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支持本Page營運請加入Patreon成為付費會員 https://www.patreon.com/user?u=7173543】 自從個幾星期前通識教科書將「三權分立」一詞刪後,教育局長楊潤雄公然表示香港從來都無「三權分立」需要糾正,然後特首林鄭月娥再隨即表態支持後,突然間呢個Term又變成全...
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 在 廖天恩 TinYanLi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13:44:03
❀ ❀ 廖天恩通識常規課程 ❀ ❀ ❀ 學習勿忘初心 別讓自己後悔《8月15常規課程正式搶報 》 重點優惠:報一科送一科💋💋 . 暑假就過去,政治。今日香港絕對係高頻熱門議題 你部署好嗎? 今日香港x 政治單元溫好書Check List 在底部,極度建議必須嚴密監察自己進度‼️ . ⚠️常規重點...
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 在 廖天恩 TinYanLi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2 13:20:37
❀ ❀ 廖天恩通識常規課程 ❀ ❀ ❀ 學習勿忘初心 別讓自己後悔《8月15常規課程正式搶報 》 重點優惠:報一科送一科💋💋 . 暑假就過去,政治。今日香港絕對係高頻熱門議題 你部署好嗎? 今日香港x 政治單元溫好書Check List 在底部,極度建議必須嚴密監察自己進度‼️ . ⚠️常規重點...
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 在 廖天恩 TinYanLi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13:44:03
❀ ❀ 廖天恩通識常規課程 ❀ ❀ ❀ 學習勿忘初心 別讓自己後悔《8月15常規課程正式搶報 》 重點優惠:報一科送一科💋💋 . 暑假就過去,政治。今日香港絕對係高頻熱門議題 你部署好嗎? 今日香港x 政治單元熟悉度Check List 在底部,極度建議必須嚴密監察自己進度‼️ . ⚠️常規重點...
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支持本Page營運請加入Patreon成為付費會員 https://www.patreon.com/user?u=7173543】
自從個幾星期前通識教科書將「三權分立」一詞刪後,教育局長楊潤雄公然表示香港從來都無「三權分立」需要糾正,然後特首林鄭月娥再隨即表態支持後,突然間呢個Term又變成全城最Hot Keyword。
其實中共質疑「三權分立」呢個字都唔係今時今日先發生,早響2013年郝鐵川已公開否定香港政府係屬「三權分立」機制,去到2015年張曉明重申「特首超然於三權之上」、葉劉隨即附和表示香港政制的確不符合三權分立定義──而家林鄭政府只不過係將中央政府嘅旨意透過刪改教科書落實而已。
遺憾嘅係,之前因為飯民應唔應該「捐狗窿」加入臨立會2.0撲出黎阿支阿左嘅一班社會科學棍,對於「香港係咪有三權分立」呢個問題,竟然拖拖拉拉成個禮拜都比唔倒個答案出黎,少數最尾有答到嘅幾個學者,唔係莫測高深,就有講到唔清唔楚──為此,我決定用一般人都明白嘅語言,同大家解釋一下「三權分立」嘅基本概念,同埋而家最大爭議點響邊:
1. 三權分立目的係乜?
答:好多人響討論「三權分立」之前,可能連孟德斯鳩本《論法的精神》都未揭過,所以連好多基本概念都搞錯。我好同意岸伯講,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呢個概念之時,根本就唔係用佢黎引證民主嘅好處,其實只係出於對於制約行政權力嘅一種考慮:孟德斯鳩認為司法、立法同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制約,先至可以響政治自由同政府效率之間取得平衡。
例如孟德斯鳩就舉過古代共和國體制為例子,如果貴族同平民都擁有平等一票,貴族就唔會對於守護共和制度有任何興趣,所以必須要將貴族同平民權力相互制衡,先能夠令彼此有透過議會守護自己利益嘅意欲──所以響孟德斯鳩心目中,權力分立嘅中心思想係在於制約,而唔係民主。
2. 三權分立先可以保障民主?
錯。最簡單,當日孟德斯鳩推崇嘅英國政制,行政權就係由非民主推選嘅英國國王所持有;英國議會當時亦未有完全民主嘅普選,唔單止全國只有5%成年男性有投票權,仲要有好多「衰敗選區」只有幾戶人家卻響議會擁有一個議席,權力分佈極不平衡。
反而響19至20世紀,英國君權逐步被削弱至完全放棄管治實權,內閣制一併兼有行政同立法權力,三權分立消失,英國嘅民主制度反而得以逐步完善。好重要所以再講一次,三權分立只係形式,權力分立相互制衡制約先至係關鍵。
3. 點先叫有三權分立?
其實呢個世界好多政制都可走去拗有無三權分立。例如響我角度黎講,基本上一個內閣制嘅國家係好難有三權分立,除非你有另外一種方式賦予總統有足夠制衡嘅實權。又例如中共響1980年代為咗抗拒社會對於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嘅要求,會花好多精力去逐步引證其實西方好多民主國家都做唔倒真正嘅三權分立。
但而家網上又會有好多人堅持,所有先進民主國家都有三權分立嘅概念埋藏咗響體制之中。所以有無三權分立,主要都係睇你點對呢個Term落定義:究竟係字面上定係精神上?究竟係制度上定係現實情況上面?
最簡單一個例子,有好多人都會拎英國直至《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之後,先至正式削除下議院嘅司法職能,但你會唔會因為咁覺得英國去到呢一年先至做倒司法獨立?唔會家嘛!
4. 香港有無三權分立?(反方意見)
正正因為頭先講咗,有無三權分立可以循好多角度去定義,所以而家兩邊嘅討論係口拗同鼻拗:
話無三權分立嘅最大理據,除咗係《基本法》上面並無寫明之外,特首嘅權力亦明顯係比議會強大得多。不過最重要嘅卻係,而家嘅行政會議係可以由特首任命任意數量嘅立法會議員入去,導致行政同立法組織成員身份重覆;
然後所有行政會議成員都必須遵守「保密制」同「集體負責制」──即係特首響行政會議決定咗嘅嘢,兼任行政會議立法會議員唔單止唔可以再同黨友討論相關事項,更必須響立法會投贊成票支持──換言之特首單單透過委任行政會議成員一招,已可實質操控立法會本身,咁點睇都真係無可能係三權分立囉。
5. 香港有無三權分立?(正方意見)
而家班支持者最鍾意拎番過去政府官員、法官嘅判詞作為證據,指出過去所有公權力機構都承認香港政制係有三權分立特色,再加上我地以前番學上堂教嘅一直都話香港係三權分立,你而家打算反口推翻佢係極之樣衰;
而且就算行政主導令特首權力超然於立法會之上,但立法會卻仍然擁有彈劾特首、連續否決財政預算案迫使特首辭職,呢啲就係制衡權力;更加唔駛講基本上特區政府仍然必須遵守法院判決,而法官係終身制任免,政府不能橫加干涉。響呢個角度睇黎,三權又的確係有所分立,互相制衡。
6. 點解中共多年來堅持香港從來無三權分立?
香港人經過多年來同共慘黨交手,我諗大家都心知肚明:共產黨根本就唔係要同你就政制層面上辯論香港有無三權分立,而係想矮化立法會嘅地位:
既然立法會無權制衡「行政主導、地位超然」嘅特首,咁就好應乖乖配合特首施政;由教育開始去除「三權分立」概念、進行「三權合作」洗腦,就係要學生明白無論立法會定係法庭,任何制衡特首嘅嘗試都只係拖慢政府效率,所以特區政府先會響必不得已嘅情況下採用各種極端行政手段進行剪布、DQ同人大釋法。
當然仲有一樣中共無親口講出黎嘅係,響行政、立法同司法三權之上,仲有中央政府呢個足以壓毀一切嘅超級權力;但呢種權力響《基本法》限制於國防外交兩大範疇之內,為咗繞過呢重限制,特首作為傀儡嘅「超然權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7. 香港人點樣面對中共嘅思想洗腦?
事實上自從垃圾會被廢,大部份法官早已響中共「溫馨提示」後全力為中共政權服務,無論你覺得香港有無三權分立都好,權力制衡呢樣嘢響香港早已名存實亡。
與其浪費精力糾纏於司法、立法虛假嘅「舊兩權」,倒不如全面攤抱外國制裁、街頭戰線嘅「新兩權」,呢個先可能係可以對港共政權作出真正施壓、為香港爭取倒真正民主嘅唯一出路。
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部分內容被刪走
全文:https://www.post852.com/?p=311715
早前多間出版社參與教育局「自願送審」計劃,將通識教科課本交予官方檢閱。其中曾被左派報章《文匯報》猛烈抨擊的雅集出版社通識科「今日香港」單元教科書,有關公民抗命的一頁,以及「三權分立和行政主導」部分內容均被刪去。教育局表示,將會參考是次經驗,考慮加強通識科質素保證措施,包括課本送審的可行性。
在有關公民抗命一頁,教科書提供終審法院就2014年公民廣場案的判詞,以及市民不滿人大831決定而開展「雨傘運動」等資料,供學生做考題練習,這頁被全數刪去。
同時,書中有段落解釋三權分立和行政主導概念,並指「雖然《基本法》沒有明確列明香港是實行『三權分立』和『行政主導』,但社會普遍認為香港是以此作為政府權力分配的原則」,然而「社會普遍認為香港實行三權分立」的描述在修訂後已經消失。一幅解釋港府權力分佈的圖表中,指行政、立法、司法機構互相制衡,「以防其中一方權力過大」,但「以防其中一方權力過大」的形容其後被刪去。在書中的考題練習中,一篇題為《三權分立防政府獨裁》的資料,亦被《基本法》有關三權的條文取而代之。
教協副會長、通識科教師田方澤向《明報》表示,新版教科書則處於親建制陣營觀點,認為政府是借教科書壟斷說法。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接受該報訪問時則稱,過去一年社會運動顯示學生法治意識較弱,教科書提及公民抗命等理念影響部分師生的價值觀,適當選材可避免學生先入為主。
#852郵報 #教育局 #通識教科書 #公民抗命
通識今日香港概念詞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殺人事件》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
#分享
———(以下內文)————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臺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臺。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地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的,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它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
#什麼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民主食材
我在「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用了一款簡易遊戲「Democracy Cake」,由挪威的人權組織RAFTO(Rafto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設計研發、中原大學徐偉群教授引進,他很有創意地將這遊戲譯為「民主雞蛋糕」。每一組發一個蛋糕盤,然後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食材」,例如「言論自由」、「資訊公開透明」、「多元媒體」、「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自由公平的選舉」、「公民投票」、「反歧視的法律」、「社會福利」、「正當程序」、「宗教與信仰自由」、「隱私權」等等。學生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東西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一桌子食材,看起來都像好東西,但是蛋糕盤只放得下六片蛋糕。協商與爭辯自不可少,但他們考慮的因素是什麼?一位學生寫道:「在選擇良心食材時不論哪一項都非常難以取捨,突然有個念頭覺得我們過得其實很幸福,這些食材其實圍繞著我們四周,或許臺灣民主仍然有其進步、改善空間,但大抵來說我們過的很自由,自由到這些食材像是理所當然就該存在的,像是天賦的,捨棄哪一塊都怪彆扭的。」
另一位學生說:「這些良心食材,每一個現在看起來都好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可是真要選六個來堅守,又尤其一想到我們很有可能將在之後失去這些權利,就更要選得戰戰兢兢。」
真的戰戰兢兢,我看著他們把一片片蛋糕放上盤子,又拿下來。「每一個食材在被丟棄的同時,總是會有人提出在臺灣過往經驗中遇到缺乏此食材的恐怖情況,最後食材又會被順利救回。其實我很慶幸大家對於臺灣歷史的認識較深,讓討論變得更加有意義,但也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每個食材都變得非常重要,就無法選出最重要的六個食材。」綜合討論時,有一組幽幽地說:「我們想要做一個三層的蛋糕!」
這是在桌遊與手遊中長大的世代,在高解析度影像中長大的世代。一款珍珠板貼上彩色紙的陽春遊戲,卻讓他們認真到產生選擇障礙,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可能會失去」。
可以想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言論自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等等,是很受歡迎的食材。但有一組出人意表地選了「社會福利」。據說那是蛋糕盤上的最後一個空位,一位組員唸出「社會福利」卡片背面的定義:「政府應促成全面的支持系統,以確保人民能擁有健康、接受教育、經濟穩定」,真誠地看著大家說:「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初衷。我認為有社會福利,才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國家。」那想必是莊嚴的一刻,全組的人都感動了。一位組員寫道:「原本還在爭論效益或結構的組員都同時安靜下來,神情從冷靜理性轉為溫柔,最後大家一致通過,將社福列入食材。」另一位組員瀟灑地總結:「社會福利是討論後決定釋出的立場,即便在層級上是較後期的目標。但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建立民主雞蛋糕只是第一階段。遊戲卡裡也有幾十個對民主的攻擊,我稱為「黑心食材」,例如「政府監控」、「言論審查」、「選舉詐欺」、「歧視」等等。第二階段的玩法是請同學運用他的民主雞蛋糕裡的六個成分,來抵擋這些「黑心食材」。這個民主遊戲來自北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處,因此我根據臺灣處境的特殊性,另外加了三個臺灣版的「黑心食材」:「以商逼政」、「資訊戰」與「非官方談判締約」。太過切身了,同學說看到這三項,「腦袋抽痛了一下」。
面對攻擊,無力與挫折全部都跑出來了。「訊息戰、以商逼政、非官方締約一出現,瞬間就擊潰我們所有的良心食材,除了立法和司法,我們別無他法,而且還遠不及打壓這些早已滲透到民間的黑心食材,玩到最後大家都想放棄民主了。有一組說『用所有的黑心食材都可以對付這些東西』,我覺得好衝擊,確實這些大家這麼用力抵抗的不民主的『惡勢力』不斷逼近,為什麼我們還要堅守民主?常常自己在思考的時候也會這麼質疑。」
「我們拿著良心食材想要拼湊出防禦姿態,但卻發現這該怎麼擋?怎麼擋都有漏洞……我們拿著良心食材去對抗這些邪惡,突然感覺像是天安門事件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幕:『肉身抵擋坦克』。」
有一位同學想起了我在課堂上放的紀錄片,李惠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記得那時看完中嘉併購案的片段後感受到的是一股很重的無力感,即便我們獲得了資訊卻無能為力,在面對這三個中國因素的問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樣的無力。我開始回想紀錄片裡的中嘉併購案,當時有一群人發起了抗爭活動,雖然並沒有受到大媒體的關注,但那股力量是由人民的憤怒而起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最能夠直接參與的,也就是集會自由。」
「把所有良心食材一併加進來之後,好像還是遠不及抵禦黑心食材的進攻,真的令人非常絕望。可是,其實上這堂課的同學都是盟友吧?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大家一起想,總會有辦法……雖然亡國感並沒有減少一絲,但是對於自己所捍衛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我想說話、想當好國好民、想在政府底下擁有人權,所以即使我堅信的民主力量遠小於獨裁,我們還是得團結一致對抗。」
#向內擠壓的委屈中蓄積著向外爆發的能量
這是我對於「亡國感」的體察。在他們臉上,我讀到對民主的珍惜:每一塊「蛋糕」都不想放棄,因為認識到每一塊都重要。我讀到對於民主的深刻思考:我請他們說說各組的雞蛋糕成分有何異同,其中一組解釋,他們沒有選「社會福利」、「隱私權」、「受教權」,因為「我們盼望良善的立法、司法體制,和言論自由能帶給公民的民主素養,自然會發展出這些項目」。在有限的蛋糕盤裡,他們沒有選擇某一些,是因為那些可以從更為基本的元素推導而得;這些食材在他們眼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原料而已,他們已經想到了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他們對民主的認識,不只是知道氯是什麼、鈉是什麼,而且知道氯加上鈉會變成一種讓食物好吃的調味料,如果將氫、氧和鈉加在一起,則可以用來做肥皂或通水管。
我也讀到擔憂、挫折、無力、絕望……與不甘願。還不願意投降或放棄的那種不甘願。這些情緒看似矛盾:擔憂、挫折、無力、絕望都是坐以待斃,不甘願卻是起身反抗。但如同前述兩段引文所示,這相反方向的兩種情緒,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的同一段表述。「亡國感」似乎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感受,它不僅是字面上看起來的被動、放棄、不作為而已;在向內擠壓的委屈之中,向外爆發的憤怒在蓄積。作用力產生反作用力,「亡國感」的內裡,有一個想要「逆襲」的驅力。
#亡國感真正悼亡的對象為何
值得追問的是,「亡國感」的悼亡對象為何?有人說,醒醒吧,你沒有國家,哪來亡國感?這是所謂臺獨。有人說,容納我們民主生活的,是中華民國臺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它就是我的國家。這是所謂華獨。「亡國感」是哪一種?
在同學的作業裡,「國」的問題鮮少被提起。兩千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世代,成長於全球化的年代,國界已不似先前那樣銅牆鐵壁,他們對國族的情感與看法,恐怕很難用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來劃分。有的人幼年在中國長大,因為父母是臺商,中國和臺灣都是他的故鄉。有的人曾經在中國就學,有的人固定往返中國,因為父母之一是中國人。有的人擁有臺灣以外的其他國籍。有的人是新移民之子。有的人認真在評估,畢業後要不要去中國找工作。一位同學表達得很好:「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是一個太難解的概念。臺灣史獨立成冊了,但我們的國名裡沒有這兩個字。」他們拒絕中國因素,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敵意,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欠缺瞭解,而是因為臺灣有民主,中國沒有,他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臺灣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人的生活。
國族主義最需警戒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身分的排他性,其二是它經常召喚個體為國家犧牲。「亡國感」雖然有這個「國」字,卻很難被界定為一種國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因為「亡國感」的話題總是環繞著「民主」這個概念,而非「國族」;有亡國感的人總說著民主機制的毀壞,以及如何可以重建、強化。他們並不想像一個圍牆高聳的國族共同體,要入會得經過嚴格的血統審查——他們自己原不是血統純正的人。民主的原則是盡可能讓大家都享有公民權利(inclusive citizenship),而非排除他人;民主的政府採取三權分立,從人民的立場來避免國家侵犯基本人權。「亡國感」是朝向民主前去的,而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在它的反方向。
有解嚴前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那種「亡國感」:「今日不做自由的鬥士,明日就成海上的難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退一步即無死所」;那些國慶閱兵、晚會、排字、大會操、軍歌比賽,講究「數大便是美」、「整齊畫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那些「萬眾一心」、「我愛中華」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是的,那些活動就是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要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要你為自己做為一個小螺絲釘而感動,要你團結,要你愛國,要你支持政府。那種亡國感絕對不容許你談多黨政治、民主制衡、基本人權;甚至你只是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他都說這樣會亡國。是的,那種亡國感就是賣弄國族主義的威權統治手法。
今日的「亡國感」是那種手法的反方向。君不見,「亡國感很重」的年輕人總是好想突破同溫層,好想跟長輩溝通,為了自己在乎的議題狂寫臉書,去捷運站之類的熱鬧地方當小蜜蜂,收集連署,製作短片丟上網,用無窮無盡的公民參與去實踐民主。
「亡國感」的「悼亡」對象,不是任何一國,而是民主。「亡國感」只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方便溝通。他總不能說:「啊,我最近『亡民主感』好重!」這樣誰聽得懂?說「亡國感」,雖不精確,卻一聽就懂。遂成流行。
「亡國感」甚至不是一種悼亡。不是一種現在式或者過去式的哀嘆:「我們已經亡國了,好慘啊!」而是未來式,一種警世明言:「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主會完蛋的!所以我們現在——」。「亡國感」不是句點,而是起手勢,重點總在於,為了不要讓現在還享有的可愛的自由消失,我們現在趕快來做點什麼?
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攝影:蔣銀珊)
這是藝術大學裡的一堂通識課,學生的主修是電影、戲劇、動畫、美術、音樂、傳統音樂、劇場設計、新媒體藝術,他們本來不是對政治特別有興趣的人。但是,對民主的珍惜與體會,在這個歷史時刻變得巨大而急切,因為他們感到,「以後可能會失去」。所謂「這個歷史時刻」,就是中國積極向外輸出專制影響力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中國因素滲入臺灣骨髓的時刻。
有人擔心,亡國感是政治操作,或者將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其實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極為簡單,就是民眾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大聲說出來,而候選人想辦法說服民眾: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投給我別擔心。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所有重要議題,都應該是選舉的影響因素啊。誰積極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和平協議,誰就會獲得「亡國感」一族的青睞。背離民心者在選舉中落敗,本是選舉制度的設計初心。
「#有錢就有自由」,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會是天理
課堂上也有另一種意見,是不打算捍衛民主的。有一位同學寫道:「我認為臺灣的兩黨惡鬥,不太會像是民主的在進步,而是在濫用,那要民主有什麼用?我個人會覺得專制體制會更讓我們的經濟往上升起,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那我在想的是保持著民主有什麼用呢?我個人會覺得有了麵包才能夠談這些之後的生活限制,那你有錢了不喜歡極權專制,那移民就好了啊!何必因為為了保持民主,而讓我們全國人民都快餓死,那維持民主功效在哪?」
他的意思是先拚經濟,有錢了就有自由,因為有錢就可以移民,可以任意選擇要當哪一國人。這推論裡有幾個關乎事實的環節,值得拆解檢視。其一是他認為只有專制才能拚經濟,民主不能;其二是他認為臺灣的經濟現況是大家都快要餓死;其三是他認為專制並不危及人民移民的自由。這也就是常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他很禮貌地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看法,所以我在課堂上仔細提出事實的說明,不過,那堂課他並沒有出席,此後也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同學理所當然地覺得「有錢了就有自由」,好像那是天理。那恰好是因為他在民主的制度裡長大,習慣了這種民主框架裡的資本邏輯。在專制國家,那才不是天理。專制國家的人都知道,自由是國家的恩賜特許,而不是權利。他可能不知道,他恰好選擇了一個他最不能接受的制度。小魚也覺得用鰓呼吸是天理,你既是一條小魚,為什麼要跳上岸來呢?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寫定的未來
以上是我從「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上,捕捉到的「亡國感」的面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因為感受到可能會失去民主自由,而產生的一種既無力又亟欲奮力一搏的集體情緒;「亡國感」本身就蘊含了「逆襲」的能量。
這門課到六月時接近尾聲,那卻是香港抗議「逃犯條例」的開端。我清楚記得當時,各界一致認為「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包括上街抗爭的人。大家平心靜氣地「知道」香港立法會的生態就是那樣,平心靜氣地「知道」不可能贏;香港人上街只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課程結束放暑假了,香港人卻在街頭上一天一天地創造奇蹟,那麼多的人從各處冒出來,終於擋下了不可能擋下的,令歷史為他們轉彎。如鍾耀華所寫:「歷史從來都是在創造不確定性,稍稍挪移其彈道。香港的反抗走到此刻,中共未贏我們未輸,是大家的努力。」
人們六月的時候不能預測香港,現在又何能以失敗主義論定臺灣?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本文摘自《亡國感的逆襲──臺灣的機會在哪裡?》,新書係失敗者聯盟及春山出版編輯部共同策劃。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