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通霄潮間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通霄潮間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通霄潮間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通霄潮間帶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幾天二〇四六 台灣的成員們,一起到桃園大潭電廠實地了解三接目前的狀況,部分2046夥伴因為各自的行程沒辦法前來,到場的有洪申翰 Sun-Han委員、賴品妤委員、戴瑋姍議員、張之豪議員、藍士博執行長及我。 「展綠、減煤、增氣、廢核」是台灣能源轉型四個重要的目標,其中第三接收站的更是直接涉及中南部的...

  • 通霄潮間帶 在 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3 00:13:48
    有 1,817 人按讚

    前幾天二〇四六 台灣的成員們,一起到桃園大潭電廠實地了解三接目前的狀況,部分2046夥伴因為各自的行程沒辦法前來,到場的有洪申翰 Sun-Han委員、賴品妤委員、戴瑋姍議員、張之豪議員、藍士博執行長及我。

    「展綠、減煤、增氣、廢核」是台灣能源轉型四個重要的目標,其中第三接收站的更是直接涉及中南部的減煤。目前通霄電廠和大潭電廠的天然氣從台中接收站來,但未來若台中要新增燃氣機組的話,台中接收站的氣源就要留在台中。

    那麼大潭電廠、通霄電廠的氣源就必須從北部來,若沒有三接,可能會導致大潭電廠新的8、9號機組沒有氣源,通霄電廠也辦法增設調節再生能源能的二期規劃機組,不僅影響中部減煤進程、增加電力調度的不確定性,更會讓能源轉型進度落後。

    2015年馬英九政府決定要建設第三接收站,便是為了大潭天然氣電廠,即便是國民黨都知道燃氣的量需要增加。但是增加燃氣設施需要一定的風險管理,北部要有燃氣電廠,需要天然氣接收站,避免長途輸送氣源的風險。

    而在國民黨原先的規劃中,認為已保護觀新藻礁,大潭生態比觀新差,所以想要把整個潮間帶都挖除填海。過去因為大潭藻礁的沙埋狀況,學者對大潭的關注的確比較少,但是因為2015年兩個大颱風把沙帶走,藻礁裸露出來之後開始生物多樣性開始產生,學者開始進入大潭藻礁進行調查,發現柴山多杯孔等生態事證,在環評過程打臉中油的說法。

    當時爭議的核心是G1和G2區域,當時學者的生態證據都在這兩個區域,因此當時提出的迴避方案,就是閃避G1、G2。

    過去一個討論是原本要開發的232公頃,為了迴避而縮減到23公頃,但我覺得這樣論述不太正確,因為很多人好像覺得為了開發還是破壞了23公頃,但事實上現在所謂23公頃的方案,根本不是新開發的,是原本就已經填好的(應該是2003年填的),是原本就已經沒有藻礁的地方。

    白話一點來說現在的方案是完全迴避G1、G2,岸上也不再做新的開發,就在既有的地找地方建儲氣槽。但是離岸還是需要工業港,LNG船要收卸液態天然氣,必需利用棧橋來把氣送進儲槽。

    那離岸的工業港,會不會有海下的生態被影響?我認為這才應該是真正的問題點所在,目前的方案是海岸和潮間帶都迴避,但海上的部份的確值得討論。

    而目前的觀察是礁體在離岸越遠處就越薄,以中油的鑽探資料來看,超過1.5公里外便鑽探不到任何礁體,可以合理推論礁體的分布目前不超過這個範圍。

    而LNG船的迴船池在離岸約1公里處,因為有一定的深度要求,所以需要向下浚挖之處還是會有一部分薄薄的礁體。還有工業港會不會影響洋流,讓部分礁體上的覆沙隨季節而露出,的確是有可能的,因此原本的方案我認為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目前反對的聲音中,所提出的替代或解決方案主要有三個(還有新的可幫我補充):

    第一、重啟核四補上電力缺口,先不說核四拼裝車的安全問題,在核廢料無法解決的前提之下,核四就不該被拿來當做解方,這是國民黨再一次冷飯熱炒。

    第二、不要用這麼多電就不需要三接了,這種想法天真的過於脫離現實。

    第三、移到台北港,而新北市議會已明確議決反對,再加上時程可能延宕超過十年及管線行經路線問題,這個選項也無法考慮。

    也就是說這案最困難之處就在於,現在的方案有人民不滿意,但卻沒有人有辦法提出夠好的解決方案,導致僵持不下最後需演變成公投對決,但是,就如同申翰委員之前說的,這不是「開發 vs 環保」的對立,而是盡可能迴避生態、為了減煤增氣的一方與完全徹底地保護藻礁一方的「環保 vs 環保」的問題。

    目前政府持續與環保團體進行溝通,試圖透過對話找到平衡點,非常希望之後能朝好的方向發展,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雙贏方案。

  • 通霄潮間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1 21:42:55
    有 153 人按讚

    相遇新埔看見幸福,新小60周年生日快樂!
    對通霄鎮新埔里的鄉親來說,今天既是五一勞動節的連續假日,更是庄內新埔國小邁進下一個甲子的大喜日!
    超明委員在致詞時,除了祝賀校運昌隆以外,更期許學校能像新埔湧泉一樣綿綿不絕的替國家、社會孕育出優秀的人才。隨後便交代隨行的國辦同仁,邀請同來觀禮的二河局魯主秘去實地履勘「魚鱗式觀潮階梯」(這可是超明委員參考國外的案例,大力爭取相關經費建置)的施工情形。
    因此,小編在此提醒大家:新埔現在可不只有落日大道可追喔!歡迎大家在不久的將來也都能撥空前來新埔國小臨海校門口,登上嶄新的堤頂道路並藉由魚鱗式觀潮階梯觀察潮間帶的生態及無敵海景!
    (吼~今天的文好繞口喔!)
    至於「魚鱗式觀潮階梯」到底有多特殊呢?先看看照片,但還是希望您能親自到新埔一遊喔!

  • 通霄潮間帶 在 王定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6 08:31:12
    有 2,126 人按讚

    藻礁議題是「環保vs環保」兩難下的權衡,一次看完幾個焦點爭議,瞭解問題的本質,然後分享吧!

    洪申翰委員長期深耕台灣能源及環保議題,他告訴大家,藻礁議題並不是開發與環保的價值對立,而是「環保vs環保」的權衡。

    目前不同的三接方案,背後都有明確的環境保護功能與目的:中南部減煤減空污 vs 更徹底棲地保育 。

    一邊是希望更大程度的棲地保育,更大程度減低對海底生態的影響;但另一邊則是希望更大程度、更盡速的減煤、減空污。

    ✅申翰委員針對藻礁議題的QA,請大家一起來關心,一起轉發給關心的朋友

    —以下分享自洪申翰立委臉書—-
    藻礁爭議,表層是「保育v.s開發」,但其實深層是「環保v.s環保」兩難下的權衡
     
    最近藻礁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議題爆發後,各種不同立場的朋友都來找我,表達他們的憂慮跟疑惑,包括推動連署方,也包括不贊成公投連署的朋友。不論立場,其實大家都有些相近的問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再一個接收站?」「目前的方案到底會不會破壞藻礁?」「到底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等等。
     
    我也知道現在有一些人一些惡意的媒體,尤其是擁核勢力,又想要操作二元的善惡對立來簡化或標籤化這過程中努力過的人,我當然也是被鎖定的對象。對於這些無助問題解決的惡意,我只想說,如果這種把立場對立化、簡化的標籤,或突襲式的表決有用,這問題不會發展至此,這都只是姿態的操作而已,這種無用的消費動作還是省省吧。
     
    我其實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在這樣轉型的爭議中,我們恐怕無法再像過去,靠著二元是非善惡的對立來理解,來找答案,這樣是兜不出答案的。
     
    現在輿論上的幾個方案爭執,並不是如表層的價值對立,不同的方案主張後面,都有明確的環境保護功能與目的「更徹底棲地保育」vs.「中南部減煤減空污」,孰輕孰重?大家其實都會有自己的判斷。
     
    答案不會簡單,因此在藻礁爭議上,這兩天我接受了專訪,也希望可以相對完整的跟大家說說我長期接觸此案的看法和理解。
     
     
    【台灣需要第三接收站嗎❓】
    #第三接收站是為了天然氣布局 #為了減煤減污和電力風險管理

    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改為燃氣發電,是台灣長遠能源規劃的趨勢。為了台灣整體天然氣的佈局,以及南氣北送的風險管理,除了現有的台中和永安天然氣接收站,北部勢必需要再一個接收據點來供大潭、通霄等燃氣電廠重鎮。桃園大潭的第三接收站計畫是馬英九2015年核定的,因此當時原因並不是非核(馬英九又沒有要推非核),而是為了處理台灣整體天然氣佈局的風險管理。
     
    【目前的方案會破壞大潭藻礁嗎❓】
    #學者調查證明大潭生態豐富 #離岸迴避方案保留藻礁

    桃園的海岸線有很特殊的藻礁生態,目前爭議的大潭藻礁,在過去相對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與關注,當時中油說大潭藻礁遭到沙埋,因此判斷大潭藻礁的生態很差。直到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生態學者進入大潭藻礁的區域做調查研究,發現這塊潮間帶藻礁的生物多樣性確實豐富得超出預期。這些新的研究結果,也讓中油無法再單方面聲稱這塊區域的生態很差,也無法否認這些塊區域的生態價值。

    馬政府時期核定的方案是,現在看到的海岸上潮間帶藻礁區域要全面開挖,面積高達232公頃。但是因為生態學者和許多團體的投入和努力,讓大潭藻礁的生態受到重視,於是行政部門被逼出現在看到的「迴避離岸方案」。

    也就是將工業港移到海上,避開岸上潮間帶,保留下這塊擁有最好生態的藻礁潮間帶,另外同時也將開發的面積縮小、不增加岸上新的開發。這個方案確實避開了岸上裸露的藻礁,保留下生態最豐富的藻礁區域,就生態上來說,從原本要把生態最好的區域全面挖掉到現在,這進展不能說不大。
     
    【現在的方案是否完全不會影響生態了❓】
    #目前方案不是完全沒影響 #但尚有生態疑慮需要被釐清

    目前的離岸方案還存在爭議的是,工業港在海上,那對於海底下的生態會不會造成影響?以及,這些海面上的構造物,是否可能影響沿海的海流條件,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針對海底下的生態影響,目前攤出來的科學資料,水深十二米以下的底棲生物棲地,仍有礁體和沙地,離岸工業港的興建,確實仍會對這些水下的礁體和沙地造成影響,這也是部份深海底棲生物的棲地。我認為很武斷說「絕對不會有影響」這是不精準的,但是影響程度多大,海底下生物狀態如何?還需要更多科學實證的證據。

    另外,也有學者提出,海面上的構造物,工業港和棧橋,可能影響沿海的海流條件,會不會對生態影響到什麼程度?目前確實是各說各話的狀態,因此也還沒有辦法被好好被釐清討論。

    以上兩個爭議,我認爲都還需要更多方法和證據,包含現況與可能影響的程度,都需要更多科學方法來確認跟釐清。
     
    【如果將第三接收站移到台北港會是最好的選項嗎❓】
    #臺北港方案最大成本是時間 #是環保vs環保的問題

    大家也在討論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例如,台北港合適嗎?我認為台北港最大的問題和成本是「時間」。臺北港所需要的時間加上環評、生態調查、填海造陸及工程時間等,我不採中油自評18年的說法,這說法太誇張。但在綜合工程和政策資訊後,我認為最最最樂觀的時程預估,也至少需要9到10年以上。如果從2021年開始做,需要到2030以後才會完工,因此原本預計2023-2030中南部要用燃氣來大幅減煤、改善空污的計畫將會停擺。

    中南部有相當高減煤減空污的期待,這也是我過去幾年工作的重點之一,臺北港方案最大的實質影響,是我們原本預計2023-2024年可以更大幅度用燃氣取代污染最髒的燃煤,減少空污的計畫時間將會停滯,難以再執行。

    另一個台北港案的影響是,原先要來替代燃煤的大潭8號、9號機將可能面臨完工卻沒有氣可使用的狀況,因此會影響到電力的備用容量。精準來說,這個備用的影響不會到絕對的停限電,但在未來半導體用電增加下,確實會使供電的風險會增加,這是一個機率的概念。

    綜合以上,我們會發現,一邊是希望更徹底的棲地保育,更大程度減低對海底生態的影響;但另一邊則是希望更大程度、更盡速的減煤、減空污。所以,第三接收站和藻礁的議題不是一個尖銳的價值對立,在這個時間點上,這其實是環境保護與環境保護的權衡。

    但我也想再提醒,這也是很多環團朋友對中油非常不諒解的地方,他們經歷這麼多年的過程,一定會想指控,如果中油在2015年2016年就開誠佈公的評估各種替代方案,那現在就不用遭遇目前這個時程的巨大壓力跟兩難。這是他們這麼憤怒的原因。
     
    【就是非核家園破壞藻礁嗎❓】
    #國民黨挺藻礁別有用心 #但核四重啟無法解決藻礁爭議

    最近擁核派和國民黨不斷說要拿核四來解決藻礁爭議,這都是錯誤的誤導和刻意擾亂視聽。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核四都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首先,目前封存的核四其實尚未完工,而建照也已經失效,要重新取得建照、重啟復工,光是重啟復工就需要7+N年,現在建照失效之後至少是10+N年,不管怎麼樣都趕不及成為可使用的選項,來緩解爭議,而這些都還不談到核四設備的老舊、拼裝的安全問題。

    撇除擁核反核的立場,客觀來說,天然氣接收站和藻礁保護的議題,就是沒辦法用核四解決。但國民黨最令人厭惡的地方,就是一直拿核四來混淆視聽,但這都不是真的要解決藻礁問題,僅是國民黨見縫插針,覺得只要讓資訊更混亂、讓事實更難釐清,就可以獲得政治上的利益。
     
    【接下來,我們應如何面對藻礁公投爭議❓】
    #各方的努力和焦慮都該被理解 #各方資訊利弊都該被釐清

    過往,我們習慣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理解議題,但像我前述,在這個轉型的當口,我們需要拋棄這樣的習慣與方式,嘗試並學習如何好好對話和相互理解各自處境。

    這段時間非常多不同立場的朋友來找我交換想法,我也很有收獲。我看到推動連署的朋友對保育、保護環境的心意是非常的真切,很難用黨派思維來否定。他們跟我說,這些連署是關心環境者、年輕人和許多熱心參與公共事務的朋友提出疑問的方法,他們強烈希望是否能再多討論,目前的方案是不是最好的,希望這件事情可以被好好釐清和討論,希望開啟更多對話。

    而環團很難諒解的是中油這麼多年的態度,讓處理此案的時間限制越來越大,要怎麼創造這個時間點對話的基礎,都還要各自再靜下想想。

    長久以來,公共議題討論被國民黨的政治操作攪亂,在2018年的公投選舉中,更是重創台灣好不容易要開啟社會對話的機會。直到今天,國民黨也確實不斷利用罷免和公投的方式在進行政治操作對立跟分化,不惜打亂公共討論的風向來謀自己的利益,我知道很多朋友經歷當年的過程,這樣的焦慮很深很深,這樣的擔心也絕非空穴來風。

    我心中最大的擔憂是,如果,轉型中各個環節和爭議點都變成是非善惡的對立,「轉型」將會越來越艱難。而對立的態勢和混亂的資訊所造成的局面,也是國民黨獲取政治利益的手法,相信也是各方朋友都不樂見的情況。

    我希望透過這篇文,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了解剝除爭議的表層,這其實是環境保護和環境保護上的難題和權衡,但能否讓它成為我們好好討論能源轉型的機會,端看我們接下來怎麼作。

    藻礁公投的連署已經達標,接下來我們該要逐步把問題利弊釐清,讓各方可以有機會對話,社會大眾才能好好思考選擇其中的權衡。

    民主成長和能源轉型,我們的確都在十字路口。

    https://tinyurl.com/ya983sj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