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上篇文中, 提到了有位媽媽因為植入性胎盤, 造成產後大出血, 最後必須切除子宮的事件, 事後在替那位媽媽換藥的過程中, 她其實都對我們報以開朗、友善的微笑, 但還是不免的感受到她的失落。
可惜, 即便在今日科技如此發達, 要能夠完全地解決植入性胎盤的問題, 仍然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於是今天我們...
上上上篇文中, 提到了有位媽媽因為植入性胎盤, 造成產後大出血, 最後必須切除子宮的事件, 事後在替那位媽媽換藥的過程中, 她其實都對我們報以開朗、友善的微笑, 但還是不免的感受到她的失落。
可惜, 即便在今日科技如此發達, 要能夠完全地解決植入性胎盤的問題, 仍然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於是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麻煩的疾病。
P.S. 這次的圖也畫了好些時間XDD
------------------
如同大家所知, 我們寶寶是藉由臍帶連接到胎盤, 從臍靜脈接受媽媽的營養, 但我們人體實在充滿奧妙, 在胎盤跟子宮中間, 有分為三層的蛻膜層(Decidua), 而蛻膜層除了參與交換營養之外, 還有在免疫上佔有極大的腳色, 畢竟寶寶本身對於媽媽算是異物, 為何不會被媽媽的免疫系統攻擊呢? 這時蛻膜層就發揮了功能。
除此之外, 蛻膜層也阻止了讓胎盤直接長入子宮肌肉層當中, 就目前的理論來講, 當蛻膜層的功能有問題時, 胎盤就會盤根錯節地長入子宮肌肉層當中, 而根據長入的程度不同, 從輕微到嚴重分為Accreta、Increta、Percreta, 但都統稱為植入性胎盤。
就目前雖然可以利用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MRI)來幫忙產前作診斷, 但診斷率仍然有待加強, 若是幸運的在術前就知道是植入性胎盤, 能提前做的處置就多了更多。
最可怕的就是在寶寶生下來之後才發現胎盤取不下來, 而血仍源源不絕地流著,
當下能做的處置有以下
※壓迫止血, 並縝密地思考下一步
※對子宮做特殊縫合止血法(Square suture、B-lynch或甚至是台大施P的網球逢法)
※針對子宮大血管做結紮術(子宮動脈、內髂動脈)避免更大量出血
※請放射科做動脈栓篩術
※放置氣球於子宮內壓迫止血
※同時大量輸血維持血壓及呼吸
但問題是並非每間醫院都有以上的武器, 大部分醫院都只有其中的幾項武器而已, 且只要大部分的胎盤拿不下來或是血仍止不住, 我們只能考慮最終的大絕招
※子宮切除術
不然媽媽的生命是無法保全的。
------------------
最後我只想說, 縱然醫學進步了, 但生產仍然是深具危險性的事情之一, “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這件事仍然存在, 只是機率大大降低了, 至今仍在台灣堅守產科醫師岡位的學長姊們, 我對他們是打從內心的敬佩著。
也希望大家能在看完此篇後對植入性胎盤會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大象醫師 #大象醫師漫漫談 #婦產科 #obstetrics #胎盤 #植入性胎盤 #生產 #嬰兒 #fetus #placenta #醫師 #醫生#冷知識 #電繪 #產後出血 #子宮
輸血是動脈還是靜脈 在 Sharon世界走跳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懷孕這檔事 ep.25 37w5d胎盤早期剝離生產紀錄(中)
離開待產室後醫生推著我直奔開刀房。
沿路上聽著醫生和護理師在討論我的狀況,我問了一句:「我有很嚴重嗎?」
醫生C:「有遇過更嚴重的,你這還好,沒事,不要擔心」
心裡OS:「所以目前我還是不幸中的大幸嗎?是在安撫我嗎?」
///
進入開刀房
麻醉科疑似還沒有準備好,因為我的PCR正式結果還沒出爐,兩科對於動手術好像有不同的SOP,我意識還是很清醒,所以就這樣聽著他們你來我往了一下。
最後,婦產科人員們要穿著兔寶寶裝來開我這一刀了。
開刀前要先打麻醉,我以為會是全身麻醉,結果是半身麻醉,說以我目前的狀況這樣比較好。
打半身麻醉必須身體轉側、膝蓋要努力往胸部靠、蜷曲像隻蝦子,我只覺得身體每動一分、血就多流一點出來。
耳邊聽到「可能會有點痛哦」,就開始感覺到針慢慢推進去脊椎那邊,好酸好痛,身體不自覺想扭動;同時,因為要做輸血準備,也在我左手腕動脈上插了點滴管,打動脈比平常的靜脈注射位置又痛多了,完全就是一個前面痛後面也很痛的節奏。
因為只是半身麻醉,所以我並沒有睡過去,只能眼神轉轉轉,主治醫生看到我看著他便走過來:「我是林醫生,我在這邊」
我:「醫生,這種情況常見嗎?」
醫生:「欸~今年你是第三個」
我:「那前面兩個?」
醫生:「都平安沒有事,不用擔心;旁邊也有小兒科醫生史丹拜好了」
我轉向另一邊看,的確看到一個是準備迎接寶寶的station,這樣整間開刀房超過10名醫護人員蓄勢待發,有點放心又有點緊張。
///
下刀
清楚地聽到醫生說要下刀了,原來半身麻醉只是麻掉痛感,並不是真的沒有知覺,所以我可以明確地感覺到身體被劃開了一刀;接著就是寶寶被拉出來的拉扯感,當下我好希望乾脆是全身麻醉讓我暈過去,不要讓我真實體驗到中間過程該有多好,因為實在有點可怕...
不知道過了幾分鐘,肚子突然一陣空,寶寶被取出來了!我努力集中精神想要聽到寶寶的哭聲,過了一會 「哇~哇~」終於聽到她在這世界上第一次發出的聲音了。
但也因為肚子一陣空,我突然好餓好餓好餓,滿腦子開始想的是之後出院要去吃滷肉飯、麻辣鍋等等等等。
想到一半時,護理師過來拿了一張小紙條給我看,是寶寶的確切出生時間,但因為是緊急剖腹/非常時期的關係,無法像一般剖腹把寶寶放在媽媽頭旁邊做10分鐘的親密接觸,所以當護理師抱她過來時,我只能看她10秒左右,護理師抱來的第一句就是:「雙眼皮很深哦」
我看著她,她看著我,四目相對,我真的有女兒了!雙眼皮果然如護理師說的很深,謝謝她爸爸XD我想,這樣長大之後就不會跟我抱怨沒把她眼睛生好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接著她就被抱走了,小兒科醫生過來跟我說:「寶寶哭得很有力哦,目前看起來都沒事喔,不要擔心。」
呼,寶寶的部分暫時讓我鬆了一口氣,至少知道她是平安的那就夠了。
在我覺得可以稍微喘息時,換我的主治醫師頭探過來:「寶寶哭得很大聲,狀況不錯哦」
我:「那我呢?」
醫生:「媽媽?媽媽當然不好啊~現在要來處理子宮裡出血的問題了」
接下來就聽到一陣像吸塵器的聲音,我想那是在清除子宮裡的出血吧,聽著有人在你肚子裡吸血,現在回想都還毛骨悚然。
旁邊的麻醉科護理師說如果有不舒服想吐直接頭往旁邊轉吐出來就可以了,但我一轉就看到高高掛著輸血的血袋,腦中不禁浮現前陣子在netflix上看的為父進行式,男主角的老婆在產後因為肺栓塞過世,我忍不住開始胡思亂想,雖然想吐但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還是半麻好,不然我好怕我眼睛一閉就可能再也睜不開了....(出院前拿到寶寶的病例說明,裡面寫著我失血了1000~1500ml,恩...真的是大出血了...)
隔了一會兒,醫生完成了出血/縫合,但我開始感覺到一陣寒意,冷到我一直發抖,抖到護理師要拿一個熱風管塞到手術布裡面保暖我的身體,而我眼看又掛上了另一血袋,我默默地害怕起來,不知道是因為失血還是什麼原因而抖成這樣,所以我努力保持清醒,告訴自己不能睡、絕對不能睡著。
麻醉科護理師:「覺得冷是正常的,因為你剛剛做了半身麻醉」,她邊看著我邊開始擦我眼角的淚:「媽媽,你怎麼現在才開始哭啊?」
其實那眼淚是不自覺的,不知道是感動還是害怕的眼淚,但確定寶寶平安出生的那一刻後,除了在想著出院後要吃什麼以外,腦中也快速回顧從家裡事發一路到躺上手術台,畢竟事情發展得有點不如預期、也有點太快,但真的至少我們都是平安的。
我忘記我確切和留守的護理師說什麼了,但我只記得她回我:
「媽媽你現在還能跟我在練肖話,那應該是沒大礙了XD」
~未完待續~
///
出開刀房時我聽到護理師做了一個小廣播:
「OOO的家屬請到恢復室門口等候」
門一開被推出去就看到老公站在那,他什麼話都沒說,就站在我床尾看著我尾隨醫護人員走。
我也看著他卻發不出任何一個聲音,只能直勾勾盯著,但眼淚完全忍不住“唰”的流下來,謝天謝地,我沒讓他失去我們任何一個。
#懷孕這檔事
#胎盤早期剝離
#生產紀錄實記
輸血是動脈還是靜脈 在 黃健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解析,也感謝醫療總顧問和顧問群!
今晚九點。
#麻醉風暴2
公視-麻醉風暴 2 - 認真魔人考證醫療場景系列又來了,
這次來聊聊第三集,帶大家深入解說裡面的醫療劇情。
在爆炸案現場接受緊急截肢的劉先生,幸運撿回一命,卻在住院中
發生頭痛、咳嗽、呼吸窘迫症狀。
熊崽鐵口直斷是 上腔靜脈症候群 "SVC syndrome",卻遭到友科主任駁斥。
講半天 SVC 到底是啥?得了這個會怎樣?看到這裡,大量專有名詞,大家是不是滿滿的黑人問號呢?
SVC 全名是 superior vena cava,上腔靜脈竇,而 syndrome 就是 "症候群" 的英文。人體血流靠心臟推動,由主動脈出發打出去,流遍全身各處供應養分,回收代謝廢物,最後再流回心臟。所謂 SVC 就是人體上半身血液循環返回心臟前,最後匯集的大血管。
若任何原因導致 SVC 血流堵塞,無法正常回流心臟,造成的症狀就稱作上腔靜脈症候群。堵塞造成血液不能正常回流,所以會出現頭頸部和上肢腫脹充血、胸前可能可以觀察到本來不明顯的靜脈,血管浮出 (因為回流受阻),嚴重會壓迫呼吸和意識變差等等,的確會危及生命,需要謹慎診斷和處理。
飾演劉先生的演員,很逼真的演出了呼吸窘迫,意識變差的樣子,
細心的朋友,應該可以注意到公視的特效化妝,有在病患頸部畫上充血的樣子。
主角小熊崽還真是厲害,怎麼反而資深的主任還誤診?
其實不是的...上腔靜脈症候群,通常在腫瘤患者最常見,或是感染等其他原因,雖然的確外傷出血可以造成,實際上案例非常少,醫學文獻也不常報導。本例沒有腫瘤病史,卻有明顯胸腔外傷,熊崽沒有優先考慮癌症是有道理的。醫學上確實也是有可能是病人本來剛好有癌症沒發現,正好現在才首次發生症狀,這種狀況的確是偶爾會出現,所以蕭醫師才會說「也會診腫瘤科」。但熊崽身為主刀醫師,術前檢查沒看到腫瘤,而且他才剛幫患者開過胸腔手術,若是有腫瘤在那位置,有一定機會可以術中看得到,而腫瘤也不會一夜長大,所以綜合來說,懷疑出血血腫,確實是合理的。
但是....
外傷臥床或是骨科手術之後(像是截肢),發生呼吸窘迫、缺氧、血壓下降,應該要先懷疑的急症之一,其實還有肺動脈栓塞,SVC 反而機率不高。骨頭中間的脂肪跑進血流塞住肺動脈,或是臥床循環不好造成血栓都可以導致。而且這也是 "X光會完全正常"的病之一,熊崽不小心遺漏了 XDD
或是也要考慮感染造成敗血症,因為他是在現場截肢,沒有任何消毒,
又是髒的傷口,有很高的機率會發生感染。另外若病人有心臟疾病,
重大手術前後也很容易誘發發作,初期 X 光也會是正常的。
另外,外傷或胸腔手術後呼吸窘迫,還應該考慮肺部破洞,氣體漏出發生「氣胸」,這也是急症,所以骨科主任說「再照一張 X 光」檢查,其實是正確的,不是賭氣亂喊。
姑且不論診斷,在這時候,先給予氣管內插管保住呼吸,再進行後續檢查,可能是當務之急。
綜合以上,這時候還應該檢查心電圖、至於肺栓塞,診斷方式和 SVC 正好相同,都是電腦斷層。劇中人物常常說 CT,其實就是 computerized tomography,也就是電腦斷層,這是利用同時照射非常多角度的 X 光片,再用電腦運算,把各個角度影像重組回 3D 影像的技術,單一張平面的 X 光片只能看到一個角度的投影,透過 3D 重建,搭配注射顯影劑突顯血管,就可以清楚看到內臟和大血管了。但這檢查因為相當昂貴,做完跟健保申請經費時,經常被無故核刪不付,醫院拿不到錢還反被扣上「醫療浪費」理由罰款,所以醫師對此檢查又愛又怕。
接著是精彩逼真又熱血的手術場景,術中病人出血,血壓下降,護理師回報血比容只有 18%,這裡講的英文是 hematocrit。血液大部分是由血漿(液體部份)跟血球(懸浮在其中)組成,其中負責輸送氧氣的是紅血球,血比容就是血球體積佔整體血液的比率,一般40上下。可見已經掉不少,於是熊崽要求輸全血 (whole blood),但是蕭醫師認為應該用 紅血球濃厚液 (packed RBC),到底誰對呢?
全血就是完整的血液,但血液其實含有多種成份,一般因為疾病的不同,常只缺特定種類,並不需要所有成份都補充。所以發展血液分離技術,捐血的時候就把各種成份分開,一個捐血者的血就可以同時救治多種疾病。
患者主要最缺紅血球 (RBC),所以蕭醫師認為先補紅血球即可。這不是只為了節省資源,輸別人的血液,就算配對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偶爾還是會有副作用,不需要當然少輸比較好,所以這是合理處置。
但是患者如果是正在出血,是全部血液成份都一起流失,只補充紅血球濃厚液可能不夠,補充全血同時可補充體液和凝血因子,所以若是出血量大,要求全部都一起補充,也是合理的,熊崽其實也沒有錯。
兩位都是好醫生,都為病人著想,只是從不同角度出發,衡量利弊得失之下做出不同判斷。
其實醫學在很多地方,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像這個案例,兩邊判斷事實上都沒錯,但若是本次輸血發生嚴重副作用,大家可能就會覺得是熊崽錯了。要是只輸紅血球補充效果不好,患者出血不止,大家就會覺得是蕭醫師錯了。沒做之前,誰也不知道,醫學雖然是門科學,卻到處都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同樣病情去看不同的醫師,有時後會得到相當不一樣的處理。不盡然一定是誰比較不會看,而是同樣的狀況有很多可能,卻沒有一個是保證對的。這也就是為何蕭醫師一再告誡熊崽,不要隨便跟病人保證,因為我們真的無法保證。一樣正確的判斷,一樣正確的處置,有時候就是不會得到一樣好的結果,只能盡力而為。
很多重病,治療就算全程 100% 沒有疏失,完全正確,也還是會有相當失敗率。所以醫師永遠都只能保證會盡力治療,卻不能保證一定會治好。
專業職人劇,無可避免的會有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希望以上解說能有幫助。大家看劇消遣之餘,是不是更能理解,自己每次去看病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畢竟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口才都一樣好,能把這些背後的複雜跟患者說明清楚,因此常在治療中會產生些誤會,認為醫師沒有用心治療,只是隨便開藥。
很多時候,決策的過程是看不到的內心小劇場。醫療困境一時難解,但至少大家可以從更互相理解,互相體諒開始。
謝謝公視,也謝謝關注醫療問題的朋友
#麻醉風暴2
#內行看門道
輸血是動脈還是靜脈 在 魏智偉 奔跑吧鋼鐵急診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外科醫師來急診看會診,看到我很開心的跟我說。
「那一天,我們一起救的病人,出院了。」
--------------------------------------
[團體戰]
一個中年人凌晨因為吐血被送來急診,由於黑血緩混雜著鮮血不斷的嘔出,到院時已經意識混亂呈現休克症狀,而太太則是在一旁焦急的不知所措。
「醫師,救救我先生!」很簡短,卻很重。
血壓量不到、心跳非常快,已經病危。
護理師很快速地打上幾條大管徑的點滴,準備輸液和緊急輸血。
雖然是半夜,我電話連絡腸胃科醫師。
「魏醫師,你先穩定病人的生命徵象,我馬上連絡技術員推胃鏡和儀器到急救室。」
睡夢中的腸胃科醫師立馬恢復精神。
我也連絡了外科醫師,因為很可能胃鏡會無法止住血。
「請腸胃科醫師幫我確認是大概在哪個部位的出血,我會立即安排手術。」
在等待腸胃科醫師的過程,吐血量實在太大太快,於是我要在左鎖骨下靜脈打上更大口徑的管路Trauma set,準備用輸血加壓器來快速輸血。
病人快速的心跳和看不見數字的血壓一直緊繃著我們醫護人員的神經。
好不容易已經量到血壓,
放上的鼻胃管卻一直不斷的流出鮮血,病人又開始大量吐血。
為了保護病人的呼吸,也為了要讓腸胃科醫師可以安全地進行胃鏡檢查,需要先幫病人插管。而打了鎮定和肌肉鬆弛的藥,我只有幾秒鐘的時間準確地放管子到病人的氣管裡,只要又大量出血,將幾乎無法在血泊中找到氣管。
幾秒鐘插管成功,醫護團隊卻像經歷了一世紀這麼久。
血壓和血氧終於穩定。
腸胃科醫師和技術員很快的將胃鏡和儀器推到急救室。
胃鏡終於找到出血處,是十二指腸的潰瘍和一條一直噴血的動脈,完全止不住。但發現了兇手的位置。
我再度打給外科醫師。
「安排搶救刀。」外科醫師一口答應。
半夜,我看著病人被推到開刀房。
病人太太雖然沒有停止哭泣,但是還是一直跟我們謝謝。
病人身上無數的管路,血淋淋的病床,還有醫師和護理師身上的血漬
就說明了我們在這數分鐘內努力搶救她先生的過程。
每個專科有每個專科的角色、價值和位置
絕對沒有什麼科可以取代彼此
彼此是戰友和盟友
共同目標就是為了搶救生命和止住家屬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