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農村社區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農村社區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農村社區定義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專欄】陳惠萍:什麼是理想中的美好城市?從大城小鎮的永續實踐一窺究竟.....(12/23/2020 天下雜誌CSR@天下) 作者:陳惠萍 城市是人們居住、打拼的地方,「永續城市」則可被定義為滿足經濟、社會與環境共好,並且「具包容性、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你心中的理想城市是什麼樣貌...
農村社區定義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欄】陳惠萍:什麼是理想中的美好城市?從大城小鎮的永續實踐一窺究竟.....(12/23/2020 天下雜誌CSR@天下)
作者:陳惠萍
城市是人們居住、打拼的地方,「永續城市」則可被定義為滿足經濟、社會與環境共好,並且「具包容性、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你心中的理想城市是什麼樣貌?
一座美好的城市會是何種樣貌?有許多學者都提出了想像。
最早可追溯自1898年伊比尼澤.霍華(Ebenezer Howard)所提出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概念,針對英國都市問題提出一種平衡人工與自然區域比例的都市空間規畫,也開啟在城市實踐人類發展與自然共生的啟蒙思潮。
美國城市生態學者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於1987 年出版《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一書,提出「生態城市」(Ecocity)概念,強調尋找人類與自然的平衡原則,是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標準。
生態城市可自行供應所需的能源與食物,並且降低居民的生態足跡。這樣的城市將對環境更加友善、減少污染、土地利用與全球暖化;此一概念也被視為永續城市的雛形。
近年,對於永續城市的構想藍圖還有:智慧城市、綠色城市、循環城市、韌性城市等,亦可被視為兼顧人類文明發展與環境生態共榮的城市烏托邦。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永續城市」則可被定義為滿足經濟、社會與環境共好,並且「具包容性、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永續城市的探索起點:自願性地方檢視報告
為了在城市治理中導入永續發展思維,國際上有許多城市開始採用「自願性地方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VLR),透過系統性的檢驗架構強化市政發展與SDGs指標的連結,進而提出地區戰略、接軌全球永續行動。
VLR可視為在地城市與全球銜接對話的重要工具,不只幫助地方政府分享實踐SDG的本地化經驗,也可透過數據監測、系統性地檢驗成果。依據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IGES)所發佈的《State of the Voluntary Local Reviews 2020》,我們可以看見全球各城市的自願檢視報告重點及其所回應的SDG目標。
紐約市是第一個在施政計劃中納入SDGs的城市先驅,同時也提出全球第一份VLR。
截至2020年2月,全球已有15個領先城市提出VLR,其中包含兩個台灣城市:新北市、台北市,9月時桃園市成為台灣第三個提出自願性地方檢視報告的城市。
永續城市的模樣:全球與台灣的大城小鎮故事
2018年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ICLEI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ICLEI-KCC)和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TCA)共同發表一份「2019年全球智慧解決方案報告:城市挑戰與創新」,其中介紹了20 個城市案例,說明不同地區的城市如何透過創新解決方案回應城市永續發展的挑戰。
於此,本文希望帶領大家從大城小鎮的案例出發,更進一步窺見永續城市的可能樣貌。
(1)連結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數據(Big Data),成為更聰明的智慧城市:
以2019年獲得全球智慧城市獎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為例,其透過12項智慧城市解決方案「GrowSmarter Project」,解決城市人口、住房、交通及能源等基礎設施等問題,藉此推進城市永續發展。
然而,居住在最聰明的城市,人們將擁有怎樣的生活?在這本《歡迎來到世界上最聰明的城市》手冊中,呈現2040年斯德哥爾摩的城市日常,映照我們對未來城市的想像。
在這座智慧之城,除了便捷且低碳的公共運輸,還可透過密集的感測網絡確保交通一路順暢。此外,城市中的數據中心與網路服務,將可遠距提供完善的學校教育、居住/工作空間與高齡照護服務。
更饒富趣味的是,在這座網路無遠弗屆的未來城市裡,還將保留專屬的「離線區域」(Offline Zones),所有VR、臉部辨識及數據廣告等都將被屏蔽,成為這座科技喧囂的城市中能夠暫時「離線而居」的空間結界。
智慧城市結合物聯網科技不只解決各種問題,也可幫助市民參與城市管理。
例如,巴西里約熱內盧透過發起「資料群眾外包」(data crowdsourcing)計劃,鼓勵貧民區青少年,製作社區衛星(將數位相機綁在風箏上,並加上簡易配件),俯照城市街景。
此外,城市營運中心也鼓勵居民透過智慧型手機標示所遭遇的城市問題,如街道照明故障、蚊蟲孳生的垃圾堆等,不僅可減少緊急事件的通報時程,協助市民快速取得各項訊息,亦可以作為城市管理與規劃方向的基礎。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核心更在於如何透過科技應用服務弱勢對象。以智慧城市常見的自駕車科技為例,我們可以看見其如何幫助偏鄉銀髮族、身障人士及一般民眾,共享自由、安全且便利的暖心運具,藉此紓解高齡化社會下的各種問題(例如:日漸凋零的高齡駕駛、偏鄉大眾運輸因路線成本而遭裁撤)。
日本軟銀自駕車概念影片「バスがまた、通るようになったから」:
https://youtu.be/g4f_HEplM5A
(2)以人為本,讓所有人都幸福的城市: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曾說:「當我們在思考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的時候,你必須要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納入考量」!因此,一座幸福宜居的理想城市,也必須讓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民都能感受美好。
日本橫濱的未來城市計劃中,便以「A Community for All」為目標回應高齡化社會的各種挑戰。
過去,橫濱市曾是日本最繁華的港口城市,同時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如今,橫濱市因為人口老化、低出生率的影響,不只讓橫濱成為嚴重高齡化城市,也導致當前城市體系運作的隱憂。
為此,橫濱市採取公私協力方式打造實現滿足各年齡需求的全民社區。其中包含:住房多樣性、智慧能源管理、環保減碳等設計。例如,依照人口統計及家庭收入設計住房區域,滿足不同居住需求。
其中,城市住房示範計劃也與電信、能源管理、保全公司合作,打造可視化及用戶友善系統,並且透過能源管理系統以優化能源供需,實現具有節能環保、循環利用且具防災功能的智慧住宅。更重要的是,在實現全民社區的願景過程中,橫濱市十分強調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協作,方能真正落實全齡友善的城市設計。
由此可知,以人為本的精神將是永續城市的重要核心。如同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丹麥哥本哈根在其政府都市計劃書中所強調:「城市是大家的,市民不論貧富、種族、階級都能平等的享受哥本哈根的城市生活」。
於此,我們也看見所有人共好的理想城市,其核心並非全然現代主義的高科技追尋,而是蘊藏於城市設計當中的民主精神,以及回應SDGs不遺落所有人的理念,才能打造出讓每一個人都幸福快樂的城市。
(3)綠色低碳,百分百再生能源的城市:
城市是人口聚居之地,高樓林立的都會叢林往往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來源。為了邁向永續發展,近年許多城市已積極承諾使用再生能源並減少碳排放。參考CDP發布的「再生能源城市地圖」可以窺見,目前全球已有超過百座城市的電力七成以上來自再生能源。
此外,百分百再生能源也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例如,英國有80多個市鎮組成UK1oo,承諾於2050 年達到百分百再生能源。美國亦有58個城市加入環保團體的「Mayors For 100 Percent Clean Energy」計劃,宣示2035年達成10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地方能源革命不只在城市興起,更在鄉村城鎮展開。在德國有70多個小鎮已經實現百分百再生能源的夢想。以德國知名的能源村Wildpoldsried為例,在這個人口僅有2500人的小村莊,自1998年起即由市府結合公民參與投入發展生質能、水力、風力及太陽能等發展,如今已成為100%使用再生能源、享譽國際的綠色能源村。
人口老化凋零的農村社區,轉型綠能不只創造地方經濟,更可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支持青年回鄉。德國綠色小鎮的故事,不僅讓我們看見再生能源發展如何結合經濟與環境共榮,此外過程中亦可落實公民參與及社區共享精神,像是2017年曾訪台的Wildpoldsried副市長君特.穆格雷(Günter Mögele)自身也參與其中。其在住家屋頂裝設太陽能,並將電力賣給當地社區市民。
在台灣,也有原鄉部落期盼轉型綠能與生態共好。2020年由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共同發起的「點亮比亞外」部落綠能公益計劃,即是希望邀請全民一起關注台灣偏鄉部落的電力需求,用綠能點亮比亞外長老教會、支持部落能源自主。
未來這座自發自用搭配儲能設備的太陽能電廠將不只為教會節省電費支出,還可幫助提供老人共餐服務、溫暖更多獨居長者。更重要的,使用再生能源也將支持比亞外成為與自然和諧共生、守護藍腹鷴的綠色生態部落。
幸福不在他方:城市烏托邦的永續追尋
城市是全球永續戰役的關鍵節點。換言之,所有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都是在地的(All SDGs are Local)。因此,這場從全球到台灣的城市轉型浪潮中,我們必須透過SDGs的「在地化」(Localization),方能實現更多兼顧社會、經濟與環境共好的永續城市。
然而,未來永續城市的輪廓並非固著不變的。伴隨時空流變,不同階段的城市發展也將面臨迥異的人口與環境挑戰。因此,追尋幸福的城市烏托邦或許將是一場無止盡的追尋。而在這條持續前行的道路上,我們可藉由SDGs指引方向,並且納入所有人的參與,一起走向共同想要的未來!
(本次主題「城市SDG」共分上下篇,上篇為:「城市」,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戰役!;下篇為:永續城市的在地實踐:大城小鎮的故事)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792
♡
農村社區定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年的疫情不光帶來給各個社會巨大的挑戰,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不同社會的文化特質。
這篇來自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丹麥社會今年的年度關鍵詞彙「samfundssind」,從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看到這個國家與社會的運作方式及文化特質。這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今年馬上年底要公布的台灣年度關鍵字又會是什麼?又說出了什麼台灣的特質?
-----------------
年年底,丹麥語言委員會(Danish Language Council)和P1電台都會選出丹麥的年度詞匯。之前的獲獎者包括2019年的「氣候白癡」(klimatosse)和2018年的 「洗錢」(hvidvask),這些都緊緊地抓住了(有時是不討人喜歡的)時代情緒。
2020年度最有潛力獲選年度詞匯的當然是「samfundssind」,丹麥語言委員會將其定義為「社會關注高於個人利益」。更寬泛地翻譯為「社區互助」或「社會意識」,「samfundssind」已經成為冠狀病毒危機的流行詞:語言委員會發現,搜索丹麥新聞數據庫, 「samfundssind」的使用次數從2月的23次增加到3月的2855次。
「丹麥有很強的社區精神傳統,」丹麥語言委員會的高級研究員伊娃·斯卡夫特·詹森(Eva Skafte Jensen)說。「在19世紀,人們在農村建立了專注於共同目標的合作社(andelsbev richardgelsen)。奶農聯合起來,為合資奶場提供資金,而奶農和其他國家的消費者連接起來,從而繞過私有食品雜貨商人的壟斷……這一想法也被帶入了工人運動,幫助建立了強大的工會。」
還有19世紀建立的民間學校(højskole),為農村人口提供非正規教育,把他們培養為好公民, 這在今天仍然存在。詹森認為,正是這種民間學校、合作社和工人運動的形式,「讓人們齊心協力,放大個人成就」,才使得「samfundssind」成為了2020年的流行語。現任首相也曾明確使用過這個詞。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4821011?fbclid=IwAR1MRDymSWnILN8ceH3HYLnUxkvoO-Wq9tyb-OOdO2O3PE4BTobfLsFsQoA
農村社區定義 在 生祥樂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募集「豆腐牯」老照片倒數計時....】
先來看看生祥&永豐怎麼說「豆腐牯」~~~
#生祥
B級音樂概念:豆腐牯
接到永豐寫的豆腐牯歌詞,腦子裡就出現我庄賣豆腐的場景與聲音。
在竹頭角庄,下午四點多的時候,開著發財車叫賣豆腐、豆乳、豆腐花的聲音,就會從遠處慢慢靠近,有的時候,媽媽想在晚餐使用豆腐,就會在家門口揮手叫豆腐車停下來,然後從褲袋摸出零錢來買豆腐,邊買邊講一些五四三,偶爾笑鬧聲傳來。豆腐車使用循環錄音叫賣,除了叫賣以外,中間還會配音樂,音樂感覺接近原住民跳舞的節奏,旋律很素樸簡單,五聲音階,整庄的人應該都會哼了。
我腦子直覺想到,就用豆腐車的音樂來發展這首歌,用的越像越好,一定要土味十足。於是我大剌剌地把旋律從大調轉成小調,和聲重新配置過,很快速的就把結構發展出來了。我意識到叫賣的聲音要很有特色,所以我在唱叫賣聲的時候,模仿了另一個庄頭鼻音很重的叫賣聲,混音時也請Wolfgang模仿街頭貨車嘶嗶嘎speaker的音效,在街上跑動。
我跟永豐討論歌詞,我問說可不可以讓我改兩位角色的名字?永豐問為什麼?我回答說,我們有兩個老歌迷,有一位叫淑治姐,她會做豆腐乳,而且做得很好吃,我覺得把身旁人物的名字唱進去,感覺有更真實的場景,而且淑治姐也有可能因此送來豆腐乳,這樣不是就吃到了嗎?另一位老歌迷阿八姐,也是很會煮,悶三層豬肉的角色就給她,答謝老歌迷每次出新CD就一箱一箱搬走。
永豐連忙說好。
寫到這裡,突然覺得自己很笨,沒想到置入性行銷,應該在寫歌詞的時候,把角色開放甄選,被寫進歌詞裡的人要負責買200張CD,刺激C D銷售量,或者買50張演唱會的票,這樣我賣票的壓力才會減少一些。
——
#永豐
我成長於開始寂寞的農村,家族成員逐漸移往被加工出口區及石化廠加速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高雄,只餘長房,負責種地、看顧老人家。我家是聚落外的單家園屋,寂寞加級,任何能打破孤單又帶來美味的聲響總受到孩童深切期盼。
每天早上宋仔搭著吱吱柺柺的扁擔聲,吆喝「豆腐-豆腐花」穿過門樓進入禾埕時,我便幻想祖母賞我一碗豆花。後來聽Bob Dylan 的Mr. Tambourine Man,儘量歌詞極其神秘,我猜測那根本是關於偏鄉孩子無可逃脫的孤寂、幻想與渴望。
台灣進入WTO,本產黃豆跟著消失,有很長一陣子,我們食用的豆製品原料是飼料用的進口基改黃豆。直到十幾年前,愈來愈多有識之士提出警戒,並試圖復育本土種黃豆,同時各地皆有年輕人呼應他們的努力,開設社區豆腐坊、專門店。現在,即便不用本土黃豆,量產的品牌豆製品至少也標榜非基改。
這首歌從寂寞的童年出發,向復育本土種黃豆與社區豆腐坊的朋友致敬!
——
〈豆腐牯〉MV拍攝計畫,以勞動者和消費者的真實身影去建構出本土黃豆復育的樣態,歌曲中讓真實人物一同唱著「豆腐,豆腐花」,也意味著他們真實的聲音正在呼喊著,描繪出真實人物的群像。我們希望募集台灣各地「豆腐牯」的身影,無論是挑扁擔、腳踏車、摩托車、小發財或是小店面、攤販,只要與種植黃豆、做豆腐豆花、賣豆腐豆花、吃豆腐豆花的生活照皆歡迎投稿。
▎徵件截止時間:10/15 17:00
▎老照片定義:照片拍攝時間為2002年以前
▎投稿請寄:shengxiangband@gmail.com
▎影像規格:
1. 彩色黑白不拘
2. 檔案須1MB以上,解析度300dpi之JPG或TIF檔格式
3. 只收數位檔案
4. 翻拍之照片請盡可能避免反光或歪斜
說明:
1. 投稿照片經採用後同意無償授權於生祥樂隊〈豆腐牯〉音樂錄影帶使用
2. 所有參與徵件之投件者須擁有投件內容的完整著作權、智慧財產權,並同意自行對該投稿內容擔保其合法性與相關之損害賠償責任,如涉違反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法律責任須由投件人自行負責,概與主辦單位無關,如主辦單位因作品延伸相關爭議、賠償或法律責任,須賠償主辦單位一切損失。
3. 若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保留徵件活動相關事項修改之權利。
#試聽請點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8799057923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