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迷失人生方向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迷失人生方向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產品中有4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識心理諮商看這裡~https://pse.is/HW583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maggie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ぺこり台湾(一天一佩)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蔡依林 Jolin Ts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maggie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27:23
I Lost. I’m Lost. Because of the pandemic, and these two restless and unstable years, I lost so many things. Regardless of the safety of my life...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18:53
【發文又刪除,你也得到了「社交認同病」嗎?】 這是一個情境劇:你閱讀一篇網路文章,覺得實在言之有理,內心澎拜,於是分享到臉書、打了幾串簡短心得。 過了10分鐘,你發現讚數不如預期,又被「臉書朋友」在底下留反駁,想了又想,明知自己沒錯,仍舊刪除文章。 觀察社群網站,我發現很多人有這樣...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ぺこり台湾(一天一佩)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2 22:07:10
【台日情侶諮詢室】之佩佩回台灣的原因 近期收到一樣是台灣女孩的訊息, 「因疫情和工作的關係,想回台灣,但很難向日本男友提出回國的事,也很捨不得離開」 我看完訊息後,非常可以理解這個感覺。 有可能人生中總有低潮或者事業不順的時候,而我就在第三年的日本生活中遇到了。 幸運被保護很好的2年打工生活,最後...
-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5-27 18:58:17認識心理諮商看這裡~https://pse.is/HW583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這一次,我們這一系列的主題比較特別,我們來談關於「心理諮商」這件事。
大家平常看「一天聽一點」,都是以我為主要的那個演員和策劃者。但事實上呢,一個好的節目,它背後會有一群默默的推手,而大家一定也很清楚(推手)知道,其中有一位推手就是她,來跟大家打一下招呼。
哈囉,大家好!我是嘉玲。
她是誰呢?她是我的伴侶,她也是幕後不斷的鞭策我的那個人(鞭策),鞭策(打他)。她的身份比較特別,她是心理諮商師。
那我們自己,在經營啟點文化的這一段時間,大家都對於「心理諮商」這件事情,有很多的好奇跟想像(對);也其實有很多的恐懼跟害怕(對對)。
所以呢,我們就做這一期的節目喔,讓大家好好的破解「心理諮商」這件事,到底在做什麼?
所以呢,第一個問題,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哦,就是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找你,而你(什麼時候要來見我是吧)對對,你什麼時候會跟別人開房間(房間)?
我常常跟別人開房間
心情很複雜…
好,其實呢,我覺得大家都會把「心理諮商」想的有一點嚴重,好像你要多麼大的事情才要來見我,其實不是的。
當你在心理上面,或者你在生活上,有任何你覺得需要討論,或心桃結歸球ㄟ時陣…
心桃結歸球,沒關係,她台語的部份我幫大家翻譯一下。
好,不管是你一般的人際,或你的家庭,或你的工作、職場,或是你現在想要生涯覺得有一點脯脯游,不知道要去哪裡…
脯脯游。
我覺得我現在就很需要看心理諮商
對,她需要找「台語諮商師」。
不,我要跟我的諮商師,好好談一談我們之間的關係了
喔,真得喔,糟了!好可怕喔。
好!其實任何你覺得你有些地方卡住了,你自己想了很久,可是你好像試了之後,沒有什麼效果的時候,去找一個諮商師。
他有一點像是一面鏡子,在幫你看一看,其實你哪裡微調一下,或者你的這個想法,可能在你過去的生命經驗裡,都是有效的,可是接下來的生命階段不一樣了,所以你需要稍微微調,換一個想法你就會比較順了。
所以其實是任何你生活當中,你想得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去問心理諮商師,沒有一定侷限在什麼狀況底下
我幫大家翻譯一下喔,就是喔我們一般生活當中,可能會有小病、小痛、小感冒;那小病、小痛、小感冒,基本上如果自己會好,也就過了。
但是有時候,他可能不會自己好,那這個時候就去找醫生;那心理諮商師有一點像是,你心理上有一些小病、小痛,你覺得好像一直沒有好,或者是一直沒有真正的痊癒(過去),對!那這個時候,諮商師會給你一個很的陪伴。
但也因為這個隱喻喔,我擔心很多人會覺得,像找諮商師,像找嘉玲這樣的人開房間,好像是有病才要開房間,是這樣子嗎?是這樣子理解嗎?
其實一般人會這樣想,我覺得是正常,OK為什麼呢?因為其實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們還是一般先追求吃飽穿暖嘛,對不對?
所以說,這通常是一般人覺得我吃飽了、我活的好好的,好像他就應該無痛無病,應該都很幸福。可是其實馬斯洛告訴我們,當你追求完這一階段之後,你會往上。
你可能會有愛與需求,你可能會想要追求自我成長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所以你在往上追求的過程,你其實是想讓自己更好。所以你才會想要想說,唉有沒有人可以來幫你,或是你更覺察到,其實吃飽了,不是你的需求了,就是你滿足了之後。
不止如此。
不止…對對對,你想要再更往上,所以我覺得那個想法應該改成是,我想讓我自己更好;或者是「因為我更勇敢」。
喔,那個台詞是這樣,「為什麼是我?」、「可能是因為你比較勇敢」
你比較勇敢,(所以你是那個勇敢的要面對自己人生的人。
會不會我們把「可能是你比較勇敢」這句話玩壞了(玩爛了)?
(不會啦)沒關係(那個宋喬平我應該跟她也差不多漂亮)OKOK。更漂亮、更漂亮(自己講),那個特效這裡要有一些人掌聲這樣,ok。
所以,其實很多人會有一個,剛剛說的喔,就是如同這個問題的迷思一樣。其實,找心理諮商師,或者是找人幫助你,就好像是我開公司。
假設我很認真、努力的做對了所有事情,當仍然不賺錢,我找個顧問,這很正常甚至於,當我公司其實已經賺錢了,其實已經發展的很好了,但是我想要(轉型),對我想要轉型、我想要結合新的科技,或者我想要研發新的產品。
這時候,我找相關的人來,可能當我的顧問,可能來當我的工作團隊;或者是可能來協助我,這很正常的(都很正常)。
我講一個大家更能理解,我們從小都是補習長大的嘛,對不對?數學不好補數學、英文不好補英文,我們不會覺得去補英文的有病吧,不會吧?我們其實會覺得的哇…
在我們那個年代,沒去補通常會生病(比較有病)對,因為老師會…
好!我們會覺得哇他其實是想讓自己更好,那同樣的其實心理健康,或心理的這門學問,我們沒有機會在學校學,我們是一直到出社會,或長大之後才看見,哇這件事情是重要的。
但如果這件事情重要,而你自己可能在你的生命經驗裡,可能比較侷限,或是這不是你擅長的,你找一個人來幫你,就像去找一個補教名師嘛
對,他的經驗可以來補足,你的一些過去的一些空缺的時候,這不是一個更有效率的做法嗎?
所以呢,在你人生當中,有些學分喔,或者有些科目,假設一考不及格,找一個補教名師,他是有幫助的,大概是同樣的類比。
那麼今天我們的內容,跟大家分享關於「心理諮商」這件事,我想喔有幫大家正一下三觀喔,就是那個觀念的理解跟正確,其實是滿重要的。
當我們幫大家破除了一些「心理諮商」的迷思,跟想像之後呢,下一步你可能就會問,那「我要哪裡找諮商師?」,再來就是「諮商師會很貴嗎?」(會很貴嗎?)
就是每一個專業,都有每一個專業的一個,值得被重視的地方。那所以當然我們說「使用者付費」,費用是一定有的;但是一樣,其實「諮商跟你想的不一樣」(不一樣),它可能會比你想像中的簡單、容易很多。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
如果你喜歡我製做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我們期待下一集跟大家的分享。 -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1-30 17:15:31他,是42歲的默劇導演姚尚德。
刨挖人生後深深體認,每一顆閃爍的星斗,最後都能串起一片燦爛星圖。「謝謝你,你也講出了我的故事。」如果你也和他一樣,曾經跌跌撞撞、迷失方向,相信你一定會在他身上,看見希望、得到啟發。
看更多閱讀光影:https://reurl.cc/vDNzDa
誠品以「閱讀光影」為引,誠心記錄生活實踐者們的吉光片羽。
用品一盞茶的時光,交換一次心靈探索的鳴響。
#默劇 #閱讀 #小丑 #月讀一冊
#誠品閱讀光影 #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 #每個生命皆是一項創作
光影的延伸閱讀:《小丑不流淚》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172427755
"There's a kind of reading that exists in in and around life; it consists of sections and paragraphs that cannot be found in books, and it springs from the people that appear in life."—Eslite Founder Robert Wu.
The book of life can never be finished, and each punctuation mark is a moment in human life. Each paragraph and section represents a transition in time.
Eslite is now crossing over into the audiovisual content channel for the first time. Taking "reading light and shadow" as a appeal, we are sincerely recording fragments of practicers of life, and hope that those heart-warming everyday stories will be our landscape poetry.
Each month, one short film; each film, a perspective; and each the time of a cup of tea, transformed into the sound of a spiritual journey of exploration.
閱讀光影 I _ 默劇導演姚尚德(小丑不流淚作者)
十二歲的暑假,是一個孩子從國小即將升上國中,開始課業壓力前可以盡情玩耍的一段時間。那年暑假,尚德到國中暑期輔導途中,因為迷路,卻不幸被陌生老人誘拐性侵,這件憾事,迫使尚德從無憂無慮的孩子變成不快樂的大人。
尚德出生於台北縣樹林的一個六口之家,身為么子的他,與兄姐歲數差距頗大,父母忙於經營家中雜貨店,無瑕陪伴。從小因為胖胖的身材與內向孤僻的氣質,常成為被同學取笑的對象,轉為以搞笑和表演來防衛自己。大學畢業後在補習班教英文,在課堂中拼命地想各種教學笑點來抓住同學注意力,交了兩年之後,驚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辭職,追尋戲劇之夢。
帶著理想與對未來的不確定,負笈法國巴黎,幸運的申請上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但因為媽媽認為念戲劇的都會去吸毒,只好騙家人到法國讀的是企管,才得以成行。在巴黎的第三年,無意間接觸到默劇,透過默劇老師的引導,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身體的獨特性與輕盈感。從小被戲稱「姚豬」「Fat Cat」的他,第一次覺得「自己的身體也很美」。
留法六年回台後,對姚尚德才是挑戰的開始,先是家人終於知道他念戲劇的真相,讓彼此的關係降到冰點。另外,戲劇在台灣生存不易,默劇更是小眾,從事自己所愛的戲劇工作,讓他虧損連連,負債累累。
轉捩點在2011年,姚尚德獲得了雲門文教基金會的「流浪者計畫」獎助,三個月中遊走了中國大陸八個省分、二十二個城市。本來的計畫是去蘇州學崑曲身段,但最後他嘗試以充滿不確定性的街頭默劇作為表演的形式。上了馬歇馬叟的黑白妝,走入常民生活,打破戲劇台上台下的疆界,這一秒的觀眾有可能下一秒加入演出。尚德從這趟中國之行中找到了自己想走的戲劇之路。
回到台灣後,尚德挑戰卸妝後的自己與觀眾的互動,希望自己的表演不只是短暫的幾十分鐘,而是更深入在地的習俗、故事。「台灣小角落」計劃,尚德去了許多偏鄉之處,還造訪了許多迷你國小。巡演期間,除了表演也隨性開默劇工作坊,來報名的大小朋友都有。迄今,姚尚德有了兩三位一起工作的夥伴,仍在台灣各處不斷地散播溫暖與歡樂的種子。 -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蔡依林 Jolin Ts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5-11-19 20:03:09【蔡依林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臺北站】「不一樣又怎樣」紀錄影片 - 葉永鋕篇
JOLIN TSAI 2015 PLAY WORLD TOUR(TAIPEI)
We Are All Different, Yet The Same
Documentary 1 :story of Yeh Yung - Chih
----------
玫瑰少年-葉永鋕
2000年4月20日早上,國中三年級的葉永鋕提早在音樂課結束前的5分鐘,自己一個人離開去上廁所,結果被發現倒臥在血泊中,送醫不治身亡。當所有人在追究責任與原因時,葉永鋕在校園長期因為『性別角色』的偏見受到霸凌的問題才浮上檯面,原來,從小個性被一般人認為女性化的葉永鋕,常因此受到某些同學欺負,甚至要在大家面前強行脫他褲子以驗明正身,讓他嚇得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廁所,儘管向學校多次反應卻從未獲得改善,進而導致遺憾。這份遺憾,激起了有關『性別平權』的意識,讓人更重視在多元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被平等對待的權利。『玫瑰少年』一詞正是形容氣質較陰柔的男孩。
----------
2015/11/6 【蔡依林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
蔡依林:「要非常謝謝葉媽媽,因為這位玫瑰少年 - 永鋕的人生非常短暫,但卻給我們很大的教育意義。
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尋找大家的認同;這社會認同我嗎、老師認同我嗎、我的朋友認同我嗎、我的家人認同我嗎?
然後,我們被教育著什麼叫正常,什麼是對的。但是,很少被教育我們要有一顆包容心,學會接納。先從接納自己開始,然後,接納所有的可能性,也許,發生在你身邊很特別的事情,不代表你是很奇怪的,當你有對象可以傾訴的時候,那是你開始接納你自己的那一刻。
我相信永鋕在跟媽媽說他在學校發生的事的時候,他其實也在懷疑自己。所以他的故事也希望鼓勵大家,多一份包容心,先認同你自己,也許你真的不一樣,但是,那又怎樣。
我真的非常感謝每一個故事裡面的主角,給大家、包括我自己,非常多的提醒,尤其身為演藝人員,更需要大家的認同,但是,當我自己不認同我自己的時候,我自己也會迷失方向,我希望,如果你周遭也有這些朋友需要幫助,請你打開你的心,伸出你的雙手。」
---------
導演:侯季然
製片:林佳儒
製片助理:劉臻苓、朱怡如
攝影:馮信華
攝影助理:高遠承
場記:康閔雯
剪輯:魏如涵 Film Tailor Studio
剪輯助理:楊華琬
調光:洪文凱
混音:蔡顯淵
英文翻譯:謝慧柔、Paul Davey
資料畫面授權: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特別感謝:蘇芊玲老師、喀飛、同志諮詢熱線
製作:時光草莓電影有限公司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也不必煩惱如何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強。
但是,因為我們需要與他人一起生活,所以我們不得不學習變得更有智慧,否則會很痛苦。因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說過:「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源於自己的煩惱,比如內心的煩惱是不存在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煩惱,必然有他人的影子。」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面對衝突時尤其脆弱,即使我不是當事者,只是旁觀者,也容易感到害怕。雖然經歷過許多事件後,我自認得到了足夠的訓練,但如果處在衝突的狀態中,我的心臟仍會砰砰直跳,並驚慌失措。看著這樣的自己,我明白:「啊,我還差得遠呢!」
大家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會存在特別脆弱的部分,比如,無法忍受自尊心被他人傷害、因為不能忍受無禮的人而憤怒,導致衝突變大,或因為內向,所以站在群眾面前就會很痛苦等等。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個性而有各種各樣的苦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習慣這些呢?
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美。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也會吵架,並因為人際關係而受傷,或許我們一輩子都會因此而煩惱。無論我們多麼成熟且堅強,遇到問題時仍會痛苦,所以我們只能盡力尋找避免痛苦的方式。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逐漸了解如何避開最糟的情況,也愈來愈知道該如何明智地應對。有些方法對於在人際關係中守護自己的心特別有幫助,現在我想談談其中幾個。
(1)不要浪費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
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驅使人行動和成長的原動力。孩子們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不斷努力並逐漸成長,成人們則為了獲得能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而付出努力。在親近的朋友和夫妻之間,如果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也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但也正是這種「認同需求」引起許多人際問題,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變得很脆弱。
反向思考後會發現,我們只要能從「認同需求」中獲得自由,就能活得更開心。被他人眼光所綁架的人,會強迫自己把心思花在許多不必要的事物上,當我們的認同取決於他人時,我們就無法自己掌控,結果就是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饋。
尤其韓國是特別喜歡批評的社會。看著最近的新聞報導,我有時會覺得,別說認可和支持了,只要不挨罵就萬幸了。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人在匿名的保護傘下說出許多可怕的話。另外,我們藉由手機聊天工具不斷與人接觸,所以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接受他人的評論。我們在學校學習國文、英文和數學,但卻沒有學到智慧溝通的方法。在職場,甚至家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批評。愈是親近的人,說話愈尖酸,愈讓人感到痛苦。我們會覺得對方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因而傷心且委屈。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很容易崩潰,任何人都一樣。
但是,說話傷人的人,內心往往有著傷痛。無論他們多努力希望獲得認可,也不會有太大收穫。因此,守護自己的方法不是費盡心思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是將精力放在強調「那個人是錯的,我是對的」上,相反地,應該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傷心。這樣就能看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後的認同需求,並且能了解到「啊,我是因為想得到認可才這樣啊!」、「原來那個人不知道我的真心,所以我才會傷心。」這樣一來,我們反而會減少向外尋求認同,也能節省心力,因為我們已經了解自己了。
請記住,不要因為尋求他人認同而浪費力氣,甚至失去自己。如果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問題,他人不認同也沒關係,乾脆讓自己挨罵也是一種方法。若我們可以相信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即使沒有他人的支持,也完全沒問題。就算他人不認同,你所做的事依然是正確的。別人詆毀、討厭自己,或者嫉妒自己,事後回過頭去看,往往會發現那對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多大影響。反而是為了討好別人,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才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因為這讓我們將生活的主控權放在他人手上,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想大家應該都不希望因為執著於他人的認同,而讓自己的人生朝不願意的方向發展。
「你正確不是因為別人認同你,而是你實際做的事及其理由是健全的。」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
(2)覺察比較的情緒
不是別人折磨自己,而是自己折磨自己的情況之一就是自卑感。因為未達到他人決定的標準而感到自己不足,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需要有比較對象才會產生。我也會不知不覺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並因此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你知道,其實自卑感和優越感沒有分別嗎?在佛教心理學中,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統稱為「傲慢」。通常我們會認為感到優越是傲慢,但事實並非如此。優越感、自卑感,甚至認為自己和別人是同一等級的心態都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
將其他個體與自己比較,並感到痛苦的生物只有人類。田裡的花也是照著自己的步調開花,不會和別的花比較。請想想看,看著梔子花盛開的杜鵑花,會因為自己不開花而傷心嗎?花朵們都是依據季節開花和凋謝,不會費盡心力模仿其他的花,也不會因為長得比別的花好而驕傲。在這方面,人類也許比花更脆弱。
但是,如何消除這種自然而然比較的心態呢?持續研究佛教冥想的美國第一代冥想領袖約瑟‧戈爾斯坦(Joseph Goldstein)是這麼說的:每當產生比較之心時,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當傲慢的心態出現時,沒有必要灰心喪氣,也不必責備自己或感到驚訝。只要對自己說:「啊!這個情緒又來了。」並接受它,同時了解這只是暫時而非固定不變的心態,如此一來,這種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我之所以認同將比較的心稱為傲慢的心,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自認為了解那些我們其實不了解的東西」。只看到他人的某一面,便與自己進行比較,其實這也是誤以為了解他人的傲慢態度。複雜的人類,能讓我們像用尺衡量東西一樣簡單地分析並比較嗎?
然而,這樣的錯誤卻以各種面貌蔓延。父母以生下孩子為由,介入子女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並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對子女最好。不只如此,好朋友、戀人或夫妻之間也會輕易定義對方「是某種人」,並以此作為指責的工具,甚至彼此詆毀。
但是,我們究竟為何能輕易說出「了解」誰呢?我們連自己也不了解,卻認為自己很了解別人,這實在太荒謬了。
「因此要反覆告訴自己:『我不了解任何人。』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間都應該要互相提醒。我們所知道的只有自己並不了解對方(……)因為不了解,所以需要對方說明,並像初次見面一樣傾聽對方。如果不打破『了解』的信念,並反覆提醒自己不了解對方,就無法逃出這個地獄。」
─李允珠,《忍耐自己的時間》(나를 견디는 시간)
正如李允珠作家所說的,我們所了解的只有我們並不了解任何人(家人、朋友、戀人)。
(3)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
因為自以為了解他人而產生的常見錯誤,就是輕易侵犯他人的領域。所以人際關係中,需記住的第三點就是「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我們必須記住對方是對方,我是我。
無法區分他人和我的界線會引起兩大問題。一是依賴,因為無法確信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總是依賴父母或朋友的意見。為了安心,總是希望別人陪在身邊,如果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相當於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讓給了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另一個問題是干涉。就像父母希望操控子女的人生一樣,介入他人的人生。這是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朋友、同事或戀人之間。因為愈親近愈容易越界,也愈容易讓人相信自己能改變對方。
干涉並不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對方身上,也包含為了幫助家人、朋友或同事,過度消耗自己的心神。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因為覺得失業的兒子很可憐,所以繼續提供經濟援助,母親很容易覺得這是「為了兒子好」,但其實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所以持續提供兒子經濟支援。母親的支援會不會反而使兒子失去立足的機會?會不會因為這樣,兒子反而無法下定決心獨立呢?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很常發生。
很多人總是以「因為愛你」為由幫助他人,卻拖延了那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立」。那真的是愛嗎?
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為了他人」介入某件事,是真的為了那個人,還是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我們應明確區分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尤其是因為東方集體主義文化的特性,讓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不區分界線的家庭環境中,這也讓我們在這方面經常感到疑惑。每個人的界線都截然不同,所以更容易無意中犯錯,並產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分清楚界線,並互不侵犯呢?
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的阿德勒,也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此,阿德勒強調「課題分離」。就是要將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的分離。他告訴我們明確且簡單的區分標準。那就是,思考誰最終會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面對成績或前途問題後果的是子女本人,如果失業的兒子不求職,其結果應由本人負責,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所以能負責選擇結果的人只有當事者一個人。我負責我的生活,你負責你的生活。
不要把自己的課題推給別人,也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攬在自己身上。再親近的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也不能被對方動搖。我們人生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
到目前為止介紹的三種方法都不是容易實踐的方法。但如果對這三點掉以輕心,不僅心靈會受到威脅,甚至會失去自己生命方向的鑰匙。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自己的心,就像是自己堅強地主導自己的生活一樣。如何?這三點是不是值得一試呢?以下提供在實踐過程中能給予勇氣的短祈禱文來幫助大家。
「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工作。
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也不是為了我才存在於這個世界。
你就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們的心偶然相合,那是美好的事,
若不是如此,那不是沒辦法的事嗎?」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
.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快樂會消逝,情緒也會過去,你需要的是奪回心靈方向盤,照顧脆弱的心
내 마음을 돌보는 시간: 연약한 마음을 단단하게 지켜내는 셀프 심리학
.
作者:金慧伶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5)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人我關係中,要能守護自己的心,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交友簡單,減少不必要的互動。這包括社群網站上面的朋友,還有我們選擇關注的對象。
還有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這要刻意排時間給自己,而不是有了空閒時間再說。照顧自己的心靈是責無旁貸,可是多少人不願意對自己好好負責。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可愛的書,持守內心,減少無謂地向外追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灰階思考》部落格文末抽書 x2 本
你聽過 股癌 Gooaye 嗎?過去一年多來,這檔長踞各大 Podcast 排行榜的投資理財節目,儼然成了很多人的通勤良伴(包含我!)。我身邊很多朋友也因為聽了節目,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今天就來幫大家介紹這本塞滿了股癌風格的著作。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grey-thinking/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灰階思考》這本書的作者是 Podcast「股癌」的節目製作人謝孟恭,這個談投資的節目上架數週內就成為台灣 Podcast 各平台總排行榜第一名。節目的內容比較偏大眾向,尤其適合股市「菜雞」(投資新手)收聽。
在這本書中,作者彙整了之前在節目上分享過的精華,搭配許多財經界的故事和各路投資大師的觀念,寫出了這本同樣適合投資新手的投資書籍。書中分成三個段落鋪陳,首先是排除人們常見的思考偏誤,接著是廣納多元思考的心態,最後是實際付諸行動的叮嚀。
對於投資老手而言,這本書稍嫌簡單和淺薄,但我覺得這正是作者厲害的地方。起初我聽股癌的時候,也認為怎麼都在說一些簡單的入門知識。後來我漸漸改觀,為什麼這些晦澀的財經知識從他口中說出來就這麼「直白好懂」又「平易近人」,真的要換成我自己說的時候,卻如同有鯁在喉、難以開口?
原來,把艱深的觀念,用三歲小孩也能聽懂的方式說出來,其實就是一門「表達的藝術」。作者的投資觀念和策略對投資新手很有幫助之外,我更喜歡觀察的是他如何把這些事情用白話文說出來的方式。以下我整理這本書的九個重點,以及一些我的延伸想法。
.
【排除思考偏誤】
.
1.打破常見的迷思
物極不一定必反。「漲多必跌、跌多必漲」這句投資人琅琅上口的順口溜不一定總是成立,實際的情況是:(1) 漲多不一定必跌,有些公司的護城河就是夠深,能夠持續、穩定地長期成長、(2) 跌多不一定必漲,當一家公司的營運和競爭力都持續出狀況時,可能直接一跌不回頭。
別跟股票談戀愛。根據美國市值前3000大企業加權計算出來的「羅素3000指數」,自從1980年來漲幅已經超過七十倍,但是驚人漲幅的背後,僅來自於7%企業的貢獻。反而有40%的企業,市值下跌了七成以上。選對股票的報酬很驚人,但選錯股票的懲罰也很嚴重,別單壓、重壓單一企業。
.
2.別盲從大神
小心股海牛鬼蛇神。媒體和網路上有許多財經專家會把自己包裝成能夠預測股市走向的神人,但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老師」最後要賺的就是學費。很多人面對投資選股的壓力時,往往會希望抓到一隻浮木,甚至是起了貪念想要找一夕致富的方法,卻往往落得適得其反。
站在大盤的肩膀上。股癌節目裡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大盤是很難被打敗的存在。根據數據指出,美國市值前500家企業市值的「標普500指數」已經連續十年打敗85%以上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因此初踏入股市的新手很適合從「定期定額投資大盤市值型ETF」的策略著手,站在大盤的肩膀上先勝過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再逐漸提升自己的投資眼光和技巧。
別把思考外包出去。作者譬喻地很傳神,人們常常有病急亂投醫的情形,誤把路邊邪廟當神廟。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去瞭解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度」,所謂專家或老師給的建議必須要自己消化吸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同《思考外包的陷阱》這本書提到自主思考的觀念:「讓專家和科技隨侍在側,而非讓他們主導大權」。
.
3.當心同溫層陷阱
避免深陷同溫層。人類長久演化下來的「群性」,讓我們對群體內的人緊緊團結,對群體外的人毫不手軟,甚至恨意濃烈。投資方法和策略千百種,如果太過於執著於某一種策略,然後又跟同溫層內的人一起取暖,往往會忽略了其他多元的觀點,錯過了潛在的警訊,這對投資不一定是好事。
加入新的同溫層。意思是跳出原本的舒適圈,針對不懂、不熟的事物,先去瞭解,而後評論。如同美國作家費茲傑羅曾經說過的:「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有時候要刻意讓自己擺脫意識形態上的枷鎖,試著去理解「反面」立場的觀點,讓自己能夠同時掌握不同面向的看法。
讓大師成為你的同溫層。這讓我回想起另一本《知識的假象》書中提到:「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只有當我們看得夠廣,踩在更多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描繪出更完整的知識地圖。
.
【廣納多元思考】
.
4.謹慎面對加工資訊
如何善用加工知識。隨著數位時代蓬勃發展,資訊的爆炸已經不單是用洪水氾濫可以形容,我們每天接觸的「加工知識」也越來越多。作者提醒,「只」吸收加工知識可能會造成偏食和營養不良,必須懂得把加工知識當成一種「索引」,用它們來找到資訊的源頭。
懂得找到資訊源頭。許多優良的加工知識產出者,會把資料來源檢附在文章內、文章末、影片註解中,如果要避免「斷章取義」的速食現象,就必須真正投入時間,找到資料最源頭的「原型食物」來吸收。與其聽別人說巴菲特今年又說了什麼,倒不如直接找他親筆寫的股東信。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作者舉例像是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瑞.達利歐(Ray Dalio)都擅長利用備忘錄跟投資人溝通自己的想法,這些備忘錄的觀點之犀利、視野之遼闊,而且他們總是在修正自己的看法,學習新的東西。我很喜歡的俄國詩人普希金(Pushkin)曾經說過:「閱讀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因此,要培養和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從大師的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
.
5.贏家的特質
樂觀,但不天真。這邊指的不是天真浪漫型的樂觀,而是要瞭解「風險」的本質,預期前方一定會有許多「驚濤駭浪」,但心底清楚在長期趨勢的發展下,人類社會將持續「進步」和「成長」的樂觀態度。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短期的波動,什麼又是長期的成長。
耐心,穩中求勝。耐心這個特質放在現代的社會環境,只會越來越稀缺。巴菲特曾經說過:「我一生99%的財富,是在50歲以後獲得的。」他深知投資的報酬來自於「時間」加上「複利」,也就是他著名的「雪球理論」(找到濕的雪和一條長長的山坡,讓雪球越滾越大)。當投資人越是急著殺進殺出,這顆雪球就越是滾不大。
行動,承擔風險。最近我讀到德州撲克冠軍選手吳紹綱寫的《致富強心臟》這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作者提到成功就是要「承擔多一點風險」(Take more risk.),而且把風險控制在「安全邊際」之內。應用到投資也是一樣的,我們要認識到「風險」是比「報酬」更加重要的一環,承擔你可以承擔的風險(但別失控),才有機會獲得甜美的報酬。
.
6.總是保持質疑
質疑是一種求知的態度。作者認為保有質疑的態度,就如同幫自己繫上一條「安全帶」。2020知名交易平台Robinhood有一位二十歲美國青年,誤以為自己交易失策負債73萬美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事實上,他並沒有賠這麼多錢,只是因為他搞不清楚遊戲規則,也沒向券商再詢問細節,結果才讓憾事發生。
求證是必要的行動。資訊發達的現代,人們習慣看網美打卡美食、推薦景點,甚至有時候連投資標的都要「跟風」一下。問題是,當我們沒有對細節仔細求證,連自己再跟什麼、買什麼都不清楚的時候,往往會淪為股票市場裡的「韭菜」(大戶眼中容易被收割的散戶)。懂得綁上一條質疑的安全帶、自己採取行動去求證事實的人,可以在投資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安全。
.
【實際付諸行動】
.
7.從認識自己開始
認清自己是誰。書中提到一個作者去面試特斯拉業務員的故事,面試官要求在場的面試者試著「賣給他一輛特斯拉」。結果每個面試者都使出渾身解數背出特斯拉的性能、規格、特色。竟然沒有一個人問面試官買車的用途是什麼?家裡有幾個人?如果我們在投資之前,沒有認識自己投資的「目標」,會很容易迷失方向、心猿意馬、心慌意亂。
投資沒有萬用答案。每種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報酬可能都彼此不同,每種年齡層、每種職業屬性的投資方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投資沒有完美的「公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以及最「符合」自己投資目標的策略。與其問哪種投資標的最好,倒不如問怎樣的投資策略最適合自己。
別輕視風險接受度。我們都知道股市大起大落,卻時常輕視了當自己辛苦賺的血汗錢在帳面上「大跌」時的心理感受。這讓我回想起探討頂尖投資家如何追求報酬、管理風險的《投資超級英雄進化論》書中有一句話書說得非常好:「投資人無法管理報酬,但卻有能力管理風險」。重要的是拿出自己賺來的真金白銀,真正投入到市場中實際感受那種起伏帶來的情緒,你才會知道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如何,再進一步思考如何管理風險,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
.
8.別把雜訊當訊號
財經界亂象多。在這個大多頭年代,冒出許多號稱可以「事前預測」和「事後驗證」的投資專家,或者把任何意見都說得「模能兩可」的投資大師。這些雜訊常常會引起人的貪念,想說賭個一把,說不定這次就被這個專家大師說中,能夠翻身翻倍呢!結果,雜訊始終是雜訊,跟隨雜訊行動的後果好一點是載浮載沉,差一點就直接溺水滅頂。
接受多元持續修正。即使我們選定了某一種投資策略,也不要讓自己故步自封,要記得讓自己保持接收最新的市場訊息(前提要懂得區分訊號和雜訊),對策略作出微調和修正。我很喜歡的《跨能致勝》這本書中提到:「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持續接收多元意見,異中求同,是打造成功策略的不二法則。
.
9.炒股前先炒人生
人生如骰子,很難一次就豹子。有在投資的朋友或許都聽過這句玩笑話「本多終勝」,一開始有龐大「初始資金」的人,都透過一樣的投資報酬率,往往會遠勝過初始資金較小的人。如同前文提到,你雖然無法管理「報酬」,但你能控制的是「提高累積本金的能力」,無論是加薪、轉職、創業,都能幫你帶來更多的銀彈,讓你在市場上擲出更多骰子。當你能骰出更多次、骰得比別人更長久,相對就提高了骰中豹子的機率。
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投資。因此,與其心心念念在投資報酬率這種「不可控」的因素,倒不如努力投資自己,這才是唯一「可控」的因素。在《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本書中有一個很棒的投資觀念:「真正擁有無限成長潛能、讓你可以更快達到財務自由的,其實是創造更多的收入」,也就在專業和事業上持續「開源」。投資自己,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投資。
|黑白之間都是灰,找到無限價值的所在。
【有聲書讀後感想】
我當初第一次要讀《灰階思考》的時候,雖然自己已經有這本的電子書了,但那時候在「1號課堂 App」看到這本書竟然也出了「有聲書」?而且全暢聽會員還可以直接聽整本?當下超興奮!可是仔細一看,竟然不是主委本人的原音重現,而是找來 Podcast 百靈果的凱莉操刀演出。
雖然當下有一點期望撲空,可是真的給他聽下去之後,我就改觀了。因為這本書的文字很淺顯易懂(股癌風格,晦澀金融投資知識直白講),加上凱莉的說書口條真的很流暢,我一邊開車一邊聽這本書,就像是平常在聽股癌一樣暢快。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是最早開始聽的讀者之一,整本有聲書都還沒錄製完成。接下來就變成每天推出一個小章節,然後我就很像在「追劇」一樣,每天上班通勤時聽一個新的段落。這也是我第一次把有聲書當成追連續劇來聽,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總結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聽書體驗,我雖然聽過許多 Audible 英文有聲書的經驗,卻都是同一性別的作者+說書人,沒有聽過這種作者和說書人是不同性別的組合。對於這本有聲書的組合,我很欣賞1號課堂的操作手法,除了噱頭十足之外,也確實帶給我很獨特的體驗。
有興趣聽這本書有聲版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1號課堂使用心得文章,你也可以聽 YouTube 上面的試聽版感受一下。新書發表的時候他在台北簽書會也有一段現場分享,你可以聽聽看他怎麼說。
.
【後記:保持思考的多元性】
.
如同這本書的核心觀念:「零到一之間,有無限個數字,黑與白之間,也有無限個色階。」與其說這是一本談投資的書,不如說這是一本談「思考方式」的書。真正深諳投資的大師,也都是善於思考、熟捻人性、多元吸收、持續改善自己的終身學習者。
這本書的心得分享是我花了「最久」時間寫出的一篇文章,前後總共寫了三個多禮拜才陸續成型。或許這也是對我自己最好的鍛鍊,時常腦袋裡想得太難、太深、太複雜,以至於要用白話文說出口的時候,卻難以開口。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逐漸克服原本的知識枷鎖,也不斷去思考如何將艱深的觀念,轉換成絕大部分讀者都能聽懂的語言。我還想在文章裡偷偷告白,我一開始錄製自己的說書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遇到瓶頸的時候,總是會聽股癌的節目來獲取靈感,從他流利又不用呼吸的節奏裡找到單口秀的信心,從他直白又流暢的閒話家常裡找到豁出去的釋懷。
回顧起來,股癌節目在去年異軍突起之後,不但讓投資和財經知識更為普及,也扮演起一個社群平台,讓許多不同的財經資訊能在上面廣為流通。「投資」這個被許多老一輩人視為洪水猛獸的東西,也以更加親切好懂的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
如果你對投資這件事還抱有一絲疑慮,那麼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穩定內心的力量和學習的方向。如果你已經有投資經驗卻還心浮氣躁,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老生常談的經驗和智慧。或者,你也可以從類似我的視角切入,學習怎樣把晦澀知識講到讓人直白懂。
這個世界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大是大非的二元論觀點,也不是充滿仇恨和傻樂觀的偏激言論,而是懂得軟硬兼施、多元並蓄、異中求同的灰階思維模式。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ySfEm3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GREY
使用期限:7/28~8/3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迷失人生方向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週一書|佐藤卓.塑思考】哈囉!風格給找嗎?自我給找嗎?
最近開始面試實習的同學,也有比較多的時間透過線上和同學交換心得。藉此發現線上上課的好處就是不用太花時間考慮鞋襪和褲子的搭配(雖然大家應也不在意之題外話XD)。不過,在和同學聊的過程裡感受到同學對於未來的方向、自己的設計風格不是那麼明確而有點擔心,但以過來人的經驗,又是怎麼認為呢?
隨著WFH(為何要用英文啊)有更多獨處時間,可以多點時間看些字多的書,而這週看的是1955年出生的日本平面設計師佐藤卓,繼九年前出版的《鯨魚在噴水》之後(買過請+1),今年四月底才剛出版的《塑思考》中文版。本書的日文版在2017年,大概是耳順之後的著作,大師在書中後記提到,某次因緣際會認識了裝幀設計師盧澤泰偉並在其敲碗敦促之下、歷經多年得以出版。和之前以作品為主的《鯨魚在噴水》不同的是,本書闡述多年來對工作經歷、設計觀點與設計哲學的思辨態度,彷彿是在之前的立功之作後,再來本立言之作裨其更加圓滿。藉此寫出其殷殷企盼整個社會對於「設計」的認知能夠更上一層樓,校正回歸到設計本義。
書中「塑思考」的篇章裡,講到「學校的教育總是不斷敦促學生『盡早找到自我的表現方式』、『自己的風格』。然而在思考設計師的職責時,在表現個人之前,須先找出社會課題,才是設計的本質。……我無意否定設計成為自我表現的場域,有些設計確實適合自我表現,但自我表現絕非設計的本質。」
但,「自我」又是什麼?每個人是否都能找到自我?佐藤認為在不惑之年時,便領悟到不去思考不懂自我的自己,認為「完全無需在意自己究竟為何,只需隨著環境變化,跟著自己的想法適當因應即可。」……去接納外部的各種想法,保持塑性思考,客觀地省視自己的行為,就不會迷失自己。
這本書的22篇相互沒有明顯脈絡,卻正形塑著他的「塑思考」概念。至於「設計風格」這件事,是不是應和個人風格一樣,並非用「找」的,而是像是黏土或是金屬般,經歷捶打磨練,慢慢地塑造出形貌與光芒。
關於佐藤卓|作品包括「明治好喝牛乳」包裝設計、「21_21 design sight」標誌設計、plusminuszero家電的視設計覺、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LOGO與PLEATS PLEASE包裝設計等;也以策展人角色參與了「water」、「設計的解剖」系列展覽規劃。在NHK針對兒童設計教育所製作電視節目「啊!設計」與同名展覽。在《塑思考》的每個篇章裡,也窺看出他在人生上半場裡的邏輯思考,重視與在意的事。
臉譜出版
#佐藤卓 #塑思考 #鯨魚在噴水 #21_21designsight #平面設計 #每週一書 #獅子在看什麼
◎線上聽(電腦版)
https://www.tomicwu.com/22609246053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