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迴旋曲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迴旋曲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迴旋曲式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873的網紅古典吉他家 蘇孟風/Guitarist Meng-Feng S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吉他風景線」3/11 星期天 【光輝的迴旋曲】 迴旋曲式(Rondo)源自於巴洛克時期協奏曲常見的快板Ritornello from,樂團與獨奏之間的競奏。古典時期以降,迴旋曲逐漸演變為最受歡迎的曲式之一。吉他音樂當中也有許多精彩的作品,本集節目為大家介紹 D. Aguado 和 M. C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時期,李詩儀便以一系列驚駭世俗的扮裝攝影聞名,入美術館辦展。對她來說,每一次扮裝攝影,都是一次擺脫束縛的行動,對抗社會的教條與控制,進而產生釋放與自由的能量。 幼時家裡的管教嚴厲,讓李詩儀總是渴望更多的自我空間,因此從小就叛逆,雖然她其實明白,家人是愛她保護她。但她對各種規矩與權威,...
-
迴旋曲式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14 13:39:12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時期,李詩儀便以一系列驚駭世俗的扮裝攝影聞名,入美術館辦展。對她來說,每一次扮裝攝影,都是一次擺脫束縛的行動,對抗社會的教條與控制,進而產生釋放與自由的能量。
幼時家裡的管教嚴厲,讓李詩儀總是渴望更多的自我空間,因此從小就叛逆,雖然她其實明白,家人是愛她保護她。但她對各種規矩與權威,總是有著天生的抗拒。訪談時流露著率直、但態度絕不粗魯的她坦言,實在無法容忍生命被限制。
她的扮裝攝影系列,主題是自我──不一樣的自我,或者說每一個角色扮演,都是自己的一部份。每一張照片都是另一種自我的顯影,也能夠發掘出內在更多複雜面向,不避不逃,完全展露。
無論是攝影或畫作,李詩儀的創作,都有大量身體裸露的元素、直現情慾的存在、光怪陸離的場景、妖魔感的氣氛等等。對她來說,面對自身的黑暗,是必須的,包含性器官在內不都是人每天都在看的嗎,為何要閃躲?人其實不該抗拒這些陰翳的層面,應當去接受,去理解心靈的更深處究竟是什麼樣子,為何會變成現在的自己?李詩儀直言,體現自身的妖魔沒有什麼不好。
活得像是一首詩的李詩儀,過著即興的人生,大四因為無聊跑去紋青,隔天就去刺青店問老闆願不願意收她為徒,就這樣隨心所欲地成為刺青師傅。而使她成名的攝影創作,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但說不定什麼時候又會重新開始,就像繪畫,想要畫的時候她就停工刺青一整年,完成2012年展出的《一宰》個展──一宰之名,緣起於友人的暱稱一仔,但她置換為一宰,除了有宰殺之意,又何嘗沒有要做自己人生主宰的寓意,畢竟人生只有一次。
喜歡閱讀性靈書籍、養著五隻法國鬥牛犬與一隻吉娃娃的李詩儀,始終在關注的也許是,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盡情做自己,不被外在環境規限。情慾與性靈在她身上並不違和,都是前往心靈層面的途徑吧。
小檔案
李詩儀,1979 出生於台北市,2003 台北藝術大學畢業,身兼攝影創作者、畫家與刺青師傅數職,2001開始從事紋身行業至今,IG:https://www.instagram.com/siuyi_tattoo/。
其聯展計有2000《十限》攝影展、2001《燙手禍》影像聯展、2002《幻影天堂》影像聯展、2003《射殺嘔吐綠汁渣》繪畫聯展、2004《出神入畫》影像聯展、2004《擬像時代》當代攝影聯展、2004《愛之維谷─台灣當代繪畫的迴旋曲式》繪畫聯展、2006《Asia Art Now》聯展、2007 繪畫攝影聯展、2008《金枝莩蘡》聯展、2009《月光光心慌慌─非常廟三週年慶之關鍵報告》聯展、2012台中藝術博覽會,展場遍及台北、苗栗、台中、北京、韓國等地。
李詩儀曾獲2000藝騰網「挑戰性」攝影比賽優選以及2000「台北攝影新人獎」 特別獎。2012李詩儀於非常廟藝文空間舉辦《一宰》個人畫展,並出版同名畫集《一宰》。
相關新聞:https://goo.gl/ZKvhdZ
迴旋曲式 在 古典吉他家 蘇孟風/Guitarist Meng-Feng S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吉他風景線」3/11 星期天 【光輝的迴旋曲】
迴旋曲式(Rondo)源自於巴洛克時期協奏曲常見的快板Ritornello from,樂團與獨奏之間的競奏。古典時期以降,迴旋曲逐漸演變為最受歡迎的曲式之一。吉他音樂當中也有許多精彩的作品,本集節目為大家介紹 D. Aguado 和 M. Castelnuovo-Tedesco 兩位不同時期作曲家所寫的 Rondo,都是帶有炫技色彩、音樂性豐富的經典之作。
風吉他 Live Show 為大家彈奏兩首巴洛克英國作曲大師普賽爾的作品,由西班牙大師賽哥維亞改編為吉他獨奏。「前奏曲 Prelude」「迴旋曲 Rondo」分別選自鍵盤奏鳴曲以及劇樂作品,迴旋曲不但膾炙人口,更被20世紀英國作曲家布列頓取材作為《青少年管弦樂入門》的主題。
名家側寫單元為大家介紹美國當代名家威廉.凱南蓋瑟 William Kanengiser。身為知名洛杉磯吉他四重奏的成員,凱南蓋瑟在獨奏上的成就經常被忽略,他曾經榮獲1983年巴黎國際吉他大賽第二獎(首獎從缺)等多項比賽榮譽,除了演奏也擅長改編,所推出的演奏專輯從古典、爵士到電影配樂,風格多元、反映時代特色。
愛樂電台 AOD 隨選隨聽服務,強勢回歸! 🎧�點擊連結,就可以隨時收聽「吉他風景線」囉~�https://www.e-classical.com.tw/aod_list.html…
【吉他風景線】🎸 �§ 主持人: 蘇孟風 (Meng-Feng Su)�§ 播出時間:每週日 20:00 ~ 21:00�§ 播出頻率:台北 FM99.7、新竹 FM90.7
📱「樂 997」全球跨時空同步放送!�http://hyperurl.co/prtapp
《Blue Moon Rising》 By Madart Poster
迴旋曲式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06
編曲者對於『時間感』的觸感,主要在於使聆聽者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安排了音樂主體對於聆聽者的情緒導引,他也許使用的是樂器的樂音、音色、樂句設計、和聲編排,他也許使用了環境、情境的效果聲響;無論使用的是什麼樣的音樂工具,無非都是要讓聆賞者在自己所設定的『音樂地圖』裡,有效率地達成編曲者對於聆賞者的『預設聽覺經驗』,而這一切所經歷的情緒起伏,說來,應該都是編曲者有意識的行為。前文之所以提到這是一種『時間軸上的心理遊戲』,是因為作為一位專業的編曲工作者,他應該要能熟悉、理解什麼樣的音樂語彙會帶給聆聽者什麼樣的情緒反應,以及最重要的是:這些情緒反應應該發生在什麼時間點,可以產生最大的作用。
什麼樣的作用呢?用一種非常簡化但還算全面的度量標準來說,就是『感動』兩個字。我在北藝大的製作概論課程裡常常用一種很市儈的方式來描述:『要讓聽眾感動到願意從口袋掏出錢來購買你的音樂或相關的產品』。而這個能讓『音樂工業』發展成為一個『產業』的必要條件,不應該只是單靠好的詞、曲創作或好的歌手、藝人來支撐;事實上整個製作環節、企劃概念、市場分析與行銷手段都缺一不可。但我特別以為編曲工作者需要有更大的責任承擔,因為,有極高的機率,聽眾按下音樂的Play鍵時,你的音樂語彙是他們第一個聽見的聲響,這整個作品有沒有機會讓『聽眾感動到願意從口袋掏出錢來購買』,聽眾很可能只願意花寶貴的5~30秒來決定---特別是在這種數位串流來決定『要聽什麼樣音樂』的時代!
所以,你如何運用這短暫而寶貴的時間,為自己的音樂爭取到聽眾願意『繼續』花下去的時間,甚至願意花全部的時間聽完你用音樂說的故事而且還被感動,難道不是一個極有挑戰性的心理遊戲嗎?
[二. 關於編曲可以想想的幾件事_03] ~時間_03
為了讓你在『與聽眾的時間戰爭』中獲得較大的優勢,你必須比聽眾更早預知他的反應,而為了達成這樣的戰術目標,你必須非常理解自己所使用的基本武器:旋律/曲式。
說起來,因為現在音樂工業的分工模式,作為『主角』的主旋律,很多時候都已經不是由編曲者自己來創作;從好的角度來說,編曲者可以比較客觀而不『當局者迷』地去理解、認知現在正在『包裝』的這條旋律線在寫作上有什麼優、缺點,而可以冷靜地做『隱惡揚善』的音樂強化工程。又因為音樂的進行與時間密不可分,也就是『旋律在進行時,時間也在進行』,如果我們希望能在時間軸的『理想時間點』建構起音樂的起承轉合,你就必須將整條旋律線用『區段』的方式,去切割出它的『段落』;這樣的切割與分析,我們可以借用古典音樂的專有名詞來建構起這個觀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6%A8%82%E5%BD%A2%E5%BC%8F )。
對!概念很簡單,如果旋律很明顯就是AB兩個段落反覆出現,古典音樂的範疇稱之為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視段落反覆排列的方式而定)、流行音樂習慣叫做『主歌(Verse)、副歌(Chorus)』,如果旋律明顯有ABC三種不同的段落,古典稱之為迴旋曲式或混合自由曲式(視段落反覆排列的方式而定)、流行音樂習慣叫做『主歌(Verse)、導歌(Pre Chorus)與副歌(Chorus)』,而有時候,我們還會遇到多出了D段甚至到E段的旋律結構;但不論結構簡單或複雜,作為編曲者,你應該知道聽眾大多只會被旋律的最大峰值所吸引---也就是流行音樂工業裡常說的『Hook~記憶點』,因此你的編曲工作,其實就是『協助聆聽者順利聽到Hook並獲得最大的感動,而且還期待在接下來的音樂中再聽到一次或兩次』。
怎麼做呢?我的建議是在聆聽、分析過旋律之後,就先以曲式的概念在你的腦海裡勾勒出一幅橫軸的時間地圖,用你最重要的想像力,像是玩樂高積木地那樣,將這些樂段反覆的方式做腦內想像式的排列組合,然後設定整個編曲內容的能量最小值與最大值,想像這些能量應該如何以『對比』的方式做出收斂、開展的運動,最後讓Hook的位置點得到最大的能量支撐。
我們用一個『問題』來統整上面的敘述:我們知道Hook通常發生在B段(或者說副歌),所以,我應該讓A段有一種醞釀的感覺,然後把能量推送到Hook時變得最大來得到最大的感動?那~如果你希望的段落組合,副歌會出現三次,這三次的Hook都會是『最大的』能量嗎?如果這三個『最大的』能量都是一樣大,那怎麼會有最大值?
你如果能意會、理解到前面一段的問題重心,那麼,你其實就應該已經理解再上一段的描述了:那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試圖說明的是『當主旋律已經確認時,編曲有對於支撐主旋律的能量分佈的運作自由與能力,而最大的能量峰值是一個刻意的設定---這一切雖然都還只在腦海裡,但其實整個構圖已經接近完成了』。
很抽象?看起來的確是!但我一直很相信藝術應該是一種『謀定而後動』的行為而不單純只是情感層面的衝動,所以在『執行編曲的實際行動』之前,你應該已經設想完整個編曲的結構了。那麼,所謂『執行編曲的實際行動』的第一個具體的行動步驟又是什麼呢?
鍾興民先生(Baby老師)指導我的編曲第一課,就是『把旋律採寫下來』!用五線譜或簡譜將旋律清楚地寫下來。『這樣,你才[看]得到旋律的高低走向,你才知道整個編曲應該如何去[因應]這個旋律的走向』,Baby老師如是說。
即使我們也許不是非常熟悉五線譜,但請隨意翻看幾個五線譜的旋律線,你很容易就能理解整個線條的行止與走勢,而我們知道音樂或任何藝術都有著『對比』的根性,也就是『當旋律起伏大的時候,你適合設計相對比較平穩的編曲;當旋律比較平直的時候,你適合設計相對比較有起伏的編曲』這類型的思考,來『襯托』出旋律的存在.時至今日、電腦編曲軟體強大的功能中,我會非常倚重用鍵盤以Midi的方式將旋律Key在編曲的第一個軌道,透過電腦視覺化整個音樂的呈現,你會『看』到旋律音符以非常邏輯的形式,清楚地呈現出它的結構;而這個『視覺資訊』所昭示我最重大的關鍵,其實是在整個時間軸進行過程中,旋律線『沒有』在流動的地方---也就是旋律語句『止』的位置,那通常是旋律線休止符的地方---,它為什麼重要?因為『旋律休止的地方,就是樂器可以說話的地方』!
一個好的旋律線,一定不會一直喋喋不休,它一定會有『留白』,讓聆聽者有時間來回味、思考前一個語句所蘊含的能量;編曲者就是要善用這些時間點,建立起你對於這個旋律的音樂見解與回應,以誘導聆聽者依照你的設計,『同意你的見解』、『欣賞你的回應』;但如果你未能在做出任何回應之前、先對於整個音樂架構有一個清楚的時間概念,就會很容易讓這些回應的音樂語彙流於繁瑣,而缺乏『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的自知之明,與『究竟應該說什麼』的權衡之宜。
因此,我非常建議在開始執行編曲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旋律線以正確的音高度數、拍分用Midi記錄下來!如果你本來就已經是這麼做,我相信你一定能瞭解前面所描述的種種必要性;而如果你先前的習慣是『把旋律記在腦裡、心上』來臆想旋律的行進從而安排和聲進行的話,我真的想請你試試看這個幾乎是音樂工業中的最基礎標準動作,相信我!你一定不會有損失的。
而且,你會越來越理解為什麼『時間』對於音樂的存在,會有那麼重要的連帶影響。
直到下一次相會,希望你已經開始這個基本動作了。祝一切順利!
--------------------------------------------------------------------
後記1. 這次援用了網路資源圖檔:第一、第二張是Google『旋律線』這個字詞所能搜尋到的圖像資料(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6%97%8B%E5%BE%8B%E7%B7%9A&safe=off&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iauq3s8urYAhVDE5QKHcFpATYQ_AUICigB&biw=1278&bih=952 ),用來『顯像』旋律線的走勢;第三~五張圖檔是近期編曲的工作檔截圖,用來示意Midi旋律線的走勢,以及轉換成聲音檔案後的時間軸樣貌,以及最後在編曲上能量分佈的『視覺資訊』。最後一張照片是引用2017年在高雄LiveWareHouse舉辦的音樂講座,學員所拍攝的課綱提要。
後記2. 如果想更進一步『具體理解』旋律線的高級運作邏輯,歡迎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tUM5aLHPA
太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