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輔導室約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輔導室約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輔導室約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17的網紅拖鞋亮綠教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許多家庭,在孩子從小六升國一後,出現了巨變 而這變化,大到家長都快瘋了 在學校天天輔導室約談 在外面天天掛號心理科 在家裡天天大小聲或以淚洗臉 最後沒辦法了,就會找旁門走道,如: 卜卦、抽籤詩、問神、改運... 然後死馬當活馬醫的時候,就會 送到阿亮這邊來~~~ 但阿亮往往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
輔導室約談 在 拖鞋亮綠教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許多家庭,在孩子從小六升國一後,出現了巨變
而這變化,大到家長都快瘋了
在學校天天輔導室約談
在外面天天掛號心理科
在家裡天天大小聲或以淚洗臉
最後沒辦法了,就會找旁門走道,如:
卜卦、抽籤詩、問神、改運...
然後死馬當活馬醫的時候,就會
送到阿亮這邊來~~~
但阿亮往往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家長要放下"
家長啊!你每天早上叫他起床,早餐幫他準備好,載他到學校,品學兼優,晚上回家吃點心,幫他洗衣服,幫他換床單,幫他把屎把尿到國小畢業了。孩子認為這些都是你,老爸老媽應該做的,而我只要讀好書就好了,重點是老爸老媽也是這樣想的。忽然有一天,他不再想讀書了,開始想要過更爽的生活,開始嫌東嫌西,開始覺得世界都對不起他,然後家長孩子每天都在上辯論課,每天都在對練武術套路
你覺得孩子壞掉了對不對,對~~~~~~,的確壞掉了,因為你把他弄壞了。
原因:
3歲,要訓練孩子不怕黑,通常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哭個幾天
13歲,要訓練孩子不怕黑,大概你要陪他睡個幾個月
23歲,要訓練孩子不怕黑,阿亮想做夢比較快。
---------------------------------------------------------------------
家長你要慶幸,在他13歲的時候,就遇到了,那大概只要幾個月到一年,應該可以改變。
若你在他23的時候才遇到,我想沒自殺,也剩半條命而已。
至於如何改變,阿亮想應該只有兩個字,"放下",若你放不下也沒有關係,可以退而求其次,但多一個字就是 "去睡覺"。
喔!對了!阿亮差點忘了,你應該已經33以上了吧!不對可能已經是43或53了。
輔導室約談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育是門很深的學問
《家中噤聲的孩子:成熟懂事=不需要愛與關注?》
「大家都說雙胞胎會很像,但我跟哥哥的個性,完全不同」他說。
平心而論,雙胞胎要同時考上我服務的學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12年國教之前。
但每1~2年,校園裡就會出現一對雙胞胎兄弟檔。在我執教生涯裡,大約遇過近10對,就屬他們這一對讓我印象最深刻。
我本來只跟哥哥談。那是在高一上學期末,導師陪同家長過來找我,希望我介入協助。諮商室中,家長不斷強調:哥哥從上高中以後,狀況層出不窮。
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一個孩子,通常不會在上高中以後才突然出現狀況,更何況是入學到現在,一個學期都還沒過完,就一籮筐翻牆蹺課、與同學及師長衝突這一類被學校視為重大違規的事件。若非是上高中以後,遇到重大事件(例如課業挫敗、家庭或親子出現狀況),導致劇變,要不就是父母對學校有所隱瞞。
果然,在與哥哥談過後,發現他對「被輔導室約談」這種事很熟悉,所以沒有太多的拒絕,只是常顯露出一副蠻不在乎的姿態。
「老師,我國中就已經是這樣啦!又不是上高中才變這樣的。約談我沒關係啦!反正我習慣了」他語帶訕笑、豪氣地說。
我心理有譜,知道這談下去,大概要拉長戰線、長期抗戰。孩子的狀況既已持續多年,又怎能期待改變的產生只需一、兩個月?
【成熟懂事的孩子,努力不讓爸媽操心】
只是有件事我一直很納悶。
兩個雙胞胎兄弟,一個是教官室與輔導室的常客,另一個在爸媽口中,極盡「乖巧、聽話、懂事」,完全不用他們操心。個性落差這麼大的兄弟檔我不是沒看過,但雙胞胎兄弟倒第一回遇見。
這引起我很大的好奇,總覺得其中會有些故事,所以決定會一會這位雙胞胎弟弟。
謙和有禮,臉上堆滿笑容。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好學生、好孩子」這樣的詞,加在他身上,我一點都不意外。
反倒是他自己,被我找來,有點戒慎恐懼。
「老師,怎麼了?是不是我哥哥又出了什麼事?」他語氣略顯焦急。
「沒!跟你哥無關,我只是單純想找你聊聊。怎麼?你以前常常因為哥哥的事而被找去問話嗎?」我問。
他鬆了一口氣,「也不算常常啦!但以前若被約談,真的大多是因為哥哥的事。」
「那你自己的事呢?」我看著他。
「我?我沒事啊!爸媽光煩我哥哥的事,就已經快被煩死了。他們很辛苦,所以我不想讓他們還要操心我。」
這句話,從一個16歲未滿的孩子口中說出來,驗證了他父母口中所說的「體貼、懂事」,成就了一個好孩子的典範。
但聽在我耳中,他的早熟,卻令人感到一陣辛酸。
「我知道你很努力不讓爸媽操心,他們也的確是這樣描述你的,說你很乖,很獨立,幾乎不用花時間照顧你。」最後一句,我刻意加重語氣。
「喔!」他表情閃過一絲落寞,但沒有停留太久,隨即又擠出旁人所熟悉的笑容、補上一句「那很好啊!」
「你對你爸媽的確是很好,你哥哥也有爸媽與一堆師長很關心他。那你呢?生活中,誰可以對你好?」我問。
他皺起眉,看得出來很認真地在想我拋出的問題。
不等他回答,我直接邀請:「哥哥重要,但你也很重要。我知道你體貼爸媽辛勞,不想他們操心,所以我們折衷一下,若你有事情需要講,可以來找老師討論,我們一起來篩選哪些事適合讓爸媽知道,以及要怎麼說,你覺得如何?」對於一個凡事都先想到別人的孩子,有時候半勉強式的給予,反倒適合。
「真的可以嗎?」他怯怯地問。
【成熟懂事≠不需要愛與關注】
與家庭一起工作時,常會發現:在家庭裡,當有一個孩子出現狀況(例如生病、障礙、在學校出現問題),父母親常常傾全力去救助有狀況的孩子,以至於耗盡心力、無暇關照其他手足。
這時候,其他的孩子會出現兩種常見的選擇:
1、抱怨爸媽偏心、不關心自己,會主動討愛,雖然可能被貼上「不懂得體諒父母」的標籤,但因為行為外顯,聲音容易被聽見,也較懂得在向爸媽要不到愛後,要另尋出口。
2、成熟懂事,知道爸媽沒有多餘心力可以照顧那麼多人,於是報喜不報憂,希望爸媽無後顧之憂、得以傾全力照顧有狀況的手足。雖然理智上知道爸媽不是故意不愛自己、實在是力有未逮,但在認知上,有些孩子容易因此形成「我不重要,否則爸媽為什麼只關心OOO,不關心我?」的信念,以及伴隨而來的矛盾情緒。
這樣的信念,如果延續至後來的親密關係、認為自己不重要,往往習慣在關係裡犧牲或退讓以成全對方,不敢感受太多自己的情緒,在關係中自己的聲音與需求不見了,甚至不敢開口要、怕造成對方的壓力與負擔!
就像幼時的自己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以及怕造成父母的負擔一樣。
成熟懂事的孩子,「穩定」的特質容易讓大人誤把「不需要操心」與「不需要愛」劃上等號,而使他們感受到被忽略、彷彿變相被懲罰。
然而,這樣的孩子,不是應該更值得被好好疼惜與感謝?
--------------------------------------
作者:小彬老師
資深輔導教師 / 諮商心理工作者
https://www.facebook.com/LoveOurChild
這裡是閱讀 ▶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