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閱讀」這個行為被視作文青的標準配置。然而人們往往把著重點放在某某去過哪一間咖啡店看書,拍出來的照片美不美,而不是他看的是哪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誰,讓人有什麼感悟。
「覺得讀書是在浪費時間看別人的說話。」
——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是因為人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讀,就自然會容...
不知從何時開始,「閱讀」這個行為被視作文青的標準配置。然而人們往往把著重點放在某某去過哪一間咖啡店看書,拍出來的照片美不美,而不是他看的是哪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誰,讓人有什麼感悟。
「覺得讀書是在浪費時間看別人的說話。」
——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是因為人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讀,就自然會容易感到茫無頭緒吧。但對我而言閱讀不是毫無目標的,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位教授說閱讀分為「功利性」及「非功利性」,便覺得說得太對了。功利性的閱讀自然有它的必要及價值存在,例如為了專業性的考試和學習而讀,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成功;可是對我來說,能夠改變一生的絕對是非功利性的閱讀。
非功利性的閱讀不同,它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失敗、面對失敗的。人人都說文科無用,賺不了金錢,但獲得金錢根本就不是非功利性閱讀的目的。比方我看歷史書是為了學習,讓自己明白,原來自己糾結以久的煩惱、以為跨不過去的坎,早已被經歷過千千萬萬遍。李白月下獨酌,是無人難懂的瘋狂幻想,是壯志未酬的一壺苦澀;蘇軾被貶後的豁達開朗,喪妻後的十年生死兩茫茫,都是古人對抗生命的掙扎,優美又壯麗。又例如我看新詩,不是為了什麼學問,只是為從作者那些毫無規範的排比造句中尋找一些新意、一些無可比擬的幻想,這些超現實的新奇支撐著我,使我能在這苦悶的俗世中仍然相信荒誕是有價值的。
對啊,看這些書不會令我成功,老實說人生裡有多少次成功,對我來說都是錦上添花。但只要有一次失敗、僅僅只有一次我跨不過去的失敗——便足以讓我從天堂直墜地獄。有時我們不明白為什麼那些富足的人會選擇結束生命,可能便是因為,無人教曉他們要怎樣接受苦難這回事。
不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能成功,但我可以殘忍地告訴你,我們一定會遭遇大大小小的失敗。讀書就是為了在我們遇到挫折迷惘的時候,能夠自己拉自己一把,從那些曾經讀過過的人生或念頭裡面給予自己最偉大的勇氣,為自己滿目瘡痍的傷口包紮。
如果能夠救自己這麼一次,那麼讀過的千千萬萬個字,其實都不曾白廢。
*
「看書好悶、某些經典根本看不懂。」
——對啊,閱讀不一定是時常有趣的,理解別人的想法更是困難。我很少能一氣呵成地讀完一本書,當我讀卡繆的書,幾乎每一本都是看了又放下,放下後隔了好一陣子才能鼓起决心翻開的。因為不是每一位作者的文字都配合每個人閱讀的調性、口味、文化,甚至是思考習慣。有些書看一遍是看不明白的,得在年月過後自己也沾了點風霜,才能在再三翻看時,突然感應到字句間的蕭蕭瑟瑟。
而我更想指出的是——對抗沉悶是獲取知識的其中一條門檻。活在這個年代,要不沉悶太容易了,隨手就可以看看IG,刷刷FB,還有什麼抖音或影片app,現在的娛樂都是碎片化而集中在視覺轟炸方面的。這形成一種假象:你以為看這些片段是一種滿足、一種收穫、甚至是一些資訊的吸收,但其實凡是不用思考的東西,通通都沒有被大腦認真吸取,於是它進入不到你的心靈深處,更遑論解決你內在的空虛。
話題般的娛樂、炒作的笑話、色彩斑斕的影像⋯⋯只是在表層填滿了你基本的需要:解決沉悶的需要。這些轟炸就像碎片,你看過後就拾不起來,記不起來。
後來你會發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人其實更難獲得快樂。
但閱讀不同,讀書時是世界是集中的,時間彷彿都在這瞬間停止,有時我覺得閱讀裡,是一個在作者設置的旁述裡,能夠純粹地與自己對話的行為。我的情緒得到梳理,每翻過一頁便愈平靜,愈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在這些凝聚的時光裡我們才能看到自己,接受真正的自己。
我喜歡的知識,抑或說我需要的知識,都是需要鋪排與過濾,需要(製)作者用心表達的,例如電影、小說散文、音樂、畫作。它沉悶不要緊,只要它能激發我的思考,才有可能給予我感動,勾起我以為無人能懂的共鳴。
我是個喜歡獨處、但害怕寂寞的人,但獨自的閱讀從來不曾令我寂寞。我總是在文字間飢渴地吸收他人話語,因為他們一定蒐集過更多我不曾學習的道理,連同他們口中某些我不曾到達的地方,及不曾見過的人⋯⋯這些本來無能為力的事物,終於在某年某刻,在某句句子裡朝我溫柔地襲來時——相信我,這種滿足永遠比解決沉悶令人幸福許多。
#伊芙
#春華與秋實
#原創 #文字 #文字語錄 #感情語錄
#語錄分享 #語錄系列 #語錄句子
#心情語錄 #句子 #句子迷 #短文
#成長 #閱讀
過濾造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母親節。
想起這一首余光中的詩,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盪了整整❤️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媽:已經好幾年沒有辦法包紅包給你了。(送禮物,妳通常不會太喜歡,都是用包紅包的方式,很久了)。很想念你。
今天我在玩造句遊戲。上面那首詩被我挖了幾個洞。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樣!
前面那兩個❤️❤️該填什麼?余光中本來寫的是笑聲。我想我最不喜歡說假話,我應該填的兩個字是叮嚀。
我以前好怕這種叮嚀。現在竟然有些想念了。因為人生活了一大半。能叮嚀我的還真不多。至於像我這種壞脾氣硬骨頭的,能不能吸收進去,還有好多道過濾手續。
謝謝你超過50年的陪伴,你四年前過世的時候白頭髮還比我現在少,仍然非常美麗。你從來沒有飲食壞習慣,也不像我愛亂跑,一發現就是肺癌第四期,只能歸因給遺傳。那一年多,我們都盡力了,離苦得楽,也是人生的祝福。
妳是一個非常盡責任的母親。一個什麼都會叮嚀的小學老師,也很盡力在維持完整家庭。這些我們都明白,謝謝你。雖然我從來沒能讓妳滿意過,我的缺陷實在太多,聽話指數太低,家族合群指數更差,很早就假借到台北讀高中離家⋯連念什麼志願都從來沒有回家商量過,陽奉陰違是我的特長,做什麼事都是先斬後奏。媽媽你辛苦了,我始終做不了你真的想要的乖巧女兒,謝謝妳的包容。
人生很像回力鏢🪃。我每次想要「叮嚀」女兒的時候,我的腦袋裡就有好多畫面,所以我不太敢叮嚀,也不太敢要求⋯然後⋯然後⋯哈哈哈她現在幸福到有點傻,原來人生不管在任何的狀況,都有錢幣的另一面的臉色要看🙏🙏
謝謝妳,我真的好希望還能夠包一個大紅包給妳❤️❤️
也祝天下母親,還有打電話也找不到人的母親們…。母親節快樂🎁
過濾造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寫作容易嗎?我覺得跟任何事情都一樣,哪有什麼輕鬆的。
我的寫作起步於臉書,算一算已經超過三百萬字了,先不說內容是不是太多廢話,至少產量驚人。
我跟每個剛投入寫作的小白們一樣,先是慷慨激昂地創作,接著便是煙花易冷地放棄,無聲無息。
為什麼要放棄?不然你來寫寫看,因為這事兒對我來講,太痛苦了,我就不會寫啊!
冥思苦想一天,擠出了詞不達意的500字,這.....,根本端不上檯面。自己人都沒人點讚了,閱讀量也僅為個位數。
當初說好一起的夥伴們,不論是說要一起創業、要一起幫助社會、要一起改變世界、要一起養成良好習慣(運動、閱讀、音樂、寫作...),驀然回首,時間嘎然而止,全部的人全數停格,動也不動,一個個成了雕像,一碰就粉碎。
真是欣慰,看來不是我一個人放棄了,關於承諾、關於堅持、關於自覺、關於實現、關於夢想.....這些事兒對大家都挺難的。
但是,轉念一想:「難度」不就是一個天然的過濾器嗎?它不就是在幫你過濾掉,競爭對手嗎?
正因為難,成功的道路才不會擁擠。你也不用跑太快,因為很多人早已歇著了。
於是,我告訴自己,管他娘的,先做吧,我開始創業、開始寫作、開始與人對話,開始告訴大家,我是游祥禾,我想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沒人理我。
還不簡單,我就直接跑去紅燈路口搭訕了兩個騎著腳踏車的摩門教徒,他們比我還能聊,我們聊到天亮,我還去參加他們教堂的萬聖派對,想來還挺有趣的。
他們不理解我做的,我也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但隱隱約約感覺的到我們好像都在做一樣的事情,彼此鼓勵打氣,他們回了美國後,我們還當了筆友好多年。
因為有人問我,寫了這麼久,是不是越寫越輕鬆,越寫越容易?
並沒有。
每一篇文章,還是會消耗掉巨量的腦細胞。不是糾結於行文邏輯,就是受困於遣詞造句,再或者對搭配素材的挑挑揀揀。
再者,每次到底要寫什麼主題,也有難度。但只有這樣,才能觸發自己的深入思考。
很多人的文章都是日記體:今天吃了什麼東西,遇見了什麼人,幹了什麼事......
但如果是要發表的文章,那麼就要考慮,能給讀者帶來的價值是什麼?
一篇文章,必定要經過作者的人神交戰,再「處心積慮」地拿捏合適的表達方式,讓讀者(你們)更能接收理解,這吹毛求疵,還得時刻想著,能為讀者(又是你們)帶來什麼啟發,也註定了,寫文章從來就不容易,我又將這性格,延伸到各個大小場的演講、課程,每一次都得搞死自己。
然後可怕的是,這DNA直接遺傳複製到我身邊下一代的每一位講師身上,看見他們一個個都比我還要為難自己,我除了暗自竊喜,也於心不忍,趕緊轉頭視而不見。(你們加油,撐住!)
最累的不是體力活,而是思考。思考是世界上最累的一種勞動。
有在思考的人,你一定懂,頭髮都白了。
這就是為什麼大哲學家羅素會說:「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
#穩定壓倒一切
這些年,從創業、演講、寫作、帶領團隊、培訓講師、研發課程......我明白了一個老套卻又樸實的概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穩定的輸出,才是持續精進的王道。
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太多,我沒什麼天賦去兌現成功。只能靠日拱一卒,殘血爬行,一步步去接近目標。
你可能聽過一萬條,關於成功的真理,但是「穩定的前進」,是一條最不受環境影響,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米開朗基羅曾對自己的學生說:別老跟我談藝術、美感、創作,這些都是扯淡。只有工作、工作、工作,以及不停地工作。
是吧!做做做!囉嗦!
你以為成功這麼容易?
在這一切都不確定的世界中,誰還能持續產出給客戶/消費者一個穩定的交付?前提這些做為全是免費無償的,你能嗎?願意嗎?
創作、寫作、直播、演說,這些每天風雨無阻的自殺式產出,幹這活,簡直就是自虐求圍觀,你們還不來.....
「穩定壓倒一切」,這一句話一秒鐘說完,而寫出來是一段字,不到一分鐘,可真正去做,卻要換算成,千百個小時,十年寒窗啊!
對應各種不同的場景,面臨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挑戰,這些都會將你的毅力,一點點蠶食.....「難度」再一次幫我過濾對手,道路清空。
所以,知道真的不代表能做到。
穩定而持續的發揮,也就成了少數人的專利。(難怪我現在手上已經十多個專利,轉行當發明家了。)
付出一定有收穫的。
很多自媒體的同仁,看到我的文章與規模(我怎麼不知道自己有規模)無不羨慕地說:「游老師,你的讀者水準確實高,學生人數很多,......」
是的,正是這種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與平衡,才讓我走到了今天。
在此,我也想對所有關注我的朋友、學生、團隊、老師們說聲謝謝,你們給了我很大的動力。猶如一個陪跑者,讓我的路程不再寂寞。
有你們陪著我一起,我好歡喜,這一次,我特別篤定,我感覺不是一個人。
感謝「難度」讓我可以心無旁騖一路往前,每一步都戰戰兢兢,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我才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了。
過濾造句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DeeCamp2020結束了,特別驚喜地看到同學們今年的作品,跟以往線下合作在水準上基本沒有區別。今天的活動評選出了兩個總冠軍獎項,但學生們做的每一個作品都非常優秀、用心。也希望參與的200多名學生有真正的收穫。
本文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
創新工場DeeCamp2020完美落幕,兩團隊並列總冠軍獎金翻倍,共克真實世界難題
過去的2個月裡,200餘名來自全球高校的學生,聆聽了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張宏江、俞敏洪、周志華等12位AI學術界、產業界大師授課,透徹理解了科技與創投核心規律;分組挑戰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用AI和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世界面臨的真實難題問題發起挑戰。
2020年8月5日,DeeCamp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總冠軍答辯暨結營典禮,在創新工場北京總部隆重舉行。
經過節奏緊湊的立項、研發、測試,DeeCamp 2020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共37支團隊提交了振奮人心的AI Demo,其中6項入圍總冠軍答辯。他們現場展示了自己精彩的成果,角逐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的總冠軍和各賽道冠軍。
最終,兩支團隊並列奪得總冠軍,分屬自動駕駛賽道和創新賽道。總冠軍獎金翻倍,兩支隊伍各獲得10萬元獎勵,其餘五個項目獲得各賽道冠軍。
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是一項面向全球大學生的公益項目,專注培養應用型AI人才。自2017年暑期啟動以來已舉辦四屆,培養了上千名大學生。DeeCamp 2020 由創新工場聯合華為共同推出,在今年全球變局與挑戰的背景下,旨在召集科技領軍新人才,肩負時代新使命,用AI解決真實世界的難題。受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影響,DeeCamp2020大師課和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全部轉為線上進行。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創新工場運營合夥人黃蕙雯,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路孚特(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党曉青等嘉賓出席典禮現場,予以專案點評,並為優勝隊伍頒獎。
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表示:“華為一貫非常注重AI人才的培養,我們在2018年就發布了沃土人才培養計劃;通過華為雲線上的ModelArts AI訓練平台,以及端側的Hilens kit等算力平台,在高校,跟學校一起,聯合開展教材設計,課程設計;並且舉行無人車大賽,聯合創新創業及科研合作。目前已經和超過50所雙一流高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培養了上萬名學生。這次華為雲ModelArts平台很好支撐了創新工場DeeCamp大賽,幫助全國各地參賽學生隊伍的實戰項目挑戰AI難題。大家的作品和創意都非常好。期望後面大家能基於本次大賽作為良好開端,更好的掌握AI技能,發揮想像力,基於AI工程化落地的視角,用AI解決真實的產業和生活難題,給社會和生活帶來更多的改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表示:“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興技術的發展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為氣候變暖、新冠肺炎等全球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然而它們也會擴大數字鴻溝並造成新的不平等現象。希望各位學員在日後的研究中可以運用所學,促進變革,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路孚特(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黨曉青表示:“從2019年開始,路孚特成為DeeCamp合作夥伴,為學員分享金融行業深厚的業務知識和豐富的專業數據,並提供學習並實踐相關課題的資源。作為路孚特戰略研發運營中心之一,北京研發運營中心希望能夠吸引國內優秀的AI專業人才,增強AI專業人才儲備和研發技術能力。”
▌6支 AI Demo競逐總決賽,兩支並列總冠軍,10萬獎金翻倍
DeeCamp2020入圍總冠軍答辯的6支項目團隊,分別來自創新賽道、自動駕駛賽道、教育賽道、醫療與公共衛生賽道、商業賽道。8月5日上午,通過雲端連線的方式,6支團隊各自展示了激動人心的Demo作品。
經過評委打分、討論,自動駕駛賽道的Faster&Better團隊和創新賽道的方仔照相館團隊,最終共同奪得總冠軍。總冠軍獎金翻倍,兩個團隊分別獲得10萬元獎勵。另有五個項目獲得了各賽道冠軍。
為什麼最終選出兩個冠軍?評委之一、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解釋說,這兩個項目評委打分相同,難分伯仲。“Faster&Better”團隊的技術讓人震撼,這說明在今天,黑科技創業的空間仍然存在。而“方仔照相館”團隊則以商業取勝,讓我們驚訝於積木居然可以與AI結合。他們的“方頭仔”產品讓人充滿購買欲望,幾乎是一項可以直接拿到融資的項目。“我們認為這兩個組,任何一個單獨奪冠,都不能完整表達DeeCamp代表的精神,所以最終決定評選出兩個總冠軍。”
▍總冠軍:方仔照相館 BrickMeStudio
所屬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自動積木建模
AI+積木?聽起來如此跨界的兩件事,會有什麼奇妙的組合?
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同學們組成的“方仔照相館”團隊,用AI玩轉積木,為創意插上了翅膀。
他們打造了一個AI積木創作平臺“方仔照相館”,簡單上傳一張頭像照片,就可以生成個性化定制的方頭仔玩偶頭像。未來,只需一鍵下單,百變趣味的方頭仔就可以郵送到家。
怎麼實現呢?他們先根據輸入的圖像,抽取特徵向量,比如髮型、劉海、鬍子、眼睛、下巴、膚色、上衣款式、衣服圖案、鞋子顏色、手的擺放、褲子紋理等,匹配相應的積木零件,然後生成積木模型和拼裝步驟。
“方仔照相館”團隊希望將自己對積木的熱情,傳遞給更多人。積木不只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是創造力的源泉,“AI時代,更要注重創造力培養”。
▍總冠軍:Faster&Better
所屬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算符算力約束下的無人駕駛車輛檢測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中最具挑戰、最具有應用前景的方向之一。對於需要大規模落地量產的車輛檢測場景,神經網路模型只能在較為廉價的晶片上運行,這為檢測模型的效率帶來了巨大挑戰和約束。
Faster&Better團隊在滿足嚴格算符算力的約束下,設計了一種極為高效的anchor-free車輛檢測模型。該模型採用了backbone、後處理策略,將物體看作點,使用輕量的head來預測物體位置、類別和bounding box,在保障性能的同時大幅提升了速度。
Faster&Better團隊對項目的商業價值也進行了思考。該車輛檢測模型能夠很容易地部署在低成本的晶片上,實現產品的落地,帶來商業回報。模型反覆運算速度快,可以使用更低的功耗訓練和維護。模型精度高,能夠為無人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保駕護航。
未來,該車輛檢測模型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一是可以部署到行車記錄儀等傳統硬體上,使其智慧化,具備行車預警功能;二是可以部署到安防監控中,使用模型自動過濾篩選,將視頻中有車輛的場景加以保存,節省存儲空間,也節省人員重播視頻的時間。
▍教育賽道冠軍:Teched U
所屬賽道:用AI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挑戰賽題:網路公開課聚類、檢索、評價和推薦工具
線上教育是未來趨勢,但錄播課的用戶體驗不佳。大量的錄播課僅將一段長視頻從線下直接搬運到線上,難以避免冗餘重複,造成學生積極性差、完課率低等問題。
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沃頓商學院的同學組成了Teched U團隊,希望用AI技術賦能線上教育。他們通過自研原創神經網路 TopicNet,實現長視頻切割、大綱提取、知識搜索三項功能。
通過視頻切割,尋找知識結構中斷點,可以將一小時的教育視頻切割成5-10分鐘的短視頻,讓使用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通過大綱提取,借助整理好的知識大綱進行跳轉,讓使用者快速瞭解知識內容的結構;通過知識搜索,可以精確尋找到相關視頻和精確到秒的視頻跳轉位置。
目前,線上教育巨頭主要通過人工標注做視頻切分,但對於缺乏人才和技術的中小型線上公司,這項低成本的視頻切割自動標注技術,可以説明他們豐富視頻內容,實現精准推薦,從而提升用戶體驗和轉化率。
▍醫療賽道冠軍:心靈捕手
所屬賽道:用AI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挑戰賽題:通過深度學習識別生物電信號
在DeeCamp,AI+醫療也可以大顯身手!
由“心靈捕手”小組帶來的“聽醫聲AI 診斷專家”項目,是本屆DeeCamp項目中唯一一個軟硬結合的項目。硬體製作、小程式設計開發等工作,全部是在DeeCamp期間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
“聽醫聲”AI診斷專家通過電子聽診器採集心音、呼吸音、脈搏,並將電子化的信號傳遞給微信小程式及後臺雲端分析系統,進行定量分析判斷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實現健康監護、疾病預警、輔助診斷。若檢測到身體異樣,可自動推薦附近的醫院。未來,“聽醫聲”既可以輔助醫生做疾病早期篩查、健康監測,也可以用在留守老人監護、殘疾人健康關愛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聽醫聲”的脈搏波資料集,通過與醫院、診所、體檢中心等工作單位合作,共採集了6000余例由中醫專家標定的脈象資料,把專家經驗轉化為臨床診斷量化標準,實現了中醫問診的客觀化、資訊化。
▍創新賽道冠軍:AI科幻世界
所屬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科幻小說自動/輔助生成
你能想像一個AI構建的科幻世界嗎?在DeeCamp2020,AI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寫作時代。
來自中科院、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等高校的五位同學組成的“AI科幻世界”團隊,基於Open AI 的GPT-2模型,在百億級中文大規模語料上重新訓練,打造了一位神奇的“AI科幻小說作家”。
這位元“科幻作家”,可以根據設定好的故事主線、人物角色等,互動式生成科幻小說內容,不僅可以遣詞造句,還可以創作構思,讓普通人也可以化身“科幻文學大咖”。
“AI科幻世界”團隊在開發的過程中,借鑒作家創作小說的過程,受到認知心理學和文學理論啟發,提出情節大綱主導的、人機協同寫作的範式:用戶輸入第一句,機器輸出多個人稱一致、語句連貫、邏輯合理的下一句話候選,由用戶做篩選和修改,不斷重複形成情節閉環。
在人機協同的半自動模式下,AI科幻世界寫作故事大綱的速度每分鐘可達50-100字。而在無人干預的全自動模式下,可以在1秒鐘之內寫出一個曲折動人的兩千字故事,揭開了創作的神秘面紗。
未來,科幻小說自動/輔助生成可以應用在商業傳播場景中,提升內容的廣度和個性化,兼顧精准分發下的使用者需求和內容品質,滿足企業對海量資訊的搜集、分析、篩選、整理和發佈需求。
▍商業賽道冠軍:“Non-pretrain”
所屬賽道: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挑戰賽題:人工智慧在量化交易和投資中的決策輔助
量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利用電腦技術從龐大的歷史資料中海選能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
來自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Non-pretrain”團隊,針對外匯量化交易的歷史資料,提出了一種資料依賴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對每一個分類,分別使用所提出的層次注意力LSTM模型對未來匯率進行預測。最後對多個類的預測結果進行集成,並結合挖掘出來的典型pattern制定交易策略。
此外,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一直非常關注高新科技與人工智慧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應用,為了鼓勵各位學員積極探索用AI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門設立了“AI4SDG”獎項,頒發給西天取經團隊、AI倒爺團隊、Teched U團隊、Brainnova意念互聯團隊、心靈捕手團隊。
此外,DeeCamp還組織了學員互評,評選最受學員歡迎的作品,最終西天取經、You OnlyLook Us、AI科幻世界三個團隊獲此殊榮。
▍自動駕駛賽道冠軍:“西天取經”AwesomeDet
所屬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算符算力約束下的無人駕駛車輛檢測
西天取經團隊由來自北理工、北航、新加坡國立、北大、麥吉爾大學的五位極客組成。他們希望在自動駕駛的漫漫長路上,經歷磨難,不斷成長探索。
團隊採用了業界先進的技術,從Backbone、Neck、Loss三個層面出發,設計了一系列滿足算符算符約束的目標檢測模型,並做出適配改進,進行算法針對性優化。
推理速度是衡量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指標,目前行業內對推理速度的最低要求是10fps, 而該團隊的產品推理速度最快達到了74.5fps。
同時,他們提出了基於數據分析提出特定的增強方法,改善了夜間難樣本的訓練。經過真實場景下的測試,無論側視、後視、前視、夜景,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遷移效果,測速、性能表現較好,達到了簡單場景下的車輛檢測要求,滿足了商業落地的要求。
該項目另外一大亮點是在手機上集成了檢測產品,做到了產品級別的實時呈現。未來,產品將可以搭載到智能行車記錄儀車輛預警、車載手機預警APP、交通事故實時監測、實時治安情況監測等多個領域。
此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一直非常關注高新科技與人工智能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應用,為了鼓勵各位學員積極探索用AI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門設立了“AI4SDG”獎項,頒發給西天取經團隊、AI倒爺團隊、Teched U團隊、Brainnova意念互聯團隊、心靈捕手團隊。
▌74所高校200余名學生參與,12位大師授課
DeeCamp2020採用開放報名+定向邀請的方式,通過激烈競爭,200余位學員最終入選。
他們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44所國內高校,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30所海外高校,分佈在86個國內城市及北美和歐洲的17個海外城市。
學員中,碩士生占比56%,本科生占比26%,博士生占比17%。另外還有1%的學員是優秀的高中生,他們的技術科研能力已經達到了大學本科生的水準。
DeeCamp2020獨創“大師課+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模式,讓學員既可以近距離與科研及產業領域大師溝通交流,也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結隊,親身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在大師課上,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張宏江、俞敏洪、周志華等12位來自AI領域學術界、產業界的重量級嘉賓,為同學們分享了AI前沿理論、產業創新、行業發展、創業趨勢等領域的最新洞察,讓大家充分領略了學術大師的思維方式,感受知識的魅力。
不同於常見的 AI 領域競賽,DeeCamp2020 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不以完成某一具體指標為目的,而是讓同學們組隊完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項目,鼓勵其用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面臨的科技問題發起挑戰。
因此,在賽題的設置上,DeeCamp聚焦社會熱點,關注真實世界與人們生活,共設置五大賽道14個新穎賽題,允許學生自由組隊。五個賽道分別是:
•教育賽道:AI 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醫療賽道:用 AI 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創新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商業賽道: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自動駕駛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創新
據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介紹,這次的賽道賽題設計具有“更熱門”、“更真實”、“更接地氣”三大特點:
“更熱門”: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我們面對著最多的變化,最多的挑戰,也是最多的機會,因此賽題設置貼合當前社會最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健康賽道關注仍在全球延燒的新冠疫情。
“更真實”:為了讓同學們最大限度地接觸真實世界,所有賽題提供的資料都來自各個合作企業的真實場景資料。例如在Momenta提供的自動駕駛賽道中,Momenta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批獨家未公開的128線雷射雷達檢測資料集和十萬量級視覺資料集,希望同學們在科研人員帶領下一同解決行業中的各類技術問題。
“更接地氣”:賽題設置與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在教育賽道中,人工智慧對程式設計教育的應用占了很大的部分,因為參賽的同學大多來自數學、電腦專業,有自學程式設計的經歷,這能促使參加該賽題的同學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的利用自身經驗提高項目完成品質。
最終,共有9支隊伍選擇了商業賽道,10支隊伍選擇了自動駕駛賽道,5支隊伍選擇了教育賽道,6支隊伍選擇了醫療賽道,7支隊伍選擇了創新賽道,向這些難題發起挑戰。
▌你想用AI改變什麼?——DeeCamp學員的AI願望
人工智慧是一項偉大的技術,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時代,也應該努力讓人工智慧造福人類社會。
“你想用AI改變什麼?”在主辦方發起的一項徵集活動中,200多名同學用紙和筆,寫下了自己的AI願望:
o“我想用AI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o“我希望用AI改變人們的教育環境,為所有人帶來更加智慧化的教育方式”
o“我希望用AI解決量化投資及商業決策問題”
o“我想用AI改變遊戲設計”
o“我想用AI改變文學作品的表現方式,讓大家能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所思所想”
o“我想用AI改變醫療診斷技術”
o“我想用AI改變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
………
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表示,DeeCamp是一個為學生服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精神的人工智慧訓練營,鼓勵所有來到DeeCamp的同學進行一段自我驅動的AI學習實踐之旅。
在專案期間,DeeCamp的同學們充分發揮了“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表現”的精神:自發組織了13場分享會,涉及創業經驗、讀書感想、技術研討、項目交流。在官方組織的“飯?泛?FUN?”談會中,學員們積極與各位大師雲上約飯,探討AI產業發展、創業方向、職業選擇等話題。
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自誕生起,就以消弭中國AI應用人才鴻溝、培養和完善中國AI應用人才生態為初衷,堅持公益屬性,將知識課程與項目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自2017年暑期首次開辦以來,DeeCamp總計收到來全球 1000 餘所高校超過 20000 份報名申請,已有 1000 余名學員順利結業。
DeeCamp的最大期待,就是結業的學員們都能在方興未艾的 AI 產業浪潮中,真正解決來自真實世界的難題,將論文中的 AI 演算法打造成一個個成功的 AI 產品與解決方案,用AI創造更美好的人類未來!
未來,DeeCamp 將繼續砥礪前行,不遺餘力地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上面挖掘新方法和新思路,為 AI 領域輸送最新鮮的血液、提供最堅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