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過去習慣於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過去習慣於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過去習慣於英文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賴士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蔡政府所作所為真的很敢、很獨裁,甚至到膽大妄為的地步,全世界只有台灣敢這樣做,沒有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就用「免疫橋接」通過E U A,這是一個極不光榮的世界紀錄。 蔡英文一聲令下希望達成七月要施打國產疫苗,食藥署使命必達,快速地換上可以與政策配合的審查委員,所以只有一個人不同意。美國審查輝瑞 B N...
過去習慣於英文 在 I am Cheryl 雪酪-英文學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4:57:57
. ✨意思:過去常常(做某件事) 👉例句:I used to drink latte, but I drink milk now. 👉翻譯:我過去常常喝拿鐵,但現在我喝牛奶。 這個片語表達:過去經常做的事/過去的習慣 現在的頻率不再這麼頻繁囉~ 🔺相似片語:be used to 現在習慣於(某件...
過去習慣於英文 在 張介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11:52:23
. 《Whatsapp與四孝同學語》——於此兼贈德蘭諸生 . 此際凌晨三時許,此刻何人未入睡? . 今天堂上派完默書訓話一頓,本打算狠批痛罵,結果還是不忍還是不能厲言疾色。過後決定今晚得敲打鍵盤再手談一番。我不擅言辭表達,唯盼妳所學我所用的中國語文能更準確地承載我對妳們的憂思與寄盼。 . 妳現在抗拒...
過去習慣於英文 在 賴士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蔡政府所作所為真的很敢、很獨裁,甚至到膽大妄為的地步,全世界只有台灣敢這樣做,沒有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就用「免疫橋接」通過E U A,這是一個極不光榮的世界紀錄。
蔡英文一聲令下希望達成七月要施打國產疫苗,食藥署使命必達,快速地換上可以與政策配合的審查委員,所以只有一個人不同意。美國審查輝瑞 B N T和莫德納疫苗的時候全程開放直播,所有委員討論以及投票的過程民眾全程觀看,整個會議完全公開透明。反觀台灣審查高端疫苗EU A完全閉門會議,一切黑箱作業,沒有錄影,沒有公開專家意見。蔡政府習慣於將一切黑箱作業,就像主計處說採購疫苗預算非機密,必須對國會公開,但是陳時中執意地將疫苗採購列為機密。 EU A審查這麼重要的會議,吃相難看的撤換評審委員,會議大搞黑箱作業,當資訊愈不透明,外界的疑惑愈多,讓政治凌駕操縱專業,國產疫苗的公信力就越發薄弱。
過去在立法院看多了蔡政府多次要通過很多不公、不義、不法的法案,就利用國會多數暴力通過法源,讓不法的事情透過法定程序來漂白,變成合法的法律。高端E U A的審查安排自己人通過法定程序,食藥署有沒有涉嫌瀆職?這牽涉到2300萬人的生命安全張忠謀說台灣的疫苗不夠,再怎麼飢不擇食,也不該粗糙的通過國產疫苗緊急授權要對國人施打。專家都說公布的數據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因為抗體效價不等於實際施打保護力。
一個不知道保護力為何的疫苗,沒有理由叫無辜的老百姓當白老鼠。陳時中說八月份就要開始少量施打,在此鄭重的呼籲正副總統及所有的政務官全體先行施打國產疫苗,兩個星期之後檢驗血清抗體增加數再作評估是否可給全民施打,不能草率的視台灣人民的命如螻蟻一般。
過去習慣於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二之一)
興達電廠連續發生事故造成停電之後,有人,尤其是主張重啟核四運轉的人,又在主張這是台灣缺電的證明,而我們也看到蔡總統出面強調台灣並不缺電。
把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要歸之於缺電,歸之於少一座核四,確實是模糊焦點甚至扭曲焦點。然而,蔡總統光說台灣並不缺電也不夠完整,政府光是寄望「三接」來渡過能源轉型,也會錯過核心問題。
基於我2016年參與過「開放台電」觀察所得,加上近年來追蹤看到的新情勢,所以要寫兩篇文章,希望能𨤳清一些障眼法的迷霧,但也指出日益嚴重的兩個危機。
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非常肯定不是個案,而是預警。
如果政府不面對問題的根源,接下來不只蔡英文總統要為越來越多類似情況而頻繁道歉,並且說終究會爆發災難性的後果也不為過。
相反地,如果政府真正面對核心問題,不但一些短期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說垂手可得;一些許多人認為是兩難的長期問題,譬如護藻礁和廢核,其實也不難找到兼顧之道。
我寫兩篇文章來談。這是第一篇。
--------高速公路塞車有三種情況,電也是--------
「缺電」的情況,有三種。用大家都熟知的高速公路塞車來比喻,方便理解:
第一種,是高速公路因為蓋的數量不夠,造成塞車。這是「結構性」問題。有些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不足,電廠不夠,每天全國要平均停電一段時間,就是這種情況。
第二,公路數量夠,但是每到年節連假期間,如果不事先疏通流量,會在尖峰時刻大塞車。這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台灣每到夏天高熱月份,尖峰時刻大家對電力的需求突然高漲,負載超過預期,可能導致跳電而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第三,公路的養工處出了問題,維護保養不力,路面出現塌陷等等,造成塞車。這是「技術管理性」問題。台電的工作人員操作系統、設備出錯,而導致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高速公路發生大塞車,我們需要判別到底是哪種原因所導致,才決定是否要新建高速公路。我們不會一看到塞車,就主張要新建高速公路。同樣的,發生停電情況,也該如此。
但是長期以來,台灣有些人,不論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堅持是結構性造成的缺電問題,電廠不夠,需要新建或擴建。
近三十年來,這些人的代表就是擁核派。1993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江丙坤說,台灣如果沒有核四,到2010年每天就要缺電六小時,像菲律賓一樣落後。
現在時間過去了快三十年,不但過了2010,連2020都過去了,台灣也從來就沒有每天缺電六小時。時間早已證明核四是個假需求,台灣從沒有出現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只是擁核的人卻始終堅持台灣就是少個核四。
然而,到目前為止,台灣雖然沒有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卻一直籠罩在「時間管理性」缺電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陰影之下。
--------問題的根源:不重視調節用電需求--------
我們來看最近三次大停電的起因。
2017年的大潭電廠815大停電,台電說是承攬商更換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器時操作失誤所導致,這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問題導致的。
今年513興潭電廠導致的大停電,經濟部先說是「用電高於預期」的原因,那就是第二類時間管理性的問題;但後來又改口,說是測試操作錯誤,那就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的問題。
至於17日晚間又發生停電,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換句話說,也就是類同於「用電高於預期」,屬於第二類時間管理性問題。
顯然,這三次都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和「技術管理性」缺電問題。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問題的根源是:台電不重視調節大家的用電需求。
要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就是要設法調整大家用電時段,舒緩尖峰負載。
一個用常識就可以想到的方法是:訂出「分時電價」,不同時段的電價高低不同,讓用戶知道他在尖峰時段用電要付出比平常高的電價,在離峰時間用的話則會享受到比較便宜的電價。這和年節連假時期為了鼓勵大家不要在尖峰時段全部塞在高速公路上,會提供夜間比較便宜或免費的費率,而很多人會使用,是一樣的道理。
這幾天台電在呼籲大家節電,但是如果沒有「分時電價」和搭配的工具,這種呼籲是很蒼白無力的。
經濟上有「看不見的手」。提供用戶「分時電價」之後,大家自然會趨低避高,各自享受了比較便宜的電價,整體也舒緩了電力尖峰負載時段的壓力。不需要台電呼籲,用戶自己就會達成那種效果。
電力用戶,主要分兩大類:以家庭用電為主的低壓電用戶,和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
我們看台電是在怎麼面對這兩類用戶。
<面對低壓電用戶四年推動不到百分之一的努力>
全台灣有1,460萬低壓電用戶,直到今天,絕大多數都是仍然要兩個月手抄一次電表。手抄電表,用戶要兩個月後才看到電費帳單,「分時電價」設計得再有吸引力,大家也不會有體感,實際也無從配合。
2016年「開放台電」提醒調節用電需求之後,台電也說他們知道此事的重要,說要努力設法「移峰填谷」。當年底台電也開始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然而,直到去年底,推廣了四年,低壓電用戶選用這種方案的,全部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這麼重要的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的方案,努力了四年才推廣不到百分之一,不能不說怠惰吧?
和台電推廣的「智慧電表」搭配起來看,這件事就更有意思。
「分時電價」,最好能和可以及時顯示用電情況的工具相搭配,高端的就是「智慧電表」。
但是從馬英九總統執政時要求台電安裝百萬戶智慧電表,台電一直拖拉,到2015年只做到1萬戶。民進黨執政後,有一整年時間,台電新加的智慧電表用戶更只有351戶。其後幾年在各方監督下,到2020年底,總算達成了安裝100萬戶的目標,但這連低壓電1,460萬用戶的百分之十都不到。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不能不問另一個問題:連推廣「智慧電表」都安裝了100萬戶,怎麼會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反而只推了12萬戶?
怠惰了這麼久之後,現在頻頻因為「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爆出這麼大的停電問題,不是也合理的嗎?
--------面對高壓電用戶四年推動百分之一多一點的努力--------
再來看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這些高壓電用戶,全國有25,000戶。五年前,就全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但是當時我們就指出:沒有進行用戶的分類整理,也沒有善用智慧電表的功用。
這些高壓電用戶雖然安裝了智慧電表,但台電在如何調整他們用電時間上,仍然主要用人工做溝通努力。
2016年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不無得意地告訴我,5月31日最緊張那天,是「需量競價」救了台電半條命。朱文成說的「需量競價」,就是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換句話說,也是另一種版本的「分時電價」。而那天,光是用這個辦法,朱文成說「省了0.4 GW」的電。0.4GW是什麼概念?很大。核一廠一個發電機組才0.6GW。
我聽朱文成講他們多麼辛苦努力去和一些用戶溝通,用上了多少人脈和關係,問他既然這個方法有效,又有智慧電表,為什麼不全面有系統地實施?
朱文成說他們會。
但是同樣地,在這一塊,時間過了五年,他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針對高壓電用戶,直到去年,台電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
而試用的戶數有多少呢?才300戶。佔 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
那這百分之一的試用戶產生了多大效益呢?
台電自己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
所以不能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百分之一不到的試用戶都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用,那如果全面實施呢?
明知道會有很大的效益卻拖延不前,很難不說他們是怠惰吧?
但,台電到底為什麼如此怠惰呢?
--------只重增加供給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開放台電」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指出:台電對推動需求管理的怠惰,主要是只知道「增加供給」而不知「調節供需」的思維。並且,「增加供給」傾向於「新建傳統形式的大電廠」來增加。
而台電形成這種思維,又有四種原因:
一,工程師背景多。
推動分時電價、用戶的需求管理等等,需要精通於消費心理、細密的行銷規劃,而台電主要是由工程師主導。
二,是公務員背景。
民營電力公司做好用戶的需求管理,能把「調節供需」做到越微細,越會受到肯定,尖峰負載時間能做到低空掠過,是表示對需求掌握到恰到好處。但是以台電的公家背景,工作人員會基於公務員心態不想冒那麼大風險,「調節供需」不如「新建電廠」來得便利、保險。
三,長期執著於對大電廠的迷思。
即使要新建電廠,台電也一直習慣於建大型電廠,而不願意呼應新的分散式、多樣發電的趨勢。所以過去台電長期不把再生能源放在眼裡。
對大電廠的迷思,在過去國民黨長期主政,核電幫對台電的影響看得特別清楚。核電機組都是大機組,並且核電幫從不掩飾對廣建電廠的企圖。
2008年總統大選剛結束,馬英九勝選的四月初,台電主管說,包括當時正在興建中的核四在內,台灣只有八部核電機組,還可以再增加十部核電機組,也就是他們準備建全部18 部核電機組。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第一場辯論之後,擁核人士的胃口更真正露了底。他們不只是要重啟核四而已,他們要的是台灣可以達到 20部核電機組的規模。
即使現在民進黨執政,核電廠不可能再新增,但是台電一直想用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是用調節電力供需的思維,顯然還調整不過來。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他們還是把主力放在努力增加電力供給,所以就繼續忽視管理用戶的需求,在推動「分時電價」、用電的需求管理上不用心,會如此怠惰;同時,因為忽視調節電力的供需,所以就只能繼續倚重他們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
並且,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推測他們一個心理。
那就是如果他們認真推廣分時電價、智慧電表等等,這些推廣成功,「時間管理性」缺電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不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他們就沒有新建電廠的理由了。
高速公路的年節連假都把流量疏通好的話,怎麼能主張還要新建高速公路呢?
--------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
但是台電主要想新建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想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必然會衍生出另一個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一心把新建電廠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發電機組、輸配線系統等等。一心想新建高速公路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高速公路,當然養工處會出問題,維修容易出問題、操作容易出問題。
近年來三次大停電中「技術管理性」問題這麼多,也不是沒有原因。
2018年普悠瑪事件爆發後,我們發現台鐵當局對車輛ATP 的漠視與零件的失修,是關鍵因素。因為政府編列給台鐵的大量預算,大部份流向下屬負責新增軌道建設的鐵道局,而另一負責日常營運的台鐵局則陷於人力不足、車輛維修不足、營運管理系統老舊的困境。
台電也有和台鐵一樣的問題。
台電也有新建電廠和維修輸配線路的兩手工作要做。台電也出現豐厚資源都流向新建電廠,維修輸配線路的單位卻資源不足、遭受漠視的問題。
「開放台電」期間我們研究到和輸配線路相關的問題,台電顧左右而言他。而結案報告裡,最後我們也建議林院長接下來要仔細追查、監督六輸和七輸的可行性報告。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以815停電事件來說,雖然是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但是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但是如果台電想到供電緊張就要透過新建電廠來增加供給的心態不改,他們不會把心力和資源放在調節需求,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也不會放在維修輸配線路、改善維護作業上,所以「技術管理性」缺電的情況也會跟著頻繁。
但這些還只是問題的一部份。
(明天繼續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過去習慣於英文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作為政治人物工作繁忙之虞也要思考台灣的願景
感謝 青平台 鄭麗君董事長、 壯闊台灣 吳怡農董事的邀請,讓我和許多年輕、有願景、有熱情的政治工作者,討論台灣民主化的發展。就像是 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開場時所說「作為政治人物,每天工作繁忙之餘,不要忘了思考台灣的願景。」我也從新竹市城市治理的經驗出發,和龔明鑫主委、鄭麗君董事長、林佳和副教授、 林飛帆副秘書長分享新竹模式,如何改變、深化台灣民主,守護台灣最珍貴的自由價值。
這幾年台灣面對敵對勢力混合戰入侵,透過網路攻擊、假消息、錯誤資訊的傳播,要分裂、分化台灣人的團結,如同美國在臺協會酈英傑處長說「這一切的目的都是在瓦解台灣的民主。」如何重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賴,讓民主自由的台灣能永續發展,這是我們都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過去台灣地方政治長期習慣於「侍從主義」,執政者花費許多的時間關注少數利益團體的需求,對於解決普遍市民需要的市政問題關注度不足;回想起我剛上任的時候,也有許多人對我回歸市民的做法,有許多的意見與提醒,但我始終認為打造優質的公共建設,傾聽市民的需要的「市民主義」,才是擔任市長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這幾年我花費許多的時間與心力規劃城市願景,也常態性舉辦市政說明會,到廟口、街頭巷尾跟市民朋友報告市政工作,傾聽市民朋友最真實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政府和市民的連結與信賴。像「公道三」計畫道路的開通,其實從30年前就已經開始規劃,過去的新竹市政府面對反對與爭議,就擱置下來,一晃眼就過了30年。但我透過一場場的說明會,請同仁一戶一戶面對面拜訪了解真實的需要,也和同仁開會不斷找尋適切的補償機制,並購買安置基地讓居民安心的重建家園,透過這一步一腳印的實踐,花費大量的時間傾聽與討論,公道三終於走到工程進行式,要打通新竹市外環道路的斷點。
新竹市立田徑場的改造,也是這樣逐步溝通與協調的過程,過去田徑場四周聳立著圍牆,市民朋友要進入使用非常不容易,如何協調內部許多團體的使用空間,讓市民可以親近並使用,協調和規劃上我們用盡心力。當我們規劃要拆除田徑場外牆時,遭遇許多團體的反對,而我們透過臉書直播詳細的向市民說明原因跟改造的願景,試著爭取民眾的支持與了解,也終於在一次次的溝通中,打破過去盤根錯節的地方生態,將田徑場改造完成。現在田徑場上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市民朋友在這邊慢跑、健走,成為了屬於市民的田徑場。
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始終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台灣民主永續發展的關鍵是「人」,需要更多人脫下外套、捲起袖子、走進廚房;透過選舉的洗禮,爭取得到人民的支持,實踐自我的理想,守護台灣的民主,深化台灣的民主,也找回人民對政府的信賴。相信會有更多年輕、有願景、有熱情的政治工作者會接棒,繼續為台灣、為新竹打拼。
#從穿著可以看出世代差異
#有無領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