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香港最新【當言論自由成為祭品——26年《蘋果日報》在港關上最後一盞燈】 「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蘋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這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於1995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向媒體述說的辦報理念。當時豪氣干雲的黎智英如今已在獄中,而咤吒香江26年的《蘋果日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

  • 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3 23:42:03
    有 10,306 人按讚

    #香港最新【當言論自由成為祭品——26年《蘋果日報》在港關上最後一盞燈】

    「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蘋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這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於1995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向媒體述說的辦報理念。當時豪氣干雲的黎智英如今已在獄中,而咤吒香江26年的《蘋果日報》,這份親民主派大報,6月24日正式在政治的打壓下停刊。

    內部員工表示,24日凌晨12時後,讀者無法再瀏覽網站內容,將留下一句停刊通知。23日晚上11時,許多讀者將車子停滿在壹傳媒大樓外周邊,聚集的人群以手機的燈光來送別《蘋果日報》。而最後一刊《蘋果》的頭版標題大字寫著「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 (我們撐蘋果)」。

    ■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快速萎縮,親自由和民主派媒體首當其衝

    黎智英成立的壹傳媒(Next Media Group)(編按:2015年10月更名為Next Digital Limited),在1990年3月發行雜誌《壹週刊》,在1995年6月20日創立《蘋果日報》,成為香港最暢銷的中文報紙之一,在香港單日最高銷售量有50多萬份。高峰時期在2012年,集團合計約有5,000多名員工。當時它以全港首創的全彩色報紙印刷出版,打著「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沒人能騙我)」的旗號,以大眾化、通俗的語言特色,配以搶眼、煽動的標題,快速拿下香港主流報紙的地位。近年因為黎智英的反共及自由立場,成為香港少數敢於批判北京和港府,同時也鮮明地支持香港反修例運動(台灣稱反送中運動)的傳統媒體 。

    香港媒體近年的言論自由快速萎縮,不少做調查性與深度報導的媒體首當其衝。

    《報導者》曾採訪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這位長期在香港做調查報導的新聞老將,2014年2月26日在港島遭2名歹徒重砍6刀,當時《明報》頭版的報頭和標題套黑,說那是「香港最黑暗的一天」。劉進圖回憶,2003年後,港媒受到的政治壓力愈來愈大,「2003~2013這10年間,媒體首當其衝⋯⋯一旦你批評北京,批評特區政府,中資機構,例如中國銀行就不在你的媒體投放廣告⋯⋯再後來華資的機構、國際的機構,如果它是重視大陸市場的,它也會迴避在北京批評的媒體投放廣告。」

    近年立場親自由派與民主派的媒體,大量流失了廣告。其中香港《蘋果日報》每年投放大量資源報導六四周年、七一遊行等議題,也因而流失了紙本的廣告主,於是轉而在數位上爭取付費讀者。國際媒體關注港媒光譜的變化,2019年《紐約時報》採訪黎智英,當時以「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Jimmy Lai),一個有良心的攪局者」(A Hong Kong ‘Troublemaker’ With a Clean Conscience)來形容他,而當時受訪的黎智英說,廣告主的離開使得《蘋果》每年損失約4,400萬美元(約12億新台幣)的營收。

    根據壹傳媒的財報,2011年至2014年財政年度,壹傳媒每年收入超過30億元港幣(約108億新台幣),但2016年後連續5個財政年度,累計虧損19.5億元港幣(約70億新台幣)。而《蘋果日報》的銷售量從最高峰的50幾萬份,到2020年不到10萬份;員工也從5,000多人的高峰,降至2020年9月30日約有2,000位左右的員工(其中香港1,228位,台灣866位),現在員工不多於800人。

    雖然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啟後,蘋果日報網站仍是港人追看的主流即時新聞平台,但同時,中國官媒開始鎖定並批判黎智英與他的媒體,《環球時報》就形容他是「大漢奸」、「亂港頭目」、「賣國者」、「被中國歷史唾棄者」。

    2020年的5月29日,黎智英曾投書《紐約時報》,文章標題〈我的推文能威脅國家安全嗎?〉(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強調港版《國安法》將終結港人的言論自由,只能說中國政府容忍的話。

    ■港版《國安法》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搜索《蘋果》編輯室並凍結資金

    就在港版《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落地後,8月港警派出上百人警力,對香港《蘋果日報》報館進行大搜查,並援引港版《國安法》下第29條罪行「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拘捕73歲的黎智英;2021年5月,香港保安局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股份,以及黎智英所擁有的3間私人公司於當地銀行賬戶內的財產。

    上週三(6月17日),港警第二度封鎖蘋果大樓,再次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拘捕包括行政總裁張劍虹、總編輯羅偉光、副社長陳沛敏等5名高層,保安局也在同日凍結壹傳媒集團旗下3間關聯公司、共1,800萬港幣的資產,港蘋即時陷入財政危機,管理層一度向保安局申請解凍銀行資金未果,沒有足夠金錢繼續營運下去。

    此外,大量蘋果員工即日辭職,旗下網路平台在今(23)日正式宣告停止營運後,蘋果網站裡的各個頻道,包括《壹週刊》、《果籽》等品牌,在Facebook粉專留下告別聲明,內部人員表示,網站內容將在24日凌晨起全數被移除。但在最後一夜,《蘋果日報》仍堅持印刷出最後一份紙本,數量高違100萬份。

    6月18日在香港股市中停牌交易的壹傳媒,在《蘋果日報》停刊後,復牌機會減低。根據《香港01》的報導,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規則》的規定,若主板上市的公司未能維持足夠的業務運作或資產,港交所便可根據指引決定是否能將其停牌或除牌;若主板公司因業務運作或資產問題而致連續停牌18個月,港交所可取消該公司的上市地位。有分析指出,在失去主要業務後,壹傳媒可能因業務或資金問題,遭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又或因停牌超過18個月,而被取消上市地位。

    ■記者、讀者的哀悼,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

    「很心痛、很傷心,這幾乎是香港唯一一份,敢於向政府對抗、為群眾發聲的報紙。」朱小姐是蘋果達20年忠實讀者,自倒閉危機消息傳出後,市面捲起數次的搶購潮,她每次都排隊買下一份紙本以示支持。

    在《蘋果日報》港聞組工作逾10年的資深記者朗峰(化名)表示,觀察到其他業界同行,在2014年雨傘運動、及在2017年6月立法會議員因宣誓風波被褫奪議員資格後,不少報紙都減少人手、或減少篇幅報導示威或抗議的新聞。他以悼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死難者、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作為例子,「蘋果是願意投放全公司人手和資源去做。由事前的人物訪問,到當天動員及部署等都報導,也到現場朴咪(現場訪問)不同年齡層及職業的市民。」

    「以前公司與某些財團或地產商關係密切,不能報導它們的壞新聞,也禁止做反送中抗爭的周年回顧報導,」在去年8月大搜捕後才轉職至《蘋果》的記者心怡(化名)則透露,以前在親建制派的報社工作,經常要「掩埋良心」報導有利政權的論述,而且在反送中運動一周年後,只要是觸碰到「年輕人問題」,即便是軟性角度如「失業浪潮」也成了議題禁忌。她亦強調,針對一些批評香港警方的議題,建制媒體只允許固定同事處理,並大幅縮短文章篇幅,未能讓讀者了解事情的全貌。

    「但在《蘋果》,只要你能向上司解釋到故事題目,你都可以做。」她預估到,《蘋果日報》倒閉後,最後一間親民主派的媒體倒下,第四權報導異見、監察及批評政府的空間將愈來愈少。另外,據她收到的行內消息指,不少建制媒體高層即將禁止聘請從《蘋果日報》離職的記者,意圖進一步扼殺記者的生存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表示,《蘋果》正式關閉,意味著最香港會失去一份最敢言的報紙,「因為目前看來,它對政權及北京政府來說,最民主及最具批判性的聲音,」她強調,這一份異議報紙的象徵式死亡,亦預示著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特別是蘋果日報本來的讀者群廣大,代表大多數市民的不同聲音。」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創調查以來8年新低

    香港記者協會在今年5月公布的「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新聞從業員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分下跌,創調查以來的8年新低。港版《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訂立和實施後,警方持續搜查新聞機構,也讓新聞採訪工作寸步難行。

    《蘋果日報》在1995年的創刊社論〈我們屬於香港〉中,有幾段是這麼寫的:

    「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尚有兩年香港的政權便要移交了,在這個時候辦報,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在世界的資訊走廊上,香港雖然只是斗室一個,但我們清明通透,時刻與整個世界資訊交流: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世界傳媒注視、受世界輿論監察。在舉世眾目睽睽之下,誰敢貿然對香港胡作非為?

    我們有緊扣世界脈搏的靈通資訊網絡,優良的自由法治傳統,無數世界級的人才⋯⋯我們對中國和世界貿易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權衡利害,中國能不讓我們有一個自由充裕的生存空間?」

    在下了連場暴雨後的晚上,《蘋果日報》在香港關上最後一盞燈。被關閉的命運,映照26年前的創刊詞,難免令人感傷。中共與港府連番打壓香港的新聞自由,有良心的媒體與新聞人已難有棲身之所。(文/李雪莉、金蕊;攝影/陳朗熹)

    ★閱讀並分享報導完整版:https://bit.ly/3d8ZMmw

    #香港蘋果日報 #港蘋 #壹週刊 #壹傳媒 #停刊 #香港 #民主派 #中共 #港府 #新聞自由 #港版國安法 #AppleDaily #HongKong #我哋撐蘋果 #最後一夜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 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4 08:20:37
    有 78 人按讚

    【認真聽】#說真話與後真相 | 陳時中部長的政策溝通 | 風險時代的語藝 | 說真話的勇氣 // 李長潔 🗣
    .
    「#人與人的連結」,這句話突然變成「年度金句」,人們讚嘆,他的講話總是令人同意也可以接受,這句「真話」同時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倫理。回顧這一年多以來,阿中部長的每場言談,總有許多令人欣賞的部分,像是2月時「#部長落淚」、4月時「#部長帶粉紅口罩」,當然還有更多是在直播記者會上與記者們的對話,時而嚴正指明,時而溫馨幽默。
    .
    許多研究者開始對陳時中部長的「發言」、「政策溝通」進行分析,想要把握阿中部長的「語藝」(rhetoric)技巧。但就筆者自己的研究,部長的個人風格(Charismatic Leaders)應該佔語藝技巧的大部分比例。也就是說,天時地利人和(疫情風險中的領導期待)加上本身的人格特質與說話習慣,讓他的溝通成為某種典範。今天的節目中,我想指出,「#說真話」(parrhesia)的重要性,也簡單討論與之相伴隨的「#後真相」(post-truth),它們同時都指向民主體制,也是在我們這個疾病風險時代,可以深思的事情。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人與人的連結
    ▶ 部長的政策溝通
    ▶ 語藝學的傳統
    ▶ 傅柯的權力與論述
    ▶ 說真話的勇氣
    ▶ 說真話與後真相
    ▶ 疫情時代中最需要說真話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nj5y3w9rpd0816spjpnypl?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at9P9A4vBG_v5KsTT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hNr2xExQuCW01m154STIb?si=H6wmKVqJSNiFDbi047ye6w&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5-%E8%AA%AA%E7%9C%9F%E8%A9%B1%E8%88%87%E5%BE%8C%E7%9C%9F%E7%9B%B8-%E9%99%B3%E6%99%82%E4%B8%AD%E7%9A%84%E6%94%BF%E7%AD%96%E6%BA%9D%E9%80%9A-%E9%A2%A8%E9%9A%AA%E6%99%82%E4%BB%A3%E7%9A%84%E8%AA%9E%E8%97%9D-%E8%AA%AA%E7%9C%9F%E8%A9%B1%E7%9A%84%E5%8B%87%E6%B0%A3-%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21650755

    |

    ////// 完整論述 /////
    .
    這一年中,我們每天都看到部長在談疫情,在危機時刻,或許我們不得不信任,但整體而言,他的講話總是有著特別的說服力。他連續得到前所未有的超高民調,顯示人們對他有著高黏著度的信任與喜愛。有人批評這是一種造神或是偶像包裝,但我覺得不如仔細觀察與分析他的談話,可能對我們的人生更有幫助。
    .
    ▓ #部長的政策語藝
    .
    今天部長講出「人與人的連結」,真是絕妙,文字精準帶有情感,溫暖幽默又不失正確性。一時間也成為社群媒體上瘋傳的名言佳句(當然有各種解讀啦)。相關的例子很多,他總是可以用沉穩冷靜的語氣,說明數據,鼓舞士氣,像是流下淚說出:「雖然不希望在統計上有相關確診病人,但反過來想,也等於是我們救他一命,讓我們的醫療界盡最大努力來幫助他」,或是,戴上粉紅口罩鼓勵正確的口罩使用習慣與扭轉性別意識形態,其他像是「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病毒就有機可趁」,「媒體在做利己利人的事,社會安定很多」等等。
    .
    在記者會上,他總是非常「真實」,是整個人格氣質、數據論點、口條表達上的真實。這正是語藝學中所強調的可信度訴求(#ethos)、感性訴求(#pathos)、理性訴求(#logos)。
    .
    ▓ #語藝學傳統
    .
    簡單地介紹一下西方的語藝學傳統。語藝學(rhetoric)是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一門學問,這可說是最古老的傳播學與傳播教育。而我們人類最基本的溝通方式是以語言符號進行溝通。在古希臘誕生的傳播知識我們稱為語藝(rhetoric);在希臘開始的傳播教育我們稱為「語藝教育」,主要以說服為目的。這個語藝傳統包括創作、組織、風格、記憶、演述的技巧內涵。
    .
    語藝之所以重要,是因當時的公民因在民主體制與精神下,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可以自由的發揮,因此思辯與表達能力也得以受到重視。語藝可以說是民主的基礎之一,但語藝與真實的關係也時常是哲學爭論的重點。
    .
    我們可以想像,雄辯滔滔與真實之間可能是有衝突,甚至是水火不容的,語藝技巧並不以真理或事物的本質為基礎:真理,信不信由你,都是語藝的效果。只要你能成功達到說服,那就成為某種真實。正因這個弔詭,法國的哲學家Foucault,在晚年便針對「語藝」與「說真話」進行區隔與辯論,兩者相互衝突,卻又模稜兩可,也同時是民主機制中的基礎與派生現象。
    .
    ▓ #傅柯的論述分析與權力哲學
    .
    Foucault大概是二十世紀後半最有影響力的歐洲知識份子,有學者認為,他是一位「改變所有學者的工作基礎」的重要思想家;你可以說他是社會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在1955~1969之間,Foucault在法蘭西學院有著一段知識的輝煌時間,而在1984年時,卒於自己的死亡實踐。
    .
    總括來說,Foucault的的主要學術工作有三,首先是新史學範疇下進行「瘋狂」概念的系譜分析,如《瘋癲與文明》(1961),第二條路線是對人文科學發展史的研究,如《詞與物》(1966),第三條路線是進行知識論述的語言學研究,為《知識的考古學》。此外也有一些單一主題,例如《臨床醫學的誕生》等等。而晚期Foucault則從是《性史》三大卷的艱鉅工作,並轉向自我的倫理技術探究,思考人的存有問題,包含《說真話的勇氣》、《主體詮釋學》等。
    .
    對於Foucault而言,權力無所不在,這是一個文化中最複雜的論述實踐。因此,他並不會問:「誰是掌權者?」而會是問:「權力如何被配置,以及生了什麼物質效果」。例如,什麼標準被認定為患有精神病?需要如何被治療?這些問題持續成為Foucault工作中重要的興趣。
    .
    一般而言,我們探究權力問題時常會問的「制定法律者是誰」、「法案如何通過」,傅柯會認為這些問題預設了權力關係是穩定的、可預測的客觀事實;從其觀點來看,權力並非通過社會結構而下放的,相反的,權力是流動的,且透過論述蔓延開來,在特定的學科或實踐範疇內,我們的知識本身構成了經驗世界的真實,也內含了力量的運動。從此來看,Foucault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追尋權力的軌跡。
    .
    ▓ #說真話的勇氣
    .
    Foucault去世前一年,1983年在法蘭西學院開了一堂討論班:「自我與他者的治理」。課堂中,他進行了此生中的最終回思辨,直指「說真話」(fearless speech)在論述形構、論述實踐、與主體詮釋上的歷史與作用,試圖解開「權力」的謎題與提供一個面對「權力」的解決方案。
    .
    「說真話」也是古希臘時代的一個政治行為的概念,意旨坦率直言、自由言說、思言不二,面對暴政權力時,依然敢直言不諱。Foucault在他的「主體詮釋學」講座課上,對「說真話」(Parrhesia)的分析已經提出了幾個深具意涵的問題,特別是在論民主體制之時也將是關鍵的:「說真話」與「語藝」(rhetoric)的區辨,以及「說真話」與逢迎者(flatterer)「說好聽話」之間的敵對。
    .
    簡言之,「說真話」牽涉了我們對自身的主權(egkrateia),也因為作用於他人,而更是一種言說的倫理。但「說真話」必須審慎於情境時機(kairos),需要選擇與決斷可與之言的對象。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掌握說服技藝的人能夠藉著話語而支配他人,「說得好聽」可能成為「講真話」的可怕敵人。另一方面,單是真理本身又未必足以說服人,仍然需要表達的藝術,才能發揮說服力,「令人相信」。(朱元鴻,2016)
    .
    不過,Foucault認為,「說真話」對真理的擔保,不在於理論與技巧,而是必須對照於說者實際生命格調的態度與行止。相對比,說服群眾的雄辯,不在於訴諸邏輯與真理的判斷,而在於召喚出聽眾的強烈情緒,就如同劇場裡的戲劇成分。以說服為目的,「說得好聽」的逢迎諂媚,看似跟從聽眾的討好姿態,其實在召喚聽眾的跟從。而「說真話」,不僅表現說者對自身的主權,也在鼓勵、支持聽者自主與獨立的判斷,助益而不操控,是一種對他人的慷慨。因此「語藝」說服裡說得好聽的逢迎諂媚,和「說真話」是絕不能相容的敵對者。(朱元鴻,2016)
    .
    Foucault在1982年3月3日講課結尾時用了很模稜的表述:「說真話」是一種特別的,「非語藝的語藝」(nonrhe- nonrhe torical rhetoric);既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倫理,既是一種判讀情境對象之藝,也是一種道德態度。
    .
    ▓ #說真話與民主
    .
    後來,Foucault在「自我與他者的治理」講座課上,提了兩個概念「平等的自由言說」(lsegoria)與「說真話」(parrhesia)之間曖昧的關係。在專裁體制下,我們看見「說真話」的陰影:謊言、遮蔽、言不由衷、集體錯覺,所有人民注定要被擺佈。Foucault說,民主的基本特徵是「說真話」。但,奇怪的是,民主與「說真話」之間的惡質關係也可能毀壞民主,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發表,尤其當多數聲音代表主要意見,甚至我們去討好多數意見,產生民粹,卻也消滅了「說真話」與其主要的區辯能力。
    .
    我先回到另一個與「說真話」相關的概念:真相。一口氣可以拿出三個層次關於「真」的討論,即事實(fact)、真相(truth)、真實(reality):
    .
    (一) 事實,就是指實際發生和實際存在的事物狀態或狀況,某個程度上無法解釋,也比較難理解,無論是哪一種制度都無法完全承擔起呈現事實的重量,事實是自己存在在那。
    .
    (二) 真相,其相對於假象,是現象之下的二級概念,真相是指真實地表現了一定對象的實際情況或本質的現象,因此,真相和本質是一致的;假相則是指沒有真實地表現一定對象的實際情況或本質的現象,相反,假相是那種遮蔽了、掩蓋了一定對象實際情況的現象,因此,假相是和本質不一致的。具有交互主觀性,真相是透過觀察、理解、判斷等詮釋過程所得來的,是在(醫療、媒體等)論述下生產與再生產出來的「事情的面貌」,其包含了假象與真相,而呈現真相、符合事實是這些論述的終極目標。
    .
    (三) 真實,真實是個認識論概念,是指認識結果與認識對象間的一種關係。如果作為結果的認識與認識的對象符合,就說認識是真實的,如果不符合,就說認識是不真實的。也就是說,當呈現的真相與事實符合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認識到的真實。
    .
    所以,我們能夠動用的是「真相」層次,主要的著力點也就是呈現真相或是排除假象。但是,真相不是自為的,而是人為的。麻煩的地方就在這裡。我們究竟要的是甚麼真相?如果真相如此多元。
    .
    所有這裡有一種「真相困境」。所有參與到疫情關係中的我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訴說真相,形成一個程度式的真相,既然真相是一個光譜,那我們老百姓們所期望的是真相嗎?還是,我們要的是希望他們「說真話」?
    .
    ▓ #做一個無畏的直言者
    .
    所以,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真相如何,因為真相終究是論述的。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是否展現了「說真話」的民主特徵。民粹主義這字眼在當代的語境中有點負面,就像我們表示每個人都有對公共事務發言的權利,可以「平等的自由言說」(lsegoria),不管其知識、美德之類的條件如何,這樣一來,無法區辯是否為真話,無法保證是否為真相論述,淪為民粹盲流。
    .
    Foucault認為,要確認是否為真話的條件有二,其一是要接受學習與教育(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是教養的意涵),其二是要「重返自己」,不僅是有勇氣對他人說真話,還要有勇氣揭露關於自己的真相。
    .
    我想阿中部長的政策溝通技術,以及前幾波疫情全民的安穩處理,除了語藝的可信度訴求(ethos)、感性訴求(pathos)、理性訴求(logos)外,做為一個「無畏的直言者」,有足夠的「學習」與「重返自己」是非常關鍵的成功因素。疾病議題關乎生死,與「自己」密切相關,而密集的「健康傳播」也讓大家都擁有審時判斷的能力。而部長的「說真話」,不只是一種技巧,更直接地反映了風險時代道德主體的倫理態度。這一切才能運作的如此美好順暢,我相信之後也會是這樣。
    .
    ▓ #後真相與說真話
    .
    這兩天的疫情升高,比定會相伴隨各種「假訊息」,這些訊息不一定是刻意造假,而是一種「平等的自由言說」下而形成的「後真相」。「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作為前年的代表詞彙,也與風險社會的局勢變化相關。所謂「後真相」指的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情況」。換句話說,隨意散播驚悚的言論,比起事實真相更為重要。
    .
    另方面隨著民粹主義的興起,愈來愈多政治人物以此方式對待人民。對政治人物而言,奉行的是「有用者為真!」(what works is true!)(就像語藝學般),對「我的政治利益」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相,沒有什麼永恆的價值與意義存在。如此的心態,加上大眾傳播媒體也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推波助瀾,刻意扭曲的造謠、橫空出世捏造及帶風向的假新聞與假資訊等,搖身一變被包裝成為「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而獲得了合理性與合法性的地位。(楊州松,2020)
    .
    雖說這些「另類事實」經不起時間與查證的考驗,但在資訊氾濫至內爆的網路時代中,根本沒時間去考驗,因為更多、更新的另類事實持續不斷地湧現,覆蓋著前面的另類事實而不斷將其壓縮;且在速率的催趕下,公民及閱聽大眾無力、無心也無時去逐一檢視另類事實是否為事實。但是面對人類共同的敵人,所有的資料與資訊都應該完全公開、透明與真確,並能不經加工製造的真實傳播出去,以讓人民知曉真相,據以自主判斷。在這個「瘟疫蔓延+後真相」的時代中,「說真話」(fearless speech)更顯其價值與重要性,我們必須明白「無懼地說出真話」的真諦。(楊州松,2020)
    .
    回想一下,阿中部長早在2月13日的記者會上,說過「唯有選擇說真話,防疫工作才有可能成功」。分享給大家,也請大家銘記在心。

    |

    #參考文獻
    .
    1. 朱元鴻. (2016). 說真話與民主, 傅柯的最後一課. 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54(2), 57-91.
    2. UT, I. C. K. Truth-Telling in the Era of Post-Truth: Two Cases of Parrhesia for Democracy.
    3. 楊洲松. (2020). 學在瘟疫蔓延時: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教育思考.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5(1), 1-14.
    4. Foucault, M., & 鄭義愷. (2005). 傅柯說真話. Fearless Speech.

    |

    #一起加油
    #很好睡的一集

  • 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2 07:15:01
    有 2,637 人按讚

    我們會找出自己最糟的一面,告訴自己說永遠不可能改變。

    如果你不滿意或批評自己,或感到絕望,不要讓這些阻擋你前進。找出你在哪些方面有所進步,你就會看到、感受到和欣賞你正在做的事情的價值。

    把讚美聲調大,不要放大失敗,而要放大進步。

    取自《僧人心態》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贈書直播,談到如何用言語表達對一個人的愛,我認為摘文中的方法很重要。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85459175408990/

    能用正向的言語成習慣,那麼愛自己與愛人,就是對象的不同而已。此外,這還能更實際地去讓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最後把對我們自己的愛,能展現成行動。

    祝願您,能讓心變大,煩惱就縮小了!

    ... ... ... ... ... ... ... ... ... ... ... ... ... ... ...

    重塑框架

    【文/ 傑‧謝帝】

    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的理智往往會指出心智的錯,但很少稱讚它做對的地方。這算哪門子的教養方式?

    「絕不會有變好的一天。」
    「沒有人了解我。」
    「我不夠好。」
    「我的吸引力不夠。」
    「我不夠聰明。」

    我們會找出自己最糟的一面,告訴自己說永遠不可能改變,這等同選一條最無法鼓舞人心的途徑。通往幸福的途徑有三種,且都以知識為中心:學習、進步和實現。無論何時,只要我們正在成長,就會感到快樂,不會有對物質的渴求。如果你不滿意或批評自己,或感到絕望,不要讓這些阻擋你前進。找出你在哪些方面有所進步,你就會看到、感受到和欣賞你正在做的事情的價值。

    用知識重新架構你對自我的批判。聽到自己說「我很無聊,我很遲鈍,我做不到」時,改為對自己說:「我在努力。我在改進。」這是一個提醒,讓你知道自己正在進步。跟那個悲觀孩子的聲音建立關係。隨著你去閱讀、研究、應用和測試時,那個成熟的大人之聲就會放大。把讚美聲調大,不要放大失敗,而要放大進步。如果你在七天內有兩天早起,要像對開始有點進步的孩子一樣鼓勵自己;如果你完成了一半的計畫,就當成已裝了半滿的杯子看待。

    除了放大自己的成長,我們還可以用「正向」重新框架不想要的想法。我們的猴心經常會嘮叨「我做不到」之類的話,你可以改寫為「我可以靠著⋯⋯方法做到」。

    把「這件事我做不到」改成「我可以靠著⋯⋯方法做到」。
    把「我這方面很笨」改成「我正在花時間讓自己變好」。
    把「我不可愛」改成「我正在接觸新朋友」。
    把「我很醜」改成「我正一步步讓自己變健康」。
    把「我無法處理一大堆事」改成「我正排出優先順序,剔除清單裡不必要的項目」。

    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陳述,可以提醒你主動承擔責任,而非陷入一廂情願的想法裡萎靡不振。

    除了運用話語重新架構心態,還要採取行動。克服言而不行的簡單方法,就是每天學習一樣新事物。你不需要學些了不起的大事,也不必學困難的編碼或量子力學,閱讀有關某個人、城市或文化的文章有助於提升自尊,豐富你下一次對話的內容。你甚至可以一天學一個新單字,舉個例子:北美原住民因紐特人說的「iktsuarpok」,意思是不斷到窗口張望客人到了沒。在餐桌上分享這類新學會的單字,就能增進用餐氣氛。

    我們可以把經歷過的許多挫折當成祝福,因為正是這些促使我們成長與發展。試著以連續光譜的視角來看待負面想法和情境。我用醫生評估疼痛的方式,要求人們用零到十的量表,評估讓自己感到憂慮的事物。零分代表毫不憂慮;十分最糟,像是「我擔心全家人都會死」一樣恐怖(其實,這種程度應該要獲得十一分才是)。 能列為十分的問題族繁不及備載,尤其你若在午夜時分評量。無法升遷的憂慮應該獲得十分;遺失珍愛的手錶—又一個十分。但如果你經歷過失去親人的巨大傷痛(每個人都遇過或未來會遇到),所在刻度就會隨之變動,視角也會跟著轉移:突然之間,失業不再是一大憂慮,而降為可以忍受;遺失的手錶只是身外之物;你的身材也許不是十全十美,但仍能帶給你很棒的經驗。覺察深刻的痛苦,可以從更高的視角減少問題帶來的煩惱。當你必須面對一個毀滅力「十」足的煩惱時,擁抱它,花點時間好好療癒。這麼做不是為了減少負面經驗的影響,而是為了獲得更清明的視野。有時候,你必須實事求是,承認十就是十。

    .

    以上文字取自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627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pg/BookLife99/posts/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連續光譜不連續光譜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2-21 19:00:04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四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一些受騙跟上當的經驗?

    回想這些經驗,你可能是遇到一個太厲害的對手;但是也有可能是自己太莽撞,在沒有經過清楚的評估,跟風險規劃的狀態底下,就貿然的去投入一些,可能是很陌生的領域。

    就像《孫子兵法》裡面有一段話這麼說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你是先搞清楚狀況,知道機會點在哪裡,才去投入你的資源,並且管控好風險?

    還是你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感覺上前前後後好像還不錯,就打了再說、打了再慢慢想怎麼贏?

    其實《孫子兵法》喔,它的開頭「計篇」,也說明了這樣的狀況:「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喔,我們做事很怕是莽撞、搞不清楚狀況就一頭衝進去,這樣子多數是會吃虧的,而且長期來看注定是要滅亡的。

    我就經常聽到有一些例子,可能被騙,去投入了非法吸金的龐氏騙局;或者是有些無知少女被騙到國外去賣淫。

    這一般的典型哦,就是沒有搞清楚狀況,好像聽起來還不錯就去了;而騙你的人,往往會用一個「我有一個賺錢的機會」做開頭。

    然而呢,當事人沒有調查清楚真實度,就盲目的相信;如果更仔細一點來看,以「先勝而後求戰」的理念來應對,那你是不是要做一些必要的功課?

    確保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或者是風險是可以管控的,你才去做行動嘛!其實這樣的狀況往往會出現在一些懵懂無知,或者是受教育比較少的人身上。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是不錯的,而且社會經驗很豐富、也受了很好的教育,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可是真的是如此嗎?

    或許呢,你不會被那些非法吸金的龐氏騙局所騙,但是有沒有一些可能的原因,讓你依然有可能犯下「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樣的錯誤?

    有幾個原因哦,第一原因是喔,那些非法的龐氏騙局,這種特別危險的事,或者是把你拐去國外賣淫這樣的狀況。

    因為它出現的狀況太多了,所以一般人都會提前瞭解這些騙局的套路,而學校跟媒體的安全教育,也會讓我們有相對應的知識跟經驗。

    也就是說,你不會犯這種錯誤,並不是因為你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並不是因為你知道「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在這種狀況底下,你能夠保護自己,僅僅是因為你記得一些知識;而當你進入自己缺乏足夠的經驗,和知識儲備的領域的時候,你就會很容易的犯這種錯誤。

    而第二個原因呢,就是跟你的「情緒」有關,我們的情緒是會波動的。比如說特別激動,或者是特別低落的時候。

    這時候就很容易犯下決策的錯誤,如果你沒有把「先勝後戰」的思維,把它訓練成你自己的本能,那你就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比如說吧,你在正常的狀況底下,你知道自己不應該賭博,因為整個概率上來說你一定會輸,但如果你哪一天自己的心情很煩躁,或者是很鬱悶的時候,你可能就去了!

    所以呢,可能在這一方面的修煉,你就要常常去覺察自己的情緒,讓情緒不會干擾你的決策品質;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當你情緒太過高昂,或者是太過低落的時候,不要做任何重要的決定!

    而第三個原因我個人覺得更可怕,就是呢你過去有成功的經驗,勝利的經驗會讓你盲目。

    如果你經歷了一段連續的勝利,你很有可能會變得無視於風險;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是對的!

    然後呢,你甚至要告訴自己,我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了,所以呢,我的風險管控能力越來越好!

    也就是說,當你對自己的勝利跟成功,變成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時候,你就會在不預期的地方跌一大跤;而且跌的這一大跤,很有可能是你再也爬不起來的!

    這就像是有很多企業或者個人,在面臨連續的成功之後,一下子突如其來的風險或倒閉,往往是讓他措手不及、無法反應的!

    而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有一些事本身就是特別的危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創業。當你決定要創業投入一個項目的時候,其實沒有辦法有任何人可以保證你一定賺錢。

    然而呢,你要怎麼樣在一邊走、一邊找到成功的機會,跟你先想清楚風險控管,然後找到成功的機會,再適當的去投入,這中間要有平衡的。因為光譜上,你一定要能夠保證100%勝利再投入,那基本上不會有你的機會。

    可是現在麻煩就在於,你要怎麼樣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況底下,把風險的管控,跟成功的可能性,去做好一個平衡?

    所以呢,關於這個部分要我說啊,就兩個。第一個,如果你不得不面對創業的時候,它就是一個你人生的修煉。

    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我們只能不斷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小心那種理所當然的想法!

    要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沒有必要不要創業。不要因為你身旁的人的鼓吹,也不要因為媒體報道,造成你衝動的辭掉的工作。

    其實人最怕的喔,就是你拼了一身勝利無數,但是卻再一次倒下之後,再也無法爬起來。一次的失敗,讓之前所有的成功都灰飛煙滅,或者是一次失敗,讓未來的日子沒有翻身的可能。

    要避免這樣的悲劇,我想今天所聊的,怎麼樣「先勝而後求戰」的思維方式,會是你我重要的修煉。

    至少以我現在領悟來看的話,就是做好所有必要的功課,然後再投入任何資源的時候,控管好你的風險,絕對要忌諱的就是「理所當然」。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有一門線上課程,叫做【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會幫助你回到根本的,去理清自己跟金錢的關係。

    有時候我們在面對跟錢有關係的事情的時候,沒有辦法冷靜、沒有辦法客觀、沒有辦法「先勝而後求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受到很多過去的經驗、無意識的、情緒的影響,而這一門課呢,會幫助你好好的看待,跟面對這一切的功課,並且用具體的方法幫助你,重新建立起自己跟財富的關係。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一門課的最後優惠期限,在2月29號的晚上12點就截止了!所以呢,如果你還沒有加入的話,歡迎你把握這最後的優惠期限。

    希望呢,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裡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