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陳吉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蘭嶼豬保種有成,回流第一代豬寶寶誕生!】 今天初我跟大家分享過蘭嶼豬回家的故事,1/14凌晨4點首批返鄉的10公18母蘭嶼豬,在朗島部落施拉橫村族人的悉心照料下,母豬從4月開始陸續懷孕,回流後的第一代小豬在6/8順利誕生。這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顯示蘭嶼豬適應故鄉環境的狀況十分良好。 蘭嶼豬是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2)日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議「農業部組織法草案」中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林佳龍委員強烈建議農委會,應趁此波組織改造,將防疫的平行單位重組為一個事權統一、分工明確的單位,讓家禽家畜等疫情訊息可以透明公開,才能達到防疫的積極效果。 林佳龍委員表示,深究許天來隱匿禽流感疫情,一手...
-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2-05-03 10:03:25立法委員林佳龍今(2)日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議「農業部組織法草案」中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林佳龍委員強烈建議農委會,應趁此波組織改造,將防疫的平行單位重組為一個事權統一、分工明確的單位,讓家禽家畜等疫情訊息可以透明公開,才能達到防疫的積極效果。
林佳龍委員表示,深究許天來隱匿禽流感疫情,一手遮天的原因,與衛生署當年防疫不力的情形相似,農委會所轄的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行政)、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畜產試驗所等平行單位,宛如多頭馬車,各行其是或相互競爭,造成疫情和防疫工作均無法透明。林佳龍委員也舉1998台灣爆發腸病毒疫情為鑑,預防醫學研究所驗出病毒,卻遭防疫處否認,預防醫學研究所和防疫處屬於平行單位,平日互不往來,致疫情無法公開透明,事權混亂。而衛生署轄下原有預防醫學研究所(檢驗)、防疫處(行政)、檢疫總所(負責第一線防疫,如各地港口、機場),當時詹啟賢整合三者,設立疾管局。林佳龍委員回憶疾管局成立後,疫情訊息均公布於網站,公開透明化,一旦發生異狀,便即刻檢驗,並根據結果啟動防疫,未來2012年衛生福利部成立後也將更名為疾病管制署。
林佳龍委員接著表示,行政院曾成立跨部會「行政院禽流感防治聯繫會議」,由陳建仁院士擔任召集人,農委會、衛生署、國科會均納入該組織運作。若發生禽傳禽的疫情,由農委會主導協調,若發生人傳人的疫情,由衛生署主導協調。但是此會議並非「常設」的機制,各機關都怕對方先說出疫情,會互相否認抵制。也由於衛生署無法得悉禽流感的狀況,補救措施便是讓農場或牧場工作者,如養雞、養豬戶接受疫苗施打,以防禽流感一旦傳染給人,加上人自身的流感病毒所造成基因重組的現象,出現人傳人疫情的狀況。
林佳龍委員強烈建議農委會,應趁此波組織改造,將這些平行單位重組為一個事權統一、分工明確的單位,讓家禽家畜等疫情訊息可以透明公開,才能達到防疫的積極效果。林佳龍委員表示,防疫應視同作戰,2003年,李明亮署長曾負責統籌行政院SARS防治及紓困委員會,以因應疾病所造成的疫情。面對疫情,應設置如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跨部會組織,由行政院副院長以上層級擔任召集人,有專責人員負責聯繫、執行及督導工作,定期召開會議,將相關部會和研究機構納入其中,才能避免類似隱匿疫情的狀況再次出現,也可讓國家的防疫體系更加完備。
林佳龍委員表示,農業部幾乎每個單位都有附屬機構,農業政策之訂定以及農業預算之分配及其執行,一直欠缺嚴謹的經濟分析基礎。常見政策措施之執行,效果相互抵銷、制度沉疚一成不變;預算分配,也一再墨守成規,是否有必要將行政法人「國家農業研究院」改為附屬機構?
林佳龍委員也指出「水利會」為公法人,執行的業務幾乎都是公務預算,改制轉型為公務機關,也可免除被政黨黑手染指、久為詬病的缺失,農委會可研議將現有十七個「水利會」納入成為「農村及農田水利署」的「分署」。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在 陳吉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蘭嶼豬保種有成,回流第一代豬寶寶誕生!】
今天初我跟大家分享過蘭嶼豬回家的故事,1/14凌晨4點首批返鄉的10公18母蘭嶼豬,在朗島部落施拉橫村族人的悉心照料下,母豬從4月開始陸續懷孕,回流後的第一代小豬在6/8順利誕生。這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顯示蘭嶼豬適應故鄉環境的狀況十分良好。
蘭嶼豬是我國唯一的原生種小型豬,對達悟族人來說有重要的文化意涵,代表豐饒富裕的象徵。過去由於養豬產業及豬肉市場的飼養需求,原生種的蘭嶼豬逐漸與外來品種雜交,難以在原地保存,所幸距今40多年前,當時農委會的前身「農業發展委員會」因世界醫學研究趨勢須育成小型豬,因此向蘭嶼的椰油、漁人、野銀及朗島4個部落共購買4公16母的仔豬,遠渡重洋送到現在的畜產試驗所臺東種畜繁殖場圈養,後續並被列入國家種原保種計畫,這個珍貴的原生小黑豬品種才得以保存至今。
蘭嶼豬能成功返鄉,是族人、農業部門、專家學者等無數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歷史及文化的意義十分重大。我們預計將在明年舉辦「第六屆肥豬國際研討會」,向來自全世界傑出的本土豬專家分享蘭嶼豬的保種經驗,希望能讓這達悟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寶藏,在國際上重新發光。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施肥愈多,土壤反而愈瘦?】
農友蔡良田早年從事裝潢,97年才返鄉務農,最初種水稻,105年才在這塊地上蓋起兩分半大的溫室,種「melon瓜」(香瓜)、小黃瓜等作物。蔡良田說,他的土壤出現鹽化,主要是以前種水稻施肥太重,整個期作每分地要下5包複合肥,每包40公斤,總計就要200公斤,讓土壤累積肥分太多。
搭了溫室後,蔡良田仍依照習慣施肥,馬上就出問題,不是香瓜長不大,就是小黃瓜「瘋欉」──也就是作物感染了病毒病害。他說,「這5年來完全沒收成,搭建溫室耗資300多萬元,根本無法回收」。
農業試驗所研究員、土壤專家等疾呼,國內肥料施用量要「減肥」,農民常見的問題是施肥過量把土壤搞壞,「一般人怕農藥,但不怕用肥料,肥料相對便宜,不知節制就像溫水煮青蛙,正在傷害土壤都沒意識。」
#合理化施肥 #友善農業 #土壤健康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1765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在 陳吉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蘭嶼豬回家之路,四十年落葉歸根】
今天我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則回家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國唯一的原生種小型豬--蘭嶼豬。蘭嶼豬對達悟族人來說有重要的文化意涵,代表豐饒富裕的象徵,曾有英國的專業研究團隊在比對了超過1,500頭豬的DNA後證實蘭嶼豬的獨一無二,屬於現存古老的小型黑豬品種,研究成果還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但由於養豬產業及豬肉市場的飼養需求,原生種的蘭嶼豬逐漸與外來品種雜交,難以在原地保存,根據朱有田教授在2005年的調查,當時蘭嶼所飼養的豬隻都已經明顯和原生種蘭嶼豬不同。
所幸距今40多年前,當時農委會的前身「農業發展委員會」因世界醫學研究趨勢須育成小型豬,因此向蘭嶼的椰油、漁人、野銀及朗島4個部落共購買4公16母的仔豬,遠渡重洋送到現在的畜產試驗所臺東種畜繁殖場圈養,後續並被列入國家種原保種計畫,這個珍貴的原生小黑豬品種才得以保存至今。為了讓原生種的蘭嶼豬能夠落葉歸根,畜試所多年來和蘭嶼鄉公所及在地團體共同討論,對於蘭嶼豬返鄉的生物安全、種原保存及飼養管理進行審慎規劃,並召開專家會議評估未來飼養專區的環境,終於在今年1/14凌晨4點,首批10公18母的蘭嶼豬在族人的迎接下抵達蘭嶼開元港。經過漫長的40多年歲月後,蘭嶼豬,終於回家。
蘭嶼豬的回鄉之路,是族人、農業部門、專家學者等無數的人共同努力鋪設而成,歷史及文化的意義十分重大,我們很榮幸能參與其中,讓達悟祖先用心培育帶給全世界的珍貴寶藏,落葉歸根回到蘭嶼。我們將持續陪伴族人,協助返鄉的蘭嶼豬適應環境,並致力在地復育原生種,讓這隻獨一無二的小黑豬,能再次在蘭嶼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