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啊🚴🏼♀️]
趁著端午節中午前先來整理一下這幾天好了。
上禮拜又是週三~五連續騎腳踏車通勤三天💧🪵🪙。週四一大早覺得每次上坡都騎福科路有點膩,決定改騎西屯路看看好了!結果發現西屯路也太好騎了吧天啊🤩!坡度緩緩平均的一路上升,不慍不火,簡直是電玩裡面才會有的理想化設定😆!不愧是百年歷史悠久的「...
[運動啊🚴🏼♀️]
趁著端午節中午前先來整理一下這幾天好了。
上禮拜又是週三~五連續騎腳踏車通勤三天💧🪵🪙。週四一大早覺得每次上坡都騎福科路有點膩,決定改騎西屯路看看好了!結果發現西屯路也太好騎了吧天啊🤩!坡度緩緩平均的一路上升,不慍不火,簡直是電玩裡面才會有的理想化設定😆!不愧是百年歷史悠久的「台中沙鹿道」,儘管當時的工程技術或許不如今天,但無數先人走過的經驗累積,慢慢知道這條路線就是爬過大肚山最平緩省力的,就是讚👍🏼!福科路的波浪狀上坡🌊相較之下簡直能用「歇斯底里」來形容🤪。不免為台灣現今的交通感到心寒,不僅是用路人的習慣差,道路工程設計也差,兩者惡性循環🔄造就了超高的車禍率⋯⋯
而且也發現走西屯路又能省掉好幾百公尺的路程,所以其實我上班單程只要騎10公里嘛!先前都在白費體力繞路騎比較難騎的路😫⋯⋯只是下班時間西屯路往市區真的不要騎超過黎明路,二段三段根本兩樣情。
週五又想著既然福科路難騎、乾脆回來再拚一次,儘管一如往常這是一週最累的一天。還是強行攻上去,結果只用了6:52,依然破了個人紀錄🏆;不過下場就是傍晚回家時左邊ITB開始抗議了。一直覺得我騎車通勤的日子都沒有好好充分收操拉筋,尤其晚上又做了強度有點過高的肌力訓練🏋🏼♀️。晚上滾了滾筒還是痛又緊繃。
週六早上,想想物理治療師說過:不要直接滾壓或按摩ITB,要放鬆的是兩端的連接處才對。幸好家裡有簡易的拔罐器,找到膝蓋外側的痛點拔個幾下就出痧,果然是太久沒好好放鬆了🤦🏼♀️。至少這樣就舒服多了。
然後也終於把Zwift下載到我的17吋筆電上💻,原本還不知道如何跟我那一堆心率、踏頻、速度感應器連結🔗;要不要透過手機或Garmin;沒有功率計行不行⋯⋯這些問題,後來發現根本不必擔心😎。只要電腦開著就好了,Zwift就會自動透過藍牙幫你抓到所有的感應器,甚至還有點雞婆的抓到我久未使用的Stryd⋯⋯可是等一下!Stryd是「跑步」功率計啊!而且前輩說過如果硬把它裝在鞋子上騎車,測出來的功率低到毫無準確度可言。只好把它丟進鐵罐裡🥫隔絕電磁波。
結果我都還沒準備好,Zwift就要我測FTP😨😨😨,而且也還不確定ITB到底好了沒,只好硬著頭皮隨便踩。連結感應器的時候選擇對應的訓練台型號,就會自動換算成功率給你,而且還會套在虛擬路線的坡度上給你一個速度。(要不然我的訓練台阻力那麼大,騎20km/h就累個半死的怎麼辦?騎滾筒的不就爽歪歪?幸好Zwift很聰明會換算,讓大家能比較公平的在虛擬世界裡團騎😆)測出來好像160W吧,雖然應該跟實際情況有不小的差距,但比我想像高,原本以為假日車手等級能破百就不錯了😂!
週日一大早,終於比較早起了,不像前幾個週末一樣睡到快中午。練了半小時的瑜伽🧘🏼♀️舒展筋骨之後,再度回到訓練台上。
發現Zwift這類的遊戲真是個偉大的發明,解決了無數車友在家踩台無聊的問題😎!為了更熟悉操作方式,早午晚各踩了40分鐘:早上先在🇫🇷香榭大道騎了五趟強度稍高的間歇,下午來到完全虛擬的世界Watopia騎了中等強度。發現這陣子耐力真的掉滿多的,明明只是150W➡️140W各騎五分鐘,總共四趟,結果第一趟完就騎得唉唉叫😵,第二趟只好降到95%來騎。
不過最難的我覺得還是維持迴轉速,畢竟以前自己騎車隨便亂騎,習慣不好,迴轉速都太慢了,突然要我騎90啊不就跟跑步🏃♀️的步頻一樣快,真的好不習慣啊。難怪以前騎到膝蓋受傷到現在其實都還沒完全好🤪,週六早上嘗試著跳繩也是只能跳50下雙膝就開始比生小孩還痛了。我覺得這大概已經永遠好不了,只能學著跟它和平相處。至少即日起要求自己每次騎車迴轉速都要至少80起跳、每次停紅燈前要降小盤+退3~4檔,以免重踩,不能讓膝蓋再受大傷了🦵🏼!
每逢週末總覺得非得選一天大量運動不可,大概是生理時鐘在以前跑馬拉松時就養成的習慣。加上總覺得假日都吃太多了🍴,所以晚上就算不騎課表還是繼續踩台,就來個free ride吧🚴🏼♀️!這次地圖選到了🇺🇸紐約,連路線都隨機給,自己決定如何轉彎。發現虛擬世界居然在中央公園搞了條高架的KOM大道,坡度屢屢破10%,只見眾車友彷彿定竿了一樣龜速前進🐢。
傳統的非智慧型訓練台,如果不自己變速的話阻力是不會變的,我還是可以擺爛用輕檔100W出頭慢慢踩,只是速度就會掉到個位數,騎起來難免少了一些臨場感。換個角度倒也可以嘗試一些在真實世界不敢做的事情,例如在長陡下坡狂踩猛踩,踩到破300W,就會看到時速跑到70幾公里去了🤣!
整天騎了快60K換算成外騎的話可能早已破百,累了🥱,趕緊補上40分鐘的陰瑜伽,好好伸展放鬆一下才滿足睡覺💤。今天這篇文章寫到一半又跑去練了一小時的皮拉提斯。大家再忍一忍,繼續在室內或虛擬世界練功,期待回到可以出門比賽的日子🙏🏼!
#虛擬騎乘
#zwift
#在家運動
#宅力就是你的防疫力
#端午節快樂
轉速線速度換算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1天完成GA(Google Analytics)考照
.
前言:
按照寫考照文慣例,先秀證照。
GA 是Google Analytics 的縮寫,看谷歌分析報告的意思,如果你有自己架站、公司有網站、公司有電子商務網站,都有可能看過GA分析報告。
可是GA報告不是很直覺,一般人未經訓練打開大約只看得懂人流、來自地區、來源、觀看網頁、頂多加上跳出率是什麼可以猜猜,其他資訊都不太直覺。
但要為此考照嗎?有沒有這麼小題大作?
我是覺得,好奇心重的人,考一下挺好的,一方面了解報告架構、另一方面知道谷歌流量分析的基本邏輯。
考題重點:
因為文章講考照,先分享考題重點:考試共有70題,單選,可以寫90分鐘。不能回頭,寫好離手。
谷歌不是跟你玩假的,沒有那種「沒打開過GA也能拿到證照」,考題是真的要準備一下才能搞定那種,偶爾還有陷阱題(比例很低,不到5%)。
考題分以下三類:觀念、定義、應用
1. 觀念題:最簡單,說明GA的分析原理
原理:就是你授權谷歌在你的網站加一串控制碼,紀錄客人進入你的網站後的行動,再跟客人的瀏覽器國家語言等基本資料串在一起做分析。
如果客人瀏覽時有登入Google帳號,可以做合併帳號跨裝置分析,沒有的話則只能分開看,有電子商務的,可以看轉換歷程
題目是問些「以下何者無法用GA追蹤?客人在實體門市的行為」「把追蹤碼跟谷歌廣告合起來的好處不包含以下哪個?客人可以重複購買上次買過的東西」「以下哪個追蹤不到?客人看的電視節目廣告」
送分題等級,所以我每看到這種題目就在心裡唱首歌兒「感謝谷歌送分」
2.定義題:最囉嗦,因為他名詞很不直覺,沒辦法讀一次就懂,要花點兒心思。
好在只有30個不到的專有名詞,全新的十來個,做一次筆記就可以應付考試,之後使用時多看一眼筆記就好。
這類題目我剛開始必錯,尤其是source/medium/channel,覺得很煩「幹嗎要整我」
但因為東西實在不多,寫下來就好了。遇到這種考題時候我想的是「怪來了,看姐打死你」
3. 應用題:難度普通,定義有概念就可以輕易攻克。問些「要知道轉換率怎麼看」「自訂報表可以做什麼用」等等實際應用會遇到的初階題目。
前兩種都過關的話,只要保持體力,這種還好而已。怕就怕被定義題消耗體力,遇到應用題時候,本來會的也忘了。但沒關係,最後會分享考試密技。
.
以下講準備方式分三種,我用的是方案一,但此方法有些致命的策略錯誤,導致我花了三天才完成考照。改用方案二或一,都可以一天搞定。我會說明有哪些致命錯誤不要犯。
這三種方案分別是:(1) 先上學再補習 (2) 補習就好 (3) 先修班、上學、模擬考
方案一:先上學再補習,估計耗時3天。不過有2/3時間在鞭打自己回來看、回來看、回來看。
上學,Google 官方的免費教學課程
有入門版跟進階版,各約3~4小時。入門跟進階都有四小節、每節有4~5個session,每個session約5~8分鐘,每節後要做測驗,八成過關才能看下一節。
課程形式包含影片、互動式練習跟課堂小考。我最推的是互動式練習,手把手的告訴你如何應用GA的介面,下一步是什麼等等,不習慣還可以重來。課堂小考只有三題,多半都應用題,確保你剛有聽懂。
補習,買教考試的線上課程
我買的是Daisy Tsai 在 Udemy 上講授的 一週取得Google Analytics (GA)證照 ,現在有307個評價,4.4顆星(滿分5顆星)我買的時候是448元,剛看是690元。Udemy常有各種特價,以他替我省的時間,一千元之內我都覺得划算!(上完課的證書照片,很漂亮吧)
他會告訴你GA是什麼、手把手教你註冊關鍵網站、整理好的講義、模擬考題、考過後如何宣傳。
.
我的兩大策略錯誤分別是(1)順序錯誤:先上學才補習 (2)做太多次語言轉換: 上學聽英文、看中文、考中文;補習聽中文考英文;考試又考中文
為什麼先上學才補習是錯誤方案?因為大腦耗太多時間在搞懂谷歌的術語,等於進入迷宮、掉坑、爬起來,再進迷宮。
可是先補習或者先看先修班,等於先拿地圖再進迷宮,效率百倍,也不用浪費體力一直自我鞭打。
無論你有沒有用後面的方案,我最重要的建議就是:不要做語言轉換,完全是增加混亂度,我還做了兩次轉換簡直是故意浪費時間!考試如果用英文,那麼上學跟補習的考題也請都用英文,反之亦然。
有人說谷歌中文考題翻譯的很爛叫你直接都用英文,我是覺得還好不至於爛到看不懂,只是有些文法上的錯置而已,只不過Daisy Tsai提供的模擬考正好是英文,所以考題選英文比較方便。
.
方案二:補習就好,估計耗時6小時。
如果你本來就有在用GA,只是屬於萬年新手,那這個方案其實很可以,因為你不太需要有谷歌手把手教你用互動式教程。
前面提到Daisy Tsai的課程有分成『GA是什麼、講義、考題』,你就放兩倍速聽過他講什麼,講義讀一讀,刷三次模擬考題(為什麼要刷三次?兩個原因,一個是熟悉集中注意力,另一個是確保你真的都能第一時間就答對)
我很喜歡他模擬考的設計:每題都馬上知道答案,立刻馬上看到『你好棒』最開心了。答錯的話要答對為止,才能往下一題,每個小session最後都會總結你有哪些是首次就答對哪些是首次答錯,這個很重要,最後講。
[以下重點]
///用講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只是看過就好,要讀。讀跟看的差別在:///
看就是用眼睛大致了解你本來就知道的東西,注意力消耗值大約30%左右。
讀的話還要用筆寫下你重新歸類的心得或摘要,注意力消耗值要超過50%,附我的摘要照片。
這個方案的重點是:讀 & 刷題。有在用的人與考試高手,連考試在內,應該不到6小時就可以搞定。
.
方案三:先修、上學、模擬考,估計耗時12~14小時,包含中間散步放空時間。
先去看完Daisy 的課程,不用做模擬考。這時候你對帳號架構、四大報表、Source/Medium/Channel ,轉換率與多管道轉換都有粗淺的概念了。
再去看GA的課程,課程就可以用1.5倍看,重點是互動式練習跟隨堂小考,
中間有不懂的也可以到Daisy的課程留言問他,他會回。看完GA的課程後,再回去刷模擬考,這時候應該刷兩次就可以接近滿分了。
最推薦這個方法:有框架概念,有實作體驗,最後還有刷題練習。
Tips:
(1) 買Udemy課程時,不要浪費時間去猜什麼時候最便宜
設定一個可接受的價格上限(ex:1000元)只要價格低於上限就買,買了就要馬上開始上,當天就要拿到Udemy上完的證書。
因為重點是在快速學會一個新東西,快速拿到證照。花在比價、等特價或是先買好再上的時間都是浪費掉你快速學習的力氣。記住:買了課就要馬上上,沒有先存起來之後再上這回事。存起來後你就會放棄,放棄浪費的時間換算成錢,遠比你比價省下來的錢還多。
(2) 善用快轉跟暫停
學這種語言用詞上有點不友善的東西時候,最困難的不在了解他要講什麼,而在『調整你大腦的轉速』,講太慢你會睡著,太快的時候又跟不上。
我的習慣是任何課程都用1.25~1.75倍快轉,搭配雙視窗以避免自己睡著。但是練習還有做筆記的時候,只要有不懂我一定狂暫停。跟別人的速度我學起來會太慢,線上學習的好處就是速度隨你。
(3) 對考試苦手容易緊張失分的人(我就是這種人),在題目讓你覺得混淆時候,請回到Daisy的模擬題總結部分,開四個分頁,善用CTR+F 找看看剛是不是有讀過。
或是想更簡單一點,把題目複製下來去谷歌也可以。只是這方法只是協助你免緊張,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用這方法作弊過關,那就沒有意義了。
.
最後祝大家GA觀念一百分,證照拿起來,每人都好棒棒。
...
看完了就幫我分享喔,晚點再把全文貼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