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轉自台灣中央研究院
台灣好棒❤️
人類史上第一張超大質量黑洞成像
The first image of a black hole in human history! (Photo credit: EHT Collaboration)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sinica #EHT #...
#文字轉自台灣中央研究院
台灣好棒❤️
人類史上第一張超大質量黑洞成像
The first image of a black hole in human history! (Photo credit: EHT Collaboration)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sinica #EHT #blackhole #universe ------
【謝謝持續探索宇宙秘密的研究人員及團隊成員】
賀曾樸博士 (中研院院士及天文所特聘研究員)
井上允博士 (中研院天文所訪問學者及前特聘研究員、EHT董事)
浅田圭一博士 (中研院副研究員)
中村雅德博士(客座專家)
Geoffrey Bower博士 (中研院兼任研究員及研究科學家、EHT科學委員會成員) -----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是什麼?
EHT係由 #8座散落全球各地的電波望遠鏡陣列組成,形成與地球一樣大的虛擬陣列望遠鏡,其中有 #3座(SMA、ALMA、JCMT)是由中研院支援。主要目標為成像黑洞的邊界(事件視界)。解析度高達 #20微角秒,相當於在巴黎咖啡館遠距閱讀一份在紐約的報紙。 📡哪八座望遠鏡?
#ALMA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APEX 阿塔卡瑪探路者實驗
#IRAM 30米望遠鏡
#JCMT 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威爾望遠鏡
#LMT 大型毫米波望遠鏡
#SMA 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ARO 次毫米波望遠鏡
#SPT 南極望遠鏡 📡黑洞這麼黑,怎麼拍?
的確,黑洞是極度壓縮的全暗物體,無法直接被拍攝,因此我們拍到的並非傳統攝影影像,而是 #黑洞陰影的成像。成像藉由8座望遠鏡的特長基線干涉技術觀測,收集波長1.3毫米的電波訊號,每座望遠鏡每日產生350TB數據,再送至高度特製化超級電腦計算處理。 📡黑洞在哪裡?
此次成像的黑洞位於 #M87星系 中心,與地球相距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 📡從EHT觀察中可以學到什麼?
許多天文觀測已有充分間接證據證明黑洞存在,但目前為止,從未直接觀察到距離黑洞非常近的地方,即接近事件視界之處,EHT可以填補我們經驗知識中這部分的空白。 📡與愛因斯坦的關係?
今年適逢日全食實驗印證廣義相對論滿100周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曾預測黑洞陰影,但過去從未有人見過。此次EHT也派員前往世界最高、最邊境的電波望遠鏡站點,再度檢驗人類對重力的理解。也是#對廣義相對論最終的科學驗證。 📡為什麼研究黑洞很重要?
目前還不了解如何創建普遍而單一的物理理論,可解釋黑洞物理學。此外,黑洞周圍的電漿物理學也還有許多細節未能完全理解。因此,除了解釋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在黑洞的直接接觸外,EHT的觀測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黑洞周圍的熱氣體及其產生的輻射的發光電漿的性質和行為。 📡臺灣(中研院)的貢獻與下一步
EHT的合作計劃共有來自世界各地200多位研究人員參與。中研院天文學家長期投入對黑洞的研究,參與 EHT 的觀測工作已經歷數年的時間。中研院除了參與8座中的3座觀測站,我們最新在北極建造的「格陵蘭望遠鏡」 已經在 2018 加入 EHT的觀測。目前觀測資料正在處理當中。我們預期由於格陵蘭望遠鏡的加入,EHT 的解析能力將最多可以提高到10倍。 ------
#自然最美
#歡迎分享
#不是全黑的照片啦
#你的網速沒變慢
#請註明圖片來源EHTCollaboration
輻射解析度 在 飛碟聯播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飛碟健康報】
夜間廁所跑不停⁉️男性健康警訊 #攝護腺肥大
您家中是否有人有相同困擾呢😖根據統計 50~60歲的國人男性約有50%會有攝護腺肥大現象。為避免造成膀胱或腎臟的永久損傷, #每年追蹤檢查 不可少;檢查方式除了 #肛門指檢 做初步篩檢,還可透過 #超音波 測量攝護腺體積大小。
《 #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解析度高,可清楚呈現攝護腺組織變化,更可進一步區分是否為良性肥大或是及早發現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癌病變。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提醒您,男性朋友除了專注在工作的努力及對家庭的關照,也別忘了為自己的健康的多留一點關心😇❤️照顧自己的健康,就是對家人負責最好的方法。飛碟小子與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相挺您的健康大小事💪
輻射解析度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汽車電子 #車聯網V2X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感測器融合SensorsFusion #協同雷達 #慣性測量單元IMU #電池管理系統BMS
【智慧車新趨勢】
成像雷達和慣性導航技術強化汽車感知系統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已大量普及,自動駕駛即將到來,而道路安全至關重要。利用現有車載雷達感測器硬體的「協同雷達」是未來汽車領域的發展方向;這種方法允許實現經濟高效的感測器設計,可將感測器放在車輛周圍的多個點上,支援卓越的物體檢測和分類。有專家預言:「融合」將成為未來實施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 的標準方式!
「雷達融合」即是:透過多個具有「重疊視場」的雷達波束實現相關性演算法,透過融合兩個獨立的雷達視圖得到更高的解析度。借助先進的振動感測和演算法技術,可在車輛出現安全風險之前檢測出車輛的潛在問題;融合毫米波雷達、光達 (LiDAR) 和慣性測量單元 (IMU) 等產品組合,能可靠地檢測形狀更小、移動速度更快、距離更遠的物體 (如摩托車、行人、動物等)。
對於不依賴於外部資訊、也不向外部輻射能量且不受外界天氣狀況等影響的慣性導航系統而言,「慣性導航」則是目前最有可能在車輛發生緊急狀況時幫助將車停到安全位置的技術。另值得留意的是,12V 和 48V 電池將並存於自駕車市場:車輛內部系統將使用 48V 鋰電池或 12V 封閉式鉛酸 (SLA) 電池,惟現有多數車種仍無法同時使用這兩種電池系統。
由於這兩種電池各自的化學性質,除了要為其設計兩個獨立的充電電路外,還必須使用一種機制,允許電荷在其之間流動而不會對電池或車內任何系統造成任何損害。此外,考慮到其中一種電池運行可能出現故障,使用兩種電池可提供冗餘電源;採用雙向 DC-DC 控制器,與降壓轉換相同的外部功率元件進行升壓轉換,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實現能量轉換,在節能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散熱設計問題。
延伸閱讀:
《ADI:感測融合、雙電池、BMS 引領智慧車走向》
http://www.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21/0514/47901.html
#亞德諾ADI #SuperRADAR #Drive360 #LT8228
輻射解析度 在 吳肇鑫~非常的急診室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談癌不色變:定期健康檢查才是王道!》
童綜合醫院正子造影中心2020年引進的最新設備「半導體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儀(Digital PET/CT scanner)」,提供更快速且更低輻射劑量之精準4D影像、精準定位病源、縮短掃描時間、提升影像解析度、提高早期癌症病變之偵側率。
PET正子斷層造影是先進的非侵入性診斷癌症利器,結合CT電腦斷層造影,一次檢查同時提供PET功能性影像及CT解剖性影像,大幅提高腫瘤偵測準確度,腫瘤大於0.4公分,即可檢測出來。
惡性腫瘤當然人人都怕,但是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才是最重要的保命之道,記得一定要幫自己和家人安排定期健康檢查!
參考聯結:https://www.sltung.com.tw/pethec/index.php?id=165
Nenchuan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