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辦桌文化專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辦桌文化專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辦桌文化專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辦桌文化專題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965的網紅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鏡週刊 No.255,好食單元/ P.60「家常滋味,西式餐館裡 古早辦桌」 . 這是延續年初為鏡週刊進行的帶路專題 : #高雄小吃在地偵探最懂,當時推薦了七間店, Lee & daughters 李氏商行,壓軸登場。 . 鏡傳媒拍攝飲食專題的團隊 鏡食旅,真的從訪談到拍攝都非常細緻,再次謝謝 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

辦桌文化專題 在 郭銘哲 Roger Kuo ( 雄好呷/大澳 作者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29 14:55:05

年初在忙的事,出刊了。 #鏡週刊 No.234,好食單元:#高雄小吃在地偵探最懂,總共跨了八頁,當時拍攝的其中四間,包括鄭家切仔麵、博義師燒肉飯、黑乾溫州餛飩、大胖豬油拌麵率先登場,在拍大胖時,還夾帶了王牌羊肉和隱藏版男哥的阿男燒烤一同入刊。 從高雄人的早餐餐桌開始挖掘,一路晃遊進入古老的舊城區...

  • 辦桌文化專題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16:05:20
    有 51 人按讚

    鏡週刊 No.255,好食單元/
    P.60「家常滋味,西式餐館裡 古早辦桌」
    .
    這是延續年初為鏡週刊進行的帶路專題 :
    #高雄小吃在地偵探最懂,當時推薦了七間店,
    Lee & daughters 李氏商行,壓軸登場。
    .
    鏡傳媒拍攝飲食專題的團隊 鏡食旅,真的從訪談到拍攝都非常細緻,再次謝謝 Kiki 的精彩文字報導(讀得好過癮),以及攝影主任 小何哥 親自南下坐鎮拍攝(食物和人在鏡頭裡都神采奕奕)。
    .
    當時每一間在拍攝之前,Kiki都會和我花很多時間來回討論每間店要怎麼切入核心,或帶出什麼觀點。討論到李氏時,我說核心希望能放在「打破對南部餐食的刻板印象」上。
    .
    南部的小吃文化很強,但,「南部也有很厲害的西式/異國餐飲」這件事,先跳過那幾間已經火熱到不行的Fine dining餐館,有許多優質以bistro型態經營的小館卻往往因為刻板印象而容易被外地人在篩選資訊時過濾掉。
    .
    李氏商行的西式早午餐很強,除了是食材到擺盤都美感獨具外,也是因為主理人長年浸淫各色餐會累積經驗,加上家族成員裡有人長期待在歐洲,因此從品酒到餐食文化的觀點也不斷在更新,另外,就是原生家庭厲害的辦桌背景,使得店裡常常能看到靈光乍現就跑出來的,#拿西式餐食與台式辦桌跨界融合的料理企劃(如圖2.3.4示意)。
    .
    這種融合也完全對應了高雄身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在新舊之間,來去之間,食物可以多傳統就可以多時髦,兩者完全不衝突。(▪#延伸閱讀:〈 隱藏在早午餐館裡的高雄海線辦桌家族,李氏商行與阿義師的手路菜3.0 〉https://reurl.cc/xGRqgV
    _____

    第 255 期紙本雜誌昨天已經出刊,到下週二前都能購買閱讀,這次單元裡也同時介紹了其他三間不是這次帶路但我個人也很愛的早午餐店,分別是 高雄 簡天才師傅 的 LAONE Kitchen 歐陸廚房、屏東 Eske Place Coffee House、台北 TAKE FIVE 五方食藏,都大推。
    .
    錯過在地偵探前面六家介紹的朋友,我把數位閱讀的連結整理在下面給各位:
    .
    👉 #作家帶路吃高雄 系列
    ▪切仔麵 https://reurl.cc/yEq9E8
    ▪燒肉飯 https://reurl.cc/3azq5O
    ▪豬油拌麵 https://reurl.cc/xGRVE5
    ▪古早味大餛飩 https://reurl.cc/5rm9GG
    ▪澎湖活海產 https://reurl.cc/vqMRd1
    ▪小卷粗米粉 https://reurl.cc/1Y997G
    .
    祝大吃愉快!(還是要認真防疫喔❤)
    _____

    #雄好呷477
    #作家帶路
    雜誌照由李氏提供

  • 辦桌文化專題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25 20:43:18
    有 120 人按讚

    年初在忙的事,出刊了。
    .
    #鏡週刊 No.234,好食單元:#高雄小吃在地偵探最懂,總共跨了八頁,當時拍攝的其中四間,包括鄭家切仔麵、博義師燒肉飯、黑乾溫州餛飩、大胖豬油拌麵率先登場,在拍大胖時,還意外夾帶了王牌羊肉和隱藏版男哥的阿男燒烤一同入刊。
    .
    從高雄人的早餐餐桌開始挖掘,一路晃遊進入古老的舊城區,最後以 海味黑白切乾麵 + 熱炒 + 燒烤,一種經典「高雄式小吃辦桌」的概念,在港都人的豪情裡,用吃感受一遭草莽式的浪漫。
    .
    向來都知道鏡傳媒拍攝飲食專題的團隊,訪得之深,拍得之細,很榮幸這次有機會能合作,參與了專題企劃與擔任帶路人的角色(要特別感謝前輩怡今姐的引薦),去年下半年來回討論的前置先不談,一月時團隊大概就花了快兩周駐守高雄,特別要謝謝Kiki的精彩文字報導,以及攝影主任小何哥親自坐鎮拍攝,今天翻開雜誌,呈現的效果非常棒。
    .
    之後還有另外超強的三間店等待上線中,這個專題一共將分為紙本雜誌版、網路版、影音節目版,共三個版本露出,也會小小出現我個人分享長年觀察與採訪高雄飲食文化,所累積的一些觀點。
    .
    感謝過程中所有出現的助力。高雄(甚或整個南部)都值得像這樣被更細緻的看見。
    .
    鏡食旅
    #雄好呷
    #作家帶路

  • 辦桌文化專題 在 方宥心 Yo Sing Fu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29 01:28:16
    有 332 人按讚

    #搶票要快 #兩廳院文化生活Opentix售票系統  
    網址 👉 https://reurl.cc/x0k4rE 

    #鑽石級演員陣容 
    柯一正、 王琄、楊麗音、林美秀、陳竹昇、鍾欣凌 、謝銘祐、 方宥心、黃迪揚、王為、邱永騰...等人 

    🎯全台熱賣中~~真的要買要快哦!

  • 辦桌文化專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16 07:28:45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