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辦公大樓日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辦公大樓日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辦公大樓日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辦公大樓日文產品中有3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京都迷訪談計畫(12)-就這樣在京都讀書工作13年了。優雅低調的台灣女孩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無法返京所訂下的京都迷訪談計畫,就這樣一路延宕發表,到這一篇,終於到了最終篇了,其實這系列的訪談文字,大部分在三月就都全部完成了,但是因為發懶,到了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天慌地亂的,就這樣都已經進入處暑過的九月...

辦公大樓日文 在 shushu自由研究所|日本旅遊・美食・路上風景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26:07

▪️ @paviliontokyo 2021 —妹島和世 —水明 ⁡ 其實浜離宮是初次造訪,被汐留周邊高聳辦公大樓所包圍的離宮,人在其中像是身處都市中的綠洲。這次原本沒有特別計畫想前往看妹島和世的作品,但實際看了果然很喜歡。逛了一圈後,更能體會到這個作品靜靜融入景觀卻又能帶來新意的珍貴,就跟許多妹島...

辦公大樓日文 在 Goris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19 13:58:28

😌😌😌早!!!放假啦整個像新家來著!但我沒搬家也沒有重新裝潢!!! - 趕在過年前你們想看的房子總整理來了我忙了一個多月超辛苦的才終於生出這篇先❤️一下再看!哈~拜託!!!就換了10個傢俱左右,我幾乎整個一月都在忙我家整理總算告一段落也附上一點前後對照還有一些施工經驗給你們參考一下!!!我家這50年...

辦公大樓日文 在 Chu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7:45:58

- 因為櫻花票數一路領先, 那就來櫻花洗版吧🌸 但是光想要從爆掉的記憶體裡選照片和地點也是很難🤣 - 對於六角堂總是有個特別的情感, 當初來到京都時, 一個人沒開網路亂晃就這樣誤闖進來。 那時夏天很悶熱, 但是走進來卻有種涼爽的感覺。 大概是柳樹隨風飄揚, 後方有幾隻天鵝緩緩游來游去, 鴿子也是直接...

  • 辦公大樓日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4 15:54:13
    有 273 人按讚

    京都迷訪談計畫(12)-就這樣在京都讀書工作13年了。優雅低調的台灣女孩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無法返京所訂下的京都迷訪談計畫,就這樣一路延宕發表,到這一篇,終於到了最終篇了,其實這系列的訪談文字,大部分在三月就都全部完成了,但是因為發懶,到了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天慌地亂的,就這樣都已經進入處暑過的九月了,終於要發表最後一篇,上次就曾經提過了,最後兩篇訪談,我會留給目前住在京都的台灣朋友,上次分享的是對日本傳統與藝術非常專研的厭世京都,最後一位,則是一位已經在京都13年,唸完碩博士論文,也在京都生活工作的低調美女haiyo。

    認識haiyo也是因為粉絲團的關係,當時看到她讀的是京都的龍谷大學,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馬上就想到了京都雙壁的作家-萬城目學所寫的小說-鴨川荷爾摩,裡面四個進行荷爾摩比賽的京都大學,其中朱雀組,就是龍谷大學,後來,那陣子還到另一位台灣朋友,她說她準備要去立命館大學念博士,有沒有這麼巧呀,剛好都是鴨川荷爾摩的大學與隊伍,哈!

    雖然和haiyo只是網路聯繫的朋友,但是感覺她是位很謙虛低調的女孩,她的博士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感覺很專業,在她的文字裡,更能感受到她是個喜歡享受慢步調的人,真的好適合在京都,她有一年的時間,願意騎上40分鐘的腳踏車去上學,真是令人佩服不已。文章裡的許多問題,她也回答的非常詳盡,果然是做研究的高材生,介紹了很多京都的好店家與散步的地方,還有真正與京都人相處的事,透過haiyo在京都生活的眼光與推薦,或許大家可以進入更悠閒更緩慢的京都,她提到她的夢想是在京都買一間有緣側的老屋(誰不想呢,哈哈),非常期待,也祝她夢想成真,還是非常謝謝haiyo願意參加這個計畫,也期待日後能帶家人在京都與她相聚。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嗎?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您好,我叫haiyo,來到京都已經邁入第13年了。在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京都留學。在大學時學的是日文,但因為認為語言僅是一種溝通工具,使我想要利用這個工具再擁有屬於自己的專業。我在日本的碩博班念的是社會學,主要研究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報紙,社會學系在日本不算太冷門的科系,主要分一般社會學以及社會福祉兩種。而我念的新聞學也是包含一般社會學之內,與台灣的社會學系印象有很大的差異。在漫長的留學期間,一開始在日式餐廳打工,後來開始接觸口譯翻譯以及教學等工作。目前為日企正社員從事翻譯工作。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工作)的原因是甚麼?

    其實我認識京都是透過一位曾來京都交換留學的大學同學,我記得她結束交換留學時,一邊拿著相機的照片,一邊跟我述說關於京都的美好,讓我對於這座古都有很好的印象。同學當初也笑笑地跟我說,以我這樣慢步調的個性,可能不適合東京大阪那種大城市,京都可能最適合我。沒想到因為這句話,我就待了13年。

    311東日本大震災的時候吧!那時候家人也希望我回台灣,但是剛好同時博班也錄取了!雖然掙扎但還是想繼續學業。在外國生活的確會遇到很多挫折或是困難,比起求學上的困難,我覺得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比較多。

    例如,租房子的時候仍是有不少房東不想租給外國人,要不然就是要日本國籍的連帶保證人,對於保證人還有許多職業年收等等的條件。除了保證人還要繳納預付房租,禮金押金以及火災保險等等,在日本搬一次家就需要花上25~30萬日幣。這個是比辛苦的地方。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或日常生活)嗎?

    起床洗漱後開始泡咖啡做早餐。是的!日本沒有美而美也沒有永和豆漿那種早餐店,基本上早上都是自己煮。像我這樣慢步調的人,還是無法像一般日本人選擇不吃或是在便利商店抓個麵包飯糰果腹。目前即使已經成為社會人,我還是寧願早起兩小時慢慢地吃早餐享受早晨。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這題蠻難的。如果要說的話就是來京都的第一年,什麼都不太知道,聽留學生的學長姐說京都都是用腳踏車代步的。所以我就騎了一年腳踏車上學,單程就要40分鐘,至今想想真的十分青春。但也因如此,我比很多人知道京都的小路,沒有紅燈就可以一路向北或向南的捷徑。往往這種道路是樸實卻很有味道的。

    以前有很長的時間在圖書館,常常都是唸到關門。有一次身心俱疲出了圖書館要騎車回家,停車場滿地的黃色銀杏葉,像是絨毛地毯一樣,非常的美。看著看著竟然不自覺流出淚來,可能是身心太累,突然看到這樣的美景,內心突然非常感動。現在想想真的蠻浮誇的。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我覺得是京都人的性格吧!我想大家都有聽過京都人很難相處,講話也不好好說,總是拐彎抹角的。我覺得這蠻真實的,也真真切切感覺到。因為在京都的時間長,同時期的留學生朋友也各自發展,目前我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以在地京都人為主。

    這樣說吧!老京都人是無意識覺得優越於其他地區的人。這種與生俱來的優雅以及自信到現在還能感受到的。我與熟識的老京都人朋友曾聊過這個話題,我也蠻直接問說為什麼你們京都人這麼難相處?他笑著說,是啊!他也這麼覺得!他接著說,他從小被奶奶教導絕對不能給人帶來困惑以及麻煩。所以,即使是多年的鄰居,掃門前的地時也是絕對不能越界。這樣的教育之下,對於還不熟悉的友人更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是不失禮儀的作法。

    這樣的想法是深植老京都人的生活,所以衍生出許多場面話。常見的例子如:京都人覺得你說話太過冗長,會說你這錶真好真漂亮。實際意思是請你注意時間。或是你在京都人家作客,京都人問你要不要吃茶泡飯?其實是想要讓你回家等等。

    有人會說京都人陰陽怪氣,話都吞在肚子,不好好說。依我看來,這是他們慣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吧!其實在熟識之後,京都人也是會付出真心來交往的。只是他們真的很慢熱很慢熱,到他們真心認同你的時候,這份友情也會長長久久。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櫻花跟楓葉的季節。比起其他城市,京都的櫻花與楓葉更有一種雅致。即使在京都多年,看過的櫻花楓葉太多太多,但還是在這兩個季節裡,讓我有一種「京都にいて良かった!(身在京都真好!)」的深刻感受。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騎腳踏車吧!京都市真的不大,若真的有時間我會建議可以租借電動腳踏車慢慢自己探險。京都最大的魅力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你會看到什麼風景。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街景,也會讓你感受到京都的美好。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我喜歡兩個區域,一是目前居住的四條烏丸區域。一是四條大宮周圍。烏丸區域大部分的人認為是銀行與辦公大樓的集中地,但其實也是祇園祭舉辦地點。周圍也有很多傳統產業的店鋪,可以享受在都會中感覺傳統的優雅。另一個區域是四條大宮,以前阪急電鐵還沒有烏丸跟河原町站時,四條大宮便是最終站,所以附近聚集了很多很道地的店家。很多都是觀光客比較難知道的在地店家,這個區域算是京都市中心的下町,所以其實對外國人都是蠻和善的。直到今天還是很常到這一帶與朋友聚餐。這裡很京都,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京都,而是很容易親近的京都。

    訪談文章一樣非常長,haiyo因為回答的都很詳盡,也介紹很多好店與好地方,所以這裡就不全文貼出了,歡迎想看的朋友,繼續點留言的訪談文章詳讀喔!照片用了大家最想念的京都銀杏地毯,我想很多人都曾經被不經意遇見的銀杏與楓葉地毯打動過吧!

  • 辦公大樓日文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6 20:39:43
    有 40 人按讚

    #青鳥選讀 #同志文學​


    #李琴峰 是誰?​
    她是一位在日的台灣作家,更是一個用日文寫作的台灣人,她所出版的作品,皆由本人自譯中文。近日更以《#彼岸花盛開之島》奪下 #芥川獎,而《獨舞》,其實是她的第一本作品。​

    一翻開《獨舞》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死亡」兩個字,作者在後記表示:「死ぬ」讀作「shinu」,望漢字生義也知道是「死亡」之意,初級日語便該學會的動詞。某一日早晨,她反覆玩味「死ぬ」一詞,發覺這個詞語帶著某種特殊的興味。​

    在現代日語的動詞裡,以「ぬ」結尾的,唯有「死ぬ」一詞;同時,「ぬ」這個音節在日語裡,總帶著某種濕黏滑溜的感覺,與水澤湖沼有關,又有點陰暗的印象。擬態詞「黏滑地」為「ぬるっと」,「黏液」為「ぬめり」,「沼澤」為「ぬま」。或許死亡便是這樣一種意象,像一潭深不見底的湖沼,又像某種潮濕黏滑的液體如影隨形地膠著人類。「死」與「ぬ」這種必然性的結合,在語言學上當然純屬偶然,但這種饒富趣味的偶然卻深深吸引著作者,於是她記下這個詞帶給她特有的感覺,成為了這本書的開頭。​

    書中共探討同志議題、女性遭強暴、異鄉人身處外地的孤寂感,身為女同志的主角迎梅,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呈現的當代移居者縮影。​

    • • • • • • • • • • • •​
    #書中節選 #獨舞​



    死。​
    死亡。​
    兀立於高層辦公大樓的二十三樓,她一邊透過大面玻璃落地窗俯瞰城市霓虹爍閃,一邊反覆在心裡玩味著這個詞語。​
    多麼悅耳的詞語,輕柔似微風低語,柔軟如夢境絨毯。​
    她並非對死亡懷抱著什麼特別的憧憬,但對生存卻也沒什麼執著。還活在人世之時,她會盡可能地努力活著,但若有天生存的苦痛超越了得以忍受的範圍,或許她便會毫無猶豫地選擇死亡吧。​

    這樣的生死觀在這世上是否少見,她不得而知。或許大家只是嘴上不說而已,其實心裡的想法都大同小異。​
    例如她現在俯瞰的這片風景,穿梭其中如蟻群般忙碌來去的人們,有多少人是即將面臨死亡的?或許有人會從高樓樓頂縱身躍下,有人會在電車疾駛而過的瞬間跳入軌道,又或許有人為了慶祝結婚紀念日,正在前往某處高級餐廳的路上遭遇車禍。在她看來,所謂「活著」不過是一種偶然所造成的結果罷了。​

    「人類早點滅亡就好了。」​


    出版社: 聯合文學 李琴峰​
    #選讀 #青鳥選讀 #同志 #小說 #李琴峰 #日文小說 #女性 #異鄉人​
    #下次再介紹另一本書

  • 辦公大樓日文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7 22:15:07
    有 1,304 人按讚

    【永遠的石博士】
     
    今天早上醒來看到訊息,石滋宜博士走了。
    百感交集。
      
    1.
    1986年初,我正處於失業狀態。有一天黃明堅跟我說,中國生產力中心石滋宜博士想要把雜誌改版,在找人,要我去看看。
     
    石博士是在1980年代初應李國鼎和趙耀東之邀,回國成立自動化服務團,協助政府推動產業自動化。1984年,再擔任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輔導全國中小企業的經營。
     
    中國生產力中心成立於1955年,當時已有三十年歷史,石博士就任後先把組織大力改革,接著就想把所屬的一份名為「生產力」的刊物大幅革新。
     
    當時生產力中心還在敦北台塑大樓。我去先見了石博士的左右手萬以寧,再見了他本人。我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希望的方向,石博士說沒有任何限制,給我幾個月試編的機會,讓我放手去做。
      
    既然如此,我就完全放下那是一本機關刊物的限制,想要編一本在台灣獨樹一格的商業雜誌。當時台灣已經有《天下》、《卓越》、《統領》、《遠見》等雜誌,我想那就善用生產力中心深入中小企業、黑手經營者的特點,走一條不同的路。
     
    我從黑手老闆聯想到「實戰」的關鍵詞,於是把雜誌的特色定位為之前沒有人提過的「實戰的經營智慧」。
    美術設計找了劉開,攝影找了何經泰,做出了革新號第1期。
     
    之後我在生產力中心工作了兩年。
    後來引介我進中國時報的余範英小姐,也是因為看了生產力雜誌而認識我。
     
    因為石博士當年給了我那個機會,我人生後面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2.
    我離開了生產力中心後,也持續與石博士來往。
    認識石博士三十五年,看他三件事情始終如一。
     
    第一是他對衣著的考究。
    他身材高碩,是天生的衣服架子。而西裝、領帶、領巾的搭配,有些華麗但又不會太華麗,和台灣企業界的人士大不相同。
    並且,他要經常出入工廠、接觸機器設備,與黑手老闆相會,他考究的穿著竟然也可以非常相搭,沒有違和之感。十分奇妙。
     
    即使晚年因為生病而身體不便了,他的衣著品味絲毫不減。
    每次見到他,他整個人都能保持神采奕奕,太難得了。
     
    第二是他旺盛的求知慾。
    從在生產力中心起,就經常看到他手裡拿著書。
    由於他精通日文、英文,辦公室裡滿是各種書籍、報刊。
    也看過他出國回來攤開來在地上的行李箱裡塞滿了書。
     
    他的閱讀範圍又很廣,不只愛讀最新的經濟、商管、科技,也包括人文。晚年就鑽研論語,還寫了相關的書。
    而即使為疾病所苦的時候,他也上網、讀書沒有中斷,樂於回答我有時候要請教的問題。
     
    第三是他的犀利和熱情。
    我相信是因為他隨時隨地的閱讀,所以使他在不論看待、討論任何議題時,總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十分犀利。
    也因為他的見解不同,所以他總想推動一些改革,永遠抱著熱情。
     
    他會放下國外的事業,回國投入自動化服務團,是犀利和熱情。
    他會放手給初次見面的我把雜誌改版,也是他的犀利和熱情。
    晚年他關注教育,還催生了一家別開生面的藝術學校,還是犀利和熱情。
     
    這三個特點能兼具,而且數十年如一日,實在非比尋常。

    3.
    前一陣子得知石博士在年初突然健康急劇惡化,心情很沉重。
    所以今天早上得知他離去,一方面不捨,另一方面也覺得他不再受太多折磨,離開也好。
    我為石博士祈禱。
    也向他致謝。

    (底下照片是去年與石博士在萬以寧公子婚禮上的合照。後面是生產力中心同事蔡淑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