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農舍增建申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農舍增建申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農舍增建申請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791的網紅兩個太陽的台灣,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選總統的人,就看著辦吧。 韓國瑜的農舍應該是非拆不可 從地籍圖來看,韓國瑜的農舍用地有一部分是道路用地;不只是自用,也是隔壁建案的唯一出入途徑。這種供公眾使用的必要性設施,依「農授水保字第1000108635號」、「水保農字第1041887154號」的精神,是可以扣除後,再計算可興建面積。...
農舍增建申請 在 兩個太陽的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選總統的人,就看著辦吧。
韓國瑜的農舍應該是非拆不可
從地籍圖來看,韓國瑜的農舍用地有一部分是道路用地;不只是自用,也是隔壁建案的唯一出入途徑。這種供公眾使用的必要性設施,依「農授水保字第1000108635號」、「水保農字第1041887154號」的精神,是可以扣除後,再計算可興建面積。
而這條道路大約80公尺長,就算寬度只有4公尺(勉強可會車一定超過4公尺)好了,那就就佔掉320平方公尺。
1662.53 - 320 = 1342.53
又農舍只能興建 1/10,所以韓國瑜農舍主建物基地最大面積是134.25平方公尺。
根據媒體揭露的農舍申請使用執照測量成果圖(2000年),主建物基地的長寬是11.19公尺、11.74公尺,面積131.37平方公尺。這應該已是原地主精算過後的最大建築面積。
所以,只要韓國瑜農舍有增建、擴建、改建過,一定就是違建,而且幾乎是沒有任何補照的空間。依法拆除已是遲早的事。
https://rlaw.swcb.gov.tw/Web/NewsDetail.aspx?id=1863
農授水保字第1000108635號
https://rlaw.swcb.gov.tw/Web/NewsDetail.aspx?id=4000
水保農字第1041887154號
農舍增建申請 在 農民代言人_朱信強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強永遠守護農家居住正義】
攸關農地工廠合法化的「工廠管理輔導法」增修條文,6月27日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89年「農業發展發條例」,為全國3.8萬家農地違章工廠解套;反觀,全台約60%農民居住的農舍,因得不到合法執照,常被罰款,苦不堪言。
#阿強誓言為農民爭取居住正義呼籲政府重視農民住的權益!
全國3.8萬家工廠違法建蓋於農地上的問題,在爭吵了數十年後,今年6月2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相關增修條文,為農地上的違建工廠開了方便之門,成為轉型的合法工廠,讓這群中小企業老闆們笑嘻嘻;但看在苦哈哈的農民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
台灣的農村裡,都約有60%的農舍不合法,被公家機關列為違建;原因是早年的農村社會,普遍存在多子多孫可幫忙農事,以及「家庭即是工廠」的現象,農民居住的空間本就狹小不夠使用,還得把生產的農產品,利用客廳裝箱、加工,嚴重影響家居生活,而私下加蓋屋舍,卻因申請不到雜項、農舍執照,而被列為違建,成為幾十年來的「歷史共業」。
政府雖制定法令,區分既定、新建兩種違建,明文規定民國84年1月1日之後的違建屬新建,只要遭檢舉就得查報拆除;儘管現今大多數違建農舍,都是民國83年12月31日之前就有,歸類於既定違建,沒有查報拆除問題,卻因私人恩怨等因素經常被檢舉,遭到主管機關裁罰六萬元,且週而復始,讓農民困擾不已!
「阿強」表示,保護農地是中央既定政策,但政府只限制農舍增建,反而修法幫助違規建蓋在農地上的工廠合法化;試問?到底是違規未登記工廠損害農業大,還是一般實質農舍危害大,這種情況明顯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阿強」曾於議會第三屆第一次定期會總質詢中,建議韓國瑜市長、農業局長吳芳銘要還給農民公平正義;如今違章工廠可以申請納管,為何實質農舍就不能比照辦理?還放任檢舉及開罰,增加農民負擔及困擾。
「阿強」強調,農舍興建浮濫的問題必須解決,卻不能只排擠真正有需求的老農,以及返鄉的青農住宅需求,造成社會更嚴重的不正義,所以政府必須重視返鄉青農的真正需求、兒女比鄰而居共享天倫、反映地方創生政策、不惡化農地濫建等問題;「阿強」身為民意代表,也一定竭盡心力幫農民爭取應有的權益!
農舍增建申請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孫德鴻建築師婉拒遠東建築獎決選,呼籲亞泥主動退回展限!】
拼十萬人捍衛太魯閣,請分享 http://bit.ly/2mXeUar
傑出建築師孫德鴻聲明:退出第九屆遠東建築獎決選,並呼籲遠東集團落實標榜的企業社會責任,主動放棄亞泥在礦業法修法前夕闖關取得的20年礦權展延,待修法後再以新法規的標準進行展延申請。
孫建築師長期關注台灣社會發展,本次不惜得罪產業界退出遠東建築獎決選,以事務所的名義加入了撤銷亞泥非法展限的連署,期待台灣社會能逐漸走上減量興築、緩和開發的道路,留下一點機會給台灣的環境與後代。
感謝孫築師!十萬人連署一定要達成!
》延伸閱讀:
孫德鴻建築師曾以十三行博物館及大溪齋明寺增建屢獲台灣建築獎首獎、遠東建築獎及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的肯定。此次再度入圍遠東建築獎決選的大溪齋明寺擴建計畫,本身就是「減法設計」的代表。除了讓新建築扮演背景角色、保留古建築的原貌與精神、也迴拒了一般宗教建築對單一權力中心的強化,回歸對人與自然生命主體的觀照。對政治與資本霸權的批判,可說是他一貫思想的延伸。
齋明寺記 http://bit.ly/2osCgWF
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http://bit.ly/2oJJsgr
👊捐助地球公民 守護台灣山林國土
❤線上捐款 https://goo.gl/VX7GML
婉拒配合遠東建築獎決選活動之公開聲明
驚聞舊作入圍第九屆遠東建築獎決選,心中百感交集,我想起那座剛剛送人的獎牌,也想起獎牌蒙塵的過程……
2003年我獲得第四屆遠東建築獎的傑出獎,當時事務所已無業務,獲獎雖然沒有讓事務所立刻起死回生,但也好歹讓我過上一小段好日子,獎金完稅後剩下的幾十萬,夠我吃點好東西,也夠我我買上一台大電視,數年之後,電視老了,獎金也早已用完,剩下可供緬懷的,就是那座獎牌,想起當年上台領獎時,心中既高興又沮喪,一方面很高興能在那樣的競爭下勝出,一方面則對自己的建築前途充滿不安,遠東建築獎來得正好,困頓之中如同一針興奮劑…….
然而藥效終究退了,隨著我對建築本質以及社會議題的思索,這座獎牌慢慢地不再亮麗如昔,幾個月前終因不忍卒睹而棄養,因為停產多年的我,如今佔滿心頭的,早已不是獎項。
此次入圍讓我陷入兩難,將齋明寺選入這五件作品之中的評審們,我大概都認識,當中被我直接或間接得罪過的委員所在多有,在這種情況下還願意讓我挺進最後一輪,只能說他們的專業高度著實令人敬佩,顯然他們認為建築歸建築、做人歸做人,問題是我沒辦法,我向來認為人不離事、事不離人,所以這也造就了我的困境,我一方面讚嘆著評審們的專業態度,另一方面卻又無法不側目這個獎項背後的遠東集團,尤其新近才剛發生了亞泥新城山礦場延照20年的事件…….
遠東集團近幾年來的風波未曾少過,從遠通電收拒繳違約金事件、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太魯閣原民領域的侵權事件、國家公園內的採礦爭議,一直到此次的延照事件,被亞泥開採了四十幾年的花蓮新城山礦場,原本的採礦權今年到期,然而卻能在三個半月內火速延照通過,大勝其他水泥廠的數十個月,過程啟人疑竇,就算亞泥不申請展延,今年就依約停止採礦,礦場所在的山頭也早已面目全非,挖下來或炸開來的土石,全部拿去生產高排碳的水泥,水泥一向被定義為內需型產業,基本上應該是夠用就好,不應為了企業利益而過量開採,原因就是巨大的環境代價,問題是台灣自產的水泥早已夠用,國內水泥廠不但年年力阻中國水泥進口,還把生產過剩的水泥大量外銷,近年經濟部礙於各種壓力才要求各水泥廠以總產量的30%進行出口管控,然而巨大的環境破壞卻早已造成,未來也還會持續,假如徐旭東先生是個誠實的人,我覺得他應該直接高舉經濟成長率的大旗當作護身符,並對著眾人大喊:「去他的環保,破壞是必要的!沒有這些破壞哪來的經濟成長?」偏偏他沒這樣做,幾年前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竟還說出下面這些話:
“ 回到台灣,他看到台灣橋下的河床經常是乾的,「太可怕了,」徐旭東感嘆。好山、好水、沙灘都要變成回憶了,大家應該有共識,為台灣的環境多做點努力,「企業尤其應該做更多。」“
“ 徐旭東說自己像個「傳教士」,不斷對主管、員工要求,說教環境、能源的重要,慢慢大家就會內化。但這主要不是為了節省,而是看到環境實在破壞太嚴重,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與環境的挑戰共存。”
這樣的自我矛盾令人不解,倘若這些並非有計畫的謊言,作為一個自詡有社會責任意識的大企業主,為何不敢面對更嚴格的檢驗?為何要特別挑在礦業法百廢待修之際,佔政策的便宜,以充滿爭議的速度取得二十年的採礦權?這就是他口口聲聲的企業社會責任嗎?
面對這樣的遠東集團與徐旭東,我終究無法人歸人事歸事,設若我繼續配合該獎項的決選活動、設若我最後僥倖得獎、設若我最後站上高台親手接過徐旭東先生手上的獎金,我能問心無愧嗎?頒獎者不是應該比受獎人更令人尊敬嗎?不知徐旭東先生除了財富之外,有何值得仰望之處?從一個言行不一的商人手中接受獎項,究竟有何榮耀之處?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決定不配合第九屆遠東建築獎決選活動的運作,請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盡速將我從決選名單中剔除,當然我更誠心企盼,企盼徐旭東先生能夠聽到我的聲音並主動退還這二十年採礦權,靜待礦業法修法完成之後,再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面對新法提出申請,遠東集團的總資產超過一千億新台幣,延緩新礦權的申請雖然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也會幫助該集團塑造出更為正面的形象,正面的形象不是一向千金難買嗎?至於其他入圍者,我僅致上衷心的祝福,你們應當慶幸,不是慶幸我的退出,反正我本來就不該跟你們放在同個天平一起衡量,而是慶幸你們心中沒有我的矛盾與潔癖,走上高台之前不會如此掙扎與多慮,當然我更私心期待,期待你們能夠理解我的顧慮並響應我的呼籲,進而一起抵制此獎,我相信以徐旭東先生之智慧,一旦發現我們的行動一致時,必定會針對社會責任一事做出更有意義的反省與回應。
我心中期待的台灣未來,應該是一個減量興築、緩和開發的世代,雖然這樣的期待跟建築產業有著嚴重的矛盾,但卻是殘餘環境與後代子孫唯一的機會,即便悖離建築圈的主流價值,即便悖離經濟成長率的無盡宿命,我仍如此期待著,我仍如此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