,雖然市長表示可以停在棒球場或是搭公車前往,但我想在市長改善公車之前,這樣的解方一點也不實際,市府還是要想辦法來解決。
     
    既然好不容易北門市場要改建了,而且預計要花費四千多萬元,那就更該蓋一個真的符合在地需求、能夠為地方帶來繁榮的市場,不要只是成為拍照打卡的時尚空間而已。
     
    #第三次定期會總質詢
    #北門市場 #市政公開透明
    #二創向市長粉專設計致敬
     
    新竹市北門公有零售市場拆除重建細部設計及都市設計審議簡報
    https://reurl.cc/7XqKxy

  • 道路用地是什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22:41:31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