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歌107年散文選 #胡晴舫主編】
⠀
這本書從107年度的散文創作中,選錄具代表性的54篇作品,主題分為六大類:#家園與棲身、#依賴與依戀、#成長與回望、#日常與微光、#時代與省思、#上路與觀看。
⠀
在家園與棲身中,有探究原籍與家園的區別,例如 #哈金 在〈故鄉與家園〉提到:「絕大部分的...
⠀
【#九歌107年散文選 #胡晴舫主編】
⠀
這本書從107年度的散文創作中,選錄具代表性的54篇作品,主題分為六大類:#家園與棲身、#依賴與依戀、#成長與回望、#日常與微光、#時代與省思、#上路與觀看。
⠀
在家園與棲身中,有探究原籍與家園的區別,例如 #哈金 在〈故鄉與家園〉提到:「絕大部分的人都得離開家鄉去別處尋找、建立家園。......很少人以原籍來決定自己生活的品質和生命的意義。」諷刺的是,在政治與商業的考量下,很多台灣人得用原籍來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此外也有遊子在異文化中掙扎生存的課題,其中〈我的美術系少年〉是馬來西亞留學生在台灣棲身的故事,寫盡留學生無法融入的壓抑情緒。
⠀
依賴與依戀以親情為主軸,除了親子間的愛恨糾葛外,也收錄讀者越來越關注的長照議題。今年的年度散文便是 #張輝誠 的〈再會囉,我的心肝阿母〉,書寫母子之間的情感以及一起面對死亡的坦然。也有#張曼娟 〈後來我們都認了〉面對歲月的殘酷與慈悲,談父母衰老,自己也邁入中年,始知天命的態度。
⠀
成長與回望中有幾篇是談女性意識,從不對等的男女關係,箝制於舊有的傳統習俗,到對抗體制等。同時也有男性的成長痛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吳賢愷 〈無知的孤獨〉作者從前對孤獨有些見解,直到當兵時才發現:「身在人群中,但之間的聯繫卻比空氣還單薄。我才知道與陌生的人在陌生的環境,居然比一人更加使人感到孤獨。或許這是我們除了身為男性外,少有的共同點,認為自己不該屬於這裡。」而這一切的思考都是躺在軍床上直瞪著天花板所領悟了,最後以「現在時間洞五三洞,部隊起床!」作為結尾,除了中斷作者的思緒,也讓讀者感受到體制下的孤獨。
⠀
在日常與微光收錄較多新生代的作品,真實的面對自我,玩味生命的意義與無意義。上路與觀看則是旅行途中的領悟,認識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世界,看見世界也看見自己。
⠀
時代與省思則是我最喜歡卻也最沈重的主題,有#陳芳明 〈十五年後,鮭魚返鄉〉戒嚴時期,因台獨立場而旅居海外,四十二歲卻只能以美國人的身份返鄉。當他坐在咖啡廳俯瞰熟悉的台北街頭時,察覺到生命裡失去了好多,再也無法重新再來過。其餘也談及上個世紀台灣的歷史傷口,讓我意識到現在的民主自由是多麽可貴,從來不視這些為理所當然,更不會隨便說出台灣就是太民主或太自由的無稽之談。
⠀
另外我也想介紹 #李雪莉 的〈一封燒毀的爸爸遺書——沉默的藍領單爸與下一代〉講得是一群教育程度偏低的男性,面臨全球經濟結構重組,使得台灣底層男性的權威受到挑戰,他們大多與外配結為家庭,但有五對就有一對離異,這些單爸在傳統文化的陽剛形象上更不願意接受外界的援助,使得這群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在社會上越漸弱勢,而我們該想如何讓他們被看見,連結更多外在資源。
.
我本身對台灣散文創作接觸不深,這本書收錄的數量已經超過我過往所讀,能讀此書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收穫,豐富又多元的主題,推薦給大家,值得收藏。
⠀
107年度散文選選入創作者:⠀
⠀
哈金/温又柔/鍾怡雯/馬尼尼為/洪滋敏/詹宏志/房慧真/楊富閔/張輝誠/張曼娟/廖玉蕙/田威寧/沈信宏/葉佳怡/張亦絢/楊婕/夏夏/李維菁/吳賢愷/祁立峰/林孟寰/楊邦尼/李紀/吳鈞堯/石曉楓/楊澤/葉覓覓/袁瓊瓊/陳雨航/蔡素芬/凌性傑/言叔夏/陳栢青/崔舜華/簡莉穎/丁名慶/楊索/神神/朱嘉漢/陳芳明/張北海/賴香吟/李雪莉/張子午/劉崇鳳/蔣勳/李黎/廖偉棠/馬世芳/徐振輔/連明偉/謝旺霖/李桐豪/王盛弘
⠀
#九歌 #閱讀 #心得 #散文 #散文集 @chiuko_book
遊子吟心得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KET親子百科】有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經驗的職業治療師雷珊珊,曾幫讀小一的大兒子默背古詩《遊子吟》,把內容化成類似手語的遊戲動作,並在詩句旁邊加上圖畫。不如聽她細說讓孩子開心寫字溫習的心得。
【先求知,再投資|立即報名】2020年投資策略講座及課程全攻略:http://bit.ly/36DXshQ
遊子吟心得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文學季2019公車捷運詩文※
偈 ◎鄭愁予
不再流浪了,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由首句的宣告,我們知道了詩中的敘述者原本是個流浪者,至於為何流浪的原因、是出於自願或被迫、流浪了多久,則不得而知。無論如何,眼下他來到了一個旅程的交界處,希望終止流浪的腳步,不再漫遊如一古老的吟遊詩人,而欲凝定成一永恆的姿態,並且沉默。「不願」、「寧願」皆表示出於主觀的選擇,要在空間中靜止,「我將時間在我的生命裏退役」(鄭愁予〈定〉),再也不被時空挪移,永遠留在自己想待的位置。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以下,可與詩人的〈鄉音〉一詩相互闡發:
我凝望流星,想念他乃宇宙的吉普賽
在一個冰冷的圍場,我們是同槽栓過馬的
我在溫暖的地球已有了名姓
而我失去了昔日的旅伴,我很孤獨
我想告訴他,昔日小棧房坑上的銅火盆
我們併手烤過也對酒歌過的——
它就是地球的太陽,一切的熱源
而為什麼挨近時冷,遠離時反暖,我也深深納悶著
遊人以流星為伴,因他們同是出發自宇宙而沒有固定居所的吉普賽。當「我」在地球小住,擁有了溫暖與名姓,卻失去往日旅伴,亦即失去旅程與自由。地球住民不可或缺的巨大熱源,太陽,對宇宙的遊人而言不過是一小小逆旅中的小小火盆,「為什麼挨近時冷,遠離時反暖」?或許便因為遊人的心不會長久安住於一處,而總是將眼光投向未知的、彷彿若有光的遠方吧!所以他終究是要離去的,而且去向未明,有著無限可能。
任何旅人踏上旅程,必然有個起點。出發之後,沒有終點的成了流浪者,有一歸處作為終點,便是遊子。因此流浪者與遊子並非固定身份,而可能隨時轉換。〈偈〉中的敘述者,從最初的浪人,欲轉為靜定的石人,又說自己是「宇宙的遊子」,即是內心裡由無終點轉為有歸處,從無止盡的漂泊中回首,望見此生的歸程,一個更大的時空。
生命即旅程,從恣意漫遊到落腳某處,應可視為一種成長的選擇。然而萬物實則都只能是走上一遭,天地為逆旅,光陰如過客,從時空的某一點啟程,也終將會在某一個點歸去;任你如何地想凝定為「時間的石人」,畢竟脫離不了「宇宙的遊子」之身份,無法永駐於此。「地球你不需留我」的瀟灑之中,可以看見詩人對自我存在的體認、對生命本質的徹悟,或更蘊含著些許不捨與眷戀,亦未可知。
#鄭愁予 創作
#春福 朗讀
#賴柏年 手寫,Instagram:lai.po.nien
#蕭淳介 心得
※聆聽 #陳友為 朗讀,請至「台北文學季」頻道:
https://youtu.be/wQSwpS5yFjo
※本篇原收錄於《#夢土上》,後見於《#鄭愁予詩集Ⅰ:1951-1968》(#洪範書店,2015年2月新版)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規劃執行:文訊雜誌社,粉專 《文訊》
※活動粉專:臺北文學季
※一併感謝上述單位及人士
--
附: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對〈偈〉的賞析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9/20150910.html
#偈 #不再流浪了 #空間的歌者 #時間的石人 #宇宙的遊子 #八方離去
遊子吟心得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父母面對生活的影像,就是孩子心中樹立的父母形象
喜歡跟孩子們聊天,他們天馬行空的腦袋, 比我胡思亂想的腦袋更顯得有趣。在親子和諧生動的對話中,常常帶著我們一起省視生活,與洞察內心。有時,就在聊天時,讓心境中卡關的事,突然被醍醐灌頂,而茅塞頓開。
有一天,幼子突然問我:「媽媽,遊子吟怎麼背?您還記得嗎﹖」我說: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剛念完,幼子接著說:「媽媽,我一直覺得這首詩沒有結束!」好奇的我問:「沒有結束是甚麼意思呢﹖」幼子搖搖頭說:「不知道,就覺得這首詩沒有結束」我思考一下接著說:「你知道你讀的幼兒園慈暉,名字就是從這首孟郊的詩來的嗎﹖」他說:「不知道!」我接著說:「也許,你一直記得幼兒園的事;也許你感受到這首詩中的意境。因為媽媽對孩子們的愛,是不會結束的,一如孩子們對媽媽的感謝,也不會結束。所以你一直會覺得這首詩沒有結束的感覺,因為你讀到詩中的核心意念了,真好!」
小時候讀到遊子吟,只覺得母愛真的很偉大,因為媽媽真的常常幫我們修修補補衣服。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顯現的平實卻認真的父母影像,才是孩子們心中,最崇敬與喜愛的形象。在歲月巧妙的轉換交流中,父母的一切言行舉止,會慢慢的內化在孩子的心中,漸漸的被模仿與復刻出來。
長大後當了母親,再讀到遊子吟,那又是另一種心境上的體悟。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偉大的母親,而只是覺得既然選擇當了母親,就應該要好好地做好母親這個角色。我們認真慎重的面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機會,一旦做出選擇,就努力以赴,無愧於心,也要無悔於初衷。
一如之前,幫著幼子縫補他的褲子和書包,先生都說買新的就好!但!孩子還願意使用舊的,我們也不能讓孩子學會浪費資源,要帶領他們一起愛物、惜物。所以我把幼子縫補過兩次的褲子,進行了第三次的縫補工程。而書包,是英文課的書包,書包的布料挺厚,拉鍊脫線的面積,從一點點的不注意,一路延伸到超過半個書包,他常常開玩笑地說:「這樣拿東西也很方便!」縫了很久,總算完工。
比起長子,幼子是比較惜物愛物的人,他的球鞋,總是穿到破到不能再破,他才願意換新的,每次帶兩兄弟去買衣物,弟弟也不太願意添購新的。也許他跟媽媽一樣念舊。念舊總是好的,念舊的人都重感情,重感情總勝過薄情。其實,我發現,排行第二以後的孩子,都比老大珍惜物資,因為,他們從出生開始,就接手使用手足的舊東西,而潛移默化著珍惜物資。
小時候,我很喜歡跟爸爸撒嬌的問:「爸爸,我要長到幾歲才是大人﹖」爸爸總是回答著說:「在爸爸心目中,妳永遠是一個孩子!」我喜歡問這個問題,才不是在乎幾歲才會長大,而是喜歡聽到爸爸說,我在他心目中永遠是一個孩子。
永遠是一個孩子,這代表永遠有人疼,有人愛,有人幫忙支撐著自己的痛苦與脆弱。小時候的心思,一點都不想長大。
爸爸跟我相差四十九歲,小時候總害怕,最疼愛我的爸爸會突然死掉。我常在想,如果爸爸活到八十幾歲就往生了,那我也才三十多歲啊!沒想到,爸爸在八十四歲時往生了,我曾怪過自己很笨,小時候怎麼沒想過爸爸可以活到一百歲呢?
去年,媽媽因為尿毒太重,幾乎陷入昏迷。那時,我陷入無比的恐懼之中。因為我害怕媽媽會突然離開我,媽媽如果也離開了,那我就無父無母的變成了孤兒。
變成孤兒,這個想法,真的讓我痛苦又擔憂。一如墜落無底的深洞,又黑又沒有盡頭,不管如何掙扎,都無法停止墜落,也沒有任何的支援,讓我可以止跌,抓住往上爬,真的讓我害怕至極!
後來,經由洗腎,慢慢恢復記憶的媽媽,身體往好轉的方向前進,也可以慢慢的進食,這讓我的心,得到了不少的寬慰。但我也明白,人生不要太過強求。繁華,終須落盡!
誰也不知道自己的戲份還有多久﹖多長﹖但我願意扮演好,每一個自己該演出的角色。作為女兒和媳婦,希望媽媽和公公都可以健康快樂的安享晚年;作為妻子,希望先生可以沐浴在愛與幸福之中;作為母親,希望孩子們可以永遠感受到媽媽支持他們的愛;作為我自己,要盡其在我的把生活與心念述之於文字,讓自己心中信仰的真誠、善良、美好,透過文字,溫柔且恆久的傳遞出去。讓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而美好。
幼子說的沒有錯,遊子吟這首詩沒有結束,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也不會結束。即便父母他們的形體已不在世間流連,但那份不曾中斷的愛,會一直在孩子的心上留著溫暖的印記,帶領他們繼續向未知的生命前進。而孩子們,對父母的感謝,也永遠不會結束,甚至為人親時,那感謝,只會愈來愈濃郁,愈來愈清楚而明白。長大後的孩子,會再把從父母處得到的愛與關懷,用來潤澤著自己孩子。
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完美,甚至因為父母溝通不良,幾度瀕臨破碎而差點失去完整。但父母認命、認份,又認真的面對無情生命中的風雨和波折,還是含辛茹苦的拉拔大了六名子女。他們的脆弱和勇敢,退縮和奮進,消沈和積極,都那麼平實又真切的刻畫在我的生命之中,成了值得學習或是需要修正的參考樣板。
父母面對生活的影像,就是孩子心中樹立的父母形象。當父母對生活怨懟,孩子就學會對生活怨懟,當父母帶著感恩的心,認真而努力的過生活,孩子的生活,也會用努力與認真去營造。孩子不一定會記得父母說的,但他會不自覺的跟著父母做。
為人父母,真的要謹言慎行,把自己的生活習慣與方式,和面對工作與生活的態度,打理到自己喜歡的模樣,做個言行一致的人。這樣,你的孩子看著你的背影成長,也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把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在無形中學好的。
教養不必捨近求遠,每天做好孩子的榜樣,多互動與交流;多溝通與對話;多閱讀與參考,別人怎麼處理親子關係,再選擇適合彼此相處的方式。大家都可以在愛的雙向交流中,經由互動與彼此協調,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