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遂文言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遂文言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遂文言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遂文言文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夫夫之道 FuFuKnow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去年的二月十八日,粉專私訊傳來一則很可愛的邀請訊息,是來自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第十六屆畢業製作專題「The Same影像紀錄團隊」的六個女孩,希望邀請我們擔任他們作品的主角,藉由我們走過的路,使社會大眾更認識關於同志的議題。 沒想到這一走,就是一年的時光。 這群女孩從我們拍攝夫夫劇場到各種遊行...

遂文言文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10:10

【#江仲淵:《背影》沒告訴你的事:朱自清與父親的八點檔家庭鬥爭】 朱家一直以來都是書香門第,祖上的每個人幾乎都是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就連朱自清的爸爸── 朱鴻鈞也不例外。 朱鴻鈞是徐州當地的榷運局長,但在整個家族中,卻是最不起眼的一位人員。 對仕途不順的自卑,使朱鴻鈞種下了一個心結:他一定要比過...

遂文言文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1:49:25

⭕️第32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楞伽經」,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本經說明清淨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援引本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五法、三自...

遂文言文 在 Yan Yan Cheu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2 17:08:19

世界風雲詭譎,人事滄桑難料。 莘莘學子,何曾料到,2020的前半年,竟是獃在家,只能網上學習。 網上教學,只是權宜之計,不得已而為的無奈舉措。 畢竟,現場教學,才是皇道; 尤以中小學生,心志未定,缺乏互動,始終成效不彰。 今年暑假,比平常更短了一截,學生更要珍惜韶光,裝備自己。 特別是小學5, 6...

  • 遂文言文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3 15:08:17
    有 161 人按讚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 遂文言文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8 22:06:47
    有 68 人按讚


    【本土語言Q&A|第三話:本土語言有字嗎?台語篇】
     
     
    「台/客語有字嗎?」
    「原住民族語為什麼寫成英文的樣子?」
     
    想必許多剛接觸本土語言議題的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目前的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強調華語教學、將華語當作教學媒介傳授知識,本土語言則是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造成傳承困難。
     
    然而,所有的本土語言皆有自己的文字,台語、客語向來有漢字傳統,西方傳教士來台時帶來教會羅馬字,在教會中也有使用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愈來愈知名的台羅、客羅則是於2000年後由教育部制定而成。原住民族歷經荷治、日治到現代都歷經過文字化,使用過羅馬字、假名字等不同文字系統,現在普遍使用的是2005年公告的教育部「公告版」羅馬字。
     
    本土語言的文字發展歷史十分豐富,也曾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時期,以下將依語種分類,著重介紹目前仍然流行,抑或由政府整合推動文字系統,本篇將先從台語起鼓。
     
     
    ▎漢字書寫
     
    古代中國文人學習官話、以文言文行書,極少用本身的母語進行白話創作,但是也出現各地方語言的白話文學。台語的白話漢字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傳奇作品《荔鏡記》,內容詞語係由潮州話及泉州話混合寫成,其漢字選用除了有本字之外,也使用許多借音字、訓讀字、自創俗字等不同的方法來書寫泉/潮州話。《荔鏡記》版本眾多,用字不甚統一,卻也是閩南地區以白話漢字書寫的濫觴。
     
    清代以降,閩南地區開始出現以通俗漢字記錄閩南民間歌謠的小冊子,也就是「歌仔冊」,歌仔冊隨著漳泉移民傳到台灣,到了日治時期達到盛行巔峰。歌仔冊的目標受眾是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普羅大眾,因此用字相當簡單淺白,較少使用艱澀漢字,而偏重借音字,許多俗用字的使用即是源自歌仔冊。
     
    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文壇對於鄉土文學該使用中國白話文或台語文而引發台灣話文論爭,支持台灣話文派的黃石輝撰文主張台灣文人必須貼近一般大眾,寫台灣的文學,創作語言、文字應使用台語,達成言文一致。此論點得到郭秋生、賴和等人支持,也有後續創造新字等討論,賴和更是嘗試用台語寫小說的第一人。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加強日文教育、禁止漢文書寫,這波台灣話文運動也隨之戛然而止。然而,其中以台語書寫白話新文學的想像及嘗試,對後世台語文影響甚鉅。
     
    2000 年後,政府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推動鄉土語文教育。此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編纂《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提供前線教師參考資料,同時試圖使台語文用字統一。編纂的過程中有十幾位語文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研商選字原則,數年後分批公告「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2007年公告第一批 300 字,至2009年總共公告700個常用推薦漢字。
     
    教育部的推薦漢字原則上尊重傳統,考據傳統上的本字、訓用字、借音字等等,以訂出易教易學、兼顧音字系統的適合漢字。推薦漢字的出現是台語文字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使得不只增加台語漢字的固定性,更使體制內的台語教學更有依據。
     
     
    ▎白話字書寫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羅馬字母拼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為基督教傳教士於福建廈門創設並推行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或「教會羅馬字」。
     
    白話字的雛形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歐美基督教會積極向海外拓展,傳教士通常會先學習當地語言以利宣教。1810年代,英國倫敦宣道會的宣教師在東南亞麻六甲開辦「英華學院」,因當地大多為閩系華僑,通曉官話者為少數,宣教師遂開始研究福建話。
     
    因當時大多數中國平民不識字,難以閱讀譯作漢字的基督教經典,傳教士於是另尋他法。1850年代左右,廈門地區的傳教士以拉丁字母及符號為基礎,發展出可以準確拼寫廈門話拼音文字系統,稱作「白話字」。傳教士發現,使用這套文字系統可有效降低信徒學習識字的時間,遂在閩南地區大力推廣,也用白話字編纂字典、翻譯聖經、聖詩。
     
    自1865年開始,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先後等人來台宣教,將白話字傳入台灣。1885年,巴克禮牧師甚至在台南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府城教會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今《台灣教會公報》),內容皆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記載教會事項、各地新聞、文學創作等等,至今仍持續發行,累積大量豐富文獻。白話字在台灣的台語教會內發展悠久,也曾向外觸及非教會族群,如日治時期蔡培火著名的社論《十項管見》(Cha̍p hāng koán kiàn)即是用白話字寫成,台灣文化協會也曾短暫開辦羅馬字講習會。
     
    然而,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先後推行國語運動,白話字受到不小的壓迫,也造成目前社會上多數人不曉得或不曾聽過白話字,但是至今台語教會系統內仍然是堅持使用白話字佈道。
     
     
    ▎台羅書寫
     
    台羅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簡稱,與白話字同樣屬於拉丁化的台語文字系統,為中華民國政府制定,且正在推動的羅馬字方案。
     
    雖然白話字歷史悠久,但是近代部分學者認為白話字有其缺點,紛紛提出修改方案。有人認為要改為更符合音韻學的音標;有人主張應改為與英語相近的通用拼音,方便大眾學習;當然也有堅持回歸白話字傳統的聲音。從1990年代起,各派之間便多有討論、爭執,最終各家在2005年達成共識,整合彼此論點。教育部遂於2006年公告整合的拼音方案,也就是台羅。
     
    台羅是以白話字為基礎做出小幅度的改革,修改部分聲母、韻母及標調方式,具有類似國際音標(IPA)的特質,不過基本上與白話字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兩者間的轉換並不困難。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羅為目前受官方支持的台語羅馬字,體制內的教育資源皆由台羅寫成,如《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官方競賽、認證考試或者學校台語課的內容皆是以台羅為羅馬字的標準。也因為如此,台羅較為人所知,漸漸往台語羅馬字的正書法發展。
     
     
    以上為三種最通行的台語文字系統,而目前台文界主流的書寫方式的是將漢字、羅馬字(白話字或台羅)混用,稱之「漢羅濫寫」(hàn-lô lām siá),以解決部分字詞仍沒有漢字,或者漢字過於冷僻而不利閱讀的問題。
     
     
    參考資料:
    中島利郎(2003)(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高雄市。
    洪惟仁(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1),頁81-108。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
    姚榮松(201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學誌,第1期,頁143-204。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蔣為文(2009)。蔡培火 kap 台灣文化協會 ê 羅馬字運動之研究。台灣風物,第59期 (2),頁41-65。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灣流音樂祭】
    ▎時間:2020.10.17
    ▎地點:台大舊體後草皮
    ▎票價: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台大學生會文化部、台大台語文社
    ▎協辦單位:台北藝埕扶輪社、台語正常化推動聯盟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部
    ▎演出者:siàu-lú khah-lah少女卡拉、風籟坊、雅維茉芮Yaway·Mawring、百合花、春麵樂隊、林生祥。

  • 遂文言文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4 09:15:00
    有 137 人按讚

    【戰國名將生死錄】樂毅:留有餘地的境界

    「喔喔喔~~~」
    「阿亮你又來了!沒事幹嘛突然亂叫呀!」
    被朋友唸叨的少年,只是笑笑地看著眼前的朋友,然後牛頭不對馬嘴的說:「大家有想過自己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嗎?」
    「又來了……」
    除了少數幾位,大部分少年都覺得阿亮平時就愛故作神秘,實在有點莫名呀。
    「阿亮你自己要不要先說說?」
    一位龐姓少年趕緊發言,一方面是打圓場,另一方面是讓自己的朋友有台階下。
    阿亮仰起頭,慢悠悠的說:
    「我要成為像管仲,或是樂毅那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將之後

    在以前的教科書(現在被刪減了),常提到戰國七雄,感覺戰國就是七國鼎立,但實際上,七雄之間也有不小的實力差距。
    七雄各自的實力消長隨時間有所不同,不過有兩個國家倒是穩居後段班的位置。這其中的吊車尾當屬韓國,這只能怪它先天不良,原先土地就小,還身處容易被圍毆的中央之地。而排名倒數第二的,應該就是燕國。
    燕國其實也是超老牌國家,甚至是周天子的親戚。但在春秋時代,就曾經有過被異族打爆而需要向齊桓公求救的紀錄,到了戰國時代,燕國還差點被齊國吞併。但如此弱國,也曾有一度稱霸東方,這多虧一位強大的名將─樂毅,為燕國締造為數不多的輝煌。

    樂毅,魏國名將樂羊後代。
    古人寫歷史通常追求言簡意賅,因此能留在史冊的紀錄往往具有特別之處,司馬遷特地說「樂羊」是「樂毅」的先祖,所以這裡我想先特別聊一下樂羊的經歷。

    樂羊是中山國人,後來轉投置魏國擔任將領。中山國後來率兵攻打魏國,樂羊則領軍對抗,這激怒了中山國君主,於是他把樂羊留在國內的兒子烹殺,並煮成肉羹送給樂羊示威。
    同一時間,樂羊因為出身,遭到魏國朝臣們的猜疑指責,於是樂羊把兒子的肉羹一口氣吞下肚,表示自己對魏國的忠誠;隨後樂羊大敗中山國,並與名將吳起搭檔反攻,直接把中山國給滅了。
    事後,魏文侯對底下大臣說:「看看樂羊對我多忠心?為了我,連自己兒子被殺都不在乎,甚至肯吃自己兒子的肉。」結果大臣卻一句話反堵回去:「是呀,這人連兒子都肯吃,他還有誰不能吃?」
    這段對話後,魏文侯從此猜忌樂羊,雖然仍論功行賞,但也從此對樂羊冷處理,使樂羊一生再也沒有獲得發展的機會。

    希望大家記住樂羊的故事,因為他對樂毅的一生經歷有重大影響;其一,就是樂羊在家族裡傳承他對於戰爭的經驗,這使樂毅自小就喜好研究兵法,為他後來的事業打好基礎:其二……先賣個關子,之後再提。

    投奔燕國

    樂毅早年職涯並不順遂,他首先在趙國任官,結果趙國卻爆發政變,導致樂毅出走避難到魏國,可到了魏國,樂毅卻又不被重視(《史記》的樂毅列傳中,首先描寫「趙人舉之」,表示趙國頗為器重樂毅,但對樂毅的魏國時期卻是隻字未提,可見樂毅在魏國的冷板凳坐得有多穩固),導致他無法證明自己的價值。
    幸好,當時燕國君主─燕昭王,由於怨恨齊國曾經趁亂入侵,正砸重本大舉招募人才準備復仇。其撒幣程度,甚至直接為一位叫郭隗的大臣專門蓋一座宮殿居住,如此大動作,讓燕王招賢的名聲傳遍各國。樂毅聽到燕國有發展機會,連忙想辦法成為出使燕國的魏國使者,如此不但讓自己在燕王面前有好的能見度,而且也能當面測試燕王是否真的是自己可以為之效力的明君。事實證明,燕昭王與樂毅可謂一拍即合,於是樂毅開始在燕國擔任高級顧問。

    破齊方略

    時間來到齊湣王主政時期,他四面出擊的行為得罪所有國家,這個矛盾在齊王吞滅戰略要衝的宋國後,終於來到爆發臨界點。同時,長年的征戰使齊國百姓負擔沉重,非但人多有怨言,在經濟上齊國也呈現強弩之末的疲軟狀態。
    樂毅此時建議:
    「燕國弱小,而齊國在稱霸崛起中,軍隊是精於用兵、熟習攻守。所以大王若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天下諸侯共同對付。
    此時齊國佔有淮北和宋國故地,這是楚國和魏國也想獲得的土地,所以楚魏兩國一定願意加入伐齊行列,自己再去聯繫趙國,屆時就能集結四國聯合攻齊,如此就一定能大敗齊國!」
    事實證明,齊國的顧人怨程度遠超樂毅想像,最終他成功集結趙、秦、韓、魏、燕的五國聯軍伐齊(楚國則是名義上說要援助齊國,但實際上卻準備趁虛而入)。當時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趙王加封樂毅為相國,樂毅於是成為聯軍統帥並再濟西之戰大破齊軍主力。之後,樂毅獨率燕軍追逐敗逃的齊軍,並攻陷齊都臨淄,將齊國財物祭器全部擄掠為燕國,完成燕昭王的復仇野望。燕昭王在欣喜之餘,封賞樂毅為昌國君。
    觀看樂毅的伐齊方略,他固然展現能統御大軍的優秀指揮能力,但我覺得他真正厲害的,還是準確的戰略分析眼光,以及能夠勸說各國合作的超強談判能力。也就是說,樂毅不單純是戰場上的將軍,他更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所以能盡可能的調動資源,在未開戰前就先獲得巨大的戰略優勢。

    對答的智慧

    攻下齊國首都並不是樂毅行動的結束,他請求燕王讓他留在齊國繼續作戰,於是樂毅留在齊地5年,接連攻下齊國70餘城。昔日東方霸主的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座城市仍在堅守,眼看就要被徹底亡國,而燕國即將掌握擁有魚鹽之利且土地豐饒的齊國之地,成為另一個東方霸主。
    可惜,還沒等到齊國完全淪陷,燕昭王就過世,換燕惠王繼位。而這個惠王在王子時期就常與樂毅起衝突,其矛盾程度連齊國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齊國大肆宣揚假消息:「樂毅之所以遲遲不攻下剩下的兩座城池,是因為他跟燕國新王有嫌隙,所以這才擁兵自重,意圖自己在齊地建立獨立王國呀。」
    燕惠王本來就看不順眼樂毅,又聽到風聲,於是任命其他將領去取代樂毅的統帥地位。而接到這圖謀不軌的人事命令,樂毅立刻逃往聯軍中給予他最高待遇並且早有淵源的趙國,趙國也立刻賜與樂毅封地,厚待這位曾經統御五國聯軍的名將。
    後來,齊將田單領導齊軍上演戰國史上最傳奇的絕地大反攻,燕軍最終被打爆並丟失所有齊國佔領區。這下讓當初僅憑個人好惡而強硬換將的燕惠王後悔莫及,但事實證明:這人性格依舊有毛病!因為他認為燕軍敗北的原因之一,是樂毅轉投趙國。按照宴會王的邏輯,他是這麼思考:「如果樂毅還在燕國,就有機會阻止齊國反撲,結果樂毅不在,導致我無法更換將領阻止頹勢,所以樂毅不用為此負責嗎?」

    懷著超級自我中心的神邏輯,加上害怕樂毅挾怨報復去鼓動趙國進攻剛逢大敗的燕國,燕惠王派人向樂毅傳遞訊息:
    「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而將軍不負重托的擊敗齊國替先王報仇,我怎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後來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被其他人蒙蔽,這才臨陣換將,可我當初的意思,是覺得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於是請您回來休息並商議國家大事。然而,您卻誤解我,認為和我有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您這樣要怎麼報答先王的知遇之恩呀?」

    看看這封信,自己基本沒錯,然後沒事就拿老爸的威望綁架他人。敢問各位:如果是您,您會作何感想?又會有什麼樣的回覆呢?

    樂毅的回覆是:
    「我庸碌無能,不能遵行先王教誨去調和與朝中同事的關係,我怕若是遭殺身之禍,既損傷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才逃到趙國。大王如今派使者列舉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我的理由,以及我事奉先王的心志,所以回信告訴您。
    我聽說賢惠聖明的君主,不把爵祿送給自己親近之人,而是賜給有功之人;官職也不隨便授給自己喜愛之人,而是給稱職之人。先王正是賢惠聖明的君主,所以吸引我為之效力。而先王也極為厚待我,並聽取我的建議,最終聯合各國破齊成功,滿足先王復仇的心願。我因沒有辜負使命,所以獲得先王封賞的土地,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的諸侯。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局。
    就像昔日伍子胥投奔吳國並被吳王闔閭重用,所以最終吳國攻破楚國首都;但後繼的吳王夫差卻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甚至最後賜死伍子胥。可嘆的是,吳王夫差不明白賢人的主張對吳國的重要性,而伍子胥也未能及早預見自己和君主的見識不同。
    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讓先王名聲被毀壞,則是我最害怕的事情。另外從從道義上講,慫恿趙國去圖謀燕國,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只請大王您三思。」

    雖然讀文言文是頗為痛苦的事,但老ㄕ強烈建議大家可以去看樂毅答覆燕惠王的書信原文,因為我發現樂毅的用字遣詞不但流暢易懂,排比及類疊筆法更是使用的華麗又具有內涵。如果樂毅不是請人代筆,而是親自寫成,那這個人當真是文武雙全的強大通才。
    但真正讓我震撼的,是樂毅的回覆方式。從表面上來看,樂毅的回覆極為恭謙有禮,不過這當中的立場卻非常強悍又有彈性。我用自己的理解為各位解讀一下信件內容。
    首先,樂毅一開始先說自己是為了保全性命並顧及兩代燕王的面子,姿態擺得很低並釋出自己的善意。
    接下來樂毅開始稱讚前任的燕昭王,我想樂毅是在告訴燕惠王:「你不是說我對不起你老爸嗎?看看你老爸是如何對我?又是多麼有能力?你這小渾蛋有繼承到你老爸的氣魄才能嗎?你好意思在我面前提你老爸?」
    後來樂毅引用了伍子胥的故事,這表達的內涵可深了。其一,表達自己是像伍子胥一樣能強國興邦的人才;其二,表達伍子胥與自己的成功,都是有賴於君王的信任及支持(我猜寫到此處,樂毅應該非常懷念曾經合作無間的燕昭王呀);其三,表達伍子胥跟自己都遇到理念不合的新王,只是我樂毅並非伍子胥,不會傻傻地為你這渾小子犧牲自己性命!
    最後,樂毅直接說穿了燕惠王的來信重點,強調自己感念先王,所以絕對不會攻打燕國。但燕惠王的種種行為,樂毅是絕不想與之共事,不過「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自己已經很講情分,以後相敬如賓便是,可別把自己逼急了,到時可就一拍兩散呀!

    收到回信的燕惠王,後來把樂毅留在燕國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樂毅則在之後的日子,負責燕趙兩國的聯繫工作,因此在兩國都獲得頗高的地位,最後樂毅在趙國去世。

    老ㄕ一己之見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樂毅的祖先─樂羊,給他的後代帶來兩個啟發嗎?我覺得扣除軍事學問,樂毅從祖先身上得出一個結論:凡事留有餘地。
    誠然,自己的祖先在斷絕後路、不計代價後,獲得了成功,但代價卻是:家人慘死,自己也不被眾人接納。與此相對,樂毅雖然當機立斷,但他總會在原先的單位中留有空間;所以燕國待不下去他還能去趙國,所以燕國雞掰的質問時,他以謙和又不失立場的態度答覆,卻表明裡子,又給對方面子,最終使留在燕國的家人也享受殊榮,自己也安然無事。
    至於樂毅能夠留有餘地的關鍵,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利益共享」。那怕是自己面對曾臨時跳槽的老東家─魏國,在樂毅提出伐齊分地的建議時,完全不計較曾經的不辭而別;對於有宿怨的新任燕王,樂毅則提出燕趙聯合的外交戰略,使燕國面對西邊強鄰可以高枕無憂之際,和緩與燕惠王的私人關係。

    這就是樂毅,全方面的通才,戰國史上絕對耀眼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了,大家以後別叫我阿亮了,明天我就要受冠禮(古代成年禮),到時就有『字』了。」
    「哼!難怪你今天特別跩。你有先知道自己的『字』了嗎?」

    那個被稱作阿亮的少年故作輕鬆的看著友人,然後說:「你們以後,要叫我孔明了。」

    附圖:三國志14中的樂毅能力圖,完全是當之無愧的頂級強者

  • 遂文言文 在 夫夫之道 FuFuKnow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6-03 21:30:12

    去年的二月十八日,粉專私訊傳來一則很可愛的邀請訊息,是來自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第十六屆畢業製作專題「The Same影像紀錄團隊」的六個女孩,希望邀請我們擔任他們作品的主角,藉由我們走過的路,使社會大眾更認識關於同志的議題。

    沒想到這一走,就是一年的時光。

    這群女孩從我們拍攝夫夫劇場到各種遊行,從校園講座到台南雄雄食社的一日店長,從公投的挫折走到同婚通過。我們一起在立法院底下淋雨,一起迎接曙光的到來。

    這支影片,紀錄了從2019年到今年的過程,有些活動我們甚至已經沒有印象,卻被他們深刻的記錄下來,而參與訪問的人事物所對我們的評價與祝福,也帶給我們繼續往前的力量。

    我們都可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被迷惑了視聽,但他們選擇用諧音將紀錄片取名為「迷或是聽」,當你陷入一件不了解的議題或狀態時,當你迷惑而無助時,如何聽?怎麼聽?用什麼樣的角度去聽,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這不是一部要你們一定要改變立場的紀錄片,
    卻是一部讓大家更認識我們的影像呈現。
    讓我們一起回顧那段時間,我們共同走過的路吧!





    🏳️‍🌈「迷或是聽」創作團隊 女孩們的話

    我們整個團隊在確定要拍攝紀錄片為畢業製作時,就開始尋找適當的題材,當時2018年沸沸揚揚的人民公投剛落幕,但話題還是持續延燒。

    其中組員們都相當關注「同性」議題,但也像大家所說的,公投法案的問題就像是文言文,身不在其中是無法得知狀況,所以我們主題便決定為「同性」。

    想要透過畢業專題,讓更多人了解既然每個人都嚮往且渴望愛情,但為何因為是少數而投以異樣眼光且得到不平等對待。


    在經歷一個寒假每週持續討論整理後,我們決定以同性伴侶為主軸,拍攝他們的日常與生活態度,我們期望找到的主角是有在為同志發聲的公眾人物,在團隊認識且尋找適合人選時發現,「夫夫之道」這對YouTuber高度符合我們團隊的期待,便開始接洽與協調他們是否願意擔任我們紀錄片的主角。

    側拍他們所進行的YouTube頻道拍攝的劇場、同性議題校園演講、彩虹遊行等活動,主要也會拍攝阿凱與家人間的互動。同時也開始要求組員更加瞭解他們的故事。


    發現他們一路走來不是很順遂,應該是說每一位同性戀者,他們每一個成長過程,他們所面對的大多數人都是投以異樣眼光甚至是批評、諷刺與霸凌,但幸運的是「夫夫之道」他們開設YouTube頻道,以他們的力量開始分享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也替世界上弱勢的同志聲援,特別是想拍攝出「夫夫之道」他們是如何讓家人接受與認可他們正在做的事情、過程以及想法。

    於是有了這個作品的產生。



    🏳️‍🌈 工作團隊
    執導老師盧祐德
    導演/剪輯廖庭米
    副導演王雅卉
    製片沈佳宜
    執行製片 洪悅華
    攝影吳菉
    收音郭惠慈




    🏳️‍🌈 特別感謝
    夫夫之道里歐(陳荐宏)、夫夫之道阿凱(王盈堯)、阿凱媽媽楊文碧、阿凱弟弟王盈元、宜蘭傳藝老爺行旅副總經理MARK、夫夫劇場人員香蘭、夫夫劇場人員弘凱、夫夫劇場人員哲弘、夫夫劇場人員多莉、彰化囍好園負責人張伯樂、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呂欣潔(於今年立案更名為彩虹平權大平台)、大同技術學院黃莞喻同學、大同技術學院學輔中心暨資源教室主任許育菁、大同技術學院學輔中心暨資源教室輔導員邵珮睛、WeAre髮廊沙龍負責人艾文、House of Desire團員莊佳翰、House of Desire團員楊焺焣、雄雄食社負責人阿龐、文藻外語大學凱開、成大To.拉酷社 第十二屆社長黃思齊、成大To.拉酷社第十屆社長廖傑恩、成大To.拉酷社第十二屆副社長詹雅淇、成大To.拉酷社第十二屆學術長黃奕嘉。

    🏳️‍🌈 場地致謝
    宜蘭傳藝老爺行旅、彰化囍好園、雲林北港藝閣、大同技術學院學輔中心暨資源教室、成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臺南雄雄食社、臺南WeAre髮廊沙龍(We Are Hair Salon)、社團法人臺南市佳里區漳州社區發展協會、台南道南館自家烘焙咖啡館、高雄步道咖啡廳。

    🏳️‍🌈 活動致謝
    台南彩虹遊行、嘉義彩虹生活節、苗栗愛轉來平權遊行、世紀平權婚禮、台南粉紅點。

    😍歡迎關注IG
    夫夫之道➡️fufuknows
    Leo➡️heyitsleo_kai
    阿凱➡️eyo_wang

    #夫夫之道 #GAY #夫夫日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