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通識公共衛生議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通識公共衛生議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通識公共衛生議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通識公共衛生議題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政基金會 #智庫 #高端 #防疫制度化 #疫苗自主權 《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十四)–防疫制度化與疫苗自主權》座談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緣 起: 在長達將近一年半的疫情警戒期間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作為非「常設性」、而是任務型的臨時組織,「新冠肺炎特別條例」...

通識公共衛生議題 在 一路上 IG,一路温 DSE (HKU LLB)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12:08:44

🤨 Umm,謝安琪呢?⁣ ⁣ // ✍🏻 唔知大家仲記唔記得2018年嘅時候謝安琪曾經捲入一場有關疫苗嘅小風波。謝安琪當時發表質疑疫苗成效的言論,惹來社會極大爭議,更有醫學界人士以極嚴厲言詞,批評有關說法荒唐。公道啲講,對於疫苗效用抱有質疑,謝安琪並非第一人,外國亦有人發起「反疫苗接種運動」。⁣⁣ ...

通識公共衛生議題 在 ??‍♂️Uni life sharing | 生活隨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2 03:07:26

[LS溫咩?] 我有感考評局近年想考大家basic既知識多過tip中題 即係好似上年份卷講番中國城鄉問題,其實我都冇諗過!就算唔係basic既野 都會出比較冷門既議題😛 (如果tip中題就個個5**啦係咪) 🙌🏿 所以溫LS要雙線並行地溫: a) 基本知識(即係教科書個d 但如果補習社note整理得...

  • 通識公共衛生議題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3 09:30:41
    有 7 人按讚

    #國政基金會 #智庫
    #高端 #防疫制度化 #疫苗自主權

    《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十四)–防疫制度化與疫苗自主權》座談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緣 起:
    在長達將近一年半的疫情警戒期間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作為非「常設性」、而是任務型的臨時組織,「新冠肺炎特別條例」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缺乏制度化的法治基礎,更巧妙地規避立法院監督,「指揮官」的權力也被該條文無限上綱,特別是近來的疫苗分配及優先施打順序等議題。
    然而,台灣即將面離「疫苗短缺」現象,在短期內沒有大量疫苗進口的現況下,指揮中心已讓首批國產疫苗通過食藥署檢驗,取得封緘證明書,預計累積至50萬劑後將可能納入公費接種清單。但在部分國人仍有疑慮的前提下,強迫民眾施打疫苗可能違反人民自主權,指揮中心應說明在未來兩個月青黃不接疫苗短缺期間,對疫情控管是否有更積極的措施,「沒有疫苗可打」的狀態下,指揮中心的因應方式為何?

    視訊時間:110年8月13日(星期五)上午09:30

    主 持 人:陳宜民(永續發展組召集人)
    邀請貴賓: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邱淑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金傳春(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翁曉玲(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前NCC委員)
    張斯綱(台北市議員)
    陳玉珍(立法委員)
    盧敏吉(中國醫藥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科主任、感染科主治醫師)
    簡榮宗(產業暨新創研究中心召集人)

    討論題綱:
    1.「新冠肺炎特別條例」採用法律層次的緊急法制,讓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化,立法院對於高達8400億的紓困特別預算幾乎難以監督,唯有衛環委員會中的「新冠疫苗調閱小組」對於指揮中心的各種措施略展監督成效。當防疫已成生活常態的一部分,指揮中心亦應朝向制度化法規進行調整,在法規面應如何著手進行修法?
    2.即將面臨的疫苗短缺現象,指揮中心無法提高疫苗接種率。然而,國外變種病毒疫情持續升溫,台灣也即將面對九月開學潮,卻面臨無疫苗可打的狀況。指揮中心是否應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及預防措施?
    3.指揮中心宣布第六輪將接種高端疫苗,意願登記將在8月13日12時截止,目前有35萬劑國產疫苗已完成封緘檢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力拚至少提供60萬劑。面對疫苗短缺期,國產疫苗的定位與民眾施打意願將是影響秋冬疫情的關鍵之一,台灣的防疫政策應有哪些策略性調整?

  • 通識公共衛生議題 在 Henry Si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8-02 18:26:34
    有 6 人按讚

    暑假到了,很多升中四學生的家長,最近都開始積極為子女尋找補習班和教材,期望在開學前對DSE課程做一次預習。

    很多DSE學生家長都說,四大主科中的「通識」是最難協助子女準備的。第一,因為在大家以往求學生涯中,基本上未接觸過通識,所以,基本上是無從下手。第二是資訊太多,行一次書局,不難發現有很多補充練習教材和議題集,看上去範圍很廣,橫跨個人、香港、中國、全球議題。有家長話,通識好似考AO,就算大人去考,也不知道要如何準備,更何況還是年輕人。

    我從事通識考試培訓9年,曾經教出不少狀元學生,在youtube的單一試堂Video達30萬點擊。我經常總結他們的成功方程式,希望未考的師弟師妹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法提早感受進步的喜悅。這篇文章,希望用最簡單的角度,讓家長們了解遊戲本質,清除一些迷思和誤區,因而能選擇更有效的策略協助子女。

    1. 通識考試不是通識
    首先,家長和學生必須搞清楚目的,究竟是為考試而準備通識,還是為培養興趣而讀通識,兩條路線差天共地,而且在高中分秒必爭的時段,策略和路線有其緊要。如果為興趣,廣泛閱讀新聞和時事分析讀物有幫助;但如果要為分數,應該先研究DSE考題,看看最後的戰場是怎樣的,看看考卷需要達到什麼標準,需要展示什麼能力值,才返轉頭針對準備,這樣會比較efficient。

    2. 通識科不是考通識
    很多家長搞不清什麼「通識」和「通識科」,誤以為通識就是天文地理文學樣樣識。其實不是的,這些叫常識。「通識科」是有課程大綱的,它的課程大綱是由一連串課題組成,例如個人、香港、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與環境。每一個單元,都有一些重點考問的知識點和概念。考試的時候,我們會要求學生用不同角度拆解關鍵詞。例如,生活素質需要用政治、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角度開展,而這些要求,全都是考試要求。

    3. 通識考試不需要樣樣識
    既然你明白通識考試本質上是答題遊戲,那麼,我們更加需要引導子女明白什麼是影響分數的重點。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很多人一廂情願地覺得,只要有廣泛閱讀,就能自然考好通識。但事實證明,才華如陶傑,在沒有訓練答題技巧情況下,考通識都會炒。9年教學經驗,我得出的結論是:70%靠刻意訓練,30%靠內容積累。

    4. 影響分數的關鍵是對遊戲的認知
    一條8分題目,究竟要出幾多個Point?每個point要延伸到什麼程度?什麼才算完成答題動作?什麼情況下全篇離題?看見題目,第一個step要做什麼?這些都是答題技巧,都是技術性的要求。情況就如考車牌一樣,在考官面前,你開停過線一定要非常誇張地望鏡,否則一定肥。對考試遊戲的掌握,是成敗關鍵。

    5. 操pastpaper前需要完成單元知識
    那麼,我可以直接叫子女操pastpaper嗎?當然可以,但效果肯定不理想。因為通識考試設計很得意,所有題目都是跨單元的。如果未完成六大單元,就衝落去做題目,是很難寫到高水平答案。問題是,很多學校都可能會把單元知識拖到中六才完成,結果很多同學都是在last minute才開始形成一個full picture,即使消化得來,也沒有時間操卷。

    6. 越早完成課程越好
    所以,結論是越早準備越好。DSE課程是沒有honeymood,很多同學會覺得中四是摸索期,但已傷到中五,各種SBA、IES、OLE接踵而來,基本上沒有時間準備考試。更惡劣的情況是,很多學校和補習社喜歡拖長來教,而不是一開始呈現full picture給學生看。在見步行步,加上壓力之下,容易迷失。如果能早一點完成課程,就能節省時間給其他科目,和更早進入操卷程序。

    有人問,DSE學生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我會答你是時間。人腦需要時間吸收知識和累積經驗值,而能力提升並非一朝一夕,分數提升是時間和正確方法的果實。

    作為父母,不能替子女落場考試,只能為他們收集有用的資源和教材,默默在背後支援他們。

    歡迎家長和我們分享一下子女的面對的困難,我們樂意和你分享學習策略。你也可以訂購我們的速效課程,我們會速遞全套筆記和教學Video到家,在家中上網補習,秘密練兵。

    課程訂購:
    https://lshenrysir.skx.io/courses/4812421331943424

  • 通識公共衛生議題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10-29 12:50:25
    有 5 人按讚


    無論中文科或俱中國議題的科目,香港學制度從來(Even 英殖年代)都不單純為 Technological instrumentalism 的課程取向,而同時保存價值、倫理𧂯含的課程。某程度上,這體現香港教育的中華性。誠如羅永生博士論文所言,香港各方面「中華性」意義頗為含糊。教師因此可以由倫理價值的向度去與學生討論,除了知識以外,抽像的教育議題。

    #全球倫理 #通識科

    融入全球倫理於學校教育計劃:教師專業發展系列(一)

    第一場:從倫理價值角度再思教授中國議題
    走出去:中國文化對世界課題能有怎樣的回應?
    走進去:怎樣去處理/教授中國議題?
    倫理價值在上述議題中有何價值及作用呢?本講座將與你一同探討。

    日期: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3:30-5:00
    地點:九龍新蒲崗大有街勤達中心1505室

    領取證書:參與任何一場講座之教育同工均可申領聽講證書乙張
    派發教案:兩場講座將派發「融入全球倫理於學校教育計劃」不同主題的教案樣本,供學校使用

    1.1中華文化再省思:全球倫理、公共衛生與人權問題
    面對現今香港、國家乃至全球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保障個人健康日漸被視為人權以及普遍倫理原則的重要部份。然而,有部份學者表示異議,認為這並不包括在人權和普遍倫理原則中。如果從中國哲學的角度切入,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啟發?陳博士嘗試從全球健康倫理的角度,與各位一起探索和反思上述問題。
    講者:陳成斌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

    1.2中國議題教案設計:倫理與價值反思的切入
    無論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範疇、常識科、綜合人文以至通識教育科,均包含大量中國議題。講者將從自己推動兩項優質教育基金項目的經驗,剖析從倫理與價值角度切入,設計中國議題教案的例子和反思。
    講者:曾家洛先生 (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助理項目經理、Roundtable教育與全球發展部總幹事)

    報名與聯絡:周先生 93893635 
    下載報名表:https://www.ied.edu.hk/crse/form/getalk.pdf

    參閱網站:https://www.ied.edu.hk/crse/tc/news_detail.php?cid=1&id=9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