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輸出設備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輸出設備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輸出設備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輸出設備例子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中國正式墮入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日期:2021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中國已墮進修昔底德陷阱。此發展非常危險和可惜,因為中國過去40多年的和平崛起,是歷史上罕見的,不止幫助全中國人民脫貧,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極大貢獻,都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不幸地近日所見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突變,不止引發出一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中兩國關係急轉直下,達到40多年以來最低點,也從部份領域的爭端和挑戰變成體系和價值的衝突。這兩個加起來經濟產出總和佔全球40%的超級大國分裂,讓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許多外國媒體已經用「新冷戰」來形容美中發展。我們這就來看看歷史的教訓還有新冷戰對科技造成的的結果。 既然提到新冷戰,不得不稍微介紹...

  • 輸出設備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30 10:40:49
    有 217 人按讚

    譚新強:中國正式墮入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日期:2021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中國已墮進修昔底德陷阱。此發展非常危險和可惜,因為中國過去40多年的和平崛起,是歷史上罕見的,不止幫助全中國人民脫貧,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極大貢獻,都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不幸地近日所見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突變,不止引發出一場嚴重的所謂監管風波,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似乎代表頗根本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甚至外交策略改變。

    對此發展表示擔心的不止我一個,連長期中國大好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近日也發表文章,直言憂心中美已進入冷戰初期,同時中國大力打擊創業家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且危險地攻擊大量科技行業,包括各種電商、金融科技、社交平台、線上線下教育等等的商業模式,似乎正全面重估市場經濟的定位。羅奇甚至擔心此改變將影響到中國不能達到整體長期發展目標。

    應鼓勵企業走出國際 爭取傳媒話語權
    我相信近日針對個別行業的監管行動都有一定原因和道理,但絕不應變成嚴重內鬥(我明白內卷和內鬥的所謂區別,但我不忌諱,所以直稱為內鬥)的藉口,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近月我已多番發聲提醒中國慎防形成圍城受困心態,應把眼光放得遠一點,鼓勵企業走出國際,爭取中國傳媒的話語權,與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地位。

    先分析一下墮進陷阱的原因,主要有4個:
    (1) 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開始,中國已看到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的害處。更必然對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印鈔解決問題非常反感,因為此舉無疑等如把問題輸出國外,由中國和其他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人來買單。

    我明白但不完全同意此觀點。美國和西方固然虛偽和採用雙重標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就責備亞洲各國貪腐和揮霍無度,所以解決方法就是即使在金融危機中,仍需勒緊褲頭,大減財政開支,結果弄至多年衰退,且通縮殺傷力遠超通脹,導致無數亞洲企業和人民破產,不少人自殺,在印尼甚至出現過恐怖的屠殺華人事件。

    QE的後遺症的確包括嚴重拉闊貧富懸殊,確是近年全球很多地方出現不同規模社會動亂的主要背景原因之一,但這後果應仍遠比在2008年時採取相反收緊政策為佳。經此一役,中國學懂了防範經濟過度金融化,且決定把資本帳收得更緊,或最少大大拖慢了開放的步伐。但問題是此憂慮來得太早了,中國資本市場仍未成功發展起來,體積是增大了不少,但只約等同GDP,且從來不健康,熊市時間遠比牛市長,債市更是仍然混亂,信貸評級搞笑居多。

    加速開放資本帳 提升人民幣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2008年後,雖成功把人民幣推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籃子貨幣,A股亦終能加入MSCI指數,即是我從前形容的「金融WTO」,但一如我所料,成功比「工業WTO」更難。最主要竟非外國的阻擋,而是中國仍缺乏打開資本帳的勇氣。結果就是名義GDP落後PPP GDP超過50%,從外國觀點,亦即人民幣滙率被壓低超過50%,所以導致相對中國的嚴重貿易赤字,可說中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我認為中國非常需要加速開放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最重要手法正是收窄貿易平衡,大量輸出人民幣,加深相互投資和貿易關係,使到西方更難與中國脫鈎,有助確保世界和平。

    (2)COVID疫情絕對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毫無疑問,對比全世界,中國治疫是非常成功的,雖然仍有近5000人死亡,但相對西方,肯定等如救了最少近300萬條寶貴生命;加上中國慷慨,領先對國際伸出援手,輸出大量勇敢醫護人員、防疫用品和疫苗,其實非常值得表揚,但由於中國媒體力量太弱,反而經常被抹黑,實在令人氣惱。

    但我也曾指出,從某角度看,中國治疫可能有點太成功了,令國人形成牢固的零容忍心理,政府因此不能或不敢改變接近完全封關的政策。一眨眼,措施已維持了一年半有多,連香港本地個案清零已超過50天,仍毫無與中國內地和澳門通關迹象。我明白「Delta變種病毒」仍然全球肆虐,但多種疫苗,包括輝瑞-BioNTech的疫苗「復必泰」,似乎對防範重症和死亡仍非常有效,中國毋須介懷,應加快審批和推廣,和馬上研究混合接種不同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國封關程度超明朝 如自我孤立
    據觀察,中國可能繼續封關至明年中,甚至明年底,事態其實非常嚴重;老實講,封關的嚴緊度已超過明朝程度!我已多次指出,封關的害處遠超過經濟損失那麼簡單,最大壞處有兩方面,首先是斷絕了正常人民的商業、學術、文化和外交住來,等如中國自我孤立,與外國的誤會和矛盾只會日益加深。第二,更可怕的是停止與外面的實體接觸,互聯網亦是部分封閉的,所以逐漸形成圍城自困心態,更容易產生偏執症(paranoia),經常杯弓蛇影,以為裏裏外外,到處都是敵人。這亦是內鬥加劇的成因之一吧。

    (3)兩年前香港的動亂,肯定也是改變中國政策思維的一個機重要催化劑。雖然在香港一事上,毫無疑問,全國絕大多數人民是支持中央和香港政府的止暴制亂政策,亦因此事令到中國人民更團結。

    香港問題固然有其獨特歷史、文化和政經原因,但為何過去兩年,全球超過100個地方,包括美國本土,都有形式極度相似(包括衣着、雨傘作保護、武器等等)的暴亂?除QE是一個共通導火線,明顯社交平台和整個全球互聯網文化,亦是一個超重要傳播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新聞、科學、迷信和各種意識形態的「危險」渠道。即使在疫情上,連美國政府也知道facebook(美:FB)和Twitter(美:TWTR)等,負上極大責任,簡直可說滿手鮮血。

    中國一向維穩至上,當然必須未雨綢繆,即使小規模動亂的機會亦不容許出現,所以加強監管整個互聯網是必然的後果。當然反壟斷和網路國家安全等考慮也是真實的,美國也有類似擔憂,但美國確以資本為主,人命為次,可說非常錯誤,令到監管太慢,結果養虎為患,但他們同時也考慮到facebook和Google等新媒體,對展現美國霸權的重要性。中國應如何做法,我沒有完美答案,只可說監管是一個平衡遊戲,更是一門藝術。

    中國倘自主半導體技術 未必利全球安全
    (4)最後,美國過去4年,率先墮進修昔底德陷阱,危險的零和遊戲思維,發動全方位貿易、金融、媒體、意識形態和科技戰,嚴重刺激中國反思和檢討自己所有政策,既是必須的,亦是無可避免的。結論跟我多年前的觀察一樣,相信我是全球有數最早指出的,中國核心科技最弱一環正是半導體,必須急起直追,重點不在設計,而在製造。而且瓶頸不止在芯片,更缺乏的是半導體生產設備。

    我當然完全同意,亦十分支持,但我當年亦同時提醒中國,不可讓半導體成為一種沉迷,反成為加速墮進陷阱的誘因。不幸的是近日中國政策以至投資者,都似乎對半導體有點沉迷。

    問題有三方面,第一,欲速則不達,清華紫光的下場就是個好例子。盲目投入大量資金,企圖收買人才和技術,但管理層缺乏知識和經驗,加上美國多方面故意留難、禁運和制裁,結果發展速度遠遜預期,公司卻債台高築,陷入財困。過去5年,除NAND技術稍為追近國際水平,DRAM、邏輯芯片、代工、EDA和生產設備等發展,仍未盡理想,進口芯片比例,只從90%略降至約85%。

    第二,如中國真能達到自主所有半導體設計和生產技術,其實對全球貿易和安全都未必是好事。本來高科技就是最需要全球一體化底下的國際合作,家家有求才能促進貿易和技術發展,亦有助維繫國際安全。

    第三,中國既是泱泱大國,理應胸襟廣闊,能同時有效和平衡地監管各行各業,為何突然判斷只有硬件技術如半導體、電池和電動車等才算高科技,才配在A股上市。剎那間,互聯網從雲端跌落凡間(爛gag),甚或更低些少。物流(Logistics)從來都是「線性最優化」(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的高級數學難題,現今被貶為不值一文的低端送白菜商業模式!

    我真的有點後悔從前提出的4個高科技不等號:

    1. 硬件>軟件
    2. 製造>設計
    3. GPU>CPU
    4. 記憶體>邏輯
    現在幾乎全都應驗了,彷彿成為中國的發展藍圖!可能我應該把它改為等號!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及Google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7586934382&issue=20210730

  • 輸出設備例子 在 科技狗 3C Do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5 13:26:44
    有 34 人按讚

    ===

    【Apple Music Hi-Fi 懶人包】
    -
    這次 Apple Music 不用加價就給大家聽到 Hi-Fi 音質和 Dolby Atmos 全景聲,讓人非常喜樂!究竟實際上有沒有那麼好,以及跟國產 KKBOX Hi-Res 相比如何,這裡就這陣子聽起來做個分享:
    -
    《名詞解釋》
    這次更新總共有幾個名詞,包含舊的容易讓人搞混,所以先解釋一下。每個 Apple Music 專輯在開啟後都可能看到幾種標記:
    -
    ・空間音訊:Apple 發展出來的音效優化技術,透過 Apple 耳機設備,聆聽到更具立體感的音效與音樂。在「影像的空間音訊」上,已經支援 Apple TV、HBO Max、hulu、Disney+ 等串流平台,目前也僅適用 AirPods Pro / Pro Max ,能夠偵測收看者頭部的動作,而讓影像的播映方向成為聲音的前方,無論頭怎麼動作,都不影響發聲方向。
    -
    ・杜比全景聲:可以讓音樂以球狀環繞包圍著聆聽者,在空間的定位上相當講究。這也是很常用在電影的音效格式,但這幾年也用在音樂專輯的錄製規格上。被蘋果整合在空間音訊格式,就叫做「搭載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訊」
    -
    補充:杜比全景聲是杜比的技術,空間音訊是 Apple 的技術,在 Apple Music 的例子裡,一是裝置可以輸出到支援 Dolby Atmos 的環繞擴大機/聲霸聆聽音樂,二是靠 AirPods 這類可以聽空間音訊的裝置也可以聽有 Dolby Atmos LOGO 的音樂。
    -
    ・保真壓縮:如果以耳機音響業界的用語,就是 CD 音質的高音質音樂,也可以說 Hi-Fi 等級,大致上是以 16bit/44.1KHz 最高 24bit/48KHz 規格呈現。因為採用 Apple 獨家編碼 (Apple Lossless Audio Codec,ALAC) ,所以其實它還是有一個破壞壓縮的過程,並不是實際意義的無損音樂。(<- 這段結論有誤這裡更正~ 應該說它是一個壓縮還原的過程,照理對原始檔案是無損的無誤)
    -
    ・高解析保真壓縮:這個就是業界常講的 Hi-Res 等級音樂,是以 24bit /48KHz - 192KHz 的規格呈現。其實本質上還是無損壓縮,還原的功力有 Apple 背書,所以能呈現很不錯的音質。
    -
    ・Apple DigitalMaster:使用 Apple 提供的 Master for iTunes 錄製解決方案所生產的專輯,會特別標記這個符號。標榜母帶的音質品質會更好,但當初就算只有 256kbps 流量,也是會標這個啊。純粹是一種認證,跟音質和音源解析度沒有絕對關係
    ====
    《流量比較》
    說到一首歌要能呈現出更優的音質,那麼容量是和流量是不可少的,流量月大的歌曲,越有足夠的容量來儲存高品質的音樂資訊。
    -
    ・Spotify:320kbps 無 Hi-Fi
    ・KKBOX:320kbps | Hi-Fi 可到 900kbps | Hi-Res 可到 2,700kbps
    ・Apple Music:256kbps | Hi-Fi 可到 900kbps | Hi-Res 可到 3,600kbps
    ・Tidal:Hi-Fi 可到 1,411kbps | Hi-Res 可到 9,216kbps
    ・Qobuz:Hi-Fi 可到 1,411kbps | Hi-Res 可到 9,216kbps
    --
    不過流量本身只能算是參考,還是會依據檔案格式、壓縮規格來看,最後必須回歸到平台的調音以及實際聆聽體驗。
    ====
    《聆聽條件》
    -
    「Apple Music 一定最搭配 Apple 耳機啊!買爆就對了!」
    -
    這麼想只對一半,因為 Apple 的藍牙耳機先天沒辦法給你聽高音質,所以要享有這一波音質升級,還是需要一些準備工作。
    -
    ・系統升級:macoS 11.4 、 iOS 14.6 、 iPadOS 14.6、 tvOS 14.6 之裝置
    ・訂閱服務:Apple Music 訂閱戶,不支援 iTunes Store 購買之音樂
    ・聆聽空間音訊:Apple 旗下的藍牙耳機 AirPods / AirPods Pro / AirPods Pro Max 還有 Beats 若干內建 H1 晶片之耳機。HomePod 揚聲器。Apple TV 以 HDMI 接上支援 Atmos 解碼之擴大機或聲霸。
    ・聆聽保真壓縮:透過以上裝置接上有線耳機(可使用 Lighting 轉 3.5mm 耳機插)或是主動式喇叭、內建揚聲器。以 USB 方式接上 DAC 裝置。HomePod 揚聲器。Apple TV 以 HDMI 接上擴大機。
    ・聆聽高解析保真壓縮:透過以上裝置以 USB 方式接上 DAC 裝置。
    -
    簡單來說,藍牙耳機不支援、HomePod 等更新、高解析保真壓縮只能靠外接 DAC 解碼、一定要訂 Apple Music 才有。
    -
    ==
    論音質來說,Apple Music 的高保真壓縮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那些以前聽慣 AAC 256kbps 的人來說,聽了會有喜悅感,因為免錢又音質提升了。但是實際上聽習慣 Tidal / Qobuz 的我而言,是不會想去聽這個東西,因為它壓縮成份太高,感覺起來是虛假的無損(實際上 ALAC 是無損傳輸無誤啦) ,所以免錢只是剛好。如果是高解析高保真壓縮,情況有好一點,聲音聽來細緻許多,但歌曲少得可憐。
    -
    這就要另外講到庫藏量,這相當古怪,本來會以為這些 Hi-Fi 等級的專輯應該你有我也有,我有他也有,結果也不是;首先在專輯目錄上都不會看到標示,一定要點進去才會看到;再來就是一個歌手的保真壓縮專輯也不齊全,要看到高解析保真壓縮的機會少得可憐,根本就是要到專門設一個目錄,讓大家聽的時候回報的稀有程度。
    -
    我覺得在目錄上不特別標示是非常不親切的做法,估計是因為目前專輯量相當稀少,為此來做一些掩飾的動作。~_~
    ===
    說回來 KKBOX 我主要訂閱還是在於三點:
    -
    1.中文歌曲的稀缺與獨特性:你要某些中文歌手、日文、韓文歌手的 Hi-Fi 歌曲,就是要 KKBOX ,比訂那些需要翻牆掛 VPN 的 Amazon Music 好太多,而這三者又是 Tidal / Qobuz 的弱項,所以這很可以。Apple music 也無法跨越,尤其是中日這部分。
    -
    2.roon 的未來展望性:這個很多燒友都流傳許久,音響軟體 roon 現在只支援 Tidal 跟 Qobuz ,如果有幸整合進去 KKBOX ,那麼音響迷兒絕對樂壞,誰不想用自己的音響聽李宗盛、周華健、陳綺貞、宇宙人和盧廣仲呢?
    -
    3.它的介面和搜尋資料庫:當需要交叉比對一張專輯時,KKBOX 也提供了很齊全的歌曲資料庫,我可以藉此知道這張專輯跟其他平台聽起來如何,因此對我來說擁有 KKBOX 是一個可供比對的基底。
    -
    說那麼多,是因為這裡有 KKBOX 10 組優惠碼,如果有需要的可以私訊伊森這邊。有私訊的朋友也請在此 PO 文留言註記一下,伊森這幾天會特別留意的。再說一次,沒有打算要買的就拜託別私訊,佔用其他團友的名額。 Peace 優惠方案是一年一次付清,費用為原價的 66 折。只收私訊到 6/29 晚上 24:00 。

    #伊森碎念 #AppleMusic #HiFi #HiRes #高音質 #耳機 #Apple

  • 輸出設備例子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6 11:59:07
    有 419 人按讚

    主動出擊擴大篩檢,找出潛藏病例阻斷感染鏈
     
    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了COVI-19廣篩策略,包含居家採檢、社區快篩、企業快篩、廣設社區篩檢站等,相關的快篩試劑也在審查中。雖然有點晚,台灣的防疫策略,終於聽進專家與我們的呼籲,進入 #主動出擊、#擴大篩檢 的階段。
     
    接下來,指揮中心即將訂定居家快篩指引,有哪些事情,是應該要注意的,通報該怎麼做?廢棄物如何處理?請參考我們的系列文章,以及這篇詳實的報導:
     
    🟡2020-06-08 什麼是居家快篩、自我檢測?
    👉https://bit.ly/354fR8C

    「黎明來到之前,我們如何與疫情共存:群體免疫前的公共衛生指引」
    🟡2020-06-12(上):台灣與世界各國抗疫作戰策略
    👉https://bit.ly/35oDGIr
     
    🟡2020-06-13(下):如何維持社會運作
    👉https://bit.ly/35pvzLP
     
    信傳媒【居家快篩也應超前部署!邱顯智:相關通報、APP、廢棄物處理等配套應加快腳步】林莫莉2021-06-15 15:40
     
    台灣COVID-19本土疫情拉警報,多位學者專家均認為,未來未來快篩或PCR檢測將成為生活常態,衛福部核准專案進口的居家快篩試劑這週就可能進台灣了,但是相關配套措施還沒看到,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呼籲政府,相關通報、APP、廢棄物處理等要快點進行。也就是說,政府對居家快篩也要超前部署,國外例子很多可参考,像韓國後來還發明「得來速」篩檢。
     
    將這次疫情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公衛學者詹長權說,台灣在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立即採取堅壁清野的邊境管制方式,將病毒阻隔在外,速度成為去年台灣防疫成功的關鍵:但一時的成功也讓包含防疫指揮系統在內的人忘了「我們在大戰當中」,這是一個全球大流行,這次大戰的敵人是mRNA病毒,再怎麼嚴格的管制,都會漏掉,一直採取「防守」策略的台灣,根本無法理解戰場的全貌,「檢測及疫苗,這兩個在社區大流行一定要用的工具,我們沒有好好地提前佈署,是蠻可惜的。」
     
    #詹長權舉例說明普篩廣篩重要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邀請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藥師協會藥師鄭文柏一起直播,對台灣在達成群體免疫之前,提出建言。
     
    詹長權在直播中也以韓國、新加坡、美國、英國、英國等國例子說明普篩或廣篩的重要。他舉例,和台灣一樣,韓國一直是用軟性封城的方式作為防疫手段,當爆發Club、教會等群眾感染時,韓國採取封區「檢測撲滅、檢測撲滅」策略,在這樣的過程中,韓國就研發出很多快速篩檢的技術跟能量,自己用也輸出到歐美等國,這個是很成功的例子。
     
    同時,檢測最怕的是醫護人員不夠、又怕到醫院檢測造成高風險傳染,韓國後來發明「得來速」,被測的人不用下車,到檢測站時搖下窗戶就可採樣,甚至後來還發展出影片教學,民眾在家採樣後送到收集站就可。之後美國借鏡韓國,把大型shopping mall的停車場改成檢測站,快速達成大量檢測的目標,阻斷傳播鏈、撲滅社區感染。
     
    至於外界擔心的快篩準確率問題,詹長權表示,所有檢驗都有可能漏掉。沒有一個是100%的,因為病毒是活的,不是一直在鼻腔裡面不動,不可能採樣10次出來的量都一樣。
     
    #居家快篩的試劑簡不簡單很重要
     
    他也說,在德國等西方國家,檢測證明已成為參加群體活動的必備文件,為要維持民眾正常的生活避免封城,唯一的途徑就是擴大檢測,爭論偽陽性偽陰性多寡沒有意義,快篩不是「為測而測」,目的何在、有什麼用途,才有意思。
     
    詹長權指出,持續檢測可以減少誤差,很多國家採用系列檢測(serial test),大概是間隔36小時測一次,經過兩次居家檢測,是否確診就很準確了。
     
    詹長權認為,人民有知的權利,政府責無旁貸要研發出讓民眾方便使用的工具,以了解自己被感染狀態。不過,除了居家檢測外,還要居家的smart testing,就是要利用IOT的技術發展APP,收集訊息讓政府決策。是台灣科技防疫下階段一定要做的事。
     
    #使用後的居家快篩試劑該如何處理?
     
    藥師鄭文柏在直播中建議,台灣有很多是老老照顧或者是獨居長輩,他們可能沒辦法使用要放到鼻腔非常深入地方的試劑。如果沒有放準、放不對,也有可能造成組織的受傷,或者是測出來的結果是不精準的,因此他們可能更需要像是唾液快篩或者是非常簡易的鼻腔快篩,「試劑簡不簡單使用,是一個蠻重要的部分」。 
     
    另外,這些長輩可能會沒有相關的設備或不會使用相關裝置去做IOT的回報,但基層的藥局跟診所都有健保VPN,可以利用這套系統幫忙通報,如此就蠻有機會填補空缺,可以明確掌握社區整體狀況,後續判讀的追蹤和治療也會比較有效率。
     
    至於使用後的居家快篩試劑該如何處理?詹長權表示,國外有很多作法,包括利用特殊袋子郵寄回去,不過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陰性,他認為可以當一般廢棄物處理,但如果是陽性就依國家機制處理;鄭文柏則認為,應該在居家快篩指引,或者甚至是在包裝上呈現,讓民眾可以依循。
     
    #可仿效去年口罩國家隊
    #鼓勵廠商研發快篩試劑
     
    衛福部食藥署13日表示,已首度核准專案進口居家快篩試劑,由3家業者引進2款產品,最快本週就可到貨。業者估計,國內至少有上千萬劑以上需求,不過,加上運費等成本及利潤,每個試劑約新台幣500元至1500元上下,若長期使用,所費不少,對家庭是個壓力。
     
    邱顯智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指揮中心應更積極主動,可以仿效去年「口罩國家隊」的成軍經驗,鼓勵廠商研發快篩試劑,不能太過「保守」,也可以像韓國一樣爭取代工,搶占防疫市場。
     
    他更指出,台灣有2300萬人口,但目前包含向國產高端、聯亞採購的疫苗,總數只有3000萬劑,根本不夠讓每個人打兩劑,加上南非、越南、印度、英國等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疫苗大廠莫德納、輝瑞都研究需要追打第三劑疫苗,歐盟也因此未來2年將向美國輝瑞藥廠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再採購9億劑、另有9億劑選擇權,合計最高達18億劑疫苗,因此邱顯智呼籲政府,對疫苗採購應該超額準備,才能有更週全的部署。
     
    面對未來的居家快篩成為常態,指揮中心仍在訂定相關的居家快篩指引,將會針對不同身分別而訂定不同的後續採檢方式,但不管哪一種身分別,一旦居家快篩陽性,即必須配合接受核酸檢測(PCR)採檢,確認是否為確診者。

  • 輸出設備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02 22:00:19

    美中兩國關係急轉直下,達到40多年以來最低點,也從部份領域的爭端和挑戰變成體系和價值的衝突。這兩個加起來經濟產出總和佔全球40%的超級大國分裂,讓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許多外國媒體已經用「新冷戰」來形容美中發展。我們這就來看看歷史的教訓還有新冷戰對科技造成的的結果。

    既然提到新冷戰,不得不稍微介紹一些冷戰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因為意識型態不同,相互對抗長達半個世紀。最後西方資本主義壓過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也成為世界超級強國,可以說我們今天世界的樣貌也是冷戰過後的結果。

    中共領導的中國去年70年週年,比我們正統的中華民國還少38年。重點是現在的中國就是靠冷戰的時候,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遊走,最後在美國聯中抗蘇的策略下,因為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挹注還有自身的經濟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其實蘇聯垮台後中國就成為共產主義的代表,但是西方當時就有,到底是要跟中國交往還是圍堵,要和緩還是強硬的討論,後來很明顯西方是採取以經濟發展帶動中國民主和自由的做法,結果如何?大家可以看看現在的狀況。

    中國現在變成全面控制的超極權社會,還用科技向外輸出治理模式,其實什麼天網監控、人臉辨識、大數據分析整合、機器學習還不是都跟歐美學的。所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7月25號的演說才會這麼受到大家關注,在經濟改革無法帶來政治改革的同時,就像過去冷戰時期,他再次點名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人喔,說他過去在冷戰期間的軍隊記錄告訴他,共產黨人總是在撒謊。還把雷根20世紀80年代對蘇聯「信任但要驗證」的口號改了一下,說對付今日極權的北京得要「不信任且要驗證」才行。

    這幾乎就是顛覆了70年代尼克森跟中國接觸還有中國會改變的理論,可是現在如果美中要走上新冷戰這條路有難度,特別在經濟發展上已經水乳交融。以華為當作例子,這家公司可以說是在美中科技冷戰的最前線。要知道在19年前,華為剛開始到德國法蘭克福郊區和英國小鎮設立歐洲銷售辦事處的時候,還只是眾多來競標建設電信網絡,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到了今天華為就是中國崛起的代表。

    雖然美國從2018年開始以各種法律強力防堵華為,它在2019年銷售額還是有1230億美元。因為華為過去利用價格優勢搶攻市佔率,在市場已經幾乎是無法取代的存在,全球190幾國有170國都用華為的產品跟設備。但是在美國遊說各國封殺華為後,本來許多國家還在觀望,現在都慢慢選擇站在美國這邊。像是英國7月14日宣佈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現有華為產品2027年前全面拆除。這代表由英美澳紐加組成的「五眼聯盟」中,僅剩加拿大未宣佈禁用華為。不屬「五眼聯盟」的法國也在22日宣佈不續購華為設備,間接在2028年前讓華為退出該國5G市場。

    而華為也把自己比喻為70年代的日本企業東芝。當時東芝專攻半導體和晶片領域,後來就開始面對美國強勢的攻擊。某一方面這種說法沒錯,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差很多。東芝當初是因為對美國禁運對象蘇聯出口技術先進的設備,華為也有孟晚舟違反伊朗禁令的事件。但是跟華為不一樣的是,沒有人指責東芝剽竊技術,違反智慧財產權,而且當時日本的經濟體制與今天的中國不一樣,日本的企業是建構在自由經濟的基礎之上,國家的介入不是很深,但中國則是國家資本主義。

    華為風暴不是單純的貿易戰、科技戰,背後有美中兩大陣營政治體制之爭。從華為的崛起也看得出西方對於如何看待中國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態度,而國際政治不是數人頭的,面對極權專制的中國,開放的社會要有連貫的戰略,但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還是有很多人受不了中國市場的誘惑。這個世界會因為新冷戰就發展出一個新的貿易架構或體系嗎?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歡迎跟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