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逢甲大學軟體資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逢甲大學軟體資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逢甲大學軟體資源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與人文-侯勝宗 先有制度創新才能成就科技創新 今年以來計程產車業特別熱鬧,因為交通部去年推動的多元化計程車制度創新,為原本死氣沉沉的計程車產業帶來了盎然生機。 交通部自二○一六年推動多元化計程車政策,放寬計程車不再需要黃色車身,也無需安裝車頂燈,但必需使用App叫車軟體進行乘客和司機的媒合...
逢甲大學軟體資源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與人文-侯勝宗
先有制度創新才能成就科技創新
今年以來計程產車業特別熱鬧,因為交通部去年推動的多元化計程車制度創新,為原本死氣沉沉的計程車產業帶來了盎然生機。
交通部自二○一六年推動多元化計程車政策,放寬計程車不再需要黃色車身,也無需安裝車頂燈,但必需使用App叫車軟體進行乘客和司機的媒合。此政策並不成功。政策上路二年後只有一九七一輛申請為多元化計程車,占全體計程車八萬七千台車的二點二五%。
檢討政策不成功有幾項關鍵原因:(1)計程車內仍被強制要求安裝傳統計費器,並未全面以預約報價為主要收費標準;(2)收費方式並未全面轉為非現金支付,仍舊維持與現金混用的收費模式;(3)地區型車隊因為規模小、資源有限,其開發的App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推廣困難,加上知名度不高、使用頻率少,導致司機生意不佳,加入意願低。
這個政策在二○一九年有了新生機。當年十月為解決Uber租賃車與計程車營運爭議問題,交通部針對相關法令進一步調適修正,修改汽車業運輸管理規則第一○三—一條,規範租賃車輛不得在外巡迴攬客,以及計費方式以一小時為基礎(俗稱Uber 條款)。同時,交通部也進一步放寬多元化計程車可以免安裝計費車表,完全以App預先報價收費,但也規範業者App的報價不得逾越地方政府公告運價範圍。
這一次的制度調整具有一收一放的引導設計。交通部給Uber壓力,迫使轉型為多元計程車業態;但同時也遞出橄欖枝,積極輔導Uber駕駛人轉入多元化計程車繼續提供載客服務。交通部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將Uber留在台灣,好為產業帶來服務翻轉契機,也推動台灣的數位轉型。
還好在交通部林佳龍部長的「人本交通」感召下,Uber最後也正面回應政府,續留台灣,決定與計程車業者合作,只扮演車隊的叫車媒合平台服務商角色,開啟了Uber在全球與計程車業者合作的先例。同時,因為當時全台灣有上萬名Uber司機,為了順利讓這些司機取得計程車牌,Uber合作的租賃車行紛紛開始收購車牌,成立計程車車行,而擁有車牌的傳統計程車車行也紛紛與Uber洽談合作,讓原本奄奄一息的計程車車牌瞬間成為待價而沽的資產。
此一制度創新的成功,讓共享交通的科技創新在台灣再次有了機會。截至今年十月底止,國內的多元計程車增加到一萬三千零九輛,占計程車總數十四點一%,比去年成長了近一萬一千輛。更有趣的是,此一政策的開放與制度創新,也吸引了國瑞汽車和裕隆集團自建品牌計程車隊,打造從買車、賣車、修車、租車、保險、車貸的一條龍服務生態系。
接下來幾年,計程車的叫車平台將戰雲再起,而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我們普羅大眾,請讀者拭目以待。(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逢甲大學軟體資源 在 漂漂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勤學又富有人文氣息的 逢甲大學圖書館 資訊素養研習!
今天是逢甲大學校慶,但漂漂老師的Illustrator插畫海報創作研習坊一樣額滿,從早到晚滿座的師生,很用心努力的使用學習的技巧,創作出各式的創意!
#逢甲大學校園處處是美景
📍Illustrator LOGO與插圖圖形製作
Illustrator繪圖軟體操作上手,你也可以是卡通、插畫、地圖、商標及海報製作高手。
http://web.lib.fcu.edu.tw/ilwor…/workshops/20181008-511.html
📍Illustrator海報設計
善用鋼筆工具、海報規格、線上資源,自己動手做海報。
http://web.lib.fcu.edu.tw/ilwor…/workshops/20181008-512.html
逢甲大學軟體資源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日微信》20160710看見那看不見的
李傑教授的新書「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於上周發表,我很榮幸應天下出版社的邀請為新書寫序,我第一次見到李教授是在十四年前,浙江大學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當時,對我而言,聽他說那些嶄新的服務模式,實在覺得很炫。多年後,再度見面、甚至衍生出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是拜工業4.0之賜。這幾年在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工作,讓我有機會站在科技的最前沿,觀賞再工業化的浪頭拍打在各國的沙灘上,無論先進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均將難以略過這一波的工業革命,精彩至極、卻也怵目驚心。如天下雜誌在最新一期「58秒的競爭」封面故事中,以清晰的文字敘述新時代的來臨:「工業4.0帶來客製、高效,但工業4.0不等於自動化,而是商業模式的徹底改變。今後將不再有製造業,而是製造服務業—從研發設計到生產交貨,生命週期的全程服務。」
台灣聽眾喜歡聽新的,但李傑教授講來講去,還是在重複他的蛋黃(看得見的)與蛋白(看不見的)。多聽其實無益,關鍵是做到了沒有?聽了,不見得懂;懂了,不見得有決心做;做了,還要耐性等待收割!李傑教授長年奔走於美台之間,我們欣見他所說的已不再均為國外的案例,據以實踐的廠商,如在新書發表會中參與論壇的高聖精密機電,在受惠後搖身一變成為福音的宣揚者。台灣業者在過去一年來,在各方推動與宣導下,觀念已有明顯的轉變,蠢蠢欲動的導入評估者也不乏其人,這是好的現象。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需要有屬於台灣原生的導入策略,否則,只會淪為在全球鬧嚷中,隨著搖旗吶喊,甚至錯失了導入的方法與時機。
近來,我們關注台灣欠缺工業4.0軟體人才的窘境,一番努力似乎見到一點曙光。人才,也分看得見與看不見兩個層面:站在台北街頭,雖不若在北京或上海的鬧區,目光所及皆萬頭鑽動,但看得見的熙來攘往也挺壓迫的。但在台灣,工業製造廠商眼中的人才(可望不可及的),和零售與餐飲商家眼中的人潮(看得見的)相較,恐怕感受不是壓迫、而是急迫!多年來,台灣業者深受各廠牌控制器的訊號不聯通所苦,所以,從去年生產力4.0啟動後,大多心力還是花在克服前述的障礙上。但這些努力即便有效跨越,還只完成D2D(Data to Decision)的半個循環而已,若沒有工業大數據的分析,看不見的部分仍然對決策者無感,也無從提升台灣競爭力至這一波工業革命所達到的水準。從研發設計到生產交貨的全生命週期服務,靠得是一段又一段流程中的軟體人才,以及串連全週期的軟體人才,台灣的缺口非常、非常大,而且相較對岸,我們起步最少晚了五年。
在同仁的堅持與推動下,已有中正大學教授答應在下學期開始根據國際大廠的規格開課,接下來包括逢甲、虎科大、勤益科大等校成為我們拜訪與請益的對象,希望這些苦功能為台灣打造硬底子的工業人才,邁開顫顫巍巍的第一步。如同李家同教授去年十一月在天下刊出的專訪,回顧多年來推動的「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樓要蓋得高,地基必須挖得深;樹要長得高,根要往下探到底。國家工業的發展亦然,想要成就頂尖的工業實力,一定要先把基礎技術打得穩固又扎實。製造業與工業,相去何以道里計?製造業思維還是李傑教授所說的蛋黃,是看得見的、邊際價值遞減的思維,工業才是李教授所說的蛋白,是看不見的、邊際效益遞增的思維。台灣下一個關鍵人才就是工業的軟體人才,是有能力貫穿產品與服務的全生命週期,貢獻專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的軟體與數據分析人才。
台灣迄今,多的是製造業、少的是工業,在翻轉的過程中,不僅廠商需要換腦袋,大學教授、學生與家長都需要換腦袋、也要換方法,瞭解與看重新時代的能力組合,才有可能協力養成「再工業化」所需要的關鍵人才。了解台灣進入工業化的關鍵者,需要抱持如同宣教士一般的熱情,不斷在溝通的挫折與初期資源的短缺中,仍不放棄,讓台灣在這一波的激烈變動中順利翻轉,擠身工業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