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輸血反應流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輸血反應流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輸血反應流程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狗貓輸血在做什麼、要注意什麼》 當發現狗貓病懨懨的,感覺特別虛弱,牙齦顏色顯得蒼白,又或者說不上哪裡怪,但是帶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糟了!紅血球數量、紅血球濃度(血溶比 PCV)數值太低,已經達到嚴重貧血的階段,這時候獸醫師就會建議儘快輸血,才能夠挽救動物的生命。 輸血是一種救命的手段,...
輸血反應流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狗貓輸血在做什麼、要注意什麼》
當發現狗貓病懨懨的,感覺特別虛弱,牙齦顏色顯得蒼白,又或者說不上哪裡怪,但是帶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糟了!紅血球數量、紅血球濃度(血溶比 PCV)數值太低,已經達到嚴重貧血的階段,這時候獸醫師就會建議儘快輸血,才能夠挽救動物的生命。
輸血是一種救命的手段,嚴格來說算不上治療,只用來爭取更多時間去找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貧血,接著才能談怎麼去治療疾病。
確切輸血的時間點,要看血球減少的速度快或慢(急性或慢性),但是一般來說,如果狗的紅血球濃度PCV 已經低於12~15%、貓PCV低於10~12% 就需要立即輸血。
貓紅血球的分類和人類比較像,分為A、B和AB型。台灣的貓咪大多為A型,B型較少,偶而還會有AB型貓的出現。A型貓血中會有B型抗體,B型貓血中會有A型抗體,也就是異體抗體(alloantibody),當貓輸入不同血型的時候,會立即產生嚴重的免疫反應。
和人的血型不同,狗的血型以紅血球表面抗原來區分(狗紅血球表面抗原,簡稱DEA, Dog Erythrocyte Antigen)。狗的紅血球上的表面抗原很多,目前已知 DEA1(-)、1.1、1.2、3、4、5、6、7、8⋯⋯等型和Dal,這些血型都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狗血型共有多少種類至今還沒確立。其中血球表面若是有DEA1抗原,輸錯血引起的免疫反應最強烈,所以狗的血型卡最重要的功能是區分出DEA1陽性犬和陰性犬。
和貓不同的是,在狗的血液中,少有異體抗體(alloantibody),狗第一次輸血後大約3-7天才產生alloantibody,因此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時,第一時間產生不良輸血反應較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不過因為狗紅血球表面抗原非常多種,為了避免產生抗體後,造成之後再次輸血困難,也就是說,狗輸血前最終還是必須透過交叉配對試驗,才能找出適合輸的血。
為什麼輸血必須找到合適的血液才可以進行?因為捐血者的血液輸進貧血動物體內,如果二者之間有異,就會誘發一些不正常的免疫反應,身體會辨識出這些外來的血球,並破壞他們,也就是產生急性溶血的現象。
為了避免血液不合適,輸血前驗過犬貓的血型後,第二步需要交叉配對試驗 (cross matching)再一次仔細確認是否安全。交叉配對試驗的方法是把受血動物和捐血動物的血球、血漿在控溫狀態下混合後,等待一段時間,去觀察是不是有凝集的不良狀況。這會需要花上一點時間,當確認配對成功,第三步才是真正去採集捐血動物的血。這是為什麼當主人急忙想幫狗貓取得血液救命時,都必須要在血液中心等一段時間,為的是更加小心的確認血液的合適性。
做完測試,找到適合的血液後,整個輸血過程,包含輸血後,都要持續追蹤動物的體溫、呼吸、心跳、血壓、黏膜和皮膚的顏色、以及尿的色澤。如果發覺有異,輸血速度就必須要調降、甚至停止,以免不良反應發生。
輸血是一種救命的手段,但輸血還是會有一些風險,我們必須精確比對,盡可能避免血液的不合適造成的急性溶血反應。
過去狗貓需要輸血的時候,通常只能靠家長們和醫院努力徵求、篩選健康犬貓幫忙捐血,要是不順利,會延誤病況,造成令人心碎的後果。現在有了犬貓血庫的建立,幫助許多貓狗可以盡快取得適合的血液,搶下黃金治療時間。有些血庫除了提供全血,還有一些其他的血液製品,例如濃縮紅血球(pRBC)、新鮮冷凍血漿(FFP)、冷凍血漿(FP)等,也讓獸醫師們有了更多治療病患的選擇性。
希望大家能更了解犬貓輸血時為什麼需要花時間等待採血,以及輸血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以下簡單的插圖,讓大家更清楚輸血時候的處理流程。
輸血反應流程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大家嚇呆了,就是我們冒險的時候!]
連星爺都要抵押房子,世界怎麼還可能是疫情之前的地球﹖
剛剛看電視新聞,我驚呆了,一口飯含在嘴裡,差點掉滿桌……星爺吔!時不時在電影台看到他的舊片,不論是賭神或是唐伯虎點秋香,人人都會說上他一兩句經典台詞,而且宅男看上1百遍還是會大笑到翻過去,星爺幾乎是華人地區最熟悉的影星!
星爺不只是每部電影賣座,他還很會理財,據說光是炒房就炒出19億台幣的財富;3月抵押的這棟豪宅價值42億台幣,這個行情是他和財團一起炒出10倍的結果。這麼成功又富有的人,一個疫情就把他打趴,我們這些望塵莫及的上班族最想知道,星爺到底做了什麼﹖
理由很簡單!他以為,過去一路成功,未來也會一直成功下去;過去輕鬆賺錢,未來也會一直輕鬆賺下去,所以跟入股的公司「對賭」。
根據香港壹周刊報導,2017年陸資入股星爺的電影公司55億,陸資占51%,星爺占49%,而星爺答應至2019止,對方可分得淨利15.1億台幣,否則他要做出賠償。可是自從「美人魚」之後,星爺的票房顯然鈍化,不如預期的好。而陸資本身也出現人事變化,有可能會撤資。腹背受夾,使得星爺不得不押房套現。
影業公司的狀況不理想,還有一家在這幾年不斷被天下雜誌﹑商業周刊之類的財經媒體大肆報導的華誼兄弟。新聞報導,董事長王忠軍在6月初以2.2億港元出售其持有的香港豪宅,雖然暫不明確此舉是否為了向上市公司輸血,但曾經輝煌的華誼兄弟已連續兩年虧損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時候,上班族終於獲得片刻的「報復性心安」。否則每天看著新聞報導這些名人億來億去的,真的很懷疑人生,想說我這輩子到底是在「不努力」什麼,怎麼莫名其妙輸得這麼慘!但是還是沒有占到一絲便宜,因為被譽為台灣國師的星座專家唐綺陽說,我們再也回不去過去的日子,下半年情勢徹底轉變。
「社會為之動盪;老實說,比上半年更具破壞性。」
昨天我在直播時,提到了這一點,有粉絲在下面留言,意思是這波疫情並未帶來多大的災情,不要傳播這個負面訊息。今天新聞就報了星爺抵押豪宅,就可以想見有錢人基於「財務信用」,能壓住壞消息就壓住,否則他們的過度槓桿作用帶來的可能是兵敗如山倒。這些人是老闆們,你想想作為員工會好到哪裡去﹖
每次天災人禍之後,畢業生的薪資大概會被打85折,要過好幾年才逐漸追上應有的平均水準。但是即使非畢業生,只要是想換工作,就會發現薪水調不上去的現象。我有個斜槓學生做電子商務,這個平台在這一波疫情大發利市,連衛生紙都賣到必須修改物流與倉儲的流程,結果呢﹖
我的學生忙到沒時間做斜槓,不是工作忙,而是同事離職後要補人,公司硬是要砍薪資,因為整個經濟這麼差,他們給工作都不錯了,哪裡還有給好薪水的﹖所以學生一直找不到人來補,只得一個人忙,忙到昏天暗地﹑忙到心很寒很痛。你想想再忙下去的結果會是如何﹖企業可能會想:
「原來這份工作只要一個人做就夠了,以前是多請人了。」
接著,就是上演持續性的減薪與縮編。員工敢說話嗎﹖多數應該是被這波疫情給嚇到了,一方面慶幸工作還在,一方面督促自己加倍努力﹑保住飯碗。因此天災人禍之後,會有一兩年企業的流動率會降低。整個職場的氛圍,會變得工時拉長﹑工作增加,薪水很難調,大家會更感到辛苦。
客觀環境越是如此,上班族個人越是要認清現實,壞日子會過去,也還會再來,可怕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而破壞力將有多大,自己是不是在受災戶的隊伍中。這時候,唯一能做的兩件事是—
1. 不斷精進自己,持續性地累積自己的職涯資本
2. 不妨冒險一點,做出彎道超車,來一趟大躍進
為什麼我要鼓勵你冒險﹖因為一般人在遇到危險之後,想要避險,會變得更保守。可是我得真誠地說一句良心話,在未來的社會,即使不做什麼也不能避開危險,而危險不會因為恐懼或閃避就不會來敲門。看看這次的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全世界無一倖免!而保守,會讓你失去機會。
當危機發生時,一般人有三種反應:
1. Fight(起身反擊回去)
2. Flight(腳底抹油逃了)
3. Freeze(嚇傻不動了)
當80%的上班族選擇第二逃了與第三傻住,最終依然逃不過危險的魔手。相反的,當少數的20%上班族選擇第一迎戰,機會就會站在他們這一邊。LinkedIn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說,職業生涯中,冒險是最棒的投資。
「求職時,這個工作假使不會讓你有些擔心做不來,它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這個世界變化得越來越快,你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是過去的兩倍速度,學習快兩倍﹑能力多兩倍。還有,記得「選擇大於努力」這個原則,連換工作都要比過去大膽兩倍。沒錯,儘量在你可以承受的範圍裡面,把冒險性格極大化,選擇最高度冒險的工作,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才會讓收入翻倍﹑人生大不同。
每次天災人禍,都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時機,贏家從來不是保守的人,而是冒險的人。同樣的,這也是人生機會重新分配的時間點,而這世界從來是留給膽子大的人。時代不一樣了,選擇保守或不變,都等同於坐以待斃!你想要鹹魚翻身,也得趁這鍋子還是熱的時候。
如果你想知道怎麼生涯冒險前進,我最近推出一堂線上課程「多職能收入養成攻略300分鐘」,看過的一位知名外商公關大力推荐這是對於生涯最具全面性的進步思維,最重要的是還提供方法,教大家怎麼做到。歡迎在我的line@詢問課程,或是連結:
線上課程
https://lecture.enstar.com.tw/course/7603
#職場斜槓
#尹星知識管理學院
*** ***
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教你強大 Be A Star】課程資訊:https://lihi.cc/KM8OI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I
圖取自:維基百科
輸血反應流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中榮總智慧醫療屢屢創新關鍵,整合OT力推醫療大數據與AI
臺中榮總大力推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之際,更花了3年時間,完成各類醫療儀器資料連線傳輸作業。這些龐大的儀器資料,也成為臺中榮總發展大數據、AI,並邁向智慧醫療的重要關鍵
文/李靜宜 | 2020-05-21發表
醫療大數據是臺灣科技防疫的關鍵,臺中榮民總醫院是全國第一家導入電子病歷的醫院,早在智慧醫療的發展上,比多數醫院更早邁出了關鍵一步。25年來,幾乎參與過每一次重大IT變革,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見證了臺中榮總一路邁向智慧醫療的過程,這也正是臺灣醫界過去20年來數位轉型的縮影。
臺中榮總自1982年成立後,便開始發展第一代智慧醫院,將過去人工作業改為電腦作業,著重建置內部資訊化整合管理系統,像是第一代整體性住院、門診、急診作業、單一劑量給藥、醫學影像傳輸系統等,為IT打下根基。
爾後,臺中榮總轉向打造外部資訊化整合管理系統,開始進行資料交換與資通訊整合作業,建立了中區榮民醫院醫療影像資料中心、衛生署電子病歷交換中心與電子病歷跨院互通等系統。
在跨入千禧年之際,臺中榮總面對Y2K資訊危機(千禧蟲危機),更花了整整十年,才將整體醫療資訊系統從IBM大型主機環境移轉到開放式Web化多層式系統,並開發了入出院病歷摘要等電子化系統、行動護理病歷電子化系統、住院醫囑開立系統、醫囑與報告查詢系統,並打造新急診、門診系統等。
隨著電子簽章法實施,以及衛福部推動醫事人員憑證IC卡與電子病歷管理規定等政策下,臺中榮總在2011年開始發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這已經是他們推動智慧醫院的第三階段,也是這家醫學中心發展智慧醫療的關鍵轉折。
賴來勳提到:「臺中榮總是全國第一個實施電子病歷的醫院。」不只門診、急診、住院、護理、檢驗檢查報告等病歷記錄無紙化。更花了3年時間,完成呼吸機、洗腎機、麻醉機,以及生理監視器如心電圖、血氧飽和濃度等各類醫療儀器資料連線傳輸作業,來實現全面無紙化。賴來勳表示,儀器連線後不僅節省第一線醫護人員抄寫時間,更減少人為抄寫錯誤,提升了資料品質。
臺中榮總在行動化醫療資訊系統也力求突破,建立醫師交接班系統與行動巡房資訊系統,以及護理人員檢體確認、輸血掛血確認、給藥確認、門診即時拍照等行動系統,更進一步發展智慧病房護理系統、智慧病房病人床邊系統等。
無紙化後整合各類資訊,打造臨床監控與決策參考儀表板
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表示,整合儀器連線資料、臨床與病患資料,來發展大數據與AI,是對醫師較有幫助的一條路。攝影/洪政偉
到了2016年,臺中榮總不只全面實施電子病歷與門診、急診、住院病歷無紙化,更累積了大量儀器資料。剛好,新一波科技趨勢,如AI、大數據快速崛起,臺中榮總趁機花了2年時間,不斷實驗,嘗試了醫療影像、Chatbot、影像分析、語句分析等應用,來摸索如何將自家數據資產與新技術結合。
最後,臺中榮總決定聚焦,鎖定IoT醫療儀器設備應用,透過整合龐大的儀器連線資料、病人基本資料、臨床資料,建立多項臨床監控與決策參考系統,比如打造重症醫療平臺系統,來整合各重症加護單位病人病情的即時監控,或是提供全方位健康諮詢中心使用的全方位健康資訊系統,以及與後送合作醫院資料共享照護網的中風急性後期照護系統(PAC),再以此為基礎,進一步來發展智慧醫療。
幾年下來,臺中榮總IT團隊,為加護病房(ICU)、手術室打造多項系統。比如重症醫療平臺系統,資訊室建置一個重症戰情室,整合各重症加護單位的儀表板,來即時監控病人的病情。
其中,像是ICU床位一覽表,醫師可在同一畫面清楚看到加護病房每位病患的狀況,也可迅速掌握哪些病患可轉出到一般病房,讓其他重症病患盡快進來,保持ICU床位流動的順暢。
此外,賴來勳提到,加護病房的病人容易因為細菌感染而導致敗血症。為了及早發現可能會有這類症狀的病患,IT團隊整合了大量儀器的數據資料,打造出加護中心早期敗血症警示系統,並結合了加護病房病患的儀器資料、生理量測數值、疾病診斷等,關鍵資料每1小時都會自動更新,來反應病患最新狀況。
透過加護病房的儀表板,ICU的醫師與護理人員能第一眼能先用顏色辨識每位病患的狀況,紅色表示最危急,綠色就表示病患安全。透過這個簡單的識別機制,「醫師能提早一步發現,來治療這類病患,或許就能阻止敗血病的發生。」賴來勳說。
臺中榮總的ICU不只靠IT來追蹤病情危急的預警,甚以可以預測病患復原的情況。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是加護病房另一個棘手的危急症狀,因為這類病人一旦病發,得靠呼吸器才能存活,以往都是仰賴醫師的經驗,才能判斷病人何時可以脫離設備移出ICU。IT團隊根據病人的生理資料、年齡與性別資料,再加上呼吸器儀器資料,在重症戰情室中,打造了另一套加護中心ARDS名單智慧預測系統,可以用來預測何時可以開始訓練病人脫離呼吸器,協助醫護人員提早做準備。
有了加護病房的e化經驗,臺中榮總在2019年更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推出了一般病房病情惡化預警系統。臺中榮總利用過去十年所治療的4萬多名病患的大數據,靠十多萬筆資料才訓練出這套預警系統的AI模型。現在,臺中榮總就連在一般病房中,預警系統也可以從病人過去48小時的資料,來預測未來6到12小時病情惡化的程度,讓醫師與護理人員優先照護出現警示的病患。
以大數據預估醫師手術時間,提升手術室使用率降低醫護人員離職率
臺中榮總資訊室更用IT重新顛覆手術室管理。賴來勳坦言,4年前臺中榮總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大量流失,主因是醫師使用手術室開刀的時間無法精準預測,可能有醫師預計使用3小時,但實際手術進行了6小時。或是有手術提早結束,醫護團隊還得原地留守,等待下一臺手術進來,使得護理人員經常要加班。
另一問題是,手術室的跨團隊合作困難,一個手術不只執刀醫師,更需要有麻醉師與其他醫護人員共同合作,他透露,手術室是以醫師為中心的設計,因為執刀醫師要為所有成敗負責,所以團隊其他成員不太能左右醫師,自然也不會有所異議。加上經常加班,長期下來導致醫護人員待在手術室的意願不高。
為了要改善這個狀況,臺中榮總資訊室開始介入,並啟動智慧手術室管理專案。賴來勳提到,他們運用了大數據來預估醫師的手術時間,為了搜集每間手術室的時間記錄,他們在手術室配置了平板電腦,每位醫師上刀要按一下,準備劃下第一刀也要按一下,結束手術、病患離開手術室交接給恢復室時,都各要再按一下。搜集了一年的資料後,就能知道每位醫師開某項手術平均需要多少時間。
他進一步指出,當醫師開立醫囑,需要開立手術排程時,只要在系統輸入手術醫師與手術名稱,點選預計手術時間,則會帶入預設值,這個預設值來自該名醫師前一年的歷史平均值。不過,手術醫師還是可以評估病人情況進行手術時間的修改。
接下來,就是如何精確排程手術,並管理好臺中榮總30幾間手術室的運用。賴來勳提到,IT團隊建置了排程日誌系統,以目視化管理來做手術排程確認。
同時,醫療團隊更可透過手術室控臺系統掌握每一臺手術的狀況,包括手術前一天,可先列印每位病人入手術室的檢查表,進行最終確認,比如病患開刀所需的特殊材料或是特殊麻醉劑等是否準備齊全,避免人為書寫錯誤。此外,還建立了手術室即時動態幕,開刀當天,護理站可以看到每間手術室的即時動態,若是有已超過手術時間的狀況發生,護理站即可在第一時間主動電話詢問手術室是否需要支援。
賴來勳強調,智慧手術室管理帶來兩大好處,一是手術時間預估正確率提高,由改善前22%提升至改善後71.5%。二是手術室使用率提高,他提到,臺中榮總有32間開刀房,平均一間手術室造價是3千萬到6千萬元,若是有達文西機器手臂,造價則更加昂貴。
現在,在不增加投資與空間的情況下,若以節省下的手術時間來看,臺中榮總每年等於多了1間手術室的開刀時間。此外,也改善了醫護人員工作超時的問題,整體離職率也改善許多。「現在的醫療真的跟IT綁得很緊。」這位醫學中心的CIO靦腆地笑著說。
臺中榮總在健保雲端藥歷著墨頗深。先前,醫界曾經發生多次病患打了顯影劑,因為腎功能不好,而面臨須立刻洗腎的狀況。賴來勳提到,為了避免發生藥物過敏的狀況,臺中榮總決定把雲端過敏藥記錄整合到醫囑開立流程。
臺中榮總先找來醫師與藥師,逐一研究雲端藥歷上的大量過敏藥記錄,釐清健保署與各醫院對過敏藥記錄的差異,再建立一個自動轉換機制,將這些過敏藥記錄,轉換成臺中榮總院內的辨識藥碼,匯入到院內過敏藥資料庫。
日後,每當醫師開立處方時,就能在系統進行檢核與攔阻,比如有重複用藥或是藥品間的交互作用,更包含了跨院所用藥,就能預先攔阻,確保病人用藥安全。賴來勳指出,臺中榮總每個月已可攔截6千筆有疑慮的用藥處方。
今年,臺中榮總資訊室不只要在年底前於全臺12所分院導入臺中榮總核心醫療資訊系統。而病歷早已全面無紙化的臺中榮總,還要進一步導入同意書生成及電子簽署管理系統。不只住院同意書,今年要連同自費手術同意書、侵入性檢查同意書都能電子化。在同意書電子簽署,臺中榮總也預計利用簽名時錄影的解決方案,來確認是否病患本人。
除了醫院既有的結構化資料,考量到有醫院蒐集到越來越多的非結構化資料如大量外部資料、影像資料。臺中榮總也正考慮從原有的私有雲環境,慢慢走到資料湖,希望讓醫院的結構化資料或非結構化的各類資料,在未來能有更好的整合,才能有利於分析。
附圖: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 (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people/137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