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輸液管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輸液管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輸液管英文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害喜與妊娠劇吐] 害喜在受孕一至兩個禮拜後就慢慢會出現了,因為早上起床後症狀較為明顯,所以害喜的英文是morning sickness。根據統計,50-90%的孕婦,或多或少都有害喜的情況,輕則覺得胃脹氣、噁心感、胃口不佳、食物味道改變,嚴重則吃什麼吐什麼、食道裂傷、電解質失衡、妊娠劇吐(hy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Tammy @ Taiwan and Kore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8/1/17更新* 根據首爾警方表示 梨大木洞醫院這邊給五名新生兒輸液 本來應該是一個人一瓶的 但是醫院把一瓶分到好幾個注射器之後給他們施打 根據規定 一瓶輸液不管是用了幾cc剩下幾cc 只要是使用過一次就應該要丟棄 但是他們不僅一瓶分給多人用 甚至在這幾名新生兒的收據上都是寫一人用一瓶 ...
-
輸液管英文 在 Tammy @ Taiwan and Kore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1-13 20:14:25*2018/1/17更新*
根據首爾警方表示
梨大木洞醫院這邊給五名新生兒輸液
本來應該是一個人一瓶的
但是醫院把一瓶分到好幾個注射器之後給他們施打
根據規定
一瓶輸液不管是用了幾cc剩下幾cc
只要是使用過一次就應該要丟棄
但是他們不僅一瓶分給多人用
甚至在這幾名新生兒的收據上都是寫一人用一瓶
警方目前也要調查醫院是否一直以來都以這種方式向保險局不當請款
五名中的四名新生兒死因是因為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之後死亡
現在兩名護理師、一名專科醫、一名護理長、一名主治醫生都有過失致死的嫌疑
目前醫院院長與醫療院長已提出辭呈但尚未受理
暫時將由緊急對策委員會來管理
======
2017年底的大新聞之一,應該就是梨大木洞醫院加護病房內四名嬰兒連續死亡的事件了(哭哭)
我把整個事件跟目前的狀況先報給大家
之後有新進展會再貼出來給大家喔
這是2018年的新單元之一
台灣媒體雖然也會報韓國新聞
但常常是非常晚報,或是沒有持續追蹤
我不敢說我能夠做得非常好非常專業
但我會努力多找一些資料、多看幾間的新聞再來整理給你們
希望大家能一起開拓視野,增加對韓國的了解 ^^
話說錄的時候已經半夜一點了,好疲累啊...
**********
別忘記來訂閱頻道
►https://goo.gl/HtEghr
來逛我的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tammyTWKR/
充滿生活照的IG:
►https://instagram.com/tammytwkr/
**********
任何工作邀約請EMAIL至 tammy0816@naver.com
문의 사항 있으시면 tammy0816@naver.com로 이메일 보내주시기 바랍니다~ ^^
**********
☞若有好心人願意幫忙製作英文、韓文、日文等各國字幕
我會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感謝
讓影片有更多人可以看到!!!
如果你幫我製作了字幕也一定要EMAIL告訴我
我會贈送小禮物給你唷!!!
☞如果有任何希望我介紹的景點或餐廳,或有想要學的韓文內容都歡迎來信跟我說喔!!!不保證製作但會參考 XDDD
輸液管英文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害喜與妊娠劇吐]
害喜在受孕一至兩個禮拜後就慢慢會出現了,因為早上起床後症狀較為明顯,所以害喜的英文是morning sickness。根據統計,50-90%的孕婦,或多或少都有害喜的情況,輕則覺得胃脹氣、噁心感、胃口不佳、食物味道改變,嚴重則吃什麼吐什麼、食道裂傷、電解質失衡、妊娠劇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需要住院全靜脈營養、甚至我聽過無法承受孕吐的痛苦而把小孩拿掉的案例!
所幸,大多數的孕婦症狀是輕微的,只需要平常注意清淡飲食、少量多餐就能把症狀降到最低。有幾個觀念要跟各位孕婦分享的,或許就可以一部分的人解決害喜的問題。
首先呢,懷孕初期,胎兒所需要的養分非常非常的少,絕對少到超乎您的想像。我發現很多的新手孕婦,擔心胎兒養分不夠而不斷勉強自己吃東西,食不知味痛苦萬分,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肚子不餓、沒有胃口,就不要吃;強迫自己吃,對胎兒沒有好處,徒增自己的痛苦。
還有一個迷思,那就是冰冷的東西懷孕不能吃。很多的西文教科書,建議害喜的時候吃冰淇淋、吃布丁,很多台灣的孕婦,卻被嚴格禁止吃這些食物。到底為何懷孕不能吃冰冷的食物我不是很了解,不過我相信「吃冰會影響寶寶的氣管」、「吃生冷的食物會讓胎兒流產」等諸如此類的言論,絕對是錯誤的。其實,只要不要過量攝取,應該對胎兒不會有影響。
此外,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是很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比方說麵包、餅乾等等,是比較不容易加重害喜症狀的;辛辣、酸味、甜食,好像也可以減緩反胃等不適。反之,高油脂、再製食品、容易脹氣的食物比方豆類,就要儘量避免。還有,不要等到真正感覺肚子餓了才進食,因為空腹,會讓噁心感加重。
因為造成害喜的真正原因,眾說紛紜,科學上目前尚無定論。因此,面對症狀嚴重的孕婦,往往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包括維生素B6、一般胃藥制酸劑、中樞神經止吐藥、甚至拿治療癌症化療引起嘔吐的特效藥,安全、但效果因人而異。非藥物治療方面,內關穴針灸或是按摩(P6 acupuncture or acupressure),如下圖所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嚴重到妊娠劇吐: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吐血、尿酮體(ketonuria)時,住院輸液治療就必須考慮了。
研究顯示,害喜鮮少對胎兒造成影響,而且,大多數也會在妊娠三個月後緩解。再次為正在受孕吐之苦的媽媽打氣加油!
輸液管英文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發】 加州大學舊金山 BioHub 小組關於 COVID-19 的討論會小結,2020 年 3 月 10 日
文章有些長,但同為美加地區,大家可以參考了解疫情發展方向:
另有英文版連結:
https://www.dailykos.com/…/19271…/-UCSF-COVID-19-Panel-Notes
與會者:
• 喬·德里西:UCSF的頂級傳染病研究員。陳扎克伯格生物中心(涉及UCSF/伯克利/斯坦福的合資企業)聯席總裁。在非典疫情中使用的芯片的共同發明者。
• 艾米莉·克勞福德:新肺特別工作組主任,診斷專家
• 克里斯蒂娜·塔托:快速反應總監, 免疫學家
• 帕特里克·艾斯庫:領導疫情應對和監測,流行病學家
• 查茲·蘭格利爾:UCSF傳染病醫生
下面基本上是小組成員發言原汁原味的記錄。少數不是原話會寫在括號中。
• 主要觀點:
在目前時點,美國已經錯過了遏制期, 遏制基本上已是徒勞的了。我們的遏制努力不會減少在美國感染的人數。
現在,我們只能努力減緩傳播速度,幫助醫生們應對需求高峰。換句話說,遏制的目標是平緩曲線,以降低需求激增的峰值,減弱對醫院的衝擊程度。並爭取時間,希望藥物可以盡快開發出來。
目前社區中有多少人已經感染了病毒?沒人知道,我們正在從遏制階段轉到醫護階段。
美國目前處於意大利一周前的時點,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我們將能避免發展到像意大利那樣。
在未來12-18個月中,40%-70%的美國人口將感染COVID-19。達到這個水平後,你可以開始獲得一些抗體。與流感不同,這病毒對人類是全新的,因此全球人口沒有潛在的免疫力。 [貝克實驗室在3月1日晚餐上也告訴我感染率估計為30-70%]
[我們用這個的數字來估計死亡人數——表明大約150萬美國人可能會死亡,小組成員並不反對我們的估計。相比之下,季節性流感平均每年有5萬美國人死亡。假設50%的美國人口,即1.6億人感染新肺, 在未來12-18個月中,160萬美國人將死亡,死亡率為1%。約10倍於流感死亡率。這個估計是基於未來沒有開發出有效治療藥物的假設。
死亡率因年齡而異, 80歲以上死亡率可能為10-15%。
我們不知道COVID-19是否是季節性的,但即使夏天能消退,它可能會像1918年的流感那樣在秋天又復發。
我只能明確地告訴你兩件事,一,在情況好轉之前情況肯定會變得更糟;二, 我們至少明年還會面對此病毒,明年我們的生活會和以前很不一樣。
• 我們現在該怎麼辦?你能為你的家人做什麼?我們知道在潛伏期也可能是有傳染性的,但不知道在症狀出現之前傳染性有多強,但症狀最強時病毒傳染性也最強。我們目前認為,在症狀出現前2天到出現後14天(T-2至T+14),感染者俱有傳染性。
病毒能在體外存活多長時間?在物體表面上,根據不同表麵類型,目前認為能存活 4-20 小時(也可是能幾天),對此仍沒有共識。
該病毒非常容易被常見的抗菌清潔劑消滅:漂白劑、過氧化氫、酒精。
要避免去音樂會、電影院、任何擁擠的場所。我們已經取消了商務旅行。
要做好基本的衛生,如洗手和避免觸摸臉。
提前儲存好你的常用處方藥,許多連鎖藥店的供應鏈在中國,製藥公司通常儲備有2-3個月的原材料,因此,若中國製造業中斷,可能儲備會耗盡。
注射常規肺炎疫苗可能會有所幫助, 不預防COVID-19,但降低你身體變弱的機率,降低得COVID-19後惡化的可能性。
明年秋天請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雖然不能預防COVID-19,但同樣能減少你身體變弱的機率,降低得COVID-19後惡化的可能性。
我們會建議任何60歲以上的人都呆在家裡,除非萬不得已請不要出門。美國CDC內部也一直在在討論是否應規定60歲以上的人不得乘坐商業航空飛機出行。
UCSF同仁們正在將自己的高齡父母從養老院等遷回到自己的家裡,不讓他們走出家門,家裡的其他成員一進家門必須先洗手。
新肺病毒感染的三條途徑:手到嘴/臉;唾沫/氣溶膠傳播;糞便到嘴的傳播。
• 如果有人生病怎麼辦?如果有人生病,讓他們呆在家裡並避免與任何人接觸。任何在醫院裡能做到事, 你在家裡也都能做到。大多數人病狀是溫和的,但是,如果他們病情變重,或者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或本來就有肺或心血管問題,必須帶他們去看急診。
迄今為止,COVID-19沒有辦法治療。醫院能提供的只是支持性護理(如靜脈輸液、吸氧氣),幫助你維持生命,靠自己的免疫力戰勝病毒,預防敗血症。
如果病人到了危重症期,你可以嘗試讓他們申請服用Remdesivir作為“同情用藥”,該藥物目前同時在舊金山總醫院、UCSF、和中國做臨床試驗。你需要聯繫在那兩個醫院裡的醫生,申請加入臨床試驗。 Remdesivir 是一種來自 Gilead 的抗病毒藥物,在靈長類動物中表現出對中東呼吸綜合徵的有效性,目前正在做針對 COVID-19 的人體試驗。如果試驗成功,明年冬天可能上市,因為擴大藥物的生產規模比開發疫苗要快得多。
為什麼老年人的死亡率要高得多?你的免疫系統在50歲以後會下降,
死亡率與病人之前是否有基礎疾病密切相關,尤其是呼吸道或心肺疾病。這些基礎疾病在老年人中概率較高,老年人患肺炎的風險也較高。
• 能否對所有人都做 COVID-19 檢測?不現實,因為沒有足夠的測試能力。原因如下,目前除了 PCR 測試之外,沒有其他測試可以區分COVID-19與流感或其他十幾個正在傳播的呼吸道病菌。聚合酶鏈反應 (PCR) 測試可以檢測 COVID-19 的 RNA。然而,我們仍然對測試的準確性沒有信心,即我們不知道假陰性的發生率。
PCR 測試需要帶試劑的套件,並且需要臨床實驗室來處理試劑盒。
雖然可以迅速擴大試劑套件生產規模,但實驗室處理能力不能很快增加。領先的臨床實驗室公司Quest和Labcore每天能為全美國處理1000個試劑盒,擴大實驗室處理能力需要時間、建築空間和設備、還要通過認證,很難在短期內建好。 UCSF 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已將其研究實驗室捐贈出來處理試劑盒,但每個實驗室每天只能處理 20-40 個試劑盒,並且尚未獲得臨床認證。其他新的測試方法也在嘗試中,但目前還沒成熟,測試能力也都很小。
• 美國社會對這個疾病的衝擊做好準備了嗎?
醫院正在增加收治能力, UCSF的帕納蘇斯校區在停車場搭起了帳篷,他們把病房改造成負壓的,這是控制病毒所必需的。他們正在考慮重新開放關閉的錫安山的設施。
關閉學校是最大的社會衝擊之一,在關閉學校(特別是小學)之前,我們需要認真權衡得失,因為會有連鎖反應。如果小學生不上學,那麼一些醫院工作人員要照看子女而不能來上班,這降低了病人激增時醫院的救治能力。
美國的公共衛生系統具有應對持續數週的短期疫情的能力,如腦膜炎的爆發。但沒有能力應對持續數月的疫情,必須找到其他解決辦法。
輸液管英文 在 【食尚夫妻】職能治療師&插畫家&寶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爸爸的肩膀
#寫下自己的親身經歷願大家能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每次,開車回家熄火後,當我說:「好了!到家囉~」,而望向後座,那兩歲半的孩子雙眼閉得緊緊的、癟著嘴巴、忍住笑意,一動也不動的躺在汽車座椅上。
果然!!!又用裝睡這個老伎倆!(不想走路,要爸爸抱上樓),自以為能瞞過大人,其實一眼就能看出眼皮下兩顆小眼珠子正在滾來滾去~
一開始以為自己單純是寵孩子,我不會拆穿兒子的小耍賴,把他兩手抱起來,一手托住屁股,讓他趴睡在我的肩膀上,抱著他上樓回家。
與此同時,腦海都會湧起一段回憶。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大樓頂樓,當時電梯並不普及,每次回家都得爬上五層樓梯。小小年紀就會耍小聰明的我,每當爸爸車子一停穩,我就立刻裝睡,那時我自以為高明,不僅深知眼睛必須要放鬆的閉上,還不時發出打呼的聲音。果然,我奧斯卡影帝般的演技難以識破,爸爸就像一棵大樹般將我撐起,確認我安穩地靠在他最厚實的樹枝上後,才緩慢地轉身一步步的爬上樓梯。
殊不知,小時自認無懈可擊的演技,在爸爸看來根本就是漏洞百出,但因為心疼我人小腿短,所以一直沒拆穿我,只是長大後,就變成爸爸常在茶餘飯後拿來說笑的話題。
如今,看著自己兒子也用裝睡這熟悉的招數,我頓時也體悟到當年爸爸不願意拆穿的:是那任我依靠的肩膀所傳遞出的父愛。
只是長大後,爸爸變得嚴肅,青少年的我也有了主見,父子間的衝突變多了,漸漸的,相處難,話變少,最後一次擁抱爸爸已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終於,一個多月前,我終於又抱了爸爸,但卻是在病床上。
當了一輩子軍人的爸爸有著不服輸的個性,自認身強體壯的他常暗示我們再為兒子添個伴,趁他體力好,假日還能幫我們帶孫子;時常自信滿滿的抱著孫子說「爺爺現在比你爸爸還強壯呢!」
但造化弄人,去年爸爸突然身體不適,在本是全家團聚的端午節連假,卻住進了醫院,接著就診斷出胃癌,且已是末期。受到病魔摧殘後,這短短一年已判若兩人,長期的化療讓他引以為傲的密髮日漸稀疏,再也無法梳成他的招牌西裝頭。臉色蠟黃、雙頰凹陷讓神情憔悴,而枯瘦的肩膀讓鎖骨顯得異常突出。曾經的大樹,此時虛弱到無法行走。
一日,爸爸無預警的尿失禁,發現時衣物與床單已濕了大片,一陣忙亂,整理好輸液管與引流管後,我奮力地將爸爸抱起,這時發現爸爸比我想像輕了很多,暫時先讓他躺在一旁的陪伴床,我趕緊至醫務室領了新床單與病服,接著用吹風機嘗試吹乾床墊。
在我印象中一向不假辭色的爸爸,此時卻像個做錯事的孩子,頻頻向我說:「不好意思,麻煩到你了」
我心中一酸,趕緊安慰著說:「爸,別這麼說,這沒有什麼,弄乾淨就好了」。整理完床鋪,我開始幫爸爸脫掉病服,不知為何,爸爸望著自己一條條清晰可見的肋骨悠悠說:「你看,我現在瘦成這樣」,我不忍多看幾眼,跟他說:「等這次療程結束,你要多吃一點補回來」。爸爸從生病以來一直都是採取積極治療,還時常上網搜尋時下最新的療法與醫生討論,堅強的與癌症抗爭到底。但,此時,爸爸卻沉默了。
為了嘗試轉移爸爸的憂心,我給爸爸穿上病服時,我捏著衣袖下的帶子說:「你看,這件的綁法跟小寶寶的紗布衣是一樣的耶,要不是因為有了小孩,我還不知道要怎麼綁呢!」,爸爸笑了。
穿好後,我將爸爸抱回病床上,爸爸熟悉又陌生的肩膀倚靠在我的胸膛,那從小讓我依靠的厚實肩膀,如今已消瘦的只剩骨頭,不禁讓我既心疼爸爸被病魔折磨得如此不堪,又悔恨自己這麼多年來沒有好好地給爸爸擁抱。
幾天後,腫瘤開始破裂出血、病情急轉直下,爸爸的意識逐漸模糊,連說話都變得吃力,一整天大多是昏昏沉沉,在醫生表明束手無策後,我們意識到不願面對的「那一天」好像就要到來。
最後一次陪伴爸爸的那個夜晚,我一如往常將手機放在爸爸的枕邊,小聲播放著爸爸年輕時最愛聽的英文老歌,並用筆電回顧這三十幾年,全家各階段的生活照片與影片,一邊講著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帶著爸爸坐時光機回到過去的記憶。
這晚,我們聊得很開心,話題遍及小時候我們住在光華新村的成年往事,到後來孫子這幾天又講了什麼有趣的話,爸爸沒什麼力氣說話,大多是點點頭,偶爾吐出幾個單字回應我,雖然表面上言語並不多,但我們的內心卻更靠近了,我和爸爸說了很多從未提起的心底話,感謝爸爸的養育之恩,也向他道歉為了我操心無數次。更不忘聊起他最愛的話題,我小時候那裝睡討抱的拙劣演技,講到激動處不禁讓我笑著流淚。當然,爸爸一直都是喜怒不形於色的人,這時也只是咧著嘴微笑帶過。
聊著聊著,我看爸爸精神狀態越來越差,闔眼的次數逐漸頻繁,我看一看手錶也到了睡覺時間,護理師進來注射止痛與安眠藥後,我跟爸爸道晚安並為他蓋被子,躺上陪伴椅準備就寢時,爸爸突然轉過來伸手拍了我的肩膀並虛弱地叫我。
「爸,怎麼了?」我被爸爸突如其來的大動作嚇一跳,轉頭卻發現爸爸竟已老淚縱橫,我一下子慌了,趕緊靠近聽他要講什麼。爸爸蒼白的嘴唇顫抖,斷斷續續發出微弱的聲音「你...一定要...照顧媽媽…」,這時我驚覺,從小所依賴的那棵大樹即將倒下,在生命結束前奮力地將最後的心願傳遞給自己的後代。
「好的,爸爸您放心,我一定會照顧好媽媽」我緊緊握著爸爸的手,眼淚簌簌地流著。
「爸爸,別忘記您說還要活個20年不是嗎?要繼續加油!」
父親安靜地看著我幾秒,然後輕輕地搖搖頭,眼神緩慢的閉上,他的手漸漸地放鬆,睡著了。
幾天後,爸爸平靜的走了...
此後,每當抱著孩子,都讓我更加想起爸爸
或許,順著孩子裝睡討抱,是想重溫爸爸對我的愛吧!
以前,爸爸抱著裝睡的我回家,成為我和爸爸間珍貴的回憶;
現在,我抱著裝睡的兒子回家,或許也會成為我們共同的回憶
謝謝爸爸,讓我學會更加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
爸,謝謝您用肩膀撐起這個家,您放心地去吧~
另外,今天是父親節~祝您父親節快樂!願你在天上過得愉快,守護著我們~
永遠愛您的兒子 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