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逢孫注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逢孫注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逢孫注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逢孫注音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注音練習 ◎林儀 ㄅ是不,ㄅ很輕 妳說不安、不識字 但ㄅㄆ是不怕 不怕字寫得像蛇 在爬,ㄆ是爬 ㄇ是陌生,是祕密 妳偷偷練習讀字 妳慢慢瞇起眼是貓 ㄈ在發亮 ㄉ是弟弟、讀書 還有對不起 所以ㄊ是他不是她 她要被跳過 她要幫忙貼補家用 ㄋ是妳,接著ㄌ 妳是接著老去的她 妳說工廠是ㄍ 持續發...

  • 逢孫注音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4 21:00:13
    有 1,521 人按讚

    注音練習 ◎林儀
     
    ㄅ是不,ㄅ很輕
    妳說不安、不識字
    但ㄅㄆ是不怕
    不怕字寫得像蛇
    在爬,ㄆ是爬
    ㄇ是陌生,是祕密
    妳偷偷練習讀字
    妳慢慢瞇起眼是貓
    ㄈ在發亮
     
    ㄉ是弟弟、讀書
    還有對不起
    所以ㄊ是他不是她
    她要被跳過
    她要幫忙貼補家用
    ㄋ是妳,接著ㄌ
    妳是接著老去的她
     
    妳說工廠是ㄍ
    持續發出ㄎ
    喀喀喀喀的聲響
    妳撫摸舊針車
    ㄏㄐ是痕跡
    是很靜
    ㄑㄒ是情緒
    讓情緒棲息
     
    婚後,ㄓ是煮飯
    ㄔ是炒菜
    ㄕ不是食譜
    妳說看不懂食譜
    ㄕ是生小孩
    妳熟記每個ㄖ
    每個熱鬧的日子
     
    ㄗ是子女成群
    沒人知道妳不識字
    ㄗ是字的空白
    是自強號,探望孩子
    是坐過頭是走失
    所以ㄗ是漬,妳說
    ㄘ是藏起
    歲月ㄙ的過去
    聲母就到這裡
     
    妳背誦剩下的注音
    還難以被聽懂
    像一串咒語:
    ㄧㄨㄩㄚ(以後、獨立、去、搭車)
    ㄛㄜ(我、可以)
    ㄝㄞㄟ(別擔心、矮人一截、累贅)
    ㄠㄡㄢ(考駕照、郵寄、看書剪報)
    ㄣㄤ(今天起、想這樣)
    ㄥ(哼著夢想就像哼著哼著)
    ㄦ(兒歌)

    --

    ◎ 作者簡介
     
    林儀,1991年生於台中,在醫藥大學開始學習寫詩,成立了籠鳥詩社,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沒有當醫生。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等。
     
    --
     
    ◎小編淵智賞析
     
    此詩為第十四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使用第二人稱,將文字的形構退回更基礎的注音符號,並以中間轉銜的用詞和文字,巧妙地建立出一名不識字母親的一生。
     
    臺灣的紡織業於1950年代興起,由於有大量的勞力供給,加上政府補助優惠利多,短短十年內便成了大量外資挹注資金的產業,而在前線大量工作的,便是當時的年輕女工。然而這樣的經濟前領,卻使得這些前線的女工們,成為經濟外其他方面的犧牲者。許多女孩可能尚在就學的年紀,便被送往工廠做工,若家裡有著其他兄弟,為了要使男性好好讀書出人頭地,尤其如此,因此詩人寫下:「所以ㄊ是他不是她/她要被跳過/她要幫忙貼補家用」;也因為失學,母親往往無法識字,「ㄅ是不,ㄅ很輕/妳說不安、不識字」,只能在日復一日的失語中,成為「接著老去的她」。
     
    而在工作裡度過了年輕歲月後,她們卻又被迫步入家庭:「婚後,ㄓ是煮飯/ㄔ是炒菜/ㄕ不是食譜/妳說看不懂食譜」,母親的生活從工廠的舊針車,變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卻連記載步驟的食譜也看不懂,過去對於女性地位之輕忽,便成了母親終身的痛。接著,隨著孩子的出生、長大、離家工作或唸書,母親的所有情感依附便都隨著孩子們四散各地。
     
    但家總是容易淪為孩子被輕忽或遺忘的一部分,因此,隨著交通建設的發達,母親開始試圖學會搭乘火車,在自強號上往返各地去尋找孩子,彷彿外人造訪,將家鄉移動至孩子眼前,卻又因為不識字,而在不熟的異地裡坐過頭,甚至於走失,於是詩人寫:「ㄗ是字的空白/是自強號,探望孩子/是坐過頭是走失」。那些來自異地的抑鬱彷彿衣服上的漬一般,她們總試圖隱藏這樣的卑微,無論是走失的羞恥,或是對孩子的思念。而在終於能與孩子相逢時,便將一切傷痛盡化烏有。
     
    然而,歲月的那些痕跡真的是如此容易被掩蓋的嗎?
     
    母親的願望是什麼,過去是什麼,從來沒人過問,每個人都在詢問她有沒有辦法從老舊的歲月裡,重新適應現代的生活,她只能當個被期待著的堅強女性,就像過去幾十年的歲月那樣,回答著所有的疑問「ㄧㄨㄩㄚ(以後、獨立、去、搭車)/ㄛㄜ(我、可以)/ㄝㄞㄟ(別擔心、矮人一截、累贅)/ㄠㄡㄢ(考駕照、郵寄、看書剪報)/ㄣㄤ(今天起、想這樣)/ㄥ(哼著夢想就像哼著哼著)/ㄦ(兒歌)」。或許母親過去的夢想有著許多可能,但到了如今,她唯一的寄望,卻只剩下好好帶著兒女,甚至是孫子們,度過剩下的歲月。最後,她還是失去了所有成為自己的機會。
     
    --
     
    美術編輯:宇君(ig:dj00716)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sewing-machine-foot-yarn-sew-137579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林儀 #注音練習 #林榮三文學獎 #鄉土文學 #女工

  • 逢孫注音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09 16:00:04
    有 659 人按讚

    〈功德無量!——南投靈巖山萬人朝山〉

    #積極傳賴的願成師姐#

    我在台灣平時都做些什麼?我會答⋯學佛!在台灣學佛真的很幸福啊,因緣具足,厚德載物,素食天堂,佛光普照!

    因讀書會的緣故,認識了願成師姐,她是南投埔里靈岩山的志工,每逢朝山,她都不遺餘力傳賴邀請我報名參加。我每次都「打發」她說好的好的,我會問問有沒有朋友要去的!

    #為了更了解父親的陸生學妹#

    偶然跟湖南交換學妹提到,她居然說很想去!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天知道我已經轉發八百次了,身邊朋友沒有一個想去的!何況要天未亮就起床!

    後來得知,學妹的父親學佛,隨著年紀漸長,她和父親溝通逐漸減少,隔閡越來越大,在台灣主動接觸佛法,無論是參加朝山,還是參與學佛讀書會,都是希望借此更瞭解父親一些,希望能緩和父女間關係。啊!太不容易了,學妹這番真心懇切難得,讓我這做學姐的情何以堪。一鼓作氣,我也報名了。

    #回山途中豪華大卡座#
    #做早課吃素麵包呼呼大睡#

    北部有好幾台遊覽車回山,車子固定在站點接人,例如六點開始在台北的新店、中山、三和國中接人,到點發車。我和學妹錯過車子,聯繫願成師姐的溝通,車子居然輾轉退下高速公路接我們。領隊阿姨看到我們好高興:「最喜歡看到年輕人來了!」上了車才發現,都是我該喊阿公阿嬤的長輩們!只有零星幾個年輕人,特別的是,我們這一車還有好多越南的阿姨。

    回山的車型是豪華大卡座,座位像足底按摩中心那種,又寬又踏實,還可以充電,十分高級!用師兄的話來說就是「灰常(非常)殊勝!」確切告訴大家,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佛來佛去」的語境之中,從稱呼叔叔阿姨阿公阿嬤變成了統稱師兄師姐,開山祖師是妙蓮老和尚,所有大眾都因此都得了可愛的名字:「蓮友」。

    「感恩大眾佈施慈悲歡喜!」「阿彌陀佛!」「功德無量無邊!」,慈悲啊、供養啊、隨喜啊、菩薩啊、消業障啊、蓮花啊好多佛言佛語,這樣的氛圍下,大家慈眉善目,彼此雙手合十,報以微笑,極樂世界我沒去過,但這現世桃源我可算是看到了。身處其中,有種靈魂得到洗滌昇華的,錯覺⋯

    車頂上方數個電子屏幕齊刷刷出現蓮花和佛菩薩,音樂起,我們要開始做早課了——誦大悲咒,唱楊枝淨水贊時我還能有模有樣地哼哼,持咒時速度越來越快,咒文用字生僻,注音符號龍飛鳳舞一閃而過,我實在跟不上⋯索性合十閉目養神。

    結束早課後,師兄們開始發早餐和水,主食是「卡帛」素食烘焙坊的麵包,「我們今天一整天都會吃素!」「這不是肉鬆麵包嗎?」我告訴學妹這是「素松」,用猴頭菇做的,台灣「素食天堂」的名號可不是亂講的!有師兄「發心」準備零食,是仙貝和威化餅乾。我很快吃完,旁邊一位阿嬤把自己那份遞給我,讓我慢慢吃。

    在西湖休息站,學妹把領隊發的吊牌掉了,正要下去找,前面一陣聲響,原來是一位阿姨撿到,按上面寫的車號信息送了回來。

    #抵達朝山點#
    #此起彼伏的南無觀世音菩薩#

    睡一覺就到了。遊覽車從這裡一直排排排到了後面去!數都數不過來,大家在整隊區排隊,四面八方每個隊伍都在「南無觀世音菩薩」,各有各的節奏和音域,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跟誰跑,穿行其間,會聽到此起彼伏的「南無觀世音菩薩」⋯

    集合點旁綠綠一大片看似水稻基因突變的,其實是當地人種植的茭白筍,站得筆直,足有一人高。距離朝山起點要走一點五公里,馬路邊穿戴草帽袖套的志工們揮舞小旗攔截過往車輛,護持我們安全抵達。

    約莫百米的狹長小路搭起臨時市集,「埔里香菇自產自銷」,當地人販賣自家種的瓜果蔬菜,有筍、橘子,百香果五十元一袋,還有手工diy肥皂和咖啡,另外一旁是穿著橙色僧袍,托著瓦鉢的出家人。

    #朝山此刻#
    #三步一跪拜冬日一身汗#

    佛號一路相隨,遠遠看,寫著「光明燈」字樣祈福小燈籠,冰糖葫蘆般紅通通綿延數公里,喜慶又窩心。到達朝山起點,領隊師兄提醒我們:「不要碰到前面人的後腳跟,齁!」四人一排,綁好鞋帶,拉開間距,一心不二地出發!今日朝「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跟著喇叭傳出的佛號指引,「南無」二字時左腳起邁步,一、二,「觀世」二字左腳再一次,一步兩步,「音」字時,集體跪拜,待到下一聲佛號的「音」時再起身。

    陽光恰到好處,正值青春樹齡的榕樹環繞,小鳥靈動,從這裡到那裡,飛來又飛去。微風雖陣陣,沒拜幾下額頭便冒出細密的汗,小石子硌得手掌發麻,腦袋里很平靜,佛號的聲浪團團包裹著我。

    不悲不喜,不疾不徐,趴下去時看到正過馬路的黑色大螞蟻,牠停下來,觸鬚合十對我隨喜贊嘆,現在「交通不便」,我請牠速速通行,得小心後面四十二碼大腳丫子。

    熱,卻一點也不累,反而愈發精神飽滿,衝勁十足。那種感覺是「消耗了熱量,卻積攢了能量」。當汗珠大到啪嗒一聲砸下來時,居然就到了!靈岩山風光真好啊,鍾靈毓秀,層層疊疊的山巒,明暗朦朧之間,似著濃度參差的青紗,貪婪地大口呼吸,新鮮活氧直直沈到丹田裡。

    朝山大前輩徐霞客《游天台山記》中寫「雲散日朗,人意山光,具有喜態。」靈性來自於人性與神性的碰撞,此喜,必定是靈性之法喜。

    #徐霞客與靜聞僧人的佳話#

    「曉共雲關暮共龕,梵音鐙影對偏安」,徐曾與明末僧人靜聞和尚共朝雞足山,成為知己。次年行至杭州途中不幸遇盜,經文全失。

    為弘揚正法,靜聞刺血抄錄《法華經》,抄畢而後病逝,徐俠客悲痛欲絕,從此「故鄉只道登高少,魂斷天涯只獨看。」,他攜血經風餐露宿跋涉百餘日,歷經數不盡艱難險阻,終於抵達迎福寺,完成靜聞遺願。

    寺中僧人立下碑文,稱頌二人至誠至真的法緣與友情。「孰驅之來,遷此皮囊;孰負之去,霞客俠腸;志葬名山,骨且不死;千古傳之,佳話臻此。」

    #幽默的師父和智慧的女鬼#

    志工們在山頂搭好乘涼帳篷,準備數桶大悲水,供朝山師兄使用。帶領我們皈依和回向的師父是我見過頭號風趣幽默的,像周星馳電影里的人物,加之濃厚的口音,渾然天成。另一位法師說「今天天氣很炎熱喔⋯」大家正想抱怨,師父立刻接:「但我們的身心都非常的清涼!」信手拈來,讓人轉而會心一笑。

    師父最愛在精彩處停下,「婆啊蝦給它催起來(掌聲響起來)!」我們乖乖劈哩啪啦拍手。本以為會聽睡著的開示,竟因師父妙語連珠的主持風格而津津有味。

    師父分享早年親身經歷的故事,從前師父還未出家,帶隊回山,「布達完就關閉了麥克風!啊已經關閉了喔!麥克風怎樣?居然還會說話!」原來當時,麥克風幽幽傳出五個字,「我,想,要,功,德」。

    車上的人都聽到了,師父解釋說:「原來是一位女性亡靈,還在受苦,她非常有智慧,跟著我們隨車回山,祈求大家回向給她,讓她早日離開痛苦!」雖然乍聽之下滿驚悚的,但不得不說,這一女亡靈「度化」了不少人。

    #妙蓮老和尚淨宗道場#
    #從江南到台灣#

    1979年妙蓮法師從香港來台,目睹台灣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蓬勃發展,學佛風氣之興盛,發出「佛法在台灣」之慨。法師因而發願在台興建大叢林道場,即埔里靈岩山,培育僧才,使正法傳承。

    靈岩山地理位置優越,群山合抱,大雄寶殿如玉璽一般恢弘莊嚴,站在橋上看殿外,碧綠的天與棉花一般的雲朵,胖乎乎的,空中連起來的光明燈像一顆顆糖果。

    「初代」靈岩山位於水鄉江南蘇州的木瀆,因塔前「靈芝石」十分有名,得名靈岩山。妙蓮法師祖籍安徽省,九歲出家,二十歲(1941年)至南京隆昌寺受具足戒,於印光祖師的道場蘇州靈岩山寺參學,1949年,法師避難至香江,隨即掩關於大嶼山及青山,專修凡20年。妙蓮法師20年閉關修持多達10次「般舟三昧」。

    修持一次「般舟三昧」,歷時90天,其中常行,不坐不臥,24小時皆經行念佛、繞佛或拜佛,無有間斷,每天除一次中餐外,完全將身心投入念佛中,非一般常人所能及。在車上時,領隊師兄告訴我們,老和尚圓寂後,查證其日記,老和尚閉關期間總共修了二十次般舟三昧。

    老和尚修行有真功夫,帶弟子自然也嚴格教導,山上出家法師們的作息時間按照老和尚立下的規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刻板生活,每日凌晨二時四十五分即打板起床,三時十五分至五時二十分作早課。

    有人質疑老和尚,為什麼大陸靈岩山三點十五分起身,台灣要早半個小時呢?老和尚說,大陸的氣候「一熱起來熱死人不是新聞,凍起來凍死人也不是新聞。尤其冷的時候大雪封門!上殿時那個冷,從膝蓋以上到大腿幾乎完全沒有知覺。台灣氣候這麼好,生在台灣不抓住這個氣候好好用功,太對不起自己了!」

    #成為劉德華的同門師妹#

    劉德華是老和尚的弟子。他曾問老和尚,怎樣做到大智若愚呢?老和尚說:「有人誹謗你,罵你,甚至打你,都能不作辯解、不和人打罵,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不要在蝸牛角上爭天地、與愚蠢人辯是非,否則自己都愚蠢。」

    劉德華摸爬滾打於娛樂圈的聲色犬馬,初聞老和尚開示,明白煩惱即菩提,紅塵中更應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之姿態,「一念相應心,在老和尚接引下,成為佛弟子,法名慧果。」

    我皈依於惟覺安公老和尚的道場中台禪寺,法名法珊。如今學妹在此跟善知識妙蓮老和尚結緣,皈依靈岩山,成為劉德華的同門師妹,真好!

    #願每個人都能從容不迫面對生死課題#

    志工菩薩們給我們準備了大悲水和各色飲料,有奶茶、薄荷茶、酸梅汁、洛神、咖啡⋯裝飲料的阿姨說「你們都一點點就好!這樣可以喝到不同種的飲料!」非常貼心。

    在山上停留兩個多小時,和學妹四處走走看看,去五觀堂食用素食湯麵,參觀觀音殿、普賢殿、護法殿、山門、許願亭等。在地下一層看到了最近新建設的富有現代感的「燈光心輪」,啓發我們轉變念頭,使得細胞處在積極正向的狀態,有助於身體健康。

    朝山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如果步行,十分鐘就可完成。孫悟空觔斗雲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而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也是十萬八千里,為什麼不直接讓大家坐在雲上呢,一下就到了。對呀,為什麼要做這些「多餘」的事情呢,因為人生就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嘛。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站在大雄寶殿外望天,我想到自己的爺爺摔了一跤,視訊時他瘦得像一副骨頭,說話不清楚,就像在吃糖。今天朝山的人里,長輩佔了多數,人越老,越臨近死亡,但生死從來不是老了才需要思考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年老的時候,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死的課題。

    #功德無量為何#

    回到台北已是晚上,領隊師兄回程後半段持續不斷「法佈施」,看得出他感慨良多,又熱心於分享。今天聽得最多的四個字便是功德無量,師兄說一拜就能消滅恆河沙劫的罪障,積累無數的福德功德...

    其實呢,哪怕不是「消業障」、「積功德」,我也覺得今天的旅程非常難得且值得。一個多小時的朝山路程,在冬天出出汗,呼吸新鮮空氣,俯瞰南投全景,品嘗美味的素面和志工們準備的酸梅汁,還有壽桃包子和粽子作為回程點心,一整天跟面善心佛的長輩們在一起,沒有任何壓力,簡單又幸福。

    長輩看到年輕人學佛會非常開心!我給他們期許,他們給我溫暖和感動。能讓長輩們感到「佛門後繼有人」,大概也是「功德無量」吧!

    師父說回向非常重要!《佛說四十二章經》里說,「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那麼,我也將朝山功德回向給看到這篇文章的所有菩薩,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到南投埔里靈岩山散散心!

    2020.01.09
    廖小花

  • 逢孫注音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7 09:35:25
    有 1,136 人按讚


    《有感而發:這一代的媽媽沒有容易的》

    剛才送翔去上學,老師說班上有一個腸病毒。這表示什麼大家都懂的,就是只要再有一個,全班就會停課一週~

    現在我是全職媽媽了,但這還是喚起我在那短暫嘗試重返職場的兩個月,遇到一次流感全班停課時那種頓時想哭的感覺,問了同事她們遇到這種情況都是送祖父母家,媽媽才能正常上班(哪個工作讓妳動輒可以請假一週啊)但那等於是在說,家有幼稚園的孩子,整個家族都要處於待命狀態才行⋯(補充一下,爸爸也是家族成員啊😂但一般說來爸爸也很少能一請就一週的)

    我一直記得那時的經驗,深深佩服著台灣的職業婦女,因為我知道「送爺爺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聽起來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實際上可能有太多幾乎只針對媽媽的壓力。

    我有朋友說下班後最怕的是看見自己爸媽或公婆的臭臉,因為帶孩子很累,對我們尚且如此,對長輩更是負擔。

    (而且如果是病假,那就是要祖父母放下自己的計畫,帶會吐會拉會發燒哭鬧的病兒⋯)

    也有人說每次都要被說「妳不能找個不用加班的工作嗎?」「妳不能先放下事業心專心帶孩子嗎?」「哪有人像妳這樣,孩子生病就‘丟給我’」⋯

    但是事業也有時機,孩子三歲前被說「最需要媽媽」,幼稚園後更新病毒碼、或者自己沒生病但學校每逢腸病毒流感流行期就動輒停課一週,也被說「不是媽媽顧要誰顧?」上小學長輩驚訝於現在小朋友課業壓力之大,也說「妳就不能先陪他把注音學好嗎?他如果基礎沒有打好跟不上怎麼辦」⋯

    所以媽媽有沒有完美的、適合重返職場的時間?以現在媽媽的生育年齡來說,上小學時都四十了,如果連上小學都會被認為媽媽應該要更關注以免孩子輸在起跑線,四十五歲回正規職場,容易否?🤔⋯

    ***
    哪裡有別的選擇?

    所以我所認識的職業婦女多半是在硬撐,不是接受了公司「薪水七五折,工作量不變,讓妳早下班兩小時接送」的條件,就是忍耐每一次加班、小孩生病、病假、停課送祖父母家時,長輩對媳婦和女兒的明擺著的不以為然—妳是媽媽耶!然後自己心裡也難過,覺得是啊我是媽媽,但我也是員工,也是人,生活也是要錢,也是要為未來打算啊⋯

    媽媽就是夾縫中求生,不得已而為之,對自己,或者對老公的媽媽,可以說又是另一個媽媽,再去拜託她用心疼兒女的心,再去幫忙照顧一下兒孫。

    誰不想做個能讓長輩輕鬆退休,自己也不用對孩子,對長輩,心懷愧疚和罪惡感的媽媽呢?

    但在個人主義深深滲透的時代,一個人如果不能為自己負責而需要其他人長期或臨時的協助,就會被認為是不負責任。

    但媽媽的「個人責任」不會只有她個人的人生,通常孩子的全部都被算在裡面,兩相衝突時,其他人都會覺得媽媽理當先犧牲自己,卻沒有想過任何事情都有時機,有些媽媽現在不回職場,以後就回不去,屆時,她有可能又被其他人視為「負擔」。

    可以想像的是當她沒有其他能做的事,能去的地方,又會被這些曾經要求她放下自己的人說:誰叫妳都「沒有自己」?

    ***
    角色與角色之間,總是環環相扣的

    如果所有家人都願意重新定義自己對孩子的角色關係,媽媽就能多少維持著自己重返職場的那條線,不管是職業婦女或在家兼職的媽媽。

    而且不只是如此,工作向來都不只是工作,一個人能確保自己的收入、社會上的位置、比家庭更廣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會讓她在面對伴侶、面對孩子時依然有「我不只是你們的妻子、媽媽,我是我自己」的自尊自信。

    這對彼此的情感和相處其實是很重要的。但現在的媽媽,多是在看人臉色的情況下苦撐,好像她只是想持續工作也想讓孩子在需要時得到可信賴的照顧,她就是「事業心太強」「不夠愛孩子」⋯

    我雖然最終選擇回來當全職媽媽,這是我考量自身條件和性格(性格也算條件吧)的結論,但我真的關心職業婦女的處境,因為說到底,社會上每個人的命運是相連的。

    我們可以選擇個人的處理方式,但不能不關心別人的處境,而同為母親、女性,很多事情我們其實可以彼此了解,彼此鼓勵,當然,除了精神上的鼓勵以外,一種彼此知道而且願意去同理的風氣更是重要的。(不要因為不同選擇,比方說選擇全職或選擇上班,就否定對方會有對方的苦。比方說對全職媽說些「妳很好了!在家帶孩子最輕鬆」,或對職業媽媽把上班說的像是去玩,那種表面說對方好其實內涵有酸的話,我是很不喜歡的⋯)

    總之,媽媽真的很不容易,當媽媽這個角色被認為理應扛起全部,其他的角色,妻子、女兒、媳婦等等的角色,也就跟著變得不容易了⋯

    我多麼希望在這些家庭的角色關係裡,有更多的愛和互助啊⋯但對這些女性為主的角色,人們已經習慣用「某人的照顧者」的方式來看待並且動輒給予評分了⋯

    #閒聊也這麼長🤯
    #不夠好也可以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