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指南:初為人母的五大情感不適 圖.文:呂澄
我記得我在孩子的出生首幾個月,情緒一直都較為波動,荷爾蒙固然有影響,但最大影響的,一定是母親這身分所帶來的壓力。我總是感覺拉扯,一方面很想成為心目中的理想媽媽,一方面又彷彿聽到和自己相處了三十年的「我」在咆哮:「已沒有了身材,難道要連自己也...
新手媽媽指南:初為人母的五大情感不適 圖.文:呂澄
我記得我在孩子的出生首幾個月,情緒一直都較為波動,荷爾蒙固然有影響,但最大影響的,一定是母親這身分所帶來的壓力。我總是感覺拉扯,一方面很想成為心目中的理想媽媽,一方面又彷彿聽到和自己相處了三十年的「我」在咆哮:「已沒有了身材,難道要連自己也失去嗎?」
我想,每一個女人在成為母親的時候,總經歷大大小小的心理鬥爭,情感不適。我們的確是忙得焦頭爛額,要應付孩子的需求、學習各種育兒知識,還得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還未算要為生計傷神。
而最令人吃不消的是,我們要或自願,或被逼地,趕著消化上述種種不適,因為日子才剛開始啊。
作為過來人,我反思過去,在那段日子,有甚麼最令我感覺鬱結的。我簡單地集結成五個問題,簡單地分享我的過來人感受,希望讓你在紛擾的初生育兒歲月裡,能找到一刻安靜,回想自己,其實還是好好的;要是不好,就相信,一切會變好。
我知道,這一切都不容易,但你最需要的,只是有人明白。
▋孩子篇:孩子的需索,總看不到盡頭?
會有盡頭的,你不會一直是個流動奶瓶,放心。
我明白,開初的幾個月,尤如被蟒蛇纏上,動彈不得,你差點就被勒斃氣絕了。但孩子成長的速度快得驚人,在你還在學習如何單手鬆掉哺乳衣的時候,孩子的胃口已在逐步調節,需要你餵哺的次數逐漸減少,不論在日間還是晚上。
我知道,最磨人的是晚上。
不論是親餵還是瓶餵,孩子就像是不準你好好休息一樣,而你卻恰恰身處於人生中最需要休息的日子。但生氣只會令你心情更差,消耗更多精力,更難在僅存的時間裡重新充電。
請謹記,孩子真的不是要和你作對,如果可以,他們也想清楚地表達他們的需求,好讓你不用猜就完成任務,而不只是用哭泣來嘗試與你溝通。你要知道,你是他世上最相信的人了,他只能依靠你。反過來想,這種「你就是全世界的日子」,其實已開始倒數啊。
▋夫妻篇:怎麼總是我在緊張事情?
你會覺得,彷彿生兒育女此事,就只有你一個人在擔當——懷孕是你、拼了老命把一個西瓜擠出檸檬的也是你,怎麼日間照料、半夜餵哺、上網爬文學習通通都是你?隊友不是不幫忙,就是完全在狀況外,就是不能上心一點嗎?
親愛的,請給他一點時間,一點讓他可以製作「父親荷爾蒙」的時間。
由孩子在你肚裡落地開花開始,因著荷爾蒙,你的備戰模式早已全開,由生理至心理,你時刻都在準備當一個母親。而他呢?除了摸著你肚皮與孩子單方面的「互動」、在購買初生用品時的大量疑惑,以至你生產時的精神緊張,其他時間他都有權無感的,因為要與他建立關係、激發他父愛的人,尚未出現呀。
好吧,然後你會說,那生了出來還沒準備好嗎?那你就要問問自己,有沒有放手給隊友去嘗試去實習?我們總是怕隊友做得不夠體貼,而事事緊張、親力親為,我們的貼身照顧,有時是剝削了爸爸照顧孩子的機會。要是爸爸願意分擔,就放手給他嘗試吧。做得不對,做得不好,那就給他多一點實習機會。
聽說很多爸爸不敢碰寶寶,並不是因為不願幫忙,而是覺得寶寶太脆弱又太寶貴了,深怕弄傷寶寶。事情多做就能增加信心,哪怕他把衣服尿布翻倒穿、哪怕他餵少一頓半頓奶,「只要有呼吸就好」其實也是一種豁達。
▋教養篇:教養問題讓我看不到生活的正軌?
或許現今鼓吹科學育兒,我們總是學習如何把寶寶完美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最好是絲毫不動我們原本的生活節奏。所以「調節固定餵哺和睡眠時間」、「訓練寶寶獨立睡覺」、「如何訓練睡過夜」等育兒題目,都是很多初生父母關心的。然後我們也就忘記了,他也是一個帶有個性的人兒,必定會定時肚餓嗎?必定喜歡獨睡嗎?能夠不到半歲就一夜長眠嗎?
不是要放棄堅持重拾生活節奏,而是我們同時也應該謹記在心,孩子也有他們的發展節奏,父母硬來,結果也只有反彈,而這種反彈,很容易就成了令我們眼中的「教養問題」,而這種「問題」又會令你覺得生活難過,要急於處理。
但,這個「問題」是真的問題嗎?
我在孩子6個月時給他進行睡眠訓練。睡眠訓練開初幾天當然痛苦,但很快就看到「最期待的畫面」。當我們以為好日子要來了,我終於可以享受Me time時,反彈就來了,他反覆夜醒和哭喊,那段日子,我只能用行屍來形容我的身心狀態。
後來,我反省,是我無視兒子的天性發展,他的確是需要多一點的安全感才能安眠,所以我們後來決定與他同床睡覺。雖然夜醒繼續,但我們看到他有一直進步,步伐是慢一點,但這是我們大家都舒服的生活方式。
試試了解孩子需求、個性特質多一點;試試放下別人的看法;試試以輔導取代訓練,試試問自己,我的期望是甚麼?而這個期望又是否合乎孩子的發展?要是我們能調整心態,相信就能更快找到彼此都舒適的相處方法,生活也就能重上正軌。
.......
(想看完整文章?請到popa.hk!)
=======
作者:呂澄@親愛的 Be a better mom。自由撰稿人、全職媽媽。希望培育一個好孩子,也培育一個更好的我,努力在犧牲與奉獻之間,活出自我。
圖片來源:Unsplash
#popa #popachannel #positiveparenting #歡迎投稿 #親子 #教養 #育兒 #父母 #孩子 #兒童 #家庭 #新手媽媽
輔導會代訓生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推動產業AI化,工業局做了什麼?
「AI智慧應用暨人才培育計畫」,在 #充實AI人才 與 #產業AI化 方面累積了豐碩成果,希望藉由今(11/10)記者會說明,能鼓勵更多領域導入AI應用,促進產業升級與發展!
👩🎓充實AI人才👨🎓
我們以✅向下扎根、✅企業包班、✅出題解題 三箭齊發,串聯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及北中南 37 家培訓單位,建立AI培訓網絡,補齊人才技能缺口,總計
培養AI產業人才 4,259 人次,並透過以戰代訓之實戰演練
促成 209 家產業出題、309 個解題團隊、161 個AI解決方案
另為了讓AI培育向下扎根,與 #AWS、#Google、#Microsoft、#華碩電腦、#聯發科技、#鴻海科技 等國際大廠合作,培育高中生 3,993 位,加速培植關鍵AI人才!
👨💼產業AI化👩💼
遴選 10 個公協會籌組SIG,完成 10 個產業AI發展藍圖,促成 37 件AI應用示範案例,透過結合傳統產業公協會,盤點及媒合需求方與供給方,有效解決產業痛點,並協助產業轉型升級,
#案例分享
🔹職安衛領域導入AI裝備,
可大幅降低職災意外傷亡人數,保障職人與工作環境安全,如璽樂科技提供工程安全智能化管理服務,降低職安管理成本 20 %及提升管理效率 20 %;
🔹石化、表面處理、紡織等製造業設備導入AI
大幅降低判斷偵錯時間與人力成本,提升生產效能與產出良率;台灣金屬公司平均每張RT(Radiographic Testing,射線檢測)底片判讀從 5 分鐘降至 7 秒鐘,因此可擴大兩倍的服務量,年營收估算可提升 2 %。
#鼓勵AI新創團隊
為持續發展AI創新研發應用,每年透過選拔A+新銳及媒合國內外創投,來鼓勵新創團隊,迄今已促成 10 家資通訊大廠參與出題,如 #研華、#鈺創科技 等,透過結合大廠硬體機器或數據資料、新創團隊加入自己開發的演算法進行結合和POC驗證,促進軟硬整合,將成果落地化、應用到市場,未來亦藉由介接大廠通路,協助新創接軌海外市場。
#拓展國際
首度打造 #國際級AI科技商務媒合平台,整合線上展示暨媒合功能,協助台灣企業在疫情之下持續接軌國際;
✅吸引全球 7 國以上、超過 80 家廠商註冊加入,
✅輔導超過 100 家企業參與國際推廣活動,
✅促成與新加坡、日本、印尼、美國等 5 家國際創投簽署合作備忘錄。
✅獲得全球最大財經媒體美國彭博社(Bloomberg)主動報導,
✅國際新聞曝光超越180則,
✅國際論壇突破26萬人次觀看,
創造國際聲量助科技大廠華碩、鈺創、智邦、IKALA開拓國際商機!
未來工業局將持續推動產業AI化,搭起跨領域、跨單位的橋樑,建立AI產業發展交流合作平台,透過產官學研跨單位合作,匯聚資源共創享共榮,促動台灣產業數位轉型、運用AI賦能升級,擴展產業發展,打造智慧未來~
📰經濟部工業局新聞稿:https://bit.ly/3ncdsjw
輔導會代訓生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東南亞
要將台灣和東南亞牽上線,可從最早的南島民族談起。數千、甚至數萬年之前,包括台灣原住民在內的南島民族,就憑藉精良的航海技術頻繁穿梭於東南亞及太平洋、印度洋。證據之一是語言,例如眼睛(Mata)、數字五(lima)等基本語彙,即通用於台灣原住民與馬來民族。
到了歐洲大航海時代,台灣肯定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西班牙曾經同時占領菲律賓和北台灣,荷蘭曾同時領有馬來群島和台灣。例如《安平追想曲》唱的是負心的荷蘭情郎、三貂角是西班牙語San Diego的翻譯。即便在明清兩代中國沿海華人的眼中,台灣與東南亞大概也沒多少差別,同樣是吸引著他們冒險渡海討生活的夢土。
而曾經統治台灣五十年的日本,是唯一曾經主掌東南亞全境的軍事力量。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將勢力延伸至東南亞(當時日本人稱作南洋),有些台灣人便跟著南進潮流去開展事業(這就算台商了吧),而日本在二戰期間全面占領東南亞時,則有更多台灣人隨軍前往。現在我們熟悉的吳郭魚(台灣鯛),就是二戰後由吳姓與郭姓兩位台灣人帶回台灣。
二戰後的台灣被綑綁於冷戰結構,與東南亞部分國家同屬美國陣營,所以台灣低調參與越戰,偷偷支援泰緬邊境的國軍,代訓新加坡的星光部隊;而英語流利的菲律賓歌手則來台灣酒吧打工,為美軍提供娛樂。當印尼出現反共與排華混雜難辨的動亂時,眾多印尼華人紛紛來台避難;當馬來西亞的華人子弟沒有華文大學可以升學之際,台灣也是「中華文化」的「祖國」。
大約三十年前(一九八九年),台灣與東南亞的交流進入新的階段。台灣政府以推動大型建設工程為名,專案引進海外移工;立法院接著在一九九二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允許民間產業也能聘僱海外移工。此後,大量美其名為「補充性勞力」的東南亞籍移工,透過雙方仲介來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台灣,移工一方面替自己尋夢,一方面也替台灣築夢。在一般台灣人見不到的工廠工地,在一般台灣人見得到的公園、醫院、安養院,以及在並未開放移工的農地、茶園、牲畜養殖場、或者大商巨賈的豪宅裡,都有合法或非法的移工身影。
時至二○一八年,六十七萬的合法移工與五萬多名失聯移工(所謂的「逃跑外勞」),台灣的東南亞移工總人數超過七十萬。再加上同樣興起於三十年前的東南亞娶妻潮,以及跨國婚姻之下的所謂「新二代」,已有百萬來自東南亞的人口,成為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應此一現象,天主教希望職工中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南洋台灣姐妹會等民間組織,以及《The Migrant》、《四方報》等東南亞語文媒體陸續出現。近年來,更發展出以東南亞移民移工為主體或主題的舞台劇、影像作品、藝術創作、書店、文學獎、街區導覽等等。
而政府方面,新住民發展基金(前身為「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新住民事務委員會等機構相繼成立。各級學校與各類型的東南亞系所、學程、營隊、語言課程,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尤其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高舉「新南向政策」大旗,東南亞更成了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