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道德議題舉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道德議題舉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道德議題舉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道德議題舉例產品中有7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

道德議題舉例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8:48:04

荷蘭歷史學家 Rutger Bregman 在我心裡的形象是紮實的夢想家,他對人類的未來生活有願景,並致力於準備證據向你證明:我們辦得到。​ ​ 他上一本被引進台灣的書是《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我兩年前介紹過,這書的內容其實比書名更熱血更腳踏實地:作者主張人類未來要朝向基本收入、低工時和開放國...

道德議題舉例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0:54:20

【凱鈞話重點】生活本就大不易,情緒起伏要留意!情緒可能引發哪些疾病?如何控管情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又緊湊,成日被各種壓力包圍,像是來自家庭、學業、人際、事業、財務、感情、健康等因素,當長時間處於高壓與焦慮等狀態時,情緒就容易因過於壓抑或受迫害,而出現扭曲現象,使心理及生理都可能產生疾病。初期常...

道德議題舉例 在 Jying Ch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3:32:12

#purrreads​ Kate Manne《不只是厭女》​ ​ 「性別歧視是科學的,厭女是道德的。父權秩序因此具有霸權的性質。」​ ​ 詞彙定義之所以重要,在於討論過程中方便彼此聚焦。​ ​ 而 Kate Manne 將「性別歧視」與「厭女」兩者做了很精確的分析。性別歧視有著其漫長的歷史,而科學的...

  • 道德議題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5 20:00:46
    有 946 人按讚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 道德議題舉例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7 10:53:03
    有 547 人按讚

    此部鉅作的出版,對於諾蘭信徒而言,說是有如聖經般存在也不為過,這本沉甸甸、必須雙手或捧或抱的書籍《#諾蘭變奏曲:當代國際名導 Christopher Nolan 電影全書》,繁體中文版近日磅礡問世,雖然尚未翻完全書,卻已徹底目不轉睛。關於這位至今仍穩坐神壇的英國導演,不遺餘力擁護戲院觀影經驗的當代大師,縱使主修英國文學出身,卻憑著對電影滿腔的熱愛迅速在全球各地紮紮實實擄獲大批影迷,於商業與藝術之間微妙的平衡點上開拓出影像藝術、敘事方式的極大值,而這本作品,將依序帶領我們走入諾蘭的創作迷宮之中,也是唯一一本諾蘭親自參與與現身說法的深度剖析,剖析的不是作品,不是告訴讀者陀螺有沒有停下來,而是一手打造出這些含金量極高的傑作的生成過程,以及其創作者獨一無二的創作視野。
    ⠀⠀⠀⠀⠀
    ▍一般版  :https://bit.ly/2PBN1YE
     誠品獨家 :https://reurl.cc/YW3NVD
     博客來限定:https://reurl.cc/zb5RlN
    ⠀⠀⠀⠀⠀
    ⠀⠀⠀⠀⠀
    「諾蘭的電影容易進入,要出來卻如登天難,就像滴進水裡的墨滴,看完之後在你的腦裡無窮發散。我們一旦看過他的電影,就再也無法當作沒看過。事實上,電影甚至還沒結束,在許多面向上,它才剛開始。」
    ⠀⠀⠀⠀⠀
    從上面列出的連結可得知,此次《諾蘭變奏曲》共推出三個版本,讓選擇障礙者更加選擇障礙,內容則從諾蘭的成長生活,求學過程,電影如何影響他的童年,文學、建築、《星際大戰》、《2001 太空漫遊》如何拓展他的心智,《銀翼殺手》、《異形》如何奠定他對「導演」的想像,大學時克難地拍攝出學生電影,到《記憶拼圖》的四處碰壁而後一鳴驚人,一切鉅細靡遺,讀得過癮非常。
    ⠀⠀⠀⠀⠀
    本書作者,同時也是美國著名影評人的 Tom Shone,完整紀錄了諾蘭導演之路至今的每一部作品,深入探索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依序以「方向」談《跟蹤》,以「時間」談《記憶拼圖》,以「感知」談《針鋒相對》,以「空間」談《蝙蝠俠:開戰時刻》,以「幻象」談《頂尖對決》,以「混亂」談《黑暗騎士》,以「夢境」談《全面啟動》,以「革命」談《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以「情感」談《星際效應》,以「生存」談《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以「知識」談疫情時代下的中流砥柱《天能》。
    ⠀⠀⠀⠀⠀
    時間,一直是諾蘭創作脈絡中一大關鍵要素,綜觀這些作品,可以大致如此歸類,《記憶拼圖》在於時間剪接的可能,《全面啟動》在於時間延展的可能,《星際效應》在於時間壓縮的可能,《敦克爾克大行動》在於時間融合的可能,而《天能》在於時間逆轉的可能,因此導演表示:
    ⠀⠀⠀⠀⠀
    「年輕時,時間是個感性的議題。年輕人非常懷舊,因為他們改變非常快速。你的朋友們,十一、二歲認識的那些人,你跟他們現在的關係完全不同,大家各自走各自的路。事物變化如此快速,太快了。我想,當你到二十歲或三十歲,時間流速變得平衡,你可以比較客觀、比較有邏輯地看待時間。到了中年,又回到那種對時間流逝的情感偏執,我們相當深陷其中。時間是我們無法真正理解的東西,但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
    ⠀⠀⠀⠀⠀
    ⠀⠀⠀⠀⠀
    再分享幾個快速瀏覽下個人相當喜歡的段落。
    ⠀⠀⠀⠀⠀
    「我覺得,無法信任自己的心靈是很恐怖的概念,這是《鬼店》的重點,我認為《#記憶拼圖》提及了電影的道德相對主義,比起在日常生活中,這很能讓觀眾接受部同的道德標準。舉例來說,在西部片裡,當主角用各種方式開槍打死壞人時,我們都非常高興,只要這符合電影一開始設下的規則即可。我喜歡玩弄這些規則。在《記憶拼圖》裡,觀眾幻想了一齣復仇戲碼,其中的主角卻不記得自己的復仇。在電影裡,你的內在道德觀是被觀點所定義的,然後你會體驗到 —— 通常是在看完電影後 —— 在心中重組情節,並心想:慢著,如果跳脫主角的觀點,故事的道德觀是什麼?《記憶拼圖》就是嘗試在片中多次讓觀眾思考這件事,它想要讓這個張力變成文本的一部分。」
    ⠀⠀⠀⠀⠀
    「我敢發誓,有件事我們從來不做:我們從來不呼應時事。因為我們知道拍電影花的時間有多麼長。世界前進的速度無比飛快。因此,我們籌備《開戰時刻》的時候,重點都放在『害怕的事物』,顯然在後 911 時代,我們害怕恐怖主義。...... 我們不是刻意這樣安排,但終究我們是在 911 事件三年後,坐下來寫這個劇本,不可能不被這個事件深深影響。《#黑暗騎士》結局,之所以出現一整段『英雄變壞人』、『我們得到需要的英雄,而不是值得擁有的英雄』的討論,就是因為在後 911 時代,英雄主義的概念大幅貶值。這裡講英雄,那裡講英雄。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語言就是這樣演變。...... 《黑暗騎士》三部曲絕對信仰英雄主義,但傳達的訊息是:真正的英雄是看不見的。根據我的經驗,人們嚮往這種英雄主義,卻幾乎無法實現它。我很滿意《黑暗騎士》三部曲的成果,因為不分左派右派,他們討論的時候都同樣讚賞這三部片。這感覺就是我們贏了。」
    ⠀⠀⠀⠀⠀
    「《#星際效應》很堅實地建立在人與人的情感羈絆之上。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用迪倫.托瑪斯的那首詩:『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這正是我要說的,你憤怒,是因為光在變暗。時間當然是敵人,在《星際效應》裡,更準確地說,時間是陰險的力量,會欺騙你的一股力量。我可以、也願意讓時間戰勝,這一點我不覺得有問題。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其實是關於人父。你的生命正在流逝,而你的孩子正在眼前長大。李察.林克雷特的《年少時代》也有非常類似的感覺。那部電影很傑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做同樣的事。我們都在處理這個主題。然而《星際效應》也有積極正向的一面,我想這就是影片的樂觀主義來源。向摯愛告別,這件事最大的悲傷,就是你對他們那份無比的愛,而你很想表達這份愛,認知到你們之間的羈絆是多麼堅定,這是最重要的事。」

  • 道德議題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8 14:53:02
    有 846 人按讚

    【中國最冷漠的娛樂記者易立競,卻收穫了大咖明星們的尊重】

    聽到 #易立競 的名字,所有的明星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他們均曉得自己即將面臨的不僅僅是訪問,更像一種接近審問與心理諮商交叉並行的三溫暖。

    有別於楊瀾、張小燕、魯豫的溫柔大姊作派,也不是嘻嘻哈哈、看起來跟每個明星都很好的一般娛記。

    易立競的訪問並不討巧,被中國網友笑說是「冒犯式採訪」,她不是笑臉迎人的記者,而是直面真實的人性觀察家,是哲學家式的訪問。

    /

    易立競總能迅速戳穿明星語病,勇敢詢問明星的爭議事件,過程口氣皆是平靜無波、面無表情,沒有任何一句髒話或不尊重的口吻。

    倘若明星動氣,易立競也不會被嚇到,還會冷靜反問:「我這麼問會讓你感受到冒犯嗎?」讓明星意識到自己「居然較真了」的心理狀態和高自尊,願意重新審視自己為何生氣。

    易立競開始爆紅,始於去年和陸綜《乘風破浪的姐姐》合作系列專訪,逐一把女星伊能靜、寧靜和萬茜「聊爆」,曝光她們最真實的樣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萬茜,她訪談聲稱自己不想紅、有綜藝焦慮症,除了《乘風破浪的姐姐》外沒有錄製過其他綜藝節目,但是易立競馬上指出,萬茜參加過《舞林大會》。

    萬茜說:「妳不說我都差點忘了。」易立競秒補刀:「可是妳參加了兩屆。」

    畫面中,萬茜笑容僵在原地,開始擺起臭臉。

    /

    採訪郭敬明,易立競毫無畏懼地直奔他的「抄襲」話題,問道:「你的作品抄襲,現在卻呼籲保護版權,你會覺得矛盾嗎?」

    郭敬明拿起桌上水喝,強裝鎮定回答:「我覺得不會,差不多了,這個問題。」

    採訪楊冪,易立競詢問楊冪為什麼有段時間瘋狂接四、五部戲?楊冪答道,她希望專心當一名好演員,想讓觀眾更看見她。

    易立競再問:「瘋狂拍戲,是對賺錢有需求嗎?」

    楊冪趕緊澄清自己不是為了錢,解釋那時因瘋狂尬戲,常常跟不同劇組請假,沒有賺錢反而虧錢。

    聽到邏輯矛盾了嗎?一個真心熱愛演戲、矢志鑽研角色的演員,就不會三天兩頭輕易和劇組告假,必然會盡力配合檔期。

    以及,考量到某些戲劇電影很可能會因前置作業延後導致拍攝時間重疊,是否一開始就要少接比較好。

    換言之,一個為尬戲到處請假、一次接這麼多戲,說自己專心想做好演員,邏輯前後不通。

    /

    對待大咖影星孫紅雷,易立競也沒有手下留情。

    她直言孫紅雷近期作品質量堪慮,平靜地詢問:「為什麼會接《戰國》那樣的電影,是錢砸得太狠了嗎?」

    一系列問題讓善於言辭的孫紅雷都莞爾,不免自嘲:「這採訪都沒辦法裝逼了。」

    未料易立競丟出一句靈魂拷問:「採訪需要裝逼嗎?」

    孫紅雷頓時啞口無言。

    /

    這就是易立競的訪談哲學,她會提出一個「需要明星解釋」的問題或假設,讓明星們在激動解釋的過程中,忽視字裡行間的前後脈絡,導致自爆,也讓觀眾看見這個明星的真正想法。

    有別於華人社會一貫的推拉客氣,易立競是透過蘇格拉底的產剖法,一步步引導明星說出大實話,讓他們前半段的「裝」不攻自破。

    易立競的訪問裡,你可以說錯話,唯獨不可以說「假話」。

    要成為易立競這種類似哲學家的記者,非常不易,你必須冷靜節制、思緒工整、做足功課,重要地是:你不能害怕。

    寫到這裡,我相信應該會有人認為,易立競那麼「理性」的記者,哪個明星敢給她訪問呀?

    大錯特錯,許多大咖明星排隊著給她專訪。

    若有把訪談節目看完,你會發現縱使是上述舉例的萬茜、楊冪、孫紅雷,他們最後都選擇和易立競誠實交流思想、坦承自己的欲望和不安。

    顯而易見,易立競提問就算直接,但當下訪談氛圍仍是讓受訪者感到舒服與安全的。

    /

    易立競的採訪經歷豐富,她 1999 年入行,先是去跑社會新聞,後來轉型做娛樂報導,代表作品有《病人崔永元》、《李亞鵬:我不是個放浪形骸的人》、《趙本山:上春晚我並不快樂》等。

    這 3 篇文章都是業內人物專訪的典範。

    她曾經兩度獲《南方周末》傳媒致敬之年度文化報導,連一向對記者沒有好臉色的李亞鵬和韓紅,都坦承非常喜歡易立競的正派與採訪風格。

    易立競是《南方人物周刊》主筆,曾帶著匕首去殺人現場採訪,被計程車司機困在深夜郊外。

    她親眼造訪愛滋村的病患;她遠赴印度採訪宗薩欽哲仁波切,問出讓對方直言「我要好好想想」的佛學問題,最終一共採訪宗薩欽哲仁波切 5 次,相當受到信任。

    她寫過社會新聞的地獄絕望,也寫過國際新聞的複雜矛盾。

    基於過去寫的議題足夠多元,易立競自然和耽於享樂安逸的其他娛樂記者很不一樣。

    她堅持不收禮物、堅持採訪公開、工作期間不會和藝人合照。

    易立競常自稱為娛樂記者,卻被名演員柳雲龍說:「有你這樣的娛樂記者,你的公司應該是有些品味的。」

    面對如此洞察人心的易立競,你能做到的只有「真誠」,而她也有本事能讓明星褪下防備、與其交心,因為深信她能掌握分寸。

    /

    她採訪黃渤、張雨綺和金莎,面對願意承認自己脆弱面、承認有時候就是愛慕虛榮的明星,易立競都是投以尊重和溫柔凝視。

    當金莎承認是過氣女星、剖白自己「很想紅」時,易立競會給予安慰;當張雨綺侃侃而談「和周星馳解約」「前夫婚姻」等敏感話題,易立競會被她逗笑;當黃渤分析演戲短板時,易立競會淡淡點頭、鼓勵對方繼續講下去。

    許多明星會在她的節目中狼狽不堪地翻車。

    但節目外,他們又會發文感謝易立競幫助面對自己、獲得成長。

    易立競在採訪手記中提過,要真正了解受訪者,你必須要創造出不那麼舒適的環境,才能讓他們有機會檢視自己,清楚自己性格上的矛盾,最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她也提到:「如果受訪者說出某些故事,最後希望不要寫出來,我會將這些東西都帶到墳墓裡。」

    /

    華人娛樂圈的大咖明星,長年都被保護得很好。

    不只被經紀公司捧在手心,連象徵第四權的記者都得對他們畢恭畢敬。專訪前得呈上訪綱,專訪間得小心呵護;記者會與平訪不能提問敏感問題,如果要問,只得繞著圈子問。

    面對報社跟週刊等硬派媒體,多數「明星談心」都有演戲成份在其中。

    起初經常覺得諷刺,明知對方私德不佳、對工作人員態度無禮,卻得聽著他們慷慨激昂地宣導「同理心很重要」等思想,還得寫文章紀錄他的美言金句。

    近期身心靈平衡變成顯學,明星突然願意訴說自己的「黑暗面」了。

    可是,黑暗面往往都得搭配「經驗」佐證,眼見部分名人們說不出個所以然,將議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更顯得這種正能量學說薄弱蒼白,演變成毒雞湯。

    很多明星會以「面對自己」做包裝,實則替自己立下「劫後餘生」的神聖 Flag 。

    但具體的「劫」是什麼?

    他們不願意說,讀者自然無法共感,鼓勵不到任何人,特別是深陷黑暗的人。

    /

    為什麼明星不願意說?這背後有很多考量。

    首先,讀者是否能夠接受明星的誠實與他們的黑歷史?大家真有自己想的如此有同理心嗎?是否可以做到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

    再來,就算讀者能夠接受,代言廠商能不能接受也是一回事,很多大品牌和明星簽代言合約,其中有一條是「明星不可以發生爭議事件」,否則就會賠償違約金。

    另外,時下媒體流行「標題黨」求點閱,明星若誠實訴說經驗,難保不被斷章取義、超譯解讀,反而造成另一波傷害。

    又或是未來發生某事件,該明星過去的訪問再度被翻出凌遲,這種壓力是素人受訪者所想像不到的。

    /

    我所看到的就是這種矛盾,完全沒有誰對誰錯。

    任何明星看似自命清高、自我保護的背後,承載著搞不好連他們都不堪負荷的包袱。

    願意選擇在鏡頭前闡述具體經歷和心路歷程,嗯,別說明星了,連一般人都可能做不到,你還想要求什麼?

    我唯一肯定地是,在公開場合願意對自己誠實的明星,除了當事者本身心臟夠強,更需要一位懂得人性的記者。

    這個記者,他不見得文筆要多麽風花雪月,而是能一眼洞見問題本質,不打迷糊眼,溫暖與理性兼具。

    這個記者,他會抓出明星語病和盲點,但不是為了嘲弄,而是給予他們解釋機會,慢慢引導明星說出思想脈絡與邏輯,讓外界看見多一點的真實,將明星從神變人。

    這個記者,他能讓明星在安心訴說慾望和痛苦的同時,更能讓觀眾和其他媒體理解當事人心境轉折,最終願意尊重明星的立場,不會批判,反為明星的真誠所感動。

    易立競說過:「我不想做那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記者,我希望我能成為與受訪者一起探索跟學習的角色。」

    提問犀利,視角共情,最終表述和緩,但最重要地,是那份「求真」的純粹動機。

    以上特質,就是我從易立競身上看到的亮點。

    人家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其實不正確,因為一個好記者,確實需要多讀書。

    原文刊載:

    https://www.adaymag.com/2021/01/15/detail-famous-journalist.html

    #Adaymag

  • 道德議題舉例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1-28 20:00:13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

  • 道德議題舉例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1-03 19:00:07

    #記得打開CC字幕 #搞外遇就該下台嗎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26 柯林頓性醜聞事件
    01:06 政治人物私德不好有資格繼續從政嗎?
    01:17 政治人物的私德很重要!!
    02:22 政治人物的私德跟公共表現要分開看!!
    03:47 情境舉例,阿志腳趾香香
    05:07 我們的觀點
    06:13 分享你的看法!
    06:51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努力寫企劃的鯉鼬
    |腳本:努力打腳本的鯉鼬
    |剪輯後製:努力剪後製的Pookie
    |剪輯助理:每天都好想睡覺的憨吉&絲繡
    |演出:到底香不香?擁有薛丁格的腳趾的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關於柯林頓性醜聞:
    https://bit.ly/2CIHVhv
    → 《禮記.大學》:
    https://bit.ly/2P2tZcU
    →《網友觀點》從洪浩雲事件,談公眾人物的所謂「私德」:
    https://bit.ly/2SFeG8s
    →有能力的人卻不道德?:
    https://bit.ly/2RtwmCl
    → 從「性醜聞」到「性霸凌」有多遠?:
    https://bit.ly/2RtwmCl
    → 難敵肉體誘惑,球星瞞婚外遇多人斬:
    https://bit.ly/2CXewnq
    → 棒球王子外遇對不起粉絲嗎?:
    https://bit.ly/2QdEpmI
    → 論公德與私德:
    https://bit.ly/2RuSj3V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 道德議題舉例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0-17 19:00:16

    #記得打開CC字幕 #阿康真的很嚴格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3 如果有人來敲門⋯⋯
    01:18 康德真的很嚴格:絕對不能說謊
    01:25 道德正確的行為能通過普遍化測試
    02:13 康德論證說謊絕對是錯的
    03:15 理性的人應遵守通過普遍化測試的行動準則
    03:40 如果說實話害朋友被殺,錯不在你
    04:25 康德認為行為對錯的重點不在行為結果
    04:41 道德要求我們對人性尊嚴要有基本尊重
    05:11 他人可能成為「手段」,但同時要視他為「目的」
    05:24 舉例說明何謂把他人「純粹當手段」與「同時當目的」
    05:50 欺騙他人是純粹把對方當手段,所以是錯的
    06:12 小結&提問
    06:51 趣味小活動

    【 製作團隊 】

    |企劃:一直很不喜歡說謊a鯉鼬
    |腳本:但是很喜歡講幹話a鯉鼬
    |剪輯後製:覺得這集內容有點難aPookie
    |演出:想要有小木偶鼻子a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哲學的 40 堂公開課》 - 第 20 章「要是每個人都這麼做呢?康德(二)」:https://bit.ly/2y1pJiL
    《基本倫理學》 - 第 3 章「康德的道德學說」:https://bit.ly/2EteUwp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第 5 章「重點在於動機/康德」:https://bit.ly/2EteUwp
    林正昊/善意的謊言錯了嗎?為什麼康德絕對不說謊?https://bit.ly/2RXI6yj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