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又名李岸、李良;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
⭕️第39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又名李岸、李良;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律宗十一祖,為著名的佛教高僧。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父名李世珍(是清同治四年進士,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大鹽商,還兼營銀號,家財萬貫,樂善好施,有李善人之稱)叔同行三,側室王氏所生。李叔同幼年時就受到了佛教的薰染。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他的父母都篤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念誦《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叔同小時候,常在家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念佛玩」。李叔同六七歲時,開始跟著年長自己12歲的兄長文熙讀書,並學習日常禮儀。文熙對他督教甚嚴,日常功課不得馬虎,應對進退也不得稍越禮儀。他小小年紀便受到如此嚴格的教育,無疑會使他的天性受到壓抑,但對他養成嚴肅認真的習慣卻大有好處。他日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樣的好習慣。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5歲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終年72歲,叔同跟母親在李家的處境更顯尷尬。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叔同小時候難免有一些自卑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這樣形成了。1884年9月23日(農曆8日初5),父親病故,卒年72歲。臨終前囑家人請僧人誦《金剛經》。1885年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讀詩書朗朗上口,人多異之。1887年有王孝廉(曾在普陀山出家)時返津,居無量庵。叔同大侄媳從王氏學《大悲咒》、《往生咒》等,叔同旁聽。同時從乳母劉氏讀誦《名賢集》。又從常雲莊受業,讀《孝經》、《毛詩》等。此候又讀過《唐詩》、《千家詩》、《四書》、《古文觀止》、《爾雅》等。十三歲學篆文,十五歲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等詩句吟誦。平時愛貓。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中國,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其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他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填詞命名的《送別歌》,來自十九世紀西方傳統曲目,歷經一百多年傳唱經久不衰,使這首幾近隕落約翰·P·奧德威的歌曲成為經典名曲。他1913年作曲作詞的《春遊》是突破中國音樂單聲部的第一部多聲部音樂作品,成為標誌著中國音樂傳統與現代分水嶺的經典曲目。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人體寫生、引進西方美術、音樂現代教育方法的藝術教育家,先後培養出了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吳夢非等。他後期生涯對佛教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是使佛教律宗從絕學臻於顯學,撰寫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並躬行實踐,成為恪守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典範,被佛門弟子奉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李叔同在出家後,幾乎絕口不談他的前塵往事,而他的好友、學生如夏丏尊、豐子愷等也很少提起他的私生活,所以李叔同和他日本妻子的生活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甚至連她真正的名字也無法確定。陳慧劍在他所著的《弘一大師傳》裡坦陳,他四處蒐證,還是難以確認,而只能用「雪子」這個假設的代名,並對此深感歉疚。
農家唐詩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了紀念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立法院、教育部、文化部指導的「2021第一屆蔣渭水台語漢詩吟唱賽」,廣邀高中職生參與吟唱比賽。
然而,初、複、決賽的吟唱指定與自選曲,清一色都是唐詩宋詞。沒有任何一首蔣渭水與同時代人的古體漢詩。
什麼是日本時代的古體漢詩呢?什麼樣的古體漢詩,才能體現蔣渭水的時代?
比如說,積極參與文協運動,往後以出家為僧,仍懷抱入世佛學理念的林秋梧曾經寫下:
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
比如說,始終關懷農民的賴和醫師曾寫下:
閒立村郊放眼看,黃雲佈野四漫漫。
農家猶自無歡意,到處同嗟生活難。
又比如說,宜蘭頭城的盧纘祥先生,在1931年是這樣悼念蔣渭水的:
社會奔馳二十年,滔滔雄辯舌生蓮,功成民治如修史,列傳應居第一篇。
古體漢詩只是表達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文協精神,是那一代人,如何「同弱少」、「鬥強權」,如何表達殖民政治下的不平等,如何與人民的生活同苦同悲。
用吟唱唐詩宋詞來紀念蔣渭水與他的時代,不只牛頭不對馬嘴,更是完全誤解了台灣古體漢詩的時空背景,與其彰顯的時代精神。
這樣抽離在地脈絡的設計,叫推廣台語文化、台灣文學的第一線工作者情何以堪?更是完全背離108課綱與在地人文環境連結的趨勢。
我想問問名列指導單位的教育部與文化部,吟唱唐詩宋詞,真的能夠紀念蔣渭水,紀念文協精神嗎?
同樣的,我也要提醒游院長,紀念蔣渭水立意良善,但如果搞錯重點、張冠李戴,那就辜負了一樁美事,不可不慎。
請指導單位除了贊助,也要發揮指導的功能,別讓紀念蔣渭水、紀念文協一百週年的活動,變成四不像的唐詩宋詞吟唱賽。
農家唐詩 在 我是小布 Hi,I'm Kels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年級自學紀錄
#農家生活
#工人布
.
.
今天不踩菜,
換來玩土,
阿公要做水池,
小布一樣來幫倒忙。
.
中途休息,
他倆在對唸唐詩,
媽媽覺得好無聊🙄,
小布倒是唸的很開心,
WHY??🤔🤔
.
今天媽媽一度以為蚊子產的卵會變蝌蚪,
到底為什麼智商變這麼低?
WHY???😭😭
農家唐詩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一位舞者,她學過芭蕾舞與古典芭蕾舞,也學過現代舞,她更是教授舞蹈的老師,他是在雲門舞集第一位演白蛇的舞蹈表演者。
當她走進崑曲的世界,深入中國戲曲的舞蹈後,她總結了東方舞者與西方舞者的一些觀點,她說東西舞蹈肢體訓練其實是有所不同的。
根據她的說法是,要練好戲曲的舞蹈,前行的肢體訓練,最好要練過太極和太極導引。
因為崑曲很重視入戲前和出戲後的典雅質感。
意思是,假如你是一個舞者,從小開始最好有太極步法的呈圓孤形,還有生活中的肢體活動就得有典雅和優雅的質感。
【這裡有一個題外話:】
中國本來最原始的舞蹈是用來自娛、祭祀、通神(通靈、天人合一)的。
據說,周朝的周公之後才開始增了政治慶典的需要。
兩漢魏晉六朝隋唐,就再添加上娛樂帝皇與外交的作用了。
即便,後來的演變,乃至變成為帝皇或者外交服務。
不過,中國戲劇舞蹈很重師承,雖然六經的樂記失傳了,但還是留下許多跟內修有關的『痕跡』。
如果真要談起樂的內修,如果根據文獻可考據的都是屬於宋明的資料了——當然是跟佛道儒三教有關的內修方法了。
即使白先勇先生版本的肢體訓練,他們青春版的崑曲演員,劇他們的舞蹈教授說法,一樣是有練一練太極,還是有提到氣沉丹田,頭頂虛空……等概念。
白先勇先生,眾人都將白先生定位是崑曲美學的義工。
他是從西哲角度看崑曲美學,他也透徹講解過『空靈舞台』有利觀想和冥想的對號入座之論述。
所以白先勇版本的崑曲都不利用現在最炫的科技來玩那種眼花撩亂的舞台設計。
雖然他沒提出『空靈舞台』,還有曲牌跟儒家借『樂』來內修的具體方法,但,他們還是有提到太極步法,相關儒家靠禮樂守中守和的內修路線。
白先勇先生雖然只是用美學傳播一個傳統藝術,由於他想保留傳統,自然多多少少也涉及到跟佛道儒有關的內涵在內了。
意思是說白先勇先生的崑曲他算是真的搞崑曲,一旦來真的崑曲,雖然他已經很淡化宗教和內修的味道,不過,還是有佛道儒的餘味存在。
除非,你很想像現代某些新儒家研究者一樣,刻意生硬地將修煉味道分開,變成純粹的現代化中國式的「西方」哲學。
從這個題外話來看,你可以看到崑曲的舞蹈,一開始練的方法,就跟純藝術的美學舞蹈略有不同。
崑曲的舞蹈審美要求很重視內斂,迂迴,韻味,曲線,故步行擺出的姿勢都需要圓孤曲線,目的就是一個姿態可以源源不絕的衍生再衍生……
如果你看到這裡,就會覺得很有道家的思想,因為儒家需要入世,舞蹈就必須有情,然後再以佛教觀念注入,劇情的背景述說,總是跟緣起緣滅扯上了關係。
還有,借用了空的舞台來玩,但他們唱出歌聲時,在內容上就是要你同時看到生,也要同時看到滅——牡丹亭是最明顯的。
這種衍生再衍生,內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價值觀,金庸小說洪七公教郭靖降龍十八掌,第一掌教授就是亢龍有悔。其中的理念就是,力量可以衍生再衍生。
崑曲的步法功底,有點像太極說的接地氣,有需要向下扎根等理念,故馬步沉穩是很重要的。
這裡再多一則題外話:
我聽過汪世瑜(崑曲表演者)的演講,他說自己以自己這個高齡走路還很穩,腳跟扎實是跟崑曲步法有關。
我覺得向下扎根這個理念是對他高齡走路穩健是有關係的。
話說當年我兒子睡覺很喜歡蹬被子,踢開所有的被子,當時我查了一些資料,才明白嬰兒蹬被子的原因,因為雙腳是動靜二脈,血液循環有關,故嬰兒多是手舞足蹈,如果是不斷蹬被子意味著他感受到熱氣,故父母處理的手法很簡單,先摸一下嬰兒的足心,看看是冷是熱,如果摸到冷再蓋回被子即可,如果還是擔心,很簡單幫他們穿襪子即可……
我提出這個嬰兒蹬被子的額外資訊是想說,小孩如果喜歡走樓梯,可以讓他上上下下注意安全即可。
據說如果可以扎實腳步,老年時的足患會減低。
但是,很多南傳僧人的雙腳都是有疾病的。
所以汪世瑜老前輩說他腳步健穩,原因在崑曲的舞步,這是有點依據的。
崑曲有很濃厚的佛道儒內修的思想,所以很重視留白,只給你一桌二椅。
一個人的脾氣個性,背後的情景都可以藉助這張桌子和椅子去借題發揮。
對我而言,京劇或者地方劇的對白唱腔是很白的,少了想象空間,譬如念白上比較色情的有你的門很緊……我要進去了,要走得深……
這些念白在崑曲的演繹唱詞,可能就只有九個字,而每組的三個字包含的就是一個典故案例,但同時又有緊,進,深一點等等的含義在裡面。
所以當時你是農家的小孩,要孩子多讀書,送他去崑曲班的話,他們又願意收的話,他們一旦教孩子唱,就必須教會孩子一套如何走入唐詩宋詞的優美詞彙世界了。
正如哪位舞者所說的,即使你不是用儒家的禮樂來守中守和,即使你不是走誠意的寂然不動那條路線,你走進崑曲的美學世界,如果你學崑曲舞蹈,一樣是你走進之後,就不想走出來了。
我不是舞者,對音樂也是外行,只是感歎無法出席白先勇的崑曲講座有所感概。
因為除了西流士告訴我這兩場講座,博學和尚也告訴了我這個訊息,博學和尚還知道城市大學也舉辦了一場,博學和尚告訴我的是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