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近來可好英文書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近來可好英文書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近來可好英文書信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詩聲字,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聯合文學 書信集分享:夏志清 編註《#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致有志於創作的青年朋友: 如果你們現在感覺到懷才不遇與失意,請你們看看現代文學的「祖師奶奶」(學者王德威所封)愛玲姊姊,她也曾覊旅於異國,難以靠寫作維生。 如果你有創作上的稟賦,你有足夠的毅力,終有一天,你會走上自己適...
近來可好英文書信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聯合文學 書信集分享:夏志清 編註《#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致有志於創作的青年朋友:
如果你們現在感覺到懷才不遇與失意,請你們看看現代文學的「祖師奶奶」(學者王德威所封)愛玲姊姊,她也曾覊旅於異國,難以靠寫作維生。
如果你有創作上的稟賦,你有足夠的毅力,終有一天,你會走上自己適合的道路,創造一片自己的園地。祝福你、我。
※
志清:
這一向天天惦記着要寫信給你,但是說來荒唐,「北地胭脂」(現在叫「怨女」)的中文本直到現在剛搞完,所以一直定不下心來寫信。什麼時候能把英文本譯好打好,也講不定,機械化的工作應當快些。近來時刻覺得時間過去之快,成為經常的精神上的壓迫。「現代文學」你們兄弟倆信特別有興趣,過天還想再看一遍。裡面提到「海上花」,這本書我一直最喜歡,老有個志願把它譯成英文,可是這一類的工作往哪兒去找?除非自己寫的東西有點名。所以我找到副業永遠是個vicious circle,能夠寫作為生又不必找副業了。想幫我打破這vicious circle的寥寥幾個人是我最感激的,因為我知道這問題之難。聶華苓的名字我常常聽見的,「失去的金鈴子」是不是指那種蟲?(Houghton Mifflin早已試過的。)得便請替我謝謝她轉「鐵漿」給我,我另外寫張明信片去謝作者。印第安那來了封信講明年開會的事,我今天剛回信,真有點不好意思,像個只說不寫的作者。過天再談,希望你這一向好。
愛玲十月卅一(一九六五)
※夏志清【按語】
先兄去世後,白先勇在《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一九六四年七月)上出了一個「夏濟安先生紀念專輯」。我重讀先兄舊信,特為此輯彙集了一篇〈夏濟安對中國俗文學的看法〉。愛玲在信上提到「你們兄弟倆的信」,其實該篇所錄的都是濟安一人的信。有一封談到了《海上花》,因為此書少有人提起,愛玲顯然大為激動,直承「這本書我一直最喜歡,老有個志願把它譯成英文」。我的回信見不到,但想來鼓勵她不要氣餒,向某些基金會,大學研究機構申請一筆錢翻譯中國名着還不算太困難。兩年之後,愛玲能請到一筆獎金去翻譯《海上花》,我想同這次通信有些關係的。
《失去的金鈴子》是聶華苓的一部小說。愛玲囑我向她道謝的事,我一點也沒有印象了。Houghton Mifflin是波士頓一家老牌書局。圓括號裡提到它的那句話,意義不明。〈鐵漿〉當然是朱西甯最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說。假如愛玲看了〈鐵漿〉之後,真的寫張明信片向朱西甯道謝,他應該激動異常,因為張一直是他最崇拜的作家。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張愛玲 信件
#夏志清 編按
#林思彤 手寫,粉專 林思彤的臨詩瞳
#李蕪 引言
※夏志清編按《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聯合文學,2020年9月9日,張愛玲 #百歲誕辰紀念書腰版)。
※感謝聯文及其聯絡人昀庭,及思彤手寫支援。
#祖師奶奶 #信件 #北地胭脂 #怨女 #夏濟安 #聶華苓 #朱西甯 #鐵漿 #手寫
近來可好英文書信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際學海迷津15] 周恩來國際關係解密:被鬥源自中美關係?
近來一本新書出版,聲稱從中共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公開書信「發現」,他是一名同性戀者,雖然內容未見,但已引起話題。其實真正關於周恩來的解密,尚有不少。本欄曾談及《張春橋獄中家書》因為不能直接月旦中國內政,反而多有講述國際形勢,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張春橋女兒回憶父親和周恩來的關係時,用的也是國際關係角度。這對今天的中美關係、管理模式,依然不無參考價值。
根據官方歷史,周恩來在文革做了很多「違心事」,但「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理解他」,這是鄧小平一錘定音的按語,方便用二分法處理文革十年的台上人物,一切負面行為都歸咎於「林彪集團」、「四人幫」。但從近年不同當事人、特別是文革後被打倒那些人發表的回憶錄可見,其實周恩來和江青一夥的關係挺不錯,中央文革小組的戚本禹甚至說他們就像一對「兄妹」,江青有時會向「大哥哥」撒嬌,在要緊關頭都是互相保護。周恩來和康生更是數十年的合作情誼,曾一起經營特工網絡,林彪部下那些將軍都認為二人是同一戰壕的戰友。康生臨終前專門找人擡著擔架床跟周恩來密談,周恩來死前一刻還讓自己的醫生去看望「康老」、而身邊人都不敢告知「康老」已先他辭世怕他傷心,都反映世界從來不可能黑白分明。頂多是因為劇情需要,「黑白臉分明」而已。
周恩來在文革後期,自然曾被毛澤東批評過,但在張春橋眼中,那只是毛澤東「恨鐵不成鋼」的提點,完全沒有要打倒他的意思,而當時中共高層也沒有任何人有動機要打倒總理。他告訴女兒,毛澤東那次批評周恩來,源自他處理中美關係時「過份積極」,而毛堅持一個原則:「在打的時候要防左,在談的時候要防右。」當時「乒乓外交」後不久,中美有了「蘇修」這個共同敵人,變成實質上的戰略夥伴,而負責執行外交的周恩來主張和美國建立熱線聯繫,毛澤東認為過快,擔心失去中國的獨立性,於是通過批評周恩來,向內部、也包括美國傳達信息。張春橋女兒還說,是張讓批鬥會提前結束,「好讓總理回去休息」云云,認為今後中國處理對美關係,也應該跟隨毛主席的戰略精神。
回憶那些往事,自然不可能憑單一事件,判斷當時領導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但我們閱讀中國內部政治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了向「外國勢力」傳話的可能性。特別是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溝通有限,要傳遞訊息,不時要靠看似不相關的小動作。即使在21世紀,這依然是管用的,例如胡錦濤時代曾提出「和平崛起」,名詞由胡的「國師」鄭必堅所創,但後來翻譯成英文後,引起國際社會不少反彈,擔心中國「崛起」會變成「威脅」,「和平崛起」就變成「和平發展」,據說連鄭本人也被內部「勸喻」改字,但這並不代表權力鬥爭怎樣怎樣,更多是要釋放訊息給別人看。習近平時代某些舉措,似也可作如是觀,是哪些,自然只能「你懂的」。
《張春橋獄中家書》全書最可圈可點的思考,在於最後一個夢。張的女兒憶述,父親臨終前發了一個「怪夢」,夢見鄧小平找他,說「誰都不要他」,毛澤東、江青等故不待言,連周恩來跟他也沒有什麼好說,「你也罵過我,我也罵過你,我們兩個還有什麼好說的」。張春橋女兒說,從這個夢,可以看出周鄧的關係,如果沒有「四五天安門事件」,歷史可能完全不一樣。事實上,鄧小平路線、人脈是否繼承周恩來,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張春橋一家字裏行間,似乎在暗示鄧小平一方面刻意擴大「四五事件」(上週談過鄧當時依然在政治局會議,起碼沒有反對動員軍隊處理群眾)、另一方面利用周恩來的政治資本為自己貼金。事實如否,外人無從得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後,第一個找幫忙的反而是康生,因為二人在主持「反蘇論戰」中合作無間,周對鄧並不親切;在批周運動期間,鄧小平表現也異常積極,從而得到毛澤東信任。文革後,鄧小平有意無意間鼓勵對周恩來造神,也許只是重構歷史、爭取人心的一種手段。
那張春橋如何看周恩來呢?張在法庭不發一言,似乎私下也是謹慎的人,即使在家書,也不多表露對別人的直接評價。不過他也說周恩來「聰明」,例如見他的一篇文章沒有提到尚未倒台的林彪,就親自加入「林副主席提倡毛主席語錄如何如何,使得文章更加四平八穩」。林要是不倒,會欣賞周的慎密;要是倒了,周的加按也依然沒有把柄。似乎在毛澤東、林彪、「四人幫」、鄧小平等不同陣營眼中,周都是一個稱職的CEO,在功能層面四平八穩,要是倒下了,反而失去權力平衡;繼任人的不可測性,也不是任何一方願意承擔。
各方對周恩來的態度,都可以歸納在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型:「鬥而不破」,既要不時做一些小動作警惕對方,以防尾大不掉;但又不希望對方消失,以免帶來更大不可測性。毛澤東強調文革被「再教育」的領袖可以復出,也是基於這一假定,用一些有「歷史問題」的人,永遠掌握對方的軟肋,用起來更得心應手。「鬥而不破」的分寸,相當難掌握,有時引蛇出洞、有時殺雞儆猴,充滿中國宮廷的權謀計算,非常人倫理所能理解。不久前,某小城出現人事變動,就頗有「鬥而不破」的影子,不過後續是否同樣能把握火喉,就是另一回事了。
小詞典:四五天安門事件
1976年4月5日清明節,大批北京群眾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剛逝世的周恩來,不少標語針對「四人幫」、甚至毛澤東本人,運動被政治局定性為「反革命」,認為鄧小平是幕後「總後台」,結果鄧小平再度下台。鄧復出後運動被平反,但不少謎團尚未完全解密。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國雄的組織「四五行動」,就是源自當年聲援「四五天安門事件」而命名。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8月17日
延伸閱讀:《張春橋獄中家書》:21世紀的再見列寧
https://www.facebook.com/…/a.969140649786…/1010180532349430/
近來可好英文書信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教育重點在過程而非結果』
謹分享一篇與A老師的書信:
Dear 羅老師:
看到您努力的在宣傳蒙特梭利教育真的很感動。
近來看到新竹好多標榜蒙式,卻使勁的教英文、教注音、認國字…真令人難過。
-\-\-\-\-\-\-\-\-\-\-\-\-\-\-\-\-\-\-\-\-\-\-\-\-\-\-\-\
Dear 老師:
是的。蒙特梭利瑪利亞曾說:"Education is an Aid to Life."
教育的本質,其目的在於幫助孩子生命的發展,幫助孩子從內在引發出本有的特質。其重點,從來就不只在於知識性上面的學習,甚至是填鴨式、土法煉鋼的母語或外語學習上。
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尤其是0-6歲的教育,是幫助孩子發展出正向的人格、以及培養孩子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愛護環境的態度。
現在許多學校都把教育目標給誤會了、扭曲了,實在是一個遺憾的現象...但也不能怪業者,一來可能是因為對教育本質與方法不夠瞭解,所以讓社會大眾都一起走錯路;二來是就算瞭解,也無奈被逼屈服在家長的傳統觀念、只看成果不看過程的要求之下。
很遺憾的是,教育重點往往就是要看過程,而非結果,才能做出好的教育。成人只憧憬於山峰頂端上的風景,卻忽略了原來生命的美好,是在旅途過程中每一步的當下。。。成人這樣的觀念,不但苦了自己,也傷了孩子…
所以,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為社會宣導正確的教育理念,讓大家慢慢知道、瞭解後,把這些方法應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給予我們下一代更好的教育。
謝謝老師您的支持與肯定。
羅老師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