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輪胎跳花高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輪胎跳花高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輪胎跳花高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輪胎跳花高速產品中有5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Hot Drive / 熱駕 - 經典90,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花3台Yaris的錢買GR Yaris是傻子嗎? 再次試駕GR Yaris有感 By 政義總編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n8iSBdSF-0 這個大雨滂沱的場景很熟悉,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開著全新Focus ST跑了大半段北宜,德國鋼砲的嚴謹與紮實讓開慣E46 M3的我...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4V」、「勁戰」、「天鵝」、「CYGNUS」及「CYGNUS-X」,其實都係講緊同一款YAMAHA綿羊仔。第一代「勁戰」在2002年面世前,因為大部份125綿羊仔的外觀老土兼乏力,所以被受忽略,雖然「勁戰」同樣只是125綿羊仔,但勝在外型前衛又有跑味,兼且有無限改裝空間,徹底扭轉125綿羊仔的地位...

  • 輪胎跳花高速 在 Hot Drive / 熱駕 - 經典90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1 17:42:47
    有 380 人按讚

    花3台Yaris的錢買GR Yaris是傻子嗎?

    再次試駕GR Yaris有感 By 政義總編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n8iSBdSF-0

    這個大雨滂沱的場景很熟悉,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開著全新Focus ST跑了大半段北宜,德國鋼砲的嚴謹與紮實讓開慣E46 M3的我很是驚艷。今天的主角是GR Yaris,還有乍看之下像是前代祖宗的Yaris GRMN…。

    類似「三缸」、「1.6升」、還有「Yaris」這些名詞可能框架了我們的想像,Yaris啥時跟賽道或是駕駛樂趣扯上關係了?三缸馬力大?會不會像BMW i8只能靠假聲浪來自我催眠,1.6升壓榨272hp動力?加速肯定是快了,但快一定代表樂趣嗎?4WD雖然提高了極限,但徒增100公斤左右的重量,GR-Four是利還是弊?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樣對駕駛近乎龜毛的的人來說,都是個大問號…

    說真的,除了坐姿偏高,有些地方看起來像Yaris(第四代),閉上眼睛我真的找不到任何跟Yaris有關的連結。厚實方向盤左右死點只有2.3圈,6速iMT手排檔位清晰、行程短捷,儀表板上紅線標示著7000rpm,四輪驅動狀態與增壓錶都是GR Yaris獨有的設計。坐在車內聽到的聲浪遠比車外雄渾,當然這是音響系統聲浪增強的效果,3缸的原始聲浪應該很難讓人澎湃。

    在綿延的下坡彎道組合中,我的節奏愈來愈快,四驅監控儀錶上的柱狀圖不斷上下地竄動,急加速時四輪驅動力循序增加,轉彎給油時外側輪會分配到較多動力。習慣性地進彎前急煞循序退回2擋,油門與煞車踏板高度有些許落差,手動跟趾並不像STi或是M3那樣翻一下腳掌就能處理,還好iMT補油計算很確實,甚至會多拉一點轉速提供降檔的牽引力道,略微減少煞車力道看准彎心丟進彎道,當我一邊修正方向盤角度,一邊嘗試著給油維持較高的引擎轉速,這時四驅的特性便展露無遺,一般速度下四輪就像軌道車一般緊咬路面,四驅分配顯然將穩定的車身姿態擺在第一順位,刻意多帶點轉向加深油門,當前驅的GRMN必須鬆油抑制推頭,GR Yaris卻可以用四輪滑走的姿態,透過油門與轉向的修正,從容地在組合彎中維持最佳路線,在幾個髮夾彎中,刻意扭擺的車身其實更像是一種表演,儀表循跡警示象徵性地閃了幾下,四條PS4S輪胎稍微滑一下很快又牢牢抓住地面。

    看准出彎路線一腳踩盡油門,四驅最大的魅力就在出彎時四條輪胎咬住地表,扭擺著絕塵而去那瞬間的快感,前輪幫忙拉一把的GR-Four同樣在出彎地板油時機上幫了大忙,我試著以2擋維持扭力峰值比較暴力地出彎,車尾的動態完全聽從轉向的指令,Sport模式下確實會給轉向多點積極性,但我認為GR Yaris的WRC之魂就是要50:50,而這個Track我並不定義為賽道模式,我認為「循跡模式」之於GR Yaris更加貼切,尤其在低摩擦崎嶇路面上,50:50才是GR Yaris盡顯WRC精髓的絕佳舞台。

    充滿炫技成分的四驅

    就操控表現來看,四驅結構雖然增加了一些重量,但明顯讓整體的可玩性提昇了不只一個等級,相較於前驅偏高速設定的GRMN(MN代表Master of Nurburgring),一般模式下的GR Yaris足以用軌道車來形容,沒有三兩三,想要Spin轉圈圈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再者,不到4米的車長,短軸距與加寬的輪距(尤其是後輪),加上GR賽車WRC部門的調校,GR Yaris應對激烈操駕時車身姿態的控制極為出色,一般行駛提供了不錯的舒適性,當過彎激烈壓縮阻尼時支撐變得強硬,底盤離地高度既保持各種惡劣路況的適應能力,又能在柏油路面上以絕佳的抓地性能應付各種激烈操駕。

    好吧,我其實不太會形容那進彎、出彎、漸進給油,然後一腳油門到底沖過紅線挺進3擋的感覺,加速度稱不上狂暴,再加速反應靈敏,加速感相當線性,沒有傳統渦輪車的壓迫感。北宜過了山頂雙向各只有一個車道,稍長的直線可以輕鬆3擋拉到紅線,經常暴雨加上施工緣故路面狀況不是太好,路面兩側冷不防有些碎石,讓我意外的是GR Yaris應付這樣的路面讓人心安,雖然底盤比起GRMN略高,但減震筒在快速起伏的路面可以有效吸收緩衝,並且很快抓住路面。再者,來自TNGA框架GAC平台的後四連桿有別於GRMN的非獨立後軸,這套懸吊針對GR Yaris特性保留了仰角可調的空間(這意味著原廠早就預留了降車身的可能),獨立後懸吊在連續快速彎道中可以很有韻律地轉移重心,同時在出彎給油那一下提供絕佳的抓地力,彎中彈跳更不會有多餘的不安扭擺。

    豐田章男的微笑

    繞了一圈回到停車場,不斷加快的速度並沒有讓我太過緊繃,至少比起我習慣的手排E46 M3要閒適多了。回想起2002年我在英國測試第一代Focus RS,那是Focus與Colin Mcrae在WRC最風光的年代,那時的Focus RS脾氣就像WRC廠車一般,性格極其暴躁,而同樣純正WRC血統的GR Yaris,延續日本車的淳厚性格,從容不暴躁,強勁的動力加上四驅,任何路況與駕駛風格都能見招拆招,深不見底的實力,我彷彿看到豐田章男燦爛微笑背後的涵意。

    對了,偷偷告訴你,拉起手煞車的同時會自動釋放中央差速器,言下之意就是工程師鼓勵你帶著油門拉手煞車過彎,光這點就足夠WRC了吧!

    Diyman25's草根性我流RaceRoute GMS特波 RWB Taiwan 益新國際
    #HotDriveTest #GRYaris #熱駕 #豐田章男
    #KW #Endless #GoPro #AMATECH
    #Extend_Racing #延宗企業 #DIXCEL
    趕快來追蹤:
    - Hot-Drive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hotdrive.taiwan
    - Hot-Drive Youtube / https://youtu.be/Mn8iSBdSF-0
    - Hot-Drive 官方網站 / http://www.hot-drive.com
    贊助 / #KW #GoPro #AMATECH
    製作 / #Hot_Drive #熱駕 #ManCave #PuristGroupTaiwan #經典90

  • 輪胎跳花高速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1 07:13:36
    有 2,974 人按讚

    在美國郊區生活,有一件事情多年來我都覺得滿痛苦的,
    就是開車的時候,因為路兩旁就是大自然,所以路上常常有動物的屍體,而且大部分的情況你都得輾過去。

    我剛開始學開車時,有次看到路上有松鼠屍體,下意識繞過去,結果後方來車大叭特叭險些撞上,
    後來在高速公路上又看到路中間有一隻超大隻的浣熊屍體,我一邊慘叫、老楊一邊在副駕說:「開過去喔!!!」(因為高速公路車速太快,馬上換道或剎車都危險)
    然後就在我的慘叫聲中,車子開過並發出輪胎經過小山丘的"孔隆(前輪)、孔隆(後輪)"的聲音,
    雖然那動物早已經死了,但我還是覺得很崩潰。

    還有一次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我前面那台車撞上一隻正在過馬路的臭鼬,
    如果我馬上下車帶牠去獸醫,牠也許能活,但是我不可能放著後座的兩個小孩,冒險跑到在高速公路的路中間上救一隻臭鼬,
    就只能心裡非常痛苦的、懷著萬分抱歉的心情、聞著極度刺鼻的臭鼬味接著輾過,
    回程時氣味仍在,牠已成餅狀。

    /
    我最喜歡的動物是鹿,
    牠們的眼睛、斑點、鹿角、都長在我的審美上,我覺得鹿是很靈動的生物。
    還住加州時,每次去優勝美地,一路上都會看到很多鹿,以及...大量被車撞死的。
    還遇上過因為要繞過死在路中間的鹿(沒有人想把牠拖到旁邊),而導致塞車。
    我一邊進入大自然欣賞壯闊的美景,一邊對人類這個侵略者的身分感到很複雜。

    現在在德州路邊還是常常會看到鹿,(還有很多牛馬羊)
    看到牠們跑跳的姿態還是覺得非常可愛,我家路口就有小心鹿的標誌,
    希望我們能跟森林好朋友相安無事。

    /
    影片為 我的鹿和狐狸作品介紹
    我太喜歡鹿了,所以把鹿做成壁掛、紙雕、水彩畫、壓克力、油畫、花圈,
    狐狸是第二喜歡的,很有森林感的動物我都喜歡,
    所以這次財財開團選布時,我就特別選了鹿跟狐狸,
    我覺得超美,穿起來直接森林系。

    #財財手作基地現正熱映中
    👉https://bit.ly/37kQm4b
    #結帳輸入mumu85折

  • 輪胎跳花高速 在 泰泰有四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8 06:00:01
    有 70 人按讚

    2020.12.17
    泰泰現在天天都要開車,
    所以對於泰國的交通很有感啊!

    泰國很會塞車,
    尤其是各大城市,
    一方面是由於道路設計不良,
    另一方面則是路況太糟糕!

    道路設計不良的部分就先以泰泰最常舉例的迴轉道來說,
    曾經有幾次看老杯開車開在三線道上,
    聽導航說了等一下要迴轉,
    但是當你還沒開到迴轉道前,
    永遠不知道應該要開在外側、中間還是內側車道才會接到迴轉道啊!
    於是常常會看到很多車輛在迴轉道前開始切車道,
    因為要是錯過了這一次機會,
    就要再繞一大圈花上可能半小時以上啊!

    再來是泰國只有大路口會有紅綠燈,
    否則像我們的小鎮主幹道上都是迴轉道,
    要轉到對面車道方向的話就是先迴轉再開出去,
    所以如果不小心開一個過頭了,
    要再開到下一個迴轉道可能又要多開來回四公里的路程,
    有時候我就會笑說這根本就是迴轉人生啊!

    然後還有一天到晚都在施工的問題,
    從咱們兩年多前來泰國生活時,
    這個小鎮上的主幹道就在施工,
    現在雖然主幹道這一段已經大多通車了,
    可是還有其他地方在施工啊!
    比如泰泰接送哥姊們上下學時,
    不管走哪一條路,
    永遠都有施工的路段,
    然後每一趟都會遇到塞車回堵的情況,
    簡單來說就是泰國一整個都在施工啊!
    所以在泰國生活最好都要多抓些預備時間,
    因為出門一定會遇到塞車啊!

    最後就是道路的路況了,
    除了剛施工整修好的路面還有高速公路以外,
    不得不說可以用體無完膚來形容泰國的平地路了吧!
    這邊道路的品質真的非常糟糕,
    所以車速也沒辦法開太快,
    因為不管你左閃、右閃都會遇到窟窿,
    然後天氣好的話就看著路面塵土飛揚,
    此時搭配的背景音樂應該要是風飛沙才對!
    天氣差的話大家車速就會更慢了,
    因為地面泥濘積水會讓駕駛人看不清楚每一個窟窿有多大、多深,
    於是通常就跟著前車繞來繞去的閃過水坑!

    咱們小鎮上的幾個大賣場都位在同一條路上,
    於是那條路車流量就很大,
    也由於那條路路面狀況極差,
    所以老杯超級不喜歡走那條路啊!
    老杯說車子一直彈跳又這樣坑坑疤疤的路面太傷輪胎,
    因此每逢假日只要是全家人出門,
    咱們寧可開車去30公里遠的其他賣場,
    也不去咱們小鎮上的,
    因為總路程時間是一樣的啊! ╮(╯_╰)╭

    不過此時泰泰要說泰國的另一個好話了,
    那就是"人"!
    和台灣相比,
    泰國人開車時大多都是比較禮貌、友善有耐心的,
    (其實搞不好是因為他們從小塞車塞習慣了 XD)
    不管是有人隨意地切車道或是插隊,
    泰國人大多都會禮讓,
    這和泰泰在台灣開車的經驗很不相同呀!
    也因此相較之下~
    在台灣開車時比較兇狠的泰泰,
    現在在這邊也會跟著放寬心胸接受人家插我的隊了,
    畢竟大家都互相插隊嘛!(大誤~)

    大家開車會覺得無趣嗎?
    那麼歡迎來我們的小鎮體驗路面不平的刺激,
    還有歡迎去曼谷感受有名的世界前三大塞車之旅,
    保證體會完之後,
    會懷念起在台灣開車的舒適和方便啊! (๑>ᴗ<๑)

  • 輪胎跳花高速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29 18:00:56

    「4V」、「勁戰」、「天鵝」、「CYGNUS」及「CYGNUS-X」,其實都係講緊同一款YAMAHA綿羊仔。第一代「勁戰」在2002年面世前,因為大部份125綿羊仔的外觀老土兼乏力,所以被受忽略,雖然「勁戰」同樣只是125綿羊仔,但勝在外型前衛又有跑味,兼且有無限改裝空間,徹底扭轉125綿羊仔的地位。不經不覺「勁戰」已經有18年歷史,而最新款第六代已經抵港,廠方取名CYGNUS GRYPHUS(獅鷲獸),加起來更神獸化。

    代理今次借出的MotoGP版CYGNUS GRYPHUS,車身拉花對MotoGP或羅絲的Fans來說一定不會陌生。事實上,上一代CYGNUS X都有MotoGP版,除了車身拉花及部件配色之外,裝備與標準版相同。

    可是拍攝新款CYGNUS GRYPHUS的時候,發覺這部MotoGP版配置了大量有別於標準版的裝備,好像一對擁有油壓樽仔的尾避震、碳纖紋大燈風刀、座椅底雜物袋、金屬腳踏板、後座乘客椅靠墊、排氣管鍍鉻外框、車牌螺絲,還有前後車Cam,而安裝在小風擋的鏡頭更綑有製作精美的裝飾框,看上去就知道並非自家人手製的部件,問代理始知通通都是YAMAHA專為CYGNUS GRYPHUS推出的部件,需要額外俾錢購買。

    之前跟大家講過編者是第一代化油器版「勁戰」用家,雖然當年改裝「勁戰」的風氣極度盛行,奈何自己經濟拮据,想換條死氣喉都有心無力,前後後玩了三年,牌費臨到期前忍痛割受。之後轉做「麥當勞」車手,公司的戰車是第二代「勁戰」,編者得以用另一個方法繼續玩「勁戰」,雖然並非自己車,但都會錫住送餐,唔忍心好像其他同事暴力駕駛,不過「勁戰」仿佛有金剛不敗之身,受盡摧殘都唔識壞,連做保養的車行都話呢部車好耐用,好適合做速遞。時至今大,仍有不少第二代「勁戰」活躍於速遞圈。

    眨眼間,「勁戰」已推出到第六代,證明車子仍然深受車迷歡迎,然而「勁戰」在港的領導地位隨著155綿羊仔崛起式微,單是YAMAHA就有SMAX 155、NMX 155及FORCE 155,還有泰國進口的YAMAHA 155買餸車,外觀各有特色,又慳油,加速力也較「勁戰」好,部份還有平地台,方便送貨,更重要是車價相差不大,因此同廠幾部155綿羊仔已經取代「勁戰」的地位,SMAX 155及FORCE 155更加是隨處可見,更有一部響左近。

    歷代「勁戰」都採用一體式大燈,無論怎樣變款,總會有幾分元祖味,然而第六代「勁戰」打破常規,採用分離式鷹眼,一洗「勁戰」味,個人覺得全新造型比舊款惡之餘,車身線條更細緻,MotoGP花也是加分地方之一,還有起動摩打、尾輪胎呎吋、車架及引擎等等均全面升級,引擎更首次採用VVA可變氣門及水冷散熱,使車子在低、中及高轉可保持均衡的馬力輸出,廠方公佈的馬力及扭力比舊引擎提升30%及17%。

    編者闊別多年後再次駕駛「勁戰」,第一個感覺是著車好靜,近乎無聲,因為新「勁戰」採用一體化發電機及起動器(傳統綿羊仔是分開),直接推動曲軸啟動引擎,減低動力流失同時更省油,與及減低機件摩擦,使傳統摩打發出的喘氣聲大減之餘,車身打個小小冷震就著車,廠方稱為Smart Motor Generator(聰明起動摩打),這裝置初見於其他東南亞生產的YAMAHA綿羊仔,也是新一代YAMAHA引擎BLUE CORE技術之一,終極目標是省油,或許下一代「勁戰」會加入STOP & START SYSTEM(燈位停車自動熄火功能)。

    編者已經沒有駕駛125綿羊一段時間,而對上一次駕駛第二代「勁戰」都超過10年,雖然忘記了乘座感,但仍然好記得在石屎森林好好飛,左穿右插寧舍靈活。或許新款「勁戰」完全改款關係,再者相隔好幾代,還有車子使用LCD液晶儀錶(上一代開始使用),感覺好新潮,乘座後的視覺感完全沒有「勁戰」的影子,但是車身依舊好細小好輕,雙腳可完全著地(編者身高5呎6吋),但由於編者近年轉用空間較多的中量級綿羊,所以需要稍稍縮起雙腳踏在平地台上,不過好快就適應下來。由於代理有齊上一代「勁戰」、SMAX、FORCE及NMAX,因此可以感受到新「勁戰」的軑把較高。

    新款「勁戰」同樣好靈活,操控感同好多細羊一樣無壓力,但前叉設定偏硬,而尾避震則更換了KYB避震 (預載12mm無段調整,下壓阻尼18段免工具調整),雖然設定同屬於硬,但吸震力明顯較前叉好,因此在連綿不斷的爛路行駛,車尾有更佳貼伏感,而前叉跳彈感較強。大概感受到新款「勁戰」追求更高的運動性能。另外,新「勁戰」傳來的扎實感是舊款無法媲美,在行車期間從車身傳來的敲擊感好弱,就像車身裝有吸震膠,將它們過濾一樣,多了一份高級感。

    廠方公佈新「勁戰」有12匹馬力,數字對大部份以155起標的本地羊迷來說不會有太大驚喜。但是廠方今次為了用盡125cc引擎的潛能,又要省油,因此今代引擎使用可變氣門(VVA),凸輪軸配置標準凸輪及高凸輪,前者負責低、中段扭力輸出,一旦引擎超過6,500rpm,便會切換高凸輪,以延長汽門打開時間,讓引擎吸入更多汽油,從而增力高轉扭力,換句話可變氣門令引擎能夠兼顧低、中及高轉的加速力。

    一扭力,大約2千多轉就感覺到力量傳送出來,較以前的「勁戰」來得早,Keep住油門俾油,車速緩緩上升,縮油後再俾油,油門反應依然非常柔順,即使上升到高轉,是不會感受到轉Cam反應,簡單來說頭、中、尾段的加速力好平均,最初以為新「勁戰」的起步力稍稍好一點,以為會無尾段,然而她的尾段卻很長氣,超過80km/h仍可以緩緩爬升,畢竟她只是一部125,加速方面無法與155比較,但「勁戰」高速穩定感卻保持很高水準。雖然當日無法得悉她有幾慳油,但由於新「勁戰」採用新一代BLUE-CORE引擎,配備可變氣門(VVA)及一體式起動裝置,廠方表示可達到48.9km/L耗油量,非常慳油,這對於做速遞的騎士來說十分重要。而她的煞車系統,個人感覺在日常市區行駛好夠力。

  • 輪胎跳花高速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12 19:06:16

    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雖然香港的充電設施仍有待完善,但充電站的數量遠超10年前,並且遍布全港,現在不僅Tesla,其他傳統牌子已加入製造純電車行列,款式愈來愈多,部份車子的續航力更高達400km,打個折扣都跑到300km多,這一刻才知道自己仍然活在石器時代。

    純電電單車又如何,其發展速度好明顯滯後,那麼有沒有一間年資又Young,又沒有造車經驗類似Tesla的製造商?答案當然有,ENERGICA是其中一間,但兩輪界仍未出現突破樽頸,同時迫使傳統品牌加速電氣化步伐的非傳統車廠。事實上,傳統電單車廠好早開始研發電動車,不過遲遲未市販化,好可能考慮到用家的負擔能力及市場接受程度;畢竟生產電池的原材料昂貴,導致車價高昂,以及充電設施未配合發展,更重要是短期內未必有利可圖,姑且讓新冒起對手試探水溫。

    究竟ENERGICA有幾Young?2014年正式成立,所有車輛都在意大利跑車故鄉MODENA生產。ENERGICA的母公司是CRP集團,擁有50年歷史,業務涉及賽車、航空、太空科技、3D打印及軍事科技等等講求高準確度工業。肉眼所見,今次介紹的兩部電車在各方面均有一定質素。

    CRP集團為了展示賽車技術,2006年成立自家車隊,出戰世界WGP125及意大利CIV道路賽,2008年啟動eCRP純電大包圍計劃。適逢史上首屆全電動TTXGP格欄披治在2010年舉行,正好測試eCRP的實力,CRP集團其後亦有參加由FIM舉辦的e-Power電動格欄披治大賽。

    事實上,eCRP純電大包圍是今次試駕ENERGICA EGO的雛形,原型車見於2013年,車子因為採用3D打印及CNC製造的部件而廣收宣傳效果,市販版正式在2015年推出。不過真正讓更人認識ENERGICA EGO,是因為ENERGICA自2019年起成為Moto E獨家供應商,所有參賽隊伍都使用相同規格的ENERGICA EGO參賽。編者今次能夠在香港親身接觸市販MotoE戰車,看著披上MotoE拉花的包圍,突然有落場的衝動!

    張煒安試車感受—加速話咁快
    8年前領教過純電動電單車的扭力,當年試駕的車子雖然只有54hp馬力,但扭力達到9kg-m,產生的加速力及起步反應媲美直四600級大包圍,雖然如此,與今次試駕的兩電車相比,所有數字差了一大截。

    以ENERGICA EGO大包圍為例,馬力143hp(107kW),相等於一部750cc左右的大包圍,可是扭力峰值高達20.3kg-m (200 Nm),與超過2,000cc的電單車看齊,卻比起這一代公升級超電多約70%。如此巨大的扭力有幾好玩?簡單來說扭力越大,起步及加速力越勇猛。據廠方公佈,ENERGICA EGO的0-100km只需3秒,簡直痴線,極速可達240km/h,至於NK版EVA都有200km/h極速,理論上在香港用唔著。

    果只看數據,ENERGICA EGO的扭力無懈可擊,實際駕駛又如何?

    好勁....頭、中段的加速力比現今的公升級超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加速時上半身被風阻扯得好利害,尾段則受到環境限制而無法體驗。電動摩打甫加速便進入扭力範圍,不用像內燃引擎提升至一定轉速才增加扭力,所以油門近乎沒有延遲感,一篤油便立即向前衝,反應比汽車電單車的油門要更捷,所以早段時間沒有膽量大力質落油門加速;事實上,不論電或高性能油車,統統都採用電子油門,沒有威也,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電門,而非油門。

    此外,由於電車採用單速波箱,無波可轉,油門操控與綿羊相同,所以扭著油門不放,馬力一氣呵成釋出,既沒有因為檔位銜接導致馬力流失,也沒有轉檔的頓挫感,即使任何時候減速,都輕易再爆升車速,騎士因此無需善用波段或Keep轉數,20.3kg-m的扭力及超廣闊扭力帶果然非同凡響。

    加速感又如何?

    其實電與油車的差異頗大,首先電車只有摩打排出的VV聲,雖然轉速越高,音頻越尖,但實際駕駛中的風聲比麼打聲大,取代汽油車轉數越高,排氣聲越亢奮的感覺,而全球推動電車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環境清靜。再者摩打缺乏類似引擎的諧震,駕駛時仿佛與車子失去聯絡,原因是內燃引擎的排氣聲及震盪成為騎士與車子溝通渠道之一,因此沒有留意車速,駕駛電車比油車更容易超速。究其原因,電車的加速力雖然強勁,可是油門控制比油車更容易,馬力細滑如絲地傳送到尾輪上,感覺就好像剛踏進高鐵車廂,凳子還未座暖,列車已飆升到300km/h一樣。

    因此未駕駛過ENERGICA EGO的讀者,我建議包括老手在內,最好選擇Standard(標準)、Eco(慳油)或Wet(濕地)馬力較低的馬力模式,與此同時開啟防止尾輪打滑的循跡系統及ABS,待熟習260kg重量及寧靜操控感,才好好享受最強的Sport(運動)模式,原因電車的馬力來得又快又直接,用多幾個電子輔助駕駛傍身,既安全又好玩。再者ENERGICA EGO是一部自動波大包圍,沒有離合器,對於棍波車騎士來說難免有點空虛感,也不可以使用離合器控制掉頭車速,因此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何倚靠油門及煞車控制掉頭速度,否則增加跌車風險,因為掉頭的時候,你會實實在在感覺到她的重量。要是你有綿羊底子,絕對有幫助。

    講開減速,車子重達260kg,但是BREMBO M4煞車卡鉗足夠街道使用;另一項協助騎士減速的功能名為Regenerative Maps,即是「制動力回收」,熟識電動四個轆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作用是當騎士縮油減油,讓原本驅動尾輪的摩打變成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夠晒環保。

    而Regenerative Maps「制動力回收」共有四段選項,分別是OFF(關)、LOW(低)、Medium(中)及High(高);當日試車首先切換High(高),縮油後車身立即頓挫起來,俗稱鎖得好勁,車速明顯拖慢,感覺有點像突然拖低一個檔位,所以個人認為不適合跑山,會影響壓車攻彎的暢順度,但應付「長命斜」或落山好有用,等於波車用低檔落斜,大大減輕制動系統負擔,可避免制動過熱。講咗咁耐,「制動力回收」即是棍波車所講的Engine Brake(制動煞車)。

    之後體驗LOW(低)效果,個人認為這個Mode適合玩山,雖然高速煞車縮油的Engine Brake明顯減少,不過仍有效地拖慢車速同時,讓我更流暢地入彎。最後嘗試OFF模式,一如所料,減速沒有Engine Brake,跟綿羊及二衝車一樣,縮油後車子繼續向前衝。對我來說,「制動力回收」好有趣,讓我在短短數小時試駕中,回顧過去20年賽車技術發展史;由我初初鬥2衝車近乎沒有Engine Brake,到轉戰4衝600 Superspot的強勁Engine Brake,再之後普及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舒緩Engine Brake,讓車手更暢順攻彎),到現在的全電子年代。另外,ENERGICA EGO配置ABS防鎖死系統,然而另外還加入名為eABS系統,它是防止急煞減速同時,尾輪又被「制動力回收」產生的Engine Brake鎖得太死,導致輪胎失去咬地力;此時,eABS立即介入,暫停「制動力回收」工作,好讓輪胎恢復咬地,發揮類似防鎖死離合器的功能(Slipper Clutch)。當eABS介入後,儀錶會亮起相關信號。

    ENERGICA EGO的座姿及車身闊度與600或1000大包圍分別不大,座上810mm的座位依然跳芭蕾舞(張煒安身高5呎6吋),可是軑把高度適中,整體來說不極端,有上一代跑車的影子,某程度來是一款舒適型超電。不過論真正舒適性,當然是NK版EVA為佳。

    所有電車,包括二輪及四輪,因為負載電池組件而變得比同類型油車重,當你騎上ENERGICA EGO再踢起側架,然後拉直車身,便會發現比起拉起600及1000更費力,畢竟她們相差超過60kg。

    為應付重量,ENERGICA EGO實行以硬制硬,例如廠方建議使用42磅胎壓,否則胎壓不足,輪胎與路面接觸面積過多,加上避震設定太軟等等,都會影響操控性能,即使直路行駛都會出現跌車傾向,所以當日在山路行駛幾圈後,立即調硬前避震的預載,穩定性才大大改善。事實上,電車對我來說是新事物,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各方面的設定技巧。

    老實說,當日聽到260kg的車重都有點詫異,腦海突現浮起80-90年代的1000cc大包圍,就連moto-one的編輯都對我的評價特別感到興趣,試駕後不斷追問是否好鈍好笨重,比第一代R1更重等等。說實話,論輕巧度及靈活度肯定不及新一代600及1000大包圍佳,壓車搬身需要多一點力,之但係又唔覺得好鈍或好笨重,比原先估計更好彎,的確有點意外,所以用第一代R1比較未免太誇張。事實上除了落地推車、窄路掉頭、燈位停車及塞車慢行之外,起步後唔覺重。不過聽車主講,駕駛初期因為未熟習車身重量,難免會有壓力。

    或許你會擔心推車,可是ENERGICA EGO設有後波及前波,最高車速只有2.8km/h,其操控不難,只要按下著車掣2秒,便會切入“PARK ASSISTANT”(泊車輔助),即後波,若再按下著車掣便會切入前波,讓你在限速下向前或向後泊車,大可安座於車子上撐船仔。


    至於騎士最關心的續航能力,由於當日只駕駛不足50km,所以未能詳盡解釋。根據廠方資料顯示,在市區駕駛的續航力200km、市區與高速公路駕駛的續航力160km、高速公路續航力130km。不過據車主講,ENERGICA EGO的實際續航力與廠方公佈的數據接近,他試過從元朗出發去機場,全程高速公路,平均車速約80-90km/h,來回路程約100km,回家只餘20%電量,估計可以行多約40km-50km。事實上,續航力好視乎騎士的駕駛方式,所以駕駛電車必須要經常留意電量,畢竟充電站並非度度都有。

  • 輪胎跳花高速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4-12 15:00:39

    BRIDGESTONE在2016年推出S21街胎的時候,選擇了阿布扎比F1賽車場舉辦全球發佈會。相隔三年後,BRIDGESTONE選擇西班牙Jerez賽車場發佈全新S22,而這個賽車場是MotoGP分站之一,編者也把握今次機會體驗幾款高性能跑車及S22街胎的性能。

    這次S22的發佈會十分豪華,給了媒體及各地代理大驚喜,這些花絮留待另一專題報導,今次主要集中介紹S22的體驗感。

    今次編者出席S22發佈會的原因,是因為BRIDGESTONE香港代理知道我的舊款R6使用S21,所以叫我比較一下。老實講,認識編者既朋友都知道我的大車經驗很少,落場經驗更少,所以今次一下子跳上1000cc的超電,的確有點壓力,還有心中有個疑問,究竟這些街胎可否抵受200匹超電的壓力!

    現在市場上有兩類輪胎,供高性能NK車及高性能跑車使用,分別是賽車場專用輪胎,這些輪胎有少量胎紋,當然也有不少街道騎士使用。另一種是強調兼顧濕地及乾地的街胎,例如S21及新款S22。

    那麼賽車胎與街胎有甚麼分別?的而且確賽車胎有超強咬地力,給車手在賽道大傾角壓彎的時候,大油門轟出彎道都輕易打滑,用來爭取一分一秒,可是這類輪胎的損耗速度十分驚人,玩起來好像燒銀紙。

    另外,賽車胎要求極高的工作溫度,在賽道上凍車的時候,工作人員使用胎毡保溫80度以上,即使街道騎士在炎熱的天氣不斷駕駛,車速是無法產生足夠磨擦力加熱輪胎,胎溫最高只有40-50度左右,換句話輪胎長期在工作溫度以下,再加上賽車輪胎冷卻速度很快,要是在冬天使用,騎士駕駛了一段時間後座下聊天,然後再駕駛,如果不小心大油門加速,輪胎打滑好多時候就在這個時候發生。

    還有賽車輪胎變質速度快,就算沒多大耗損,使用後擺放兩三個月,再經過日曬雨淋,冷縮熱脹,咬地性能出現明顯下跌,還有賽車輪胎的排水性能欠奉,路面稍稍濕很容易導致打滑,對一般騎士來講不適合使用。當然啦,對一些資深及因損耗而勤換輪胎的騎士來說,是可以掌握賽車輪胎的特性,但對一般騎,例如編者這類偶然才駕駛,又無需爭取一分一秒的騎士來說,街胎是比較適合。

    因為街胎比較耐用,變質速度慢,工作溫度下跌速度慢,最重要工作溫度要求遠低於賽車胎,又有很好的排水性能,所以這類輪不僅適合返工放工,偶然放縱一下都可以。

    新款S22採用非對稱設計,與S21相同,前胎有三段膠質,尾胎為五段,中間膠質較硬,目的是耐磨,因為胎中央是常用位置,愈近胎邊緣的膠質越軟,目的是讓輪胎盡快達到工作溫度,提升過彎咬地力及騎士安全。至於S22有甚麼改良?本誌已翻譯廠方提供的介紹,讀者可以細閱。

    介紹了大量S22的資料後,是時候出去MotoGP場體驗一下S22,由於試駕人數比較多,所以廠方把我們劃分A、B、C組,全日每人有六節試駕,每節15分鐘,早上、中午各三節,時間非常充足。第一節有專人帶領,而帶領我們是獲得2000年及2002年WSBK世界冠軍艾華仕(Colin Edwards),還有英國BSB超電冠軍JOSH BROKE。可以跟著他們的車尾,編者的心情極度興奮。

    駕駛當天早上,溫度只有9度,中午上升至16度,所以早上低溫對輪胎有一定的考驗,但由於這是街胎,所以廠方不會使用胎毡加熱,否則破懷街胎的理念。然而賽車場的速度較街道高,又沒有塞車,大直路及出彎後可以大油門加速,基本上不用一圈便可以讓S22達到工作溫度,再者編者的車速不算高,所以S22對我來說綽綽有餘。

    畢竟編者落場經驗少,對Jerez賽車場的彎道不熟識,因此第一及第二節開得很保守,盡量提早縮油入彎,出彎後讓車子動直才大油門加速,順道向其他歐洲媒體試車員偷師,留意他們的線位及煞車點,因為他們真的好快,傾角又低又遲煞車,還以為他們使用賽車輪胎。

    其實Jerez賽車場不算高速賽道,大部份彎道是2及3檔彎,對我這種超喜歡嘆彎的騎士來說,這裡簡直是嘆彎樂園。而我自已的最快直路車速只有240km/h左右,可是最快的試車手達到270-280km/h。

    說了那麼久,好像沒有提及S22的性能。沒錯,其實玩了一整天,很多時候已經忘掉正在使用街胎,又或者說自己的技術及車速沒有必要用賽車輪胎,另外一個原因是信心來自朝早第一節,通過最後一個彎道,這是從4檔拖至2檔的彎道,是這個賽車場最慢速度及最大過彎傾角的彎道,出彎後加速可升到5檔,去到直路煞車點自己的最高車速只有大概220km/h,快的試車手達到260km/h。

    可是在這個嘆彎及加速過程中,就算天氣只有大概9度,前、後胎沒有怪異行為,壓低車子及大油門加速,輪胎都沒有打滑,這或多或少是因為車子的TC(循跡系統)協助控制油門;另外還有一個上坡的大左彎及大右盲彎,呢兩個彎可以加速及磨包j轟上山,感覺超爽,而條胎是咬住入彎,所以給我愈開愈快的信心。

    那麼S21與S22在性能上有甚麼分別?老實說,對我來說要比較有點困難,首先自己的舊款R6與S21開了不超過10次,車速不高,再者用不著輪胎邊緣過彎,因此S21對我來說是足夠有餘,只是今次體驗S22後,的確已經決定換胎。此外,感覺S22的前胎轉向反應較S21靈活,這可能跟新車的性能跟自己的舊款R6有關,然而尾胎的轉向反應分別不大。編者也曾經在街道大雨下使用S21,排水效能給我莫大信心,雖然今次無緣在賽道體驗S22的濕地性能,但按照廠方的說法,理論上較S21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