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農地賣不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農地賣不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農地賣不掉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蕪菁雜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
農地賣不掉 在 楊舒雅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19:40:15
«綠格» 對村民進行的調研 村民認為在當地進行綠化治沙的馬先生是好人,但其實他們不知道他拿國家補助綠化經費進行私人生意 怎麼種怎麼賠的土地,因為沒人種草而日漸衰微的羊產業,全村土地都外包給某個老闆,消失的青壯年人口及僅存的留守兒童,村里最富的人? "大家都很困難,但真要說的話,在外面打工掙錢的人稍...
農地賣不掉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十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農地賣不掉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兩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農地賣不掉 在 Sway房市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數月前記者友人憂心忡忡,說此方案一開,恐會有大量熱錢來台炒房,一如多年前,且當時已有建商高興得合不攏嘴,賣的再爛也死不肯降價,因為將解燃眉之急。利用業務耳語告訴客戶,說房價要漲翻了,自然也是很正常的運用。
剛好張教授也買房了,順水推舟這麼簡單,隨口喊喊房市復甦更簡單,讓張教授氣得跳腳被誣陷。
但我細看條款,暗藏玄機,果然行政院拍板後,嚴禁炒房規定出現,這些錢何必來台灣被管束?
全世界那麼大,有人總喊著沒錢投資台灣,偏偏台灣最多的就是錢,只是台灣的錢都在自己口袋,壽險金控還有很多頭寸,而陸資早就被中國官方管死死的,希望大量熱錢進入台灣的,必是有心人,他們才不是認真的想要有人投資台灣,他們只是想要利用這些錢,來炒出更多的錢。
房地產不景氣的問題在哪?
1. 在建商死不降價只想賺暴利,賣不掉就怪政府、怪景氣、怪稅制、怪我烏鴉嘴,就是不怪自己亂蓋屋、蓋爛屋、官商勾結、賺暴利,並且串聯立委議員,該杯葛的實價2.0一定要杯葛,囤房稅一定要阻止,甚至房屋稅地價稅三十年未調整也不准漲。可憐的台南人與新北市年輕人。
2. 在房價正在下跌,購屋人越等越划算,何必現在買?
3. 在新聞,一個市長穿件白色衣服都可以成為當日頭條並且一直報導,誰還管農地被非法違建工廠占用?
4. 在高房價的反弒,買了房就無法生活,買了房就只能當屋奴,買了房就無法生小孩,買了房就壓力排山倒海的大,誰想奉獻自己半數的薪水,給一間看起來華美其實一直在漏水的水泥垃圾?
5. 在少子化的結果,富有的年輕人等著繼承就好,不用買也不願奮鬥,窮苦的北漂南漂西漂族,卻怎麼漂也只能看著別人的空屋,繼續養蚊子。
張教授接受壹週刊的訪問也說了,他知道房價還在跌,以後住到掛了之後就歸零,不是用來保值或傳家的,不是一般人的想法,只是被建商跟立委拿去利用了。(見下面連結)
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46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